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政治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94987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政治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高一政治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高一政治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政治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一、选择题(共60分)1.1.下面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B.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D. 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故ABD项错误。本题选C项。考点:哲学点评:本题易出现考生因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细而错选。尤其注意哲学和世界观概念的区别。本题难度适中。2.2.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A.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B. 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 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相对独立性【答案】C【解析】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就是世界观,用这样的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里的思想属于世界观问题,而行为则说明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说明世界观决定了方法论,故C符合题意;A、B、D观点错误。答案选择C。【考点定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名师点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3.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所成就,需要哲学思维。这说明( )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B.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论述的是具体科学与哲学的一方面关系,主要是强调具体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哲学思维,因为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C正确;A侧重于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强调的是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与题意不符;BD与题意无关。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4.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学习与计划的关系问题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故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均错误。5.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这种观点属于A. 可知论 B. 不可知论 C. 主观主义 D. 唯心主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认为世界是可知的。这种观点属于可知论。故BCD项错误。本题选A项。考点:可知论点评:本题是学生运用教材基础知识解答问题,只需回忆书本知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熟记基础知识很关键。本题难度较小。6.6.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我国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观点。上述观点A. 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 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 否认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 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答案】D【解析】【详解】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和我国春秋时代管子书中水地篇中的观点都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属于朴素唯物主义,D项符合题意;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上述观点并不否定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点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7. 下列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理解错误的是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C. 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D. 物质是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未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现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万事万物的共性。D项中“看得见”、“摸得着”等观点是错误的,不能入选;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项。8.8.李白名句“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蕴含的哲理是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 规律是可以被改造的【答案】C【解析】【详解】“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体现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项符合题意;AB项均与题意不符;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造、创造和消灭,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点睛】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9.9.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谈虎”可能“色变”的情况,这说明A.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B.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 意识来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D. 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答案】A【解析】【详解】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谈虎”可能“色变”的情况,这说明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对人的生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对于生理机能的调节作用,不强调意识的产生,B项与题意不符;意识来源于物质而非个人的内心体验,C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不A。【点睛】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主要强调的是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信心、决心、意志等能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推动人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10.10.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A.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B.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 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读材料后,关注点落在“文化,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文化,属于意识范畴,“精神愉悦、情操陶冶”等是人的生理活动,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指的是人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把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和材料意思不符合,A不选;B、D和材料无关。因此正确答案就是C。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11.11.论语子路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当时孔子弟子子夏做了莒父这地方的县长,向老师问政治。孔子给他指点迷津,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率不成同。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 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 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答案】A【解析】【详解】“欲速则不达”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BC项与题意不符;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规律办事,而不是按常规办事,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点睛】唯物主义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2.12.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这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A. 历史性 B. 社会性 C. 物质性 D. 能动性【答案】A【解析】【详解】说明实践是发展着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特征,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点睛】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 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13.13.“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说明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对马力和人心的认识要经过实践检验得知,题目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考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理解和运用,题目内容很容易理解,难度较小。14.1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 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 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 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强调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任何认识,不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来源于实践,选D;A强调了检验认识的标准,不选;B与材料无关;C错误,认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考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易错分析】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15.15.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A. 真理的具体性 B. 真理的相对性C. 真理的条件性 D. 真理的客观性【答案】D【解析】【详解】题目中,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题目中的表述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故D选项入选。其他选项错误。【点睛】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实践本身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16.16.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 )A. 普遍存在的、无条件的 B. 普遍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 有条件的、个别的 D. 主观的、有条件的【答案】B【解析】【详解】从世界观的角度看,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普遍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B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C选项“个别的”、D选项“主观的”的表述错误。17.17.正在建设中的某市地铁轨道交通系统,带动了该市及周边地区的钢铁、建材、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并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这体现了A. 实事求是的观点 B. 变化发展的观点C. 普遍联系观点 D. 规律客观性的观点【答案】C【解析】题目中,正在建设中的某市地铁轨道交通系统,带动了该市及周边地区的钢铁、建材、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并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这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故C选项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18.18.恩格斯说“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结构的有机体的一个肢体”。这表明了(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手与肢体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本题选D项。AB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考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回答问题,还要求学生学会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也是高考出题的一个惯例。本题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熟记基础知识很关键。19.19.掌握系统优化的观点要求我们( )A. 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 B.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C.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B【解析】【详解】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掌握系统优化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不是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故排除。20.20.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状态的简单重复 B.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 事物数量的增减 D. 事物位置的变更【答案】B【解析】【详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项符合题意;ACD项均属于运动和变化,不符合发展问题的实质;正确选项为B。【点睛】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1.21.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差异,人们对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并不关注,不少地方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这告诉我们( )A.