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95045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一、选择题1. 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 在内环境中可发生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 寒冷时出现寒颤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答案】B【解析】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项正确;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于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B项错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C项正确;寒冷时出现寒颤现象可以在短时间内释放较多热量,以维持体温平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项正确。2. 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血糖含量过高 淋巴循环受阻A. B. C. D. 【答案】C【解析】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1、营养不良引起的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的水肿。2、淋巴循环受阻,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不能进入淋巴管,引起水肿。3、过敏现象,过敏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使血管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加,吸水而引起组织水肿。故、正确。而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和血糖含量过高会引起组织液失水,不会引起组织水肿。【考点定位】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名师点睛】此类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A. 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 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 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肌细胞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X为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Y为血浆,则Z为淋巴。若饮食过咸,血浆渗透压会升高,A项正确;组织液中的激素、抗体等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项正确;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乳酸或二氧化碳一定程度上可导致组织液pH降低,C项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D项错误。4.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都是错误的一组是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外液,其中血浆属于细胞内液 血浆与组织液可进行相互的渗透,而淋巴只能回流到血浆 肾炎病人会出现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变高,血浆渗透压上升 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免疫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细胞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不在内环境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内环境理化性质主要是指渗透压和酸碱度及温度A. B. C. D. 【答案】B【解析】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外液,其中血浆属于细胞外液,错误;血浆与组织液可进行相互的渗透,而淋巴只能回流到血浆,且不能形成组织液,正确;肾炎病人会出现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变低,血浆渗透压下降,错误;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在细胞内进行,错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正确;细胞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可以从细胞进入内环境中,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实现和外界的物质交换,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指渗透压和酸碱度及温度,正确。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名师点睛】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5. 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血浆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 细胞仅仅依赖于内环境,并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答案】C【解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细胞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如肝脏细胞参与血糖的稳态过程,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尿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易错点是分不清血浆与血液的区别。6. 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渗透压降低,增多B.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组织细胞C. 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D.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是血浆、是组织、,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K+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A,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B项正确;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过高,则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C项正确;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项错误。【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与稳态7. 如表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其中错误的是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A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B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C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广泛较局限D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而体液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广泛。C错,故本题选C。8. 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 影响渴觉的形成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正确;血糖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正确;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正确;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需要下丘脑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正确;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9. 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感的部分分别位于A. 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 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答案】A【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下丘脑是水盐调节中枢;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0. 如图细胞、和物质E,F的关系可能是 细胞细胞物质E物质FA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受体B效应T细胞病原体抗体抗原C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D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下丘脑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A错误;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性激素作用于子宫内壁,B错误;甲状腺细胞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抑制垂体细胞的分泌,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的,物质E(神经递质)只能从传入神经元传递到传出神经元,因此细胞I、II 不可能分别是传出神经元与传入神经元,D错误。【点睛】分析题图:题图是细胞I、 细胞II和物质E的关系,分析题图可知,E是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该信息分子作用于细胞(靶细胞)膜上的受体F,体现了细胞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11. 图为人体内物质交换示意图,图、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与图中e为同种结构B.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可以存在于A中C. 图中A,B,D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D. 在反射弧中,兴奋在图、中的传递方向分别为bA.ec【答案】A【解析】图中a与图中e均为轴突末端,A项正确;根据图1中单箭头起源于B,终止于A可判断B为组织液,A为血浆,C为淋巴,C为细胞内液,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B项、C项错误;在突触处,兴奋只能由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兴奋在图、中的传递方向分别为ba、ec,D项错误。12.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 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解析】作为信号分子的激素可以在细胞间传递信息,酶在细胞内、细胞外或体外都可起作用,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性激素是固醇,而神经递质有多种有机物,B错误;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行使调节功能,酶与相应的底物结合才能行使催化功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C正确;酶在反应后仍然保持活性,递质和激素在起作用后会失活,D错误。