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研究生课程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29080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0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研究生课程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变态心理学研究生课程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变态心理学研究生课程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员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1,主要内容,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七节 关于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2,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有精神障碍的人约占13.47(1993年)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以心理与行为异常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定义、发生、种类、表现形式、性质和特点 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以病态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讨病态心理的表现形式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精神病学(psychiatry):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病象和临床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有关问题,3,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希波克拉底: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体液流入大脑所至 中世纪:心理异常是病魔附身,用鞭打、火烧、禁闭等手段处理 17世纪开始,神经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问题,4,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解释 两个基本命题 潜意识: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性冲动:性冲动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主要观点 力比多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性心理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 人的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防御机制预防焦虑,5,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解释 异常心理的形成机制 性心理发展阶段中,如果接受的刺激过多或过少会造成性心理“退化”或“固着”,造成未来人格变态、异常。 自我在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我们就会体验到焦虑 防止焦虑的努力(克制、压力非理性冲动)可能会导致异常心理和行为。 简评 在方法论上存在原则上的失误 把握着真理的侧面:人的生物本能可以是人类心理动力之一,6,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行为主义的解释 巴甫洛夫的实验性神经症 兴奋和抑制过程冲突造成的结果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学习强化理论观点 简评 定向反射作为一种适应环境和积累经验的本能,绝对是心理发展动力之一,7,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潜能,趋向完善 心理异常是因为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自我无法现实的结果 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简评 它的确把握了人类社会性的合理内核,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对立统一的问题,8,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常识性区分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非标准化的区分 统计学:偏离统计常模 文化人类学:对文化习俗的偏离 社会学: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认识心理学: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标准化区分 医学标准: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证据 统计学标准:远离中间的两端 内省经验标准:患者或观察者的经验 社会适应标准:社会行为能力受损和行为方式异常,9,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幻觉、妄想、自知力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认识与情绪、强迫症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行为方式的突然变化,10,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一、认知障碍 感知觉障碍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感知觉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空间知觉障碍、时间感知障碍、非真实感,11,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病理性赘述、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扩散、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妄想、超价观念、强迫观念 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被洞悉感,12,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注意障碍 注意减弱 注意狭隘 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 记忆减退 遗忘 错构症 虚构 智能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痴呆 自知力障碍,13,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二、情绪情感障碍 情感程度变化: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性质改变为主: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情感幼稚,14,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 意志减弱 意志缺乏 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刻板动作、被动性服从、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15,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心境障碍 神经症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癔症,16,精神障碍与精神病,精神障碍 mental disorder 人的精神活动发生异常,若其程度和持续时间都已符合规定的诊断标准,即属于精神障碍 精神病 psychosis 精神障碍中的最严重的疾病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non-psychotic mental disorder 其他类型精神障碍,17,精神疾病分类,精神病性 精神分裂症 偏执性精神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感应性精神病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周期性精神病 癔症性精神病 急性反应性精神病,18,精神疾病分类,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癔症(癔症性精神病除外) 应激相关障碍(急性应激性精神病除外) 神经症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进食、睡眠、性功能障碍) 人格障碍 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 性心理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症、品行障碍、情绪障碍,19,精神疾病分类,*其他精神障碍 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动物质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程度较轻属于非精神病性障碍,程度较重属于精神病范畴,20,精神病的主要特点,预后 