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59273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卷上。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卷(阅读题 共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愿景,是在一定的物质文明、社会发展进步基础上人们对精神文化家园的美好追求,是美的价值形态和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美丽中国”的愿景主体是人,受益者同样是人,但要想实现中国之美的愿望,需要以整体的视野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进步是目标,和谐是路径,协同是手段。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首先,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与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刺激了人们对需求的改变,物质生活不再是需求中的唯一,以整体视野思考人的价值与幸福获得、自然界的价值与长久繁荣等一系列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与归属问题成为必然,需求具有了审美意义。其次,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主体在历史地变化着,“美丽中国”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体的变化过程。最后,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客体。人作为客体从审美意义上是指人自身素养的提升。审美意义上的自然是人工自然与自在自然的统称,因此其审美意义要体现二者的和谐与共融。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同时也是“大家”与“小家”的互融互通。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理念,更是哲学价值观,它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审视发展的目的与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生态技术主导发展的科技、人与自然主体间性的教育、体现自然之美与人文和谐之美的艺术、人与自然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学理念。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选自光明日报( xx 年 01 月 24 日 11 版)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美丽中国”是立体的,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这三者需以和谐为本,走协 同之路,趋向共同进步。B、“美丽中国”的“中国”从广义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地域名词,“美丽中国”更多地指 向美丽的自然环境。C、社会群体的和谐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D、“美丽中国”的内容是从审美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社会,实现自然生态 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论证了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 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 B、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可知“美丽中国”的提出反映了民众心愿,来 源于民众对中国发展和自身生活的审美需求。C、美能促使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进步,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美丽中国”是指文 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D、文章三自然段分别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文化维度对“美丽中国”展开论述,呈 并列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丽中国”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 4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 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客观现实有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丽中国”不但是一种社会理念,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念, 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C、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意味着相对于物质需求,人们更应重视审美需求 和审美能力。 D、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中,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具有审美意义,体现历史的进步, 时代的必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被毁伤的鹰啊,你栖息在小丘顶上,劳瘁而又疲倦。在你四周是无际的平沙,没有生命的火海,鹊族向你叮喙,鼠辈对你攻击,万物皆向你嘲笑。你生成的野物毅然遥望天睡,以为叮喙、攻击与嘲笑全不值一顾”有一天夜里贺文龙的家里人睡了,他在一个刚订起来的本子上这样写。 贺文龙一个细长、苍白、浓眉、寡言笑的年轻人,果园城的小学教师,当他在学校里念书时候,据说也正跟大多数年轻人一般抱过大希望。正是所谓上天好生,欲成其大志,必先劳其筋骨,接着贺文龙就跟不幸的全中国人一同吃了苦了。等到他不得不把自己委曲在一个小学教师的职务下面,看出别的全无希望,他将自己的全部希望付给一种既不用资本也不必冒险的事业,希望将来做个作家。 这一天就是他的事业的开始。他坐在小窗下面,一盏煤油灯前面。昏黄的灯光照到他疲劳的脸上,值得全世界赞美的夜晚在进行着,打更的铜锣声远远响着;风轻轻在窗纸上呼吸;他的太太在隔壁打鼾;他的母亲在另外一间房子里咳嗽他倾听着只有在一些小城市中才会惹人注意的各种声音,一种宁静感,一种操劳后的安慰,打更的铜锣声于是把他带到城外去了。他想到他的辉煌的将来为什么他不该有个好的将来呢?难道他的忍耐力不够强,他的聪明不逮别的什么人吗?那么他将从这无休无止、任重吃苦的生活中挣扎出来,有一天,这个被人轻视的、一天到头像叫化子一样在讲台上叫嚷的小学教员将有他自己的高山,他自己的大海,他自己的广野 美丽的幻境摆在前面,正像摆在鹰的翼下。接着他忽然惊醒,他太太的鼾声使他抬起头来了。打更的铜锣声仍旧远远的响着,夜晚比先前更加宁静。当他预备重新去继续他的文稿,他发现灯里的油快熬完了。况且困倦的眼泪早已在他眼里,睡眠多甜蜜啊! 贺文龙因此将规定的工作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后天。并不是他生成的懒惰,说真的,假使有人知道小学教员生活的十分之一,他便不会责备他责备可怜的贺文龙了。为着一个月能拿到手二十至多二十五元薪水,他每天须在五点半以前起床,六点钟他要到学校里监督学生自习;八点钟他走上讲台,然后不管是冰雪载地的深冬或赤日当头的盛夏,他必须像叫化子似的叫喊着,直到他累的白沫喷出,嗓子破哑。 