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拟试卷(二)(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17648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拟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拟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拟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拟试卷(二)(含解析)1.晋书记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材料表明的观点是A. 否定佛教传播B. 肯定道教影响C. 主张正视儒学D. 主张三教合流【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意”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知,材料要求注重礼法,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否定佛教传播,故A错误。材料肯定的是儒学,不是道教,B错误。三教合流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2.唐律疏议盗贼规定:非家庭成员,但属五服之内,具有亲属伦常关系的成员之间窃盗财产,构成犯罪,应在盗窃法定刑罚基础上减等处罚。这反映出唐朝A. 提倡“重罪轻罚”的原则B. 宗族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C. 经济发展推动法律制度的改进D. 封建社会法律建设受礼教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亲属伦常关系”“应在盗窃法定刑罚基础上减等处罚”说明唐朝时期法律的制定受到传统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影响,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重罪轻罚”的原则,A错误。材料说明法律受到礼教影响,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对于法律制度影响,C错误。3.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 生活习俗改变 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 官府鼓励经商 D.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宋代都城多见”可见主要陈述了宋代都城东京城内出现供商业活动的服务部门,反映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因此B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 市的发展4. 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A. 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 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C. 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 追求清正廉明的政治理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中可以看出,清代这一做法表达了统治者征求清正廉明的政治思想;A项没有体现;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名师点睛】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此题反映的是对地方的土地兼并的监察。除了设置刺史外,汉武帝还实行了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力量。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 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 革命比建国更重要D.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功绩与局限性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失序与混乱”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以后,民主政治开展得并不顺利”。据此,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属于无关项,也不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功绩与局限性的认识6.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 “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C.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D. “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即从1931年到1945年,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故A排除。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认为“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起点,要区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7. 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 B. 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C. 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D. 外交困境并未实现突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描述了美、俄、中三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当时中俄关系恶化,为了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主张改善与美国的关系,A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外交关系,没有涉及美国的政治制度,排除B;外交关系中国家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说法错误,排除C;题干可以看出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实现了突破,排除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名师点睛】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原因如下:从美国方面看: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从中国方面看: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8.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象。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 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C.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答案】D【解析】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答案为D项。党的工作重心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考制度的恢复与其关系不大,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夸大了这一制度的作用,排除B项;解决知识青年待业问题应当通过就业安置,与高考制度恢复无关,排除C项。9.查斯丁尼安皇帝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A.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B. 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万民法C. 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D.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答案】D【解析】【详解】“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体现的是自然法理念,自然法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故D项正确。自然法不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A错误。自然法属于法律理念,不是具体法律条文,B错误。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是万民法特点,C错误。10. 1767年,出于其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瓦特。此后二人成为合伙人,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在1775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1769年延长到1799年。这本质上体现了( )A. 工业革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B. 专利制度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发明推广C. 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D. 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工业动力的垄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772年瓦特的合伙人约翰鲁巴克,欠了博尔顿1200英磅后陷入经济困境。博尔顿借机会拥有了瓦特三分之二的专利权,并免除约翰的债务。三年后博尔顿和瓦特正式成为合伙人,博尔顿倾其所有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据此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11.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州政府服从联邦政府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联邦制原则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均没有体现联邦制的内容,所以排除掉,选C。考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 【名师点睛】 美国联邦政府构成的三大原则(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在联邦与州的关系上,肯定了联邦的权力高于州的原则,同时也确定了联邦与州的分权原则。(2)分权制衡原则。将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授予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3)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12. 学者郑秉文说:现代西方福利国家虽然从模式上看起源于英国,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英国输出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和模式,却又带头改革,引发了一场风靡全球的福利革命。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认识是( )A. 必须打破“全民福利”的“大锅饭”制度B. 建立现代福利制度需向西方国家 “看齐”C. 实施高福利制度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D. 由膨胀到瘦身是各国福利制度的必经阶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和所学史实说明福利国家的建设也要针对本国实际情况,不能搞统一标准、普享、均一,过于平均会使生产者的积极性下降,助长懒汉群体。所以必须打破“大锅饭”制度。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福利制度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材料二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一时期社会流动节奏之快是空前绝后的。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在传统贵族因为自然原因人数减少时,都铎国王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限的任命贵族,使贵族人数总量基本不变。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2)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府的人身控制放松;朝廷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8分)(2)区别:晚明: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等部门;英国:新兴的工商业阶级晋升贵族,担任国家官职;(8分)影响: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促进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产生.(4分)【解析】试题分析:(1)此问应该结合材料,类似的问题都要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分号、句号等。(2)此题是考查明代晚期的中国和英国的不同,也是要依据材料作答,注意在回答是不要摘抄原文。可先列一个提纲,进行比较。相同点主要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这个角度进行回答。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历史上重大改革张居正改革张居正赋税制度改革;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近代英国的社会流动。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汤一介中国的启蒙请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第一种观点:赞同材料所述的观点,即弘扬国学(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关键。论据:人类现代化进程迅速,产生了较多的弊病,如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等问题;盲目地反传统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和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天人合一”“仁爱”等。总之,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2)第二种观点:反对材料所述的观点,即中华民族的复兴无须依靠国学的弘扬。论据:传统文化中诸如“天人合一”“仁爱”等,其本质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正是在西方入侵、政治变革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病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来解决,而不能依靠传统文化的复兴。总之,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依靠弘扬国学的观点太绝对了,是错误的。(3)第三种观点:国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辅助因素之一,主要还是要依靠现代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观念的掌握和运用。论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观念,能够帮助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但这只能属于一种思想资源。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现代的复兴,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文化方面进行现代性的复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没有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复兴,不可能割断历史,更不可能复古历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先进文化,二者结合,振兴中华。总之,吸取传统精华,批判传统糟粕,以现代先进文化为主导,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解析】试题分析:(一)审清题目的要求:对“中华民族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复兴来支撑”评论;对题目观点不认可可结合现实从材料重提炼观点。(二)表明态度(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1)赞成观点:赞同材料所述的观点,即弘扬国学(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关键。(2) 反对观点:反对材料所述的观点,即中华民族的复兴无须依靠国学的弘扬。(3))第三种观点:国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辅助因素之一,主要还是要依靠现代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观念的掌握和运用。(三)说明理由,揭露真相,认识升华:依据材料和所学选再典型史实、史论结合做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作用15.【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如此起彼含有一直未曾停息。(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近几十年来,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没打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战争时起时伏。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发生过120多次较大的战争,死亡人数约1200万。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材料二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是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某些国家大肆鼓吹“新干涉主义”,妄图建立由西方价值观主导的世界,竭立推行单边主义,四处插手,干涉到国内政,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矛盾激化、局势紧张。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材料三 和平世界大战相比,局部战争似乎对人类的威胁较小,但有统计表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共发生大小2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平均每年6次以上,造成的总损失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xx年报告,自1990年以来,就有200万儿童死于战争,600万儿童受伤或伤残!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胁人类的和平事业的因素有哪些?(2)结合当今世界的主题,就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局部战争的认识。【答案】 (1)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宗教、民族、领土矛盾的激化等。(2)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局部战争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灾难、破坏和威胁;应努力制止非正义战争,积极采取和平手段解决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矛盾,维护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区冲突、局部战争、霸权主义、 恐怖主义、民族宗教矛盾等方面回答。第(2)问首先要明确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然后从局部战争的危害及避免局部战争的手段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