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24295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1.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但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下列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 ASFV属于生物,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B.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能培养非洲猪瘟病毒,灭活后可制备疫苗C. 非洲猪瘟病毒寄生宿主的活细胞中导致细胞凋亡D. 健康猪可通过接触或采食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饲料、饮水感染【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详解】病毒为专性寄生,非洲猪瘟病毒可以感染动物细胞,不可以感染植物细胞,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故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B错误;非洲猪瘟病毒寄生在宿主的活细胞中可导致宿主细胞坏死,C错误;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健康猪可通过接触或采食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饲料、饮水感染,D正确。故选D。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心肌细胞内的 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少,血浆渗透压下降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D. 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葡萄糖、神经递质、气体、激素等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蛋白质;无机盐;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CO、胰岛素等;其它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HO酶;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详解】心肌细胞在有氧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所以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血管中的药物首先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到达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使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C正确;血浆可运输葡萄糖、气体、激素等物质,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故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葡萄糖、神经递质、气体、激素等物质,D正确。故选A。3.现有取自同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两个成熟细胞,将它们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浓度大B. 只有在乙溶液中的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C. 处理 2min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D. 本实验若选用黑藻叶肉细胞为材料,则会干扰实验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处于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逐渐减小,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甲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先失水,然后又吸水。【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在2分钟之前,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浓度比乙溶液浓度大,A错误;实验初始,甲溶液中的细胞液泡直径也减小了,说明甲也发生了质壁分离,B错误;2分钟时,处于甲、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均减小了,说明细胞均发生了失水,故细胞液浓度与初始值相比增大,C正确;黒藻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细胞质呈现绿色,有利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现象的观察,D错误。故选C。【点睛】对于植物细胞渗透作用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4.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到突触间隙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神经细胞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定向运至靶细胞参与体液调节活动B. 去甲肾上腺素经自由扩散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C. NE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NE释放,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 突触前膜对NE释放的运输方式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详解】神经细胞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此时的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参与的是神经调节,A错误;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没有经过穿膜过程,故去甲肾上腺素是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的,B错误;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兴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突触前膜对NE释放的运输方式为胞吐,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D。5.下列关于科学史及生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采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有利于我们对人体内血糖调节机制的认识B. 生理学核心概念稳态是由美国人坎农提出的C. 探究酵母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验,酒精会变成灰绿色D. 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答案】C【解析】【分析】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详解】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人体内对血糖水平进行的调节机制,A正确;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正确;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能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而不是酒精变成灰绿色,C错误;预实验除了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外,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必需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D正确。故选C。6.下图为非洲某地区野兔被注射药物后一年和六年的种群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注射药物前,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少于有耐药性个体数B. 被注射药物的野兔,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原因是药物导致部分野兔发生基因突变C. 药物的注射不会改变该地区野兔的基因库D. 不断给野兔注射药物,可以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野兔种群中本身存在变异的个体,使用药物后,不耐药的野兔大量死亡,耐药的个体可以繁殖产生子代,在药物的选择下,有耐药性的兔子越来越多,抗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详解】注射药物后一年,大量个体死亡,说明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多于有耐药性个体数,A错误;野兔种群中本来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药物的作用只是选择出来抗药性个体,所以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是由于药物的选择作用,B错误;给野兔注射药物属于人工选择,会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故野兔的基因库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D正确。