不得已,贺文龙的文稿或是说事业就这么着一天一天推下去。他的太太业已怀孕,不久就要分娩。在先他打定主意等孩子出世后动手,不幸他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他更加忙了。他的收入不够他雇用奶妈,在他的两项日常工作在讲台上教化和永不会看完的课卷之外,从此又增加一件:有时候,他的太太在厨房里或为别的事情分不开手,他必须去料理孩子。 贺文龙自然并不比别人缺少忍耐力。有一次他无意间在书堆下面翻出他的文稿,它已经像夹在纪念册里的花瓣变成焦黄。因此他又从新想起他的未来事业,他又重下决心,跟自己约定一年为期。 “等孩子长的大点,他会自己在地上爬,我就可以动手。”他用这话安慰自己,以为只要他肯再忍受一年就很行了。然而上天从不肯加惠苦人,他以一年为期的,却是他的第二个以至第三个孩子。人说饭越少人吃的越多,好像他们知道贺文龙是这么个可怜虫,每月只有二十至多二十五元收人,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小学教员,他们几乎同时抢着来了。贺文龙的最大的孩子终于进了学校。有一天,命运好像对他作最后的回顾,他看见小贺坐在台阶上正用铅笔朝一个本子上涂抹“又在乱画?”你应该知道像这样大的孩子就是魔王,碰到他们手底下的东西全要遭劫。贺文龙将本子要过来,原来是他早已忘在背后的文稿,上面有几句已经被一只大眼睛公鸡遮住。 这是贺文龙看见他的文稿的最后一次。 “被毁伤的鹰啊你生成的野物以为叮喙、攻击与嘲笑全不值一顾”他在心里念着这些好像是一种讽刺,他已经不能十分了解的文句。 小贺恐惧的从下面望他的脸色,以为可能要被责罚。贺文龙却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他想的是数年前他写这文稿时的情景希望、聪明、忍耐、意志,一切人类的美德无疑的全比罪恶更难成长,它们却比罪恶容易销蚀,容易腐烂,容易埋没。如果他配称为鹰,这鹰的最后希望是断定了。一阵惆怅于是忽然占领了他,他感到人生草草,岁月匆忙,一转眼便都成过去。将来有一天他也许会跟许多悔恨他们少年行径的老年人一样,他会从新想起他的文稿,很可能以为只是当初一种妄想,一时的血气冲动。不过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他也许自今而后也许永不会想到它了。 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选自师陀果园城记,有删减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何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写于 20 世纪 40 年代,战争中生命的脆弱让贺文龙这一形象打上了鲜明的 时代烙印,其形象意义并没有超越具体的时代。 B、“文稿”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之一。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完善了人物形象 的塑造。 C、生活的重压是贺文龙不能完成文稿的重要原因,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构成了小说的部分主题。 D、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该小说写作的一大特色,它对小说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情 节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5、分析概括“鹰”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5 分) 6、小说结尾写到“贺文龙却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命题人:沈代卿 审题人:汪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冯其庸的“大国学”1924 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打开。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1946 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1954 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冯其庸的学术人生最为合适。xx 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 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 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 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 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 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 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 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 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 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B因为家贫,又加上 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 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C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无锡国专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D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学术成果涉及诸多领域,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学术领域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B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倡导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C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计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D冯其庸富有文人的生活意趣,在书画方面颇有研究,并达到一定的造诣,还能通过书画创作涵养、增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心性修养。E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9.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培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日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载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戊戌,座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公,谥曰文。