精神病预后较差 非精神病预后较好 人格结构 精神病在急性期人格破裂、不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不能正常保持 非精神病人际关系可以正常维持、人格结构完整 社会功能 精神病社会功能受损严重,甚至丧失 非精神病大多受损较轻,21,精神病的主要特点,自知力 精神病对自己所患疾病失去认识能力,否认有病 非精神病大多能了解自己疾病,要求治疗 精神病性症状 妄想、持久幻觉、紧张综合症(木僵、蜡样屈伸、重复或刻板言语、重复或刻板动作) 言语紊乱、严重情感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22,精神分裂症,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和行为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 发病年龄16-35岁为最多 遗传因素:父母双方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的患病率为35-68%(上海,1958) 病前个性特征:主动性差、依赖性强、胆小、犹豫、敏感、好幻想,神经系统弱型占患病总数70%,23,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 特征性症状 思维联想障碍:如破裂性思维、象征性思维、思维中断等 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倒错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缺乏、意向倒错、矛盾意向、被动服从、蜡样屈曲、模仿言语、模仿动作 常见症状 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妄想 紧张综合征 一般没有意识障碍、无明显智能障碍、自知力缺如,24,精神分裂症,临床类型 偏执型 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为多见 青春型 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如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 紧张型 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为常见,25,精神分裂症,单纯型 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无明显阳性症状 社会功能受损,去向精神衰退 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2年,常在青少年起病 未定型 有明显阳性症状 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26,偏执性精神病,一组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如有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 妄想内容具有一定现实性而并不荒谬,已被害为主,不经了解,难辨真伪 还有夸大、嫉妒、疑病或钟情等妄想 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无明显的其他心理方面异常 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 30岁以后起病者较多,27,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应激相关障碍41.11(F23.8) 由于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以明显的妄想、严重的情绪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适当治疗,症状迅速缓解,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 反应性抑郁:容易忧伤、沮丧、兴趣缺乏、好回忆往事、入睡困难、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反应性偏执状态:敏感、多疑、可出现妄想,幻觉,28,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持续的心境障碍(情绪高扬或低落)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认识、精神运动与生理障碍的一组临床症状。 有反复周期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缓解 70%的患者病后保持良好社会功能,仅10%患者完全丧失社会生活能力,29,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症状 抑郁发作 抑郁心境、兴趣或愉快感丧失是核心症状 患者诉说:忧愁、绝望、沮丧或无用感,将抑郁描述为十分痛苦的情绪;精力减退而难以完成工作学习任务 可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躁狂发作 心境高涨、兴奋话多、易于激惹是标志 并存障碍 焦虑、酒依赖、躯体疾病,30,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躁狂发作 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语量显著增多 思维奔逸,由联想加快或意念漂浮的体验 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精力充沛、不敢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或活动 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行为) 睡眠需要减少 性欲亢进 符合上面至少3条标准,病程至少持续1周,31,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抑郁发作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反复出现相似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 符合上面4条标准,症状至少持续2周,32,神经症,是一组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 共同特征 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常有焦虑和烦恼,或为各种躯体不适感到痛苦 体格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作为临床基础 自制力良好,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 现实检验能力未受损,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与客观现实相混淆 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容许范围内,可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 常迫切要求治疗 起病多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 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33,神经症,恐怖症 对某些特殊的处境、物体、情境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不安的内心体验,因而出现回避反应。患者明知恐惧对象对自己并无真威胁,这种恐惧极不合理,但难以控制 诊断标准 以恐惧为主,须符合以下4项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成 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又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对恐惧情境和失误的回避式或曾经是突出症状,34,神经症,焦虑症 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障碍,常伴有自主神经性症状和运动性紧张。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和危险引起,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称 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症:以经常或持续地、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为特征,并有显著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惊恐发作: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仿佛将要窒息、疯狂或死亡,患者感到濒临末日,惊恐万状。