13. 下列几项中可以分别代表图中细胞甲和细胞乙的是 A. 垂体和甲状腺B. 下丘脑和垂体C. 甲状腺和下丘脑D. T细胞和B细胞【答案】A【解析】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A正确;B、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而垂体分泌的激素不能作用于下丘脑,B错误;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而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不能直接调控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错误;D、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B细胞不能分泌物质作用于T细胞,D错误。考点:负反馈调节的实例14. 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在兔饱足状态下 在兔空腹状态下 测定血糖含量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A. B. C. D. 【答案】B【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正确;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错误;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正确;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错误,B正确。【考点定位】激素调节。15. 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几项 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上的电位是外负内正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听不到别人的谈话渴觉的形成在下丘脑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上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脊髓A. 5项 B. 2项 C. 3项 D. 1项【答案】D【解析】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错误;在静息状态下,由于钾离子外流,神经细胞膜上的电位是外正内负,错误;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会听不懂别人的谈话,错误;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突出前膜传递到突出后膜,即由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正确;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作用,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错误。故选D。16.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不能由传导B.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先右后左偏转两次C.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D.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答案】B【解析】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A项正确;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先左后右偏转两次,B项错误;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项正确;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项正确。17. 根据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B. 静息状态下,膜靠近上方一侧为正电位,下方一侧为负电位C. 假设这是突触前膜,则神经递质的释放与c流动性有关D. 假设这是突触后膜,则接受刺激的部位可能与e有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结构和神经调节的有关内容。由图可知,膜靠近上方一侧为细胞内侧,下方一侧为细胞外侧。静息状态下,电位为外正内负,即膜靠近上方一侧为负电位,下方一侧为正电位,B错。故本题选B。18. 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 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C. 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 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答案】D.19. 如图是取自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些经典实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图取自达尔文实验,可用于探究植物的感光部位B. 图取自鲍森詹森实验,其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C. 图是温特实验的实验组,其对照组使用的是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D. 图都能验证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因单侧光的照射而发生横向移动【答案】D【解析】图取自达尔文实验,可证明感光部位位于尖端,A项正确;图取自鲍森詹森实验,其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B项正确;图是温特实验的实验组,其对照组使用的是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C项正确;图只能证明胚芽鞘的生长弯曲与尖端有关,图只能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不均匀分布有关,三者均不能验证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因单侧光的照射而发生横向移动,D项错误。20. 分析如图,对生长素分布、运输、生理作用等不科学的解释是A. 左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快B.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 生长素浓度高低依次是DCBAD. 根部生长也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答案】C【解析】解:A、给以右侧光照,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左侧分布多,长得快,因此植物会向右弯曲生长,A正确;B、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C、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离顶芽越近,生长素浓度相对越高,所以生长素浓度高低依次是BCDA,C错误;D、根部主根产生的生长素能运输到侧根部位,其生长也能表现顶端优势,D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生长素分布、运输、生理作用等有关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长素的分布与生长的关系、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及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21. 如图所示,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X,则A. mXnB. X=iC. nXiD. Xi【答案】A【解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内的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向光侧。22. 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制定实验方案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需考虑A. 整个实验必需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 B. 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C. 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D. 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答案】A【解析】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温度、光照等为无关变量。实验不必要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各组光照条件相同即可,A项错误;应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并严格控制无关变量,B项、C项正确;应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以减少物力、财力的浪费,D项正确。23. 分析如图实验,下列实验预期正确的是A. 若a=b,且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B. 若a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 若ab,且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D. 若a=b,且c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a+b=c+d。由于插有云母片,a和b不能相互运输。若a=b,且bd,则有c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A错;若ab=d,c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B错;若ab,且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正确;若a=b,且cd,则只有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D错。故本题选C。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其原因的探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实验能力以及学会运用生物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24.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起调节作用,目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相符的一项是A.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去雄的未受粉二倍体番茄植株可得到单倍体无子番茄B. 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C. 乙烯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组织中,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D.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植物未授粉之前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子房壁的发育得到无子果实,但是番茄植物的食用部分是胎座,喷洒之后得不到无子果实。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茎杆的伸长,芹菜的食用部分是茎可以提高产量。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正确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类似物和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了解常见蔬菜的食用部位,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5. 