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C.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D.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答案】C【解析】“人们对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并不关注,不少地方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这是强调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A项不选;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均不是材料所强调的,B、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22.22.“天下大事,常发于至微,既终为患。”这句话给人们的警示是(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 要反对唯心主义C. 要注重量的积累 D. 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答案】C【解析】【详解】“天下大事,常发于至微,既终为患。”意思是说任何大患都是从微小的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会引起质变。警示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把一些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C项符合题意;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A项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唯心主义观点,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注重量的积累,不强调积极促成质变,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点睛】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原理内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23. “物极必反”与“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 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的统一D. 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答案】B【解析】矛盾双方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转化,A项不选;事物的某方面发展到极处必然会产生相反的变化,如果不断地对客户失去信用,那么整个店铺就不会有顾客登门,这反映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的道理,B项正确;内因与外因的统一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C项不选,材料不是想说明事物在曲折中发展,而是侧重于强调这种“曲折”是如何形成的,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考点:事物发展的状态【特别提示】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不能理解为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因为量变不积累到一定程度质变是不会发生的。另外也要注意质变也有积极的质变和消极的质变,不是说一定要促使质变的发生。24. 美国前总统林肯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一个不犯错误的人通常不能成就任何事业。我的经验使我相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 任何矛盾都有主次方面 B. 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C. 分清主次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D. 人生就是成功与失败的总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没有缺点的人优点也很少,不犯错误也就无法成功,这体现了缺点与优点、犯错误与成功是对立统一的,B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主次方面的关系,A、C不符合题意;D不是哲学观点。答案选B。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相关知识。25.25.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东西。这启示我们( )A. 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 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C. 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D. 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题目中,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看问题要看到两个方面,即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26.26.据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 )A.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的特点B.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C. 不同事物的矛盾没有共同之处D.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答案】D【解析】按照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里强调了不同的人矛盾各不相同,因此不是说同一矛盾的矛盾双方各有不同特点,A项不选,也不是说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B项不选;不同的人矛盾不同这是强调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D项正确,C项本身说法错误,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D。考点:矛盾的特殊性【特别提示】“同病异治”是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异病同治”是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不同的事物可以有同样的矛盾,故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27.27.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哲学依据是A. 矛盾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B. 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D.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包含着个性【答案】C【解析】【详解】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哲学依据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项符合题意;矛盾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A项说法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体现出来,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点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28.28.下列俗语中,与“牵牛要牵牛鼻子”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B.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C. “好钢用在刀刃上”D.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答案】C【解析】【详解】“牵牛要牵牛鼻子”意思是指要抓住问题的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故C选项所蕴含的哲理与题意一致。A选项从哲学上来看,体现了两层意思,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条件。D选项的意思是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与题意不符。29.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重视量的积累B. 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C.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D. 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说明了在哪层土壤中种植什么作物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D选项表述正确。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本题选D。【考点定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30.“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A. 前者承认矛盾,后者回避矛盾B. 前者主张批判创新,后者主张折衷主义C.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 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后者是辩证的否定观【答案】D【解析】【详解】“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后者是辩证的否定观,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点睛】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31.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2年是摸索阶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xx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实践证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材料二:2011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稳中求进”成为未来一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稳,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之下显得格外珍贵,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35个“稳”字体现的正是中央对于未来经济工作的导向性判断。而作为宏观调控中最灵活的工具之一,货币政策引发各方密切关注。在当前的基调之下,货币政策工具将会开启指向“稳增长”的服务模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xx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在面临经济下行风险下的货币政策,“稳”与“健”的火候必然会与今年有所不同。(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完善进行分析说明。(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哲学依据。【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必深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完善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正确发挥的意识能动作用。国家出台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措施,是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际作出的正确决策。这些决策和措施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国家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解析】【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完善进行分析说明。从材料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可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等方面,分析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完善的理由。(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哲学依据。要紧扣材料中的政策和措施,一一对应相关联的哲学原理。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际,国家出台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措施,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正确发挥的意识能动作用;国家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点睛】关于辩证唯物论知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知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要要发挥正确意识的作用,避免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危害;二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2.32.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答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因此,应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是联系观,题目类型体现类。但联系观的知识较多,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能够用上,其中联系的特点中,根据题意可以用到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根据题意,环境保护与国家的发展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强调部分的重要性;题中并没有强调系统优化,所以联系观的系统优化理论用不上。同时在作答本题要注意,哲学题目在作答的时候原理方法论联系材料要完整准确,不能遗漏。考点:本题考查联系观33.33.阅读以下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回答以下问题:交通拥堵问题是人们时下关心的社会热点,2010年12月31日北京治堵新政正式颁布。将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单双号限行、三环以内等重点区域提升停车收费标准以及限购等。对于已出台的政策,北京市民议论纷纷。声音一:这些政策大多数还是短期政策,限行岂能常态化,要真正解决拥堵问题,任重而道远。声音二:不能停留在“限”上,还应在出行方式优化和扩容上下功夫。比如,继续大力优先发展公交系统,让公交地铁的班次更加密集,乘坐的环境更加舒适,运营时间要延长。声音三:国家鼓励购买却限制使用,板子主要打在购车或准备购车的普通工薪阶层屁股上,而对庞大的公车拥有群体几乎毫无触动。(1)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北京市民对拥堵问题、治堵措施的看法。(2)如果你是北京市民,你会如何选择交通方式在市区出行,并用哲学知识说明其理由。【答案】(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如何治理拥堵问题要有长远的眼光,同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以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的治理,不能仅停留在“限”上,还应在出行优化和扩容上下工夫。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北京市政府的措施中对庞大的公车拥堵群体几乎是掩盖、回避矛盾的表现。(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目的地的远近等因素决定选择何种方式出行。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小事做起。如果有可能,尽量选择绿色出行、少开车,积少成多,城市的空气将更清新,交通将更通畅。【解析】【详解】(1)本题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北京市民对拥堵问题、治堵措施的看法。从材料可以看出,市民对如何治堵问题有不同的声音,可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等方面,分析北京市民对拥堵问题、治堵措施的看法。(2)如果你是北京市民,你会如何选择交通方式在市区出行,并用哲学知识说明其理由。在选择交通方式上,应根据出行的远近、区域拥堵、环境保护等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可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等方面,说明选择的理由。【点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