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27347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A.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C.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对异姓诸侯王通过联姻的方式加以笼络,体现了其利用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的特征,C符合题意;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AB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姻亲关系笼络异姓诸侯,而不是打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西周政治的特点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材料归纳出西周政治的特点。2.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董仲舒曾大加赞赏,以儒家自居的王莽改制也试图恢复井田制,直到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对这种制度称慕不已,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A. 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B. 井田制是一种适合古代中国的制度C. 井田制是仁政的标志D. 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不能买卖;而董仲舒、王莽、朱熹等在井田制被废除后仍对其表示认可,主要是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税收以及百姓的生计,D项正确。儒学不断发展,儒家学者也在不断丰富其理论,而非一味复古,A项错误。井田制的实行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历史背景发生变化,就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B项错误。仁政要求以德治民,井田制只是土地制度的一种,是一种具体措施,并不能成为仁政的代表,C项错误。3.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农村市场获得发展B. 海上贸易居于主导C. 坊市界限已经打破D. 区间贩运异常繁荣【答案】A【解析】草市属于农村集市,材料说的是农村集市繁荣,故选A;唐朝仍以农业为主,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贩运,排除D;C项是在宋代,排除。4.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 降低了行政效率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 限制了皇权滥用【答案】C【解析】根据“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古代封驳制度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古代封驳制度提高决策的正确性,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封驳制度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5.朱熹是理学定型的关键人物,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据此,下列关于“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B. 求理方法是格物致知,以求贯通C. 重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D. 求理途径是发明本心,以求彻悟【答案】B【解析】“求理方法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要主张认为,“在气之先”等字眼也是强调在这一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朱熹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理”并不注重对客观规律的探索,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发明本心是陆王心学而非朱熹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6.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 国家政策的影响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元朝的高压统治D. 科考功名的需要【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下功夫”可推断出元朝曾中断科举制,读书人开始转向元曲的撰写,反映了元曲的兴盛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相矛盾。7.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A. 宣扬人人平等思想B.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C. 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D. 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有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天国的上帝众子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说明太平天国还是受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选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农民起义运动的高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但太平天国运动最后的失败也表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不能担负领导救亡图存的革命重任。示例: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囯”字代“國”字,取王居其中之意。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 )A 摆脱不了专制思想的束缚 B 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C 反封建的决心 D 进行文字的一次重大变革 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教训可知本题选A。8.康有为承续了自龚自珍和魏源以来重视时势变易的今文经学历史观,依据“公羊三世说”,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依材料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A. 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B. 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C. 包含了唯物史观的成分D. 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康有为承续了自龚自珍和魏源以来重视时势变易的今文经学历史观”、“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等信息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受到社会进化观的影响,开展维新变法、进行制度性变革的现实需要,D项正确。历史循环史观是指看上去在上升,其实永远原地旋转,与材料强调社会进化史观不符,A项错误。天命史观是指将社会的变化视为天道运行的观念,与材料强调社会进化史观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唯物史观的观点或者内容,而是强调康有为的历史观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C项错误。9.“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说明A. 清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B. 民主共和制成为必然趋势C. 封建的专制制度行将结束D. 袁世凯创建民国临时政府【答案】B【解析】依据题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可以直接推导出民主共和成为必然的趋势,故B项正确。10.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A. 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 社会风俗的西方化C. 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 对“文明结婚”的抵制【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 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 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故C正确;A、B、D 项与材料反映现象不符。11.孙德常等人著的天津近代经济史中记载:“1909年开设于芥园的北洋火柴公司,1919年扩充资本30万元,增设分厂于南开马场道,总的产量达到15000箱。原华昌火柴公司于1917年与北京的丹凤火柴公司合并,改名丹华,在天津设分厂,资本为25万元。”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 中国近代火柴工业发源于天津C.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一战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09年到1917年,我国的火柴工业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一战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故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侵略,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中国近代火柴工业发源于天津,而是强调一战期间,我国的火柴工业迅速发展,排除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国共合作,结束于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时间错位,故A项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子,一定程度脱离实际,故C项正确;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还是从莫斯科回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刚还较大,故D项错误。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13. 下图是新中国50年代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柱状图。