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距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动物种群数/(种m3)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m3)36566575019832490A.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很强,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B. 土壤污染物浓度越高,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越小C. 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存在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D. 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总数【答案】A【解析】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很强,但身体较小,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丰富度,A项错误;据表可知,距污染河流距离越近,动物类群数越小,说明土壤污染物浓度越高,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越小,B项正确;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存在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C项正确;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总数,D项正确。26. “华南虎照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所谓“华南虎照片”系假照片,“拍照人”周正龙涉嫌诈骗罪被逮捕。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A. 野生华南虎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 直接影响野生华南虎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C. 如果野外发现野生华南虎,可进行易地保护D. 生活在动物园中的老虎可以组成一个种群【答案】D【解析】种群是物种繁殖的基本单位,A项正确;直接影响野生华南虎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B项正确;由于野生华南虎属于濒危物种,野外发现野生华南虎,可进行易地保护,C项正确;种群应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生活在动物园中的老虎彼此之间没有自然界中同种个体间的种内斗争等关系,不属于种群,D项错误。27.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一块稻田中所有的同种的雌蛙和雄蛙某池塘的全部生物 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某草原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 B. C. D. 【答案】A【解析】一块稻田中所有的同种的雌蛙和雄蛙属于一个种群;某池塘的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生物群落;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属于一个生态系统;某草原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故选A。28. 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甲中ae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 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C. 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D. 图甲中e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C【解析】图甲中ae段鼠群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项错误;c点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的增长速率达最大,因此若在c点进行鼠害防治,不能将鼠害控制在较低水平,B项错误;K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也会随着空间和资源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C项错误;图乙中t1时刻鼠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鼠群的数量为K/2,与图甲中c点对应,D项正确。【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名师点睛】本题以反映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图为情境进行考查。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29. 下列活动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C.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D.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震荡试管再取培养液【答案】B【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如果所做的标记部分脱落,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A项错误;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采集的小动物数偏少,这样使实验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B项正确;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一般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若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则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C项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轻轻震荡试管再取培养液,这样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接近,D项错误。【考点定位】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名师点睛】本题以“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可能偏小”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方法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这提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进行归纳。30.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群会发生变化C.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答案】B【解析】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初生演替,后出现次生演替,A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优势种会发生变化,B项正确;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依次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等阶段,C项错误;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速度,D项错误。【点睛】群落的演替并不一定能发展到森林阶段:能否发展到森林阶段取决于土壤中的含水量。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原或灌木阶段。31. 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两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若图甲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图乙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A. 只有说法正确 B. 只有说法正确 C. 两种说法均正确 D. 两种说法均不正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若图甲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a点后种群的K值增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产生的结果,正确;图乙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在K/2的时候进行捕捞,有利于种群的高速增长,正确。故选择C。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2. 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答案】D【解析】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在不同枯落物层的厚度,不同枯落物层的生物种类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到影响,B正确;C.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D.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别,但是不能推测某种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故选D符合题意。33.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A. 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D. 甲和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不一定发生进化【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正趋于稳定,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甲和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D错误。34. 目前地球大气中CO2浓度增高,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出现温室效应,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2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剧增,呼出CO2增多 B. 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 大量生物遭灭绝 D. 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答案】B【解析】导致CO2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植被的减少,属于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选B。35. 从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采用的下列方法不能使农作物增加产量的是A. 使用除草剂或人工除草 B. 使用农药消灭害虫C. 温室种植时,降低夜间的温度 D. 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答案】D【解析】使用除草剂或人工除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A正确;使用农药消灭害虫,减少了农作物流向害虫的能量,B正确;降低夜间的温度,减少了农作物呼吸消耗的能量,C正确;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消耗更多能量,D错误。【考点定位】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的功能36.