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58166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试题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很多人认为社交网络的实时性加速了谣言的传播,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先于社交网络存在的BBS、“论坛”和“社区”等交流平台也有实时性;很多研究复杂网络的分析则认为,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更易于传播谣言,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确实会加速谣言的传播,但事实上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特性在人际社会中同样具备,因此这不能解释两者的区别。实时性所带来的信息成本降低因素不是决定性的,网络结构因素又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真正造成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是信息反馈机制的失效。 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谣言传播是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人际圈子中,首先由“谣言感染者“发起谣言,接着倾听者们会逐一表示自己的态度:认同、反对或沉默。“认同”会增加圈子中的个体进一步将谣言带入另一个交际圈的兴趣;相反,“反对”会减弱圈子里的个体对于谣言的兴趣。如果反对者的态度足够强烈且理由充分,圈子中的其他人也会成为“谣言免疲者”甚至“谣言粉碎者”当其在别的圈子中再次听到该谣言时,也会加以反对。 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发布的单向性和局城广播性,谣言的传播机制通常是:谣言发布推送给交际圈中的每一个个体个体转发再次推送给新的圈子,而反馈并不在再次推送的内容中。在整个传播机制中,一方面,个体对谣言的反馈无法与谣言的传播同步,谣言的单向发布使得信息并不需要获得反馈就可以传播,这样导致反馈远远滞后;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严重滞后和微弱到不起眼的音量,使得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在社交网络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络中“智者”的声音会为谣言所淹没。 把准社交网络上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谣言传播几率、降低谣言传播危害的策略。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谣言传播的自动辨识,实行风险标注,提醒用户;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强化对谣言传播“易感人群”的教育保护,提高他们的谣言辨识、防范能力。 (摘编自喻国明双因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生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C) A. 社交网络与人际社会的结构特性相似,其复杂性并不是加速谣言传播的原因。 B. 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可能影响倾听者对谣言做出判断的主要是谣言感染者。 C. 对有高谣言风险的信息实行风险标注,作用类似于人际社会中反对者的发声。D. 在社交网络中,反馈异常微弱,是因为反馈不具有与谣言传播等同的单向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 A. 文章从传播机制入手,比较了人际社会和社交网络中反馈机制对谣言抑制效果的差异。 B. 文章以虚拟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为目标,论述了谣言反馈机制失效的两点原因。 C. 文章站在净化社交网络环境的立场,主要从客观技术层面立论分析,见解深刻独到。 D. 针对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问题,文章追根溯源,深人剖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C) A. 如果有新的证据表明社交网络和人际社会的结构很不相同,就会削弱本文论证的可信度。 B. 在人际社会的交往中,谣言在不同交际圈的传播有可能使谣言感染者转变成谣言免疫者。 C. 只有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才能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从而提高辟谣效率。 D.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发展,社交网络可能会形成类似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答案】1.C(A项“其复杂性并不是加速谣言传播的原因”错误,原文“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确实会加速谣言的传播”;B项“可能影响倾听者对谣言做出判断的主要是谣言感染者”中“主要是谣言感染者”错误,应为“倾听者”,原文“认同会增加圈子中的个体进一步将谣言带入另一个交际圈的兴趣;相反,反对会减弱圈子里的个体对于谣言的兴趣。如果反对者的态度足够强烈且理由充分,圈子中的其他人也会成为谣言免疫者甚至谣言粉碎者”;D项“是因为反馈不具有与谣言传播等同的单向性”错误,原文“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2.B(“以虚拟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为目标”错误,应是以“社交网络中信息发布的特征”为出发点,以虚拟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为依托,论述了谣言反馈机制失效的两点原因。)3.C(C项“只有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才能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错误,原文“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是并列关系,选项是条件关系)(2)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青衣 (胡玲)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戏散,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柳月如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1天, 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挖掘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说完,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那天,青莲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找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相约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老板来了。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出来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像被人投了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_。第2天, 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第3天, 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你是青莲吧?月如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里面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A.小说开头写安静的村庄因柳月如来唱戏而热闹,与后文“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形成对比,为后来青莲去唱歌作铺垫。B.小说一波三折,从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以青莲的人生选择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C.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月如形象,突出了月如深厚的功底、生动的气韵与对戏曲的坚守。D.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青莲重开剧团说明青莲对月如充满愧疚,也表现了她对戏曲的喜爱。5.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6分)【答案】4C(3分)没有心理描写。5.第处通过神态、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术;为后文青莲学艺作铺垫。第 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青莲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明白了戏剧功底对自己的帮助,明白了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推动情节发展。6. 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请结合全文试做分析。