该图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繁荣发展工业结构的改善工业建设发展迅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中抓住时间1952195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重工业得到了了较快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均衡,因此两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时期,三大改造逐步完成,故错误,排除;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与图片信息无关,故排除;因此答案为D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14.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提出:“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的实质是A. 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B. 促进经济综合平衡发展C. 反思中共八大所确定的国内主要矛盾D. 缓解产能过剩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1961年,我国实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中犯了一些“左”倾错误,故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了八字方针,A项正确。1961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而不是促进经济综合平衡发展,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共八大的信息,而且中国八大提出的主要矛盾是符合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缓解产能过剩的信息,而是强调1961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D项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1961年”,联系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分析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内容,即可得出国民经济调整主要是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15.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生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A. 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B. 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C. 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D. 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陈云认为“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1981年,说明当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平衡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这是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此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全面开展;C选项错误,姓“资”姓“社”的标准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才确定;D选项材料没有提及经济特区的问题,故排除。点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1年,这个时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因此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材料中体现的就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明白这一点,很多选项都不再具有干扰性。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李贽代表的是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文艺复兴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C符合题意。李贽思想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表达准确。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文艺复兴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C说法正确。李贽主张个性自由,男女平等,人文主义批判当时宗教宣传的“禁欲”主张注重人性,D说法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答案为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17.下图是意大利学者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的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中的部分内容: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罗马帝国注意保护境内居民的私有财产B. 罗马法有意谋求疆域内诸民族有序共处C. “万民法上之物”主要限制外邦人使用D. 罗马公共场所都有“不适用共享”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公共场所的规定,目的是为了通过法律来维护统治范围内的社会秩序,故罗马法有意谋求疆域内诸民族有序共处,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都是公有财产不是私有财产,A项错误。万民法是适用于境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故“万民法上之物”主要限制外邦人使用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公共场所“共享”,而不是罗马公共场所都有“不适用共享”性质,D项错误。18.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A. 民主共和B. 贵族共和C. 君主立宪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题干说“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仅据这一表述难以判断孟德斯鸠对三种政治制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孟德斯鸠推崇开明专制,强调保留君主,但要制定严格的法律约束君主权力,反对专制,亦反对民主共和。A项为易错项,三权分立并非是民主共和制特有的模式,孟德斯鸠所主张的即为君主立宪制下的三权分立,后来美国借鉴了这一学说,但抛弃其中关于君主制的内容,实行彻底的民主共和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19.在一次历史兴趣小组活动时,一名比较粗心的同学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进行了以下归纳。你认为正确的是都是思想解放运动都描绘了资产阶级统治的理想蓝图前者侧重于个性解放,后者侧重于强调理性前者实质是主张复兴古典文化,后者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文化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是正确的;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是对人的欲望的肯定,注重于人的解放,所以错误,正确;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但实质上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所以错误,故选C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20.1896年7月1日,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德国民法典,其中规定:“私权的享有,始于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内对所有物享有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联邦议会具有独立的立法权B. 注重保护容克贵族阶层的利益C. 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D. 体现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答案】D【解析】“私权的享有,始于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内对所有物享有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这些规定体现了德国法律对私权和法令限制范围之内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保护,而国会通过的法律则是主权在民的一种反映,故选D;德意志帝国建立后的君主立宪制下,联邦议会不具有独立的立法权,他会受制于德意志帝国皇帝,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中的规定不没有体现容克贵族阶层的特权和军国主义的色彩,故排除BC。21.俄国二月革命时,社会革命党有八十万党员,孟什维克有二十万。布尔什维克到1917年4月仅有八万人,那时列宁等党的领导人有的在国外,有的在流放地,在国内的布尔什维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种情形导致了二月革命后A. 布尔什维克党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C. 凸显出无产阶级政党暴力夺权的迫切性D. 政党纷争导致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延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应对境内外干涉势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根据材料“国内的布尔什维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可知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承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领导,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月流血事件后,布尔什维克才制定了暴力夺权的方针,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结束了长期统治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排除D。22.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A. 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B. 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C. 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D. 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用“商业”系统意在强调承认市场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发展,A项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农业方面的改革,没有涉及工农业发展的比例,无法推断出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C项错误。