故选D。7.下图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甲、乙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变化。请据图回答:(1)图中乙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为_。(2)甲、乙生理过程中的H分别用于还原_、_。(填物质名称)(3)甲过程中,B在_内被消耗(答具体部位),乙过程中A的利用发生在该过程的第_阶段。(4)乙过程中产生的C物质是_,其中的O是否来自于O2?_ 。请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证明你的结论:_。【答案】 (1).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 C3化合物 (3). O2 (4). 叶绿体基质 (5). 三 (6). CO2 (7). 否 (8). 在黑暗条件下,给番茄提供18O2,分析番茄有氧呼吸释放的CO2,其中的O不是18O,即可证明上述结论【解析】【分析】分析图示过程可知,为光反应过程中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生还原氢和氧气,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B为二氧化碳。为有氧呼吸的一、二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C为二氧化碳。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详解】(1)根据分析内容可知,乙内是利用了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2)甲内进行的是光合作用,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乙内进行的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在第三阶段与氧气结合生成水,故乙生理过程中的H用于还原氧气。(3)根据分析可知,B为参与暗反应的二氧化碳,在叶绿体基质中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A为光反应的产物之一氧气,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H反应生成水。(4)有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故C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有氧呼吸产物二氧化碳中的氧来自参与反应的葡萄糖和水,没有来自光反应产物氧气。可通过在黑暗条件下,给番茄提供18O2,分析番茄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中的氧,若其中的O不是18O,即可证明上述结论。【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对于二者间物质上联系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8.下图为正常人体感染病毒发热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出_调节的特点。 (2)体温上升时,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此过程中传出神经末梢可能通过释放_引起骨骼肌收缩。(3)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时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 (4)体温持续维持在38.5时,人体产热量_(“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并且此时散热量_(“大于”、“小于”或“等于”)体温正常时的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从而减少尿量。 (5)体温下降时,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分级 (3). 神经递质 (4).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5). 等于 (6). 大于 (7).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8). 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解析】【分析】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详解】(1)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甲状腺素通过体液运输到甲状腺,故激素甲为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出分级调节的特点。(2)体温上升期,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使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 。(3)综合图解及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4)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由于产热量与正常体温相比升高了,故此时散热量大于体温正常时的散热量。此段如果出现脱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大,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加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保持水平衡。(5)体温下降时的调节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点睛】本题考查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9.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1)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进细胞的_,其生理作用特点表现为_。(2)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X处应放置_,则乙、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_。(3)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_,则假设成立;若_,则假设不成立。【答案】 (1). 生长(伸长) (2). 两重性 (3). 空白琼脂块 (4). 有无生长素 (5). 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 (6). 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详解】(1)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使植物表现生长。生长素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2)丙组为对照组,根据实验单一变量原则,X处要放置空白琼脂块,排除琼脂块本身对实验的影响,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有无生长素。(3)若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说明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的功能,若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相同,则不能说明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实验设计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根据题目信息进行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10.玉米的高秆和矮秆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和B(b)这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当A和B都不存在时为高秆,其余为矮秆。(1)一株纯合高秆玉米和一株纯合矮秆玉米杂交,F1表现为_,若F1自交后代高秆:矮秆为1:3,则亲本矮秆玉米的基因型是_。(2)若对一株矮秆玉米测交,其后代高秆:矮秆为1:3,则该玉米自交后代中高秆:矮秆为_,这些后代矮秆植株中有占_的个体自交后代仍全为矮秆。(3)玉米抗病(D)和感病(d)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一株AaBbDd的玉米自交,若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时则说明这三对基因都是独立遗传的。(4)假设决定玉米抗寒与不抗寒的基因在叶绿体DNA上,用抗寒感病与不抗寒抗病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抗寒抗病个体,需用表现型为_的个体作母本,纯合的抗寒抗病个体最早出现在_代。(5)自然界中偶尔会出现单倍体玉米,一般不育,原因是_;若要使其恢复可育性,常用_处理,其作用原理是_。【答案】 (1). 