,35,神经症,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症 临床表现 焦虑和烦恼: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和不幸事件经常担心,不能明确意识担心的内容,一种强烈的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体验 运动性不安: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紧张不安、紧锁双眉、肌肉紧张等 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心悸、气促、窒息感、头晕、多汗、面部发红或发白、恶心、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等 其他:过分晶体、惶恐、易惊、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入睡 病程要求至少6个月,36,神经症,焦虑症 惊恐发作 临床表现 仿佛将要窒息、疯狂或死亡,患者感到濒临末日,惊恐万状,奔走惊叫,四处呼救,自己即将失去理智,失去控制 伴有严重自主神经症状:激烈心跳、心前区疼痛、过度换气、面红或苍白、步态不稳、振颤、发抖或全身瘫痪、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 起病急,终止迅速,历时短,一般5-20分钟 患者在间歇期担心再次发作,主动回避出门或要求有人陪同 病程标准:1个月至少有3次发作,37,神经症,强迫症 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 诊断标准 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以下1项 以强迫思想为主: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失去控制能力等 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上述混合形式 患者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强加的 强迫症状反复出现,患者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38,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 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 临床表现 躯体化障碍: 应激引起的不快心情已转化为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症状可涉及身体任何系统或器官 常见的胃肠道不适(疼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异常皮肤感觉(搔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和月经方面,39,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 临床表现(续) 疑病症 担心或相信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疑病观念) 常在躯体疾病或精神刺激诱因下发病,表现对自己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关心,为自己罹患的某种疾病感到苦恼 常有敏感多疑,对健康过分关切并且要求较高的个性特征 患者疑病观念很牢固缺乏充分根据,但不是妄想 虽经反复就医或医学检查,但阴性结果和医生合理解释不能打消其疑虑 起病缓慢,病程持续,症状时轻时重,常导致社会功能缺损,40,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 临床表现(续) 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主要或完全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或控制的器官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系统(心脏神经症)、呼吸系统(心因性过度换气和咳嗽)和胃肠系统(胃神经症、神经性腹泻) 症状通常为两种类型 自主神经兴奋的客观体征为基础:心悸、出汗、脸红、振颤 更具个体特异性和主观性,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肿胀感、紧束感 患者把症状归于特定器官或系统,但找不到这些器官存在病变的证据 许多患者存在心理应激和困难的问题,41,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 诊断标准 以躯体症状为主,至少有以下1项 对躯体症状过分担心(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不相称),但不是妄想 对身体健康过分关心,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或异常感觉过分关心,但不是妄想 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42,神经症,神经衰弱 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为特征 诊断标准 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为主,特征是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易疲劳和体力易疲劳,经过休息或娱乐不能恢复,并至少有以下2项 情感症状:烦恼、心情紧张、易激惹等 兴奋症状:感到精神易兴奋、但无言语增多,又是对声光很敏感 肌肉紧张性疼痛(紧张性头痛、肢体肌肉酸痛)或头晕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醒后感到不解乏、睡眠感丧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其他心理生理障碍: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阳痿、月经紊乱等,43,应激相关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与发病应激源密切相关,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容易被人理解。 经过适当治疗,预后良好。病情恢复后,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无人格方面缺损 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44,应激相关障碍,急性应激障碍 以急剧而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 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历时时间短,应激源消除后几天至1周恢复,完全缓解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不知所处环境、时间、不认识周围的人;表情茫然,呆若木鸡。也可出现精神错乱状态,言语零乱、行为无目的 精神运动障碍:伴有强烈情绪的精神运动兴奋或抑制 情绪障碍:常伴有焦虑、紧张、恐惧 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心跳加快、面红、出汗、头晕、睡眠障碍、周身不适 精神病性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幻觉、妄想,但与精神刺激密切相关,45,应激相关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由于受到严重而剧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应激事件:亲历天灾人祸、目睹凶杀场面、被强暴等 发病潜伏期较长,一般为几周到几个月 诊断标准 遭遇对个人来说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 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至少有以下4项中的1项: 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 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46,应激相关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标准(续) 持续性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以下4项中的1项: 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易激惹 集中注意困难 过分地担惊受怕 对刺激相关或有关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以下6项中的2项 极力不想有关创伤经历的人与事 避免参与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不愿意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 兴趣爱好范围变窄,对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或仍有兴趣 选择性遗忘 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47,癔症,是部分或完全地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司方面正常整合的一种病态 病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患者性格特点: 高度情感性:幼稚、易波动、敏感多疑、情感反应强烈 高度暗示性:易受周围人的言语、行为、态度的影响 高度自我显示性: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己、喜欢成为注意中心 丰富幻想性:幻想内容生动,48,癔症,临床表现 分离性障碍(过去经历、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不符) 意识障碍(自我意识和对环境意识) 情感爆发 癔症性痴呆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精神病 癔症性躯体障碍(生活事件和处境影响下出现的症状) 运动障碍:痉挛发作、肢体瘫痪、行走不能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缺失、异常,49,癔症,诊断依据 急性起病、症状多样 明显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 症状妨碍社会功能 精神症状有表演和夸张的特点 不能以躯体疾病的病理机制解释 病前性格特点符合癔症性人格特点 