(6分)【答案】(1)情节围绕“青衣”展开,以“大青衣”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小说主要人物柳月如和青莲都是技艺高超的青衣表演者,小说情节从主人公青莲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始终围绕“青衣”展开,情节曲折,结构严谨;(2)突出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以此为题恰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xx注定要在中国文化产业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战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表明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美”还要“好”,要心情舒畅、幸福指数高,对精神文化产品提出新需求。这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红利更是机遇,新一轮文化消费能量将积聚和喷发。 江西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制瓷史,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十大瓷厂”相继关停,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拒绝房地产的开发,保留工业遗产,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让“千年瓷都”重煥光彩。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瓷都煥发生机。文化创意不仅让创意陶瓷走入现代生活,也让传统制造业获得新生。6年前,智明星通还是一家只有5个人的创业公司,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拥有500名员工的游戏“小巨人”,xx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海外市场。智明星通打开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渠道。 (选自张玉玲xx文化产业前瞻:天高任鸟飞)材料二xx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增速(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材料三 以北、上、粤、苏、浙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今年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北京特色”源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作为文化“大码头”,最新的上海“文创50条”成为沪市发展的新重点。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的江苏省,实则是民营文化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真实写照。融合发展看广东,从xx年到xx,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5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倍增长,这就是浙江文化产业的“速度与激情”。重走海上丝绸之路,xx福建文化产品出口额25. 8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六。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相对较低的人均GDP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主客观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选自xx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揭底)材料四 xx,我国文化产业应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关键是“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良好的大环境。在外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政府就像一名优秀的“管家”一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并非“亲力亲为”,而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更好的制度,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练好内功”。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80后、90后,甚至00后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其新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扩大文化消费,释放文化产业的新活力,就要坚持内容为王,秉持工匠精神,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文物局展出的3D兵马俑、数字敦煌壁画让体验者赞不绝口、直呼过瘾。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给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即文化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 (选自刘坤靠质量吐芳华,摘自光明日报xx1月10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B.国家把文化战略提高到全新的高度,百姓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需求,将促使文化消费能力的积聚与喷发。 C. 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于是保留工业遗产,才使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 D.人均GDP相对较低,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xx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的发展增长速度是一枝独秀,是文化艺术服务增速的两倍多。 B. xx我国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速各不相同,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文化专用设备生产的差距最大。 C. xx我国各文化相关产业中,服务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低于生产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引起重视。 D.江苏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得益于当地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互融合发展。9. 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6分)【参考答案】(1)政府要营造良好大环境:搭建平台,建立制度,加强监管。(2)企业要练好内功,秉承工匠精神,提升产品质量;要有创新意识,文化与创意要融合;要敢于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2、 古代诗文阅读(34分)(1)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同。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部队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 【答案】11(分)D(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12(分)B(“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 13(10分)()(分)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行”“御”“死力”一处分,大意分) ()(分)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参将抱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不殊”“拥”“执”每处分,大意分)【译文】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一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他的屋舍,生史可法。(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身材短小精悍,脸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崇祯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要躲避,应该正式接受。”朝拜之后,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驻扎郊外,调发军队北征,向天下之人表示一定报仇之意。”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完毕,上奏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凤、泗)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骛不训。史可法开诚布公,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因而)醒悟,承奉指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非常混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跺脚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跑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参将抱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杀死了他。