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而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D项错误。23.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这一政策A. 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B. 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C. 导致英国财政不堪重负D. 有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倡导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受到了挑战;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实行改革,最终使英国走出了滞胀危机,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反对凯恩斯主义,故A项错误。沉重的福利开支使英国财政不堪重负,但削减福利开支,不会导致英国财政不堪重负,C项错误。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属于福利开支,但撒切尔夫人削减福利开支,故D项错误。【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20世纪70年代,处于“经济滞胀”的西欧国家的情况,二是紧扣撒切尔夫人的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24.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的东山再起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A.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B. 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C. 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D.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欧和西欧各国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格局正在向政治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的信息,而是强调世界格局正在向政治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以两极格局为主,而不是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内容,而是强调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D项错误。25.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这种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的画派是A. 现代主义B. 现实主义C. 印象主义D. 浪漫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印象主义绘画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不符,故排除。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印象主义绘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50分。)26.“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兴起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南阳日报材料二 突破与创新在民主政制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交付给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孙中山选集材料三 联系与区别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俞可平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至于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及政制精神靡(无,没有)不合。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原因。(2)材料二在“民”的认识上有何突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宾诺莎的思想在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如何体现的?(3)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的区别”,选择材料三中的任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主张:仁(德政)、仁政、惠民、重民等。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或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统治者吸取教训,维护统治;(2)突破: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建立民主制、以立法保证民权。体现:美国独立战争,发表独立宣言,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建立总统共和制。(3)民本思想是为专制制度服务,民主是为民主政体服务。民本根植于小农经济,近代民主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认识:俞可平观点:片面的,强调了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区别,但没有看到两种思潮都重视人民作用的相似之处,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钱穆观点:具有片面性,只看到民本和民主思潮的联系,没看到二者的实质性区别,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概括归纳主张即可。第二小问,关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他只把天赋之权交付给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即可概括归纳在“民”的认识上有何突破。第二小问,关于斯宾诺莎的思想在18 世纪晚期的美国是如何体现,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8世纪晚期美国的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建立总统共和制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本题材料“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及政制精神靡(无,没有)不合”反映了民本和民主思潮有着实质性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经济根源是自然经济,后者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第二小问,例如选择俞可平观点,根据材料“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可知其观点是片面的,只强调了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区别,没有看到两种思潮都重视人民作用,缺乏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例如选择钱穆观点,根据材料“至于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及政制精神靡不合。”可知其观点具有片面性,只是肯定民本和民主思潮的联,没有看到两者的实质区别,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整体分析:本题以“民本”和“民主”思想作为切入点,考查“民本”和“民主”的形成和发展、两者之间区别和联系等相关内容,问题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本”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史是条长江大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经历两次大转型,从封建转变到帝制,从帝制转变到民治。“第一次大转型”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转了二三百年之久才安定下来!政治社会的转型是一转百转的。自此这一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一成不变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到鸦片战争期间这一模式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我们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的大转型”。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解读材料,选择其中一个转型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第一次转型由封建转变到帝制史实: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礼崩乐坏、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结论: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或史实部分以汉朝为例:汉武帝统治时期,盐铁官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库充实;推恩令、设刺史、酹金夺爵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示例二观点:第二次转型由帝制转变到民治史实:晚清政治腐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主”“科学”思想进一步传播,动摇了儒家正统思想;结论: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或史实部分以新中国相关史实为例亦可。【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的能力。要做好这一题,考生需要先看懂材料要表达的两种转型观点,分别是:第一次转型由封建转变到帝制,第二次转型由帝制转变到民治。这两个观点考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论证。不管选择哪种观点,考生必须要结合所提到的转型时期的相关史实,来论证社会转型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考生要论证好所选观点,必须将自己所选择的社会转型时间确定好,之后去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中有关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关史实提取出来,用这些具体的史实来说明自己所选的观点。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毛泽东材料二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解析】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