不是反应性精神病、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50,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性的异常行为模式,明显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造成社会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 患病率2%-10% 诊断标准 至少有下列1项症状 认知的异常偏离 情感的异常偏离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人际关系异常偏离 使患者或其他人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持续2年 还应符合相应人格障碍标准至少3项标准,51,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至少有下列3项 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易有病理性嫉妒,多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多分自负和自我中心倾向,总感到受压制、被迫害 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非现实性优势观念,52,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 至少有以下3项 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 面部表情呆板、情感冷漠、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 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缺乏愉快感 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在遵循社会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对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53,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至少有以下3项 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衣物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构成拘捕的理由 行为无计划或有冲动性 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已获得个人利益 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不赡养子女或父母 不能维持于他人的长久关系 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对挫折的耐受力低 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 危害别人,缺少内疚感,54,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 以情感暴发和明显的冲动行为作为主要表现 至少有以下3项 易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特别在冲动行为受阻或受到批评时 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 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不稳定的和反复无常的心境 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包括性欲望)的紊乱和不稳定 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时常导致情感危机 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55,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 至少有以下3项 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的表达情感 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 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56,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以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 至少有以下3项 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凡事须反复核对,因对细节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57,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 以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为特征 至少有以下3项 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 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 除非得到保证被他人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但无恐惧性回避 因“稳定”和“完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受到限制,58,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依赖为特征 至少有以下3项 要求或让他人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担责任 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地服从他人意志 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 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或缺乏精力 沉湎于遗忘的恐惧之中、不断要求别人对此提出保证,独处时感到很难受 当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又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 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应对逆境,59,心理生理障碍,进食障碍 50.1 神经性厌食 50.2 神经性贪食 50.3 神性性呕吐,60,心理生理障碍,睡眠障碍 51.1 失眠症 51.2 嗜睡症 51.3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51.4 睡行症 51.5 夜惊 51.6 梦魇 51.9 其他,61,心理生理障碍,性功能障碍 52.1 性欲减退 52.2 阳痿 52.3 冷阴 52.4 性乐高潮障碍 52.5 早泄 52.6 阴道痉挛 52.7 性交疼痛,62,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1946):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本书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63,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1988) 体验标准: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 操作标准;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率 发展标准:心理状态纵向分析,64,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郭念锋,1986) 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耐受力 周期节律性 意识水平 暗示性 康复能力 心理自控能力 自信心 社会交往 环境适应能力,65,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心理正常 与 心理不正常:有无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 与 心理不健康:限定在无精神障碍,正常范围内来讨论 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健康 静态:在某一时段内,展现者自身的正常功能 动态:心理活动是动态平衡的 不健康 不健康十心理活动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心理活动处于失衡的状态,66,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与现代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健康心理学: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 第38个心理学分支 主要工作领域 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心理学 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67,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 是以特殊的教育方法、科学手段以及心理学的专业技术,确定疾病病因,对疾病和功能障碍做出诊断、预防和治疗,从而综合性地促进和维护人类健康的一门科学,它是心理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健康心理学简史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远古时期,中国人将健康看作是阴阳平衡的结果、阴阳失去平衡就会导致疾病。