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07559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一、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2、体味作者在念奴娇词中表现出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3、领悟作者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重点难点1、体味苏词的豪放风格2、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散文方面: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等。诗歌方面: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现存诗2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刘景文等。词方面: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为其门下。2、了解背景关于“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苦难中的思索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一百余天,受尽从肉体到精神上的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经多方面竭力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谪居黄州的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关系问题,从而达到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都写于此时。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又是如此让人费解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写下了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是唐代天宝年间著名的歌妓,调也因此得名。它有双调,有平韵、仄韵两体,仄体有100字,较为常用,平韵用者较少。此词牌高亢,适合抒情。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这首词就是游黄州的赤鼻矶所作。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穷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我们便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词前有一小序,介绍作者写此词的缘由。3、关于“赤壁”黄州赤壁,景色的雄伟秀丽,大江东去一泻千里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但这里绝非真正的古战场,有人称它为“假赤壁”,此处是因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名传千古的,因此又有“文赤壁”的美称。真正的赤壁又称“武赤壁”,在湖北蒲圻,长江南岸。有一座赭红的小石山伸入大江之中。峭壁临江,刻有“赤壁”两个大字,每字长达一百五十厘米,宽一百厘米,传为公瑾亲笔所书。江北岸是乌林,为当年孟德屯兵之地。赤壁对面的南屏山,即孔明借东风之处。山上的“东风阁”,现陈列着当年鏖战的两千多件出土文物,是古战场有力的佐证。诗人借景抒情,驰骋他的艺术想象与联想,使黄州“文赤壁”蒙上瑰丽的传奇色彩。有了历史的佐证,那么词中的“故垒”“周郎赤壁”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4、苏轼词名句集录(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3)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5)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6)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二、研读念奴娇赤壁怀古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鼻矶时写的。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2设疑激智(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2)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叠。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 夸张,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波涛力量之大,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这三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周瑜,字公瑾,24岁拜将、娶小乔为妻,34岁指挥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赤壁战役,36岁英年早逝。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能否谈谈你的看法?点拨: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弃我去者”,周瑜小乔不可追;“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诗)。长江滚滚东入海,这一对英雄美人也被“浪淘尽”了啊。但这江上的月,今日照着我,过去也曾照着他们。这也是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4)有人说念奴娇词的最后一层有消极成分,你怎么看?“故国神游,多情一尊还酹江月”是词的最后一层,有人认为这两句话含有消极成分,与全文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固足以使人生悲,但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综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反拨形式。“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入世”渴望建功立业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3、这首词在哪些方面表现了豪放风格?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他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4、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周瑜的?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显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周瑜苏轼建功年龄三十四岁四十七岁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苏轼晚年评价自己的一生“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通过周瑜与自己的比照,实际上是借周瑜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诗人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自嘲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壮志未酬,仕途坎坷使诗人过早地苍老,这一切都和周瑜年华方盛,卓有建树形成比照。周瑜美妙的气度,卓越的才干,功业成就一与自己相互比照,不禁使诗人黯然神伤,最后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5、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词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又联系自己的现实处境,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慨。二、研读定风波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词的上阕写词人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2、定风波开头两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字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4、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风雨”双关、比喻,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政治风雨。长期被贬,尝尽人世艰辛,对各种打击不惊恐、不退缩,坦然处之,表达了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对他来说都无所谓。呼应“一蓑烟雨任平生”,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心胸、志向及人生态度。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5、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自然风雨(穿林打叶)“莫听”“何妨” “吟啸”“徐行”超然物外泰然自若人生风雨“谁怕”“任平生”无所畏惧潇洒从容晴“回首”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宠辱偕忘超然物外人生态度旷达洒脱乐观6、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风雨的智者7、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人生启示:阳光总在风雨后。*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作业:1、背诵这两首词2、练习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