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是A. 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 烟草的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照射才能萌发C. 水葫芦根部的分泌物可抑制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D. 看家狗在外出时频频撒尿【答案】B【解析】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烟草的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照射才能萌发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水葫芦根部的分泌物可抑制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名师点睛】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是指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的信息,行为信息是指通过动物的动作行为来传递的信息。37.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 本图有2条食物链B. A和C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转化的C. B是微生物D. E在食物链中最高是第3营养级【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C与A之间存在双箭头,且围绕C的箭头“多进一出”,可判断C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为生产者;根据围绕B的箭头“多进一出”,可判断B为分解者,D、E均为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构成,图中有2条食物链,A项正确;生产者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转化的,B项正确;B主要是微生物,也包括蚯蚓等动物,C项错误;E在食物链中最高是第3营养级,D项正确。38. 如表所示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项目摄食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量能量J/(hm2a)1.0510103.501094.55109A.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 田鼠粪便量不属于其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C.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 J/(hm2a)D. 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10J/(hm2a)【答案】D【解析】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为(1.051010-3.5109-4.55109)(1.051010-3.5109)=35%,A正确;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不属于田鼠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051010-3.5109)20%=1.4109J/(hm2a),C正确;田鼠同化量为1.051010-3.5109=7.0109J/(hm2a),故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920%=3.51010J/(hm2a),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清能量流动关系,知道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39. 在“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鹰每增加1kg有机物体重,问至少需要草多少kgA. 125 B. 75 C. 7500 D. 1000【答案】A【解析】根据食物链中能量传递特点可得,在题中所述的食物链中鹰增加1千克有机物,至少需要草中有机物的量为1kg(20%)3=125 kg。考点: 能量流动点评: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解答本题关建。40.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 粮食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锐减A. B. C. D. 【答案】C【解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粮食短缺属于人口增长引起的问题,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选C。二、非选择题41. “胃肠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主要是由一种叫“柯萨奇”的病毒引起的,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呕吐、腹泻、发热等。(1)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_组成,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感知此变化。(2)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_道防线。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散热量。(3)机体感染柯萨奇病毒后,通过_免疫产生的抗体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若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其机理主要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_,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衰老和癌变的细胞,这说明免疫系统具有防卫、_和清除功能。【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 (2). 下丘脑 (3). 二 (4). 大于 (5). 体液 (6). 抗体和记忆细胞 (7). 监控【解析】(1)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其反射弧中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组成。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中。(2)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对病原体的清除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会导致体温升高。(3)抗体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42. 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免疫过程,m、n代表相关免疫器官,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图2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n表示的场所是_ ,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填字母)(2)在图1中,和表示受抗原刺激A.c细胞后进行的一系列的增殖分化过程,形成e、D.k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 。 (3)在图2中,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在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其中表示抗原X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数量的曲线是_。判定的依据是在第8天注射抗原X时刺激了图1中_( 填字母)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浆细胞,进一步产生大量_ (填字母)。【答案】 (1). 骨髓 (2). f、Y (3). 基因选择性表达 (4). B (5). K (6). Y【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Y能与X结合,首先判断Y代表抗体,然后根据体液免疫过程逆推有关细胞的名称。(1)在图1中,X表示抗原,Y能与X结合,代表抗体,则产生Y的d为浆细胞,c为B细胞,n表示B细胞成熟的场所骨髓,f为a代表的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抗体和淋巴因子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2)同一个体的B细胞和T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分化形成e效应T细胞、d浆细胞、k记忆B细胞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抗原X第二次进入人体,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从而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表示抗原X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数量的曲线是B。43. 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某生态系统进行了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如表是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注:能量单位:102kJ/m2/年)。请回答下列问题:同化固定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A15.913.1B870.7501.3C0.90.6D141.079.1E211.5191.4(1)该生态系统中位于能量金字塔最底层的营养级是_(填字母),最高层的营养级是_(填字母),则该生态系统食物链为_。(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3)该表没有列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4)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若干年后该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是_(填发展、稳定、退化),理由:_。【答案】 (1). B (2). C (3). BDAC (4). 11.3% (5).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 发展 (7). 该系统的总输入量(870.7 kJ)大于总呼吸量(785.5 kJ)【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查对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的理解和应用,解答此题,可根据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判断表中各生物类群所处的营养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成分。(1)根据能量流动规律,生产者同化固定的能量最多,生态系统中位于能量金字塔最底层的是第一营养级B,最高层的营养级是C,同化固定的能量最少,该生态系统食物链为BDAC。 (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9141.0100%= 11.3%。(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表列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列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该系统的总输入量(870.7 kJ)大于总呼吸量(785.5 kJ),每一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均为正值,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若干年后该生态系统将向有机物含量增加的方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