矮秆 (2). AAbb或aaBB (3). 1:15 (4). 7/15 (5). 高秆抗病:高秆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感病=3:1:45:15 (6). 抗寒感病 (7). F2 (8). 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9). 秋水仙素 (10). 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解析】【分析】根据“玉米的高秆和矮秆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和B(b)这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当A和B都不存在时为高秆,其余为矮秆”可知,A-B-、aaB-、A-bb均表现矮杆,aabb表现高杆。【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纯合高杆的基因型为aabb,纯合矮杆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二者杂交的后代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故F1表现为矮杆。若F1自交后代高秆(aabb):矮秆为1:3,说明F1中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则亲本矮秆玉米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2)若对一株矮秆玉米测交,其后代高秆(aabb):矮秆为1:3,说明该株矮杆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则该玉米自交后代中高秆(aabb):矮秆(A-B-、aaB-、A-bb)为1:15,这些后代矮秆植株中只要不同时含有a和b的个体自交后代就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这样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占矮杆植株中的7/15。(3)三对等位基因若独立遗传,则每对等位基因可分别研究后代表现型种类,所以若三对基因独立遗传,则一株AaBbDd的玉米自交,其后代表现型为22=4种,比例为(3:1)(1:15)=3:1:45:15,所以若一株AaBbDd的玉米自交,若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高秆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感病=3:1:45:15时,说明这三对基因都是独立遗传的。(4)叶绿体中的DNA随卵细胞遗传给后代,属于母系遗传,故要得到抗寒抗病个体,需用表现型为抗寒感病的个体做母本,不抗寒抗病的做父本,两纯合个体杂交的后代为抗病的杂合子,再自交即可出现纯合的抗寒抗病个体,故纯合的抗寒抗病个体最早出现在F2代。(5)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单倍体玉米一般不育的原因是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若要使其恢复可育性,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其作用原理是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育种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及识图分析能力。11.下表是某种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表,请据表回答: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水0.5g1g0.5g2g200mL(1)此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有五类,其中蛋白胨提供的营养物质是_。(2)在培养基制备过程中,各种成分溶化后分装前,必须的操作是_。(3)微生物培养最基本的要求是无菌操作,下列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的正确顺序依次是_。(填序号)化学消毒 高压蒸汽灭菌 干热灭菌 紫外灭菌 灼烧灭菌 巴氏消毒法(4)巴氏消毒法与煮沸消毒法相比,其优点是_。 (5)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最好选择群落在_的平板进行计数。若统计出在一稀释倍数为105的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30个,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则每毫升样品中的细菌数为_。(6)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_。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答案】 (1). 碳源、氮源、生长因子 (2). 调节pH (3). (4). 在达到消毒目的的同时,营养物质损失较少 (5). 30300 (6). 1.5107 (7). 接种环 (8). 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解析】【分析】1、培养基的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2、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3、消毒和灭菌4、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1)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蛋白胨在培养基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2)配制培养基时为保证无菌,各种成分在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调节pH,然后再灭菌。(3)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培养皿常用干热灭菌法灭菌,接种环常用灼烧灭菌,双手应用化学药剂消毒,空气可用紫外线杀菌,牛奶常用巴氏消毒法消毒,故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的正确顺序依次是。(4)与煮沸消毒法相比,巴氏消毒法在较低温度下,既可以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损失较少和风味不变。(5)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活菌数目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若统计出在一稀释倍数为105的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30个,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则每毫升样品中的细菌数为300.2105=1.5107个。(6)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接种环。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培养基的制备过程;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2.北方寒冷地区为了延长大豆的生长时间来提高产量,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一种抗冻蛋白基因成功导入大豆细胞,得到了转基因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用农杆菌感染时,应优先选用大豆_(填“受伤的”或“完好的”)叶片与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共培养,选用这种叶片的理由是_。 (2)植物基因工程常采用农杆菌转化法是因为农杆菌细胞中的Ti质粒上有一段特殊序列称为_,其特点是_。(3)若要检测转基因大豆中是否产生这种抗冻蛋白,采用的方法是_。即使检测出抗冻蛋白也还需进行个体水平鉴定,可以采用的方法为_。(4)通常基因工程操作主要有4个步骤,核心步骤是_。基因工程的定义可以概括为_。【答案】 (1). 受伤的 (2). 叶片伤口处的细胞释放出大量酚类物质,可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 (3). TDNA (4). 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5). 抗原抗体杂交 (6). 将大豆在低温环境中种植,观察生长情况 (7).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8). 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1)由于受伤叶片的伤口处的细胞释放出大量酚类物质,可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根据这一特点,故用农杆菌感染时,应优先选用大豆受伤的叶片与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共同培养。(2)农杆菌细胞中的Ti质粒上有一段特殊序列称为T-DNA,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使目的基因能够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3)若要检测转基因大豆中是否产生这种抗冻蛋白,在分子水平检测通常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鉴定可以采用的方法为:将大豆在低温环境中种植,观察生长情况,若生长良好,说明转基因成功。(4)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可以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