(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 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B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 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C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 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D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 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 之以孝悌之义。” B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 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代教授经学的一种官职,一般由博学或具有某种专门知识的人充任。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典籍中习见的“致政”“视事”“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 的是“还禄位于君”。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欧阳玄年少文过人。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部使者让他作 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 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他能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 导他们,闹事的人们于是安定了下来。 D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为使朝 政影响扩大,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地谕之。译文: (2)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415 题。虞美人 周邦彦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廉纤,是叠韵联绵词,形容小雨连绵不断的样子,与愁绪的弥漫交相辉映。 B、“易黄昏”一句,因为相聚是快乐短暂的,光阴自然就比平常时候过得要快了。 C、“更阑”,即夜尽时分。至此,词情也大致揭开意蕴,写的是一对有情人,相对美 酒,情话绵绵,直至夜尽。 D、“朱门”暗示了主人公出身豪门贵族,本词写出了一位贵族夫人雨天闲愁、无聊相 思的情状。 E、本词笔法平铺直叙,语言绚丽深沉,情感细腻动人。15. 本词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历来被人称道,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命题人:沈代卿 审题人:汪君)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1)杜牧阿房宫赋“ , , ”三句话用反问的 语气说明秦国如果有仁爱之心就不会灭亡的道理。(2)醉翁亭记中,作者在写了“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之后,又以“人之乐” 衬托“太守之乐”的句子是:“ , 。”第卷(表达题 共80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被称为大衣哥的山东农民歌手朱子文,今日虽然已算是知名人士,但始终过着箪食壶浆的生活,那种草根本色丝毫都没有改变。 有人对歪风邪气深恶痛绝,可是轮到自己身处其中,也便随风而走。他们忘了,曾几何时,自己对这些现象又是何等咬牙切齿。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发表了大量作品,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执牛耳者,他对 20 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 众 生得离苦。”这是弘一法师所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人都得粉墨登场,要勇敢面对,不必畏首畏尾。 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A、 B、 C、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推进和谋划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B“地铁车厢不允许吃东西,乘客都能遵守,希望在公交车上大家也能文明乘车。”公交二 分公司王书记说,“虽然现在还没有明文规定禁止乘客在公交车上不准进食,但公交车毕竟是公共场合,进食乘客还应考虑其他人的感受。”C成千上万的津巴布韦民众 18 日走上首都哈拉雷的街头,他们强烈要求总统穆加贝下台,并表达了对军方夺权行动的支持,这是穆加贝自 1980 年掌权以来,该国国内所发生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民众抗议游行活动。D道德模范的经历、事迹尽管各不相同,但都彰显了人间大爱,展示了人性大美,体现了 文明底色,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品格、一种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鲜活体现。19、下面提供的情景中,不恰当得体的一项是(3 分)东村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赶车的,还有一个是裁缝,另一个是船夫。一次村中有一户人家闹分家,请他们去“说话”。他们事先在村口碰了头:A厨师说:“咱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呀碗呀分不清,做成夹生饭。” B赶车的接过话茬:“咱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 C裁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咱到那里多嘴多舌,我就不信说不服他们。” D船夫最后说:“咱到那里见风使舵,看情况办事,实在不行就顺水推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 分)总之,这次在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项目上的动作,不是简单的取消, 。其目标依然是如何保证教育公平的同时, 。随着改革的实施,相信高考机制会越发完善。当然, ,高考改革同样如此。如何让这项制度适应时代发展所需,如何让其更加公平、多元,依然会是一个长期值得关注的话题。21、下面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须。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养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出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1、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里仁)3、“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晨钟”之使命)4、佛系,网络流行词,该词的含义是一种知足常乐,不争不抢,处事泰然的生活态度。该词最早来源于 xx 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xx 年 12 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节选于百度百科) 以上材料让你产生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所给材料并联系现实,写一篇作文。请选好角度,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