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则提出了体液学说,当体液正常而均匀地混合时则为健康,若其中一种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疾病。 公元2世纪,著名罗马医生C.盖伦提出了不同的健康观,认为疾病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强调疾病是由病原体(任何微生物和病毒)引起的。因而十多个世纪以来,医学界的注意力放在疾病而非健康上。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赋予“健康”新的定义:“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68,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简史 20世纪50年代,疾病的死因首推心血管疾病和癌,而不再是传染病。经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行为特点多为A型,而癌症与吸烟等不良行为有关。 20世纪60年代,将行为矫正的心理治疗技术应用于与健康相关的医疗实践,其有效性给医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物反馈治疗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利用自觉或不自觉的反应,学会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从而提供了对心身失调进行自我治疗的非医学疗法。 197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召开了一个由心理学家和医生参加的大会,会上提出了行为医学概念 1978年,美国成立了健康心理学会,首任会长是J.马特拉佐。,69,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健康心理学是一个以多种方式对行为医学和行为健康学做出贡献的心理学领域,它主要是由影响行为改变的技术发展起来的。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的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临床上采用经典条件反射方法系统脱敏法,治疗焦虑和恐惧,解释或消除某些像吸烟那样有害健康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健康心理学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来矫正或调节人类行为,如减肥、戒烟、戒毒、消除酒精依赖和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等。 3、观察学习理论。在健康心理学领域,已运用观察学习理论来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如用电影示范纠正住院、外科手术前的焦虑。 4、认知学习理论。认知理论采用更为复杂的学习途径,认为人的信念系统和先前的行为及其后果相互作用,改变认知结构则会导致行为改变。如果行为变了,认知也会变,以此形成了与健康相关的认知行为疗法。,70,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患病心理 凯瑟和科伯1966年研究表明患者的心理是扮演患病角色行为。他们把患病角色定义为相信自己正在患病者为健康而从事的活动。 社会学家T.帕森则认为患病角色由三个假设所组成 : (1)生病不是自己的错误; (2)疾病可以逐步康复; (3)生病后可以免除责备和正常人所承担的责任。 “医患互动” 是依从满意、疗效显著的关键。 而医患互动是由一组因素组成的,它包括医患之间的言语交流、患者觉察到医生的能力大小、要求预约和接受治疗时间的长短等。,71,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应激 1956年塞尔耶创建了应激源一词 健康心理学专注于研究应激的处理技术。由于各家对应激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不同,因而对策也不尽相同。 应激处理的常用技术是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治疗、改变认知结构和应激预防接种。,72,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行为健康 研究诸如A型行为、吸烟、饮酒、饮食失调和缺乏肌体锻炼等不良行为。 A型行为,表现为敌意、好竞争、计较个人得失和具有扩大了的时间紧迫感。具有A型行为模式的人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吸烟,研究表明吸烟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6070%。心理学家们致力于对抗吸烟的研究,建立了对抗吸烟的“对抗过程模型”和“社会学习模型”,为寻找降低吸烟率的方法论奠定了理论基础。,73,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行为健康 饮酒,习理论认为人们的饮酒行为是习得的结果。强迫戒酒的方法是以彻底戒酒为目标的治疗,这种治疗是综合性的:(1)药物治疗;(2)建立嗜酒者互诫协会(AA);(3)综合性心理治疗。 饮食失调。指在进食行为上存在着的有害健康后果的任何严重的和习惯性的障碍。目前,较为严重的饮食行为失调是节食和神经性厌食,二者都与控制体重相关。 锻炼。有规律的适度锻炼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不适当的锻炼对健康有害:(1)锻炼成瘾,时间和欲望上的需求而导致越来越忽视对家庭和工作的责任感,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于内心体验。而在不适宜跑步情况下仍不停止,则会影响健康。(2)锻炼受伤。(3)锻炼死亡。许多患有这样那样疾病的人被要求或自愿参加锻炼,但由于锻炼的不适度和缺乏严密的监护方案而使得不少锻炼者死于非命。,74,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躯体疾病的一般心理特点 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情绪低落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心理学对于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医生不但要治疗躯体疾病,还要给与心理辅导 需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层次着眼,75,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概述 精神病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区分 用途 效度,76,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由生活事件所引起 持续时间1个月 社会适应功能没有受损 问题没有泛化,77,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由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事件所引起 持续时间26个月 社会适应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内容充分泛化 往往具有一定人格缺陷,78,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神经衰弱或神经症,79,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 压力的定义(p310) 压力的种类 生物性压力源 精神性压力源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压力源的测评 社会再适应量表 日常生活小困扰量表 知觉压力测评 压力的内省体验 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 四类内心冲突,80,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压力的适应 压力的种类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叠加性压力 破坏性压力 压力的适应 坎农的“战斗逃跑反应” 塞利的“一般适应症候群”,81,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体质压力论:压力和体质对疾病发生同时起作用 器官敏感论 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临床相阶段,82,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压力的中介系统 认识系统 认知和评估 调节和控制 人格的影响 社会支持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83,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外部压力临床表现、诊断干预措施逻辑图(图4-2) 外部压力: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 中介系统:免疫系统(生物的)、认知化解系统(心理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的) 临床相:躯体反应(生物的)、心理反应(心理的)、社会行为反应(社会的),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