史可法年龄四十多,没有儿子,其妻想为他置妾。他长声叹息说:“朝廷的事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拿着他的衣袍和笏板招魂,埋葬在扬州城郭外的梅花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唐) 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注】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返旆:犹班师。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一位妻子在春日对出征的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B.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C.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笑独眠”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15.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4.C“笑独眠”是写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在嘲笑独眠之人。(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笑独眠”是写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在嘲笑独眠之人。)15.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儿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贬官,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回答首联的艺术手法,从“莺啼燕语报新年”看是“拟人”的手法,效果为“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莺啼燕语报新年”和“路几千”又是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相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3)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羡慕他们的两句是“ ,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 , ”两句,表现了他对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后人赋其新意: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3)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 ”。【答案】(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小官巨贪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冠冕堂皇之下隐藏着的一个肮脏灵魂,实在罪不容诛。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无所不为的精神。在埃尔逊实验室的两年里,他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这方面的不足,被同事们传为笑谈。担任校长以来,先生朝乾夕惕,孜孜不倦,优化了校园环境,鼓起了老师们的干劲,使全校呈现出欣欣向荣之象。王导演对助理热情洋溢的推荐将信将疑,最后看她要求很强烈,就答应她给这位新手一次试镜的机会,功败垂成在此一举。荀卿目睹社会变化,认为“礼治”已然失效,应以刑、法巩固君权,他的弟子韩非,更加变本加厉,惟刑名法术是尚。A.B.C.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3分)A.“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就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城乡之间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相互隔绝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的恶果。 B.中国的“文化复兴”到底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像当年欧洲“与风暴来临前的中世纪彻底决裂”一样对当前文化进行实质性批判?答案是肯定的。 C.“信仰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50.8%的网友认为“制度层面,一些不道德的现象没有受到制度的惩处,反而被效仿”是造成这一病症最主要的原因。 D.欧洲“惠更斯”号探测器1月14日在成功登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以后,通过它搭乘的美国“卡西尼”号飞船成功传回的拍摄的土卫六照片和其他科学数据。19.在下列几种情境中,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B )(3分)A.同学们高中毕业了,送行时留言:“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大家远走他乡,要各自珍重啊!”B.他十五岁就投身南下打工潮,闯荡风雨五十载,荣归故里,欣然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最美还是家乡景!” C.同乡聚会宴席上,董事长道:“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重阳节老年座谈会上,工会主席发言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这美好的重阳佳节,祝福老年朋友们健康长寿!”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就会遭遇各种与身体活动水平低下相关的生理和健康问题。然而如果你运动的话,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可能会使得运动比不运动更加危险。_?答案,至少对中国男人来说,_。这个答案对中国的大多数妇女来说一定非常悦耳。你的丈夫在家是不是从来不分担家务?也许值得向他们指出:多做家务能降低他们患上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包括癌症。21. xx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句完成题目。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_ 【答案】17.D解析: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符合语境。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于此处语境不符,应该为“励精图治”。捉襟见肘:形容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符合语境。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很勤奋,很谨慎。符合语境。功败垂成: 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不和语境。变本加厉: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不和语境。18.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句式杂糅,删去“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的恶果”。B项,表意不明,“答案”究竟是什么,语意不明。D项,成分残缺,缺谓语,把“传回的”中的“的”去掉。19.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需要理解诗句内容,结合语境分析。A项,“同是宦游人”不妥。C项,“同是天涯沦落人”不妥,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不合语境。D项,“只是近黄昏”不妥,夕阳纵好,可惜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其中寓有多少既赞赏而又惋惜的感情,与“重阳节老年座谈会上”不合。20答案:如果你不运动; 那到底该怎么做; 是家务劳动20. (1). 惊蛰 (2). 霜降 (3). 立夏(4). 立冬 (5). 白露4、 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公序良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公序良俗原则更是近现代民法(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公民与法人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的基本原则。2、中国高铁以运行公里数最长,速度最快,最平稳、安全著称于世,成为大国复兴腾飞中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张亮丽名片。3、继高铁“霸座男”某大学博士生孙某之后,又有“霸座女”“霸座大爷”“霸座大妈”“霸座老外”现身高铁,从而臭名远扬。4、“霸座”者的理由是:号没有印在座位上;我先来,你后到;我身体有病起不来;你年轻,我年龄大就应该我“霸”。个别人甚至叫嚣:你买这个座号算你倒霉!5、据了解,高铁短途不设乘警,只有无执法权力的治安员,因而只要“敢抗”,“霸座”成功率非常高。6、据媒体消息,铁路公部门给“霸座”者的处罚是罚款200元,限制其乘坐高铁180天。以上内容是近日媒体热议话题,你对此有何想法和感悟?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