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64861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8页,共二大题,36小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条形码填写和贴在答题卡上。3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封建有四次反动,即封建统治者仍然幻想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统治,说明血缘政治影响深远。故答案为B项。分封制对加强中央集权不利,排除A项;从四次“反动”的结果看,没有得到强化皇权的目的,排除C项;封建社会分封制残余的存在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排除D项。点睛:由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仍有少数统治者试图以分封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初靖难之役等史实都表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或分封制残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不能满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 古希腊历史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那些著名的思想家,都对民主持批评或否定的态度,如柏拉图是拥有民主权利的雅典公民,但他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这是因为古代雅典的A. 民主制不能够确保公平和正义B. 民主制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利C. 下层公民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D. 民主制使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答案】A【解析】材料“柏拉图是拥有民主权利的雅典公民,但他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是因为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不能够确保公平和正义,是少数人的民主,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这种有限的阶级民主决定了这种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3. 史学家指出:“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是人民所创造,权利由人民授予。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以自行设计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有人赞扬这是一个平等的乐园”,这场革命A. 是近代代议制的开端B. 开创了民主共和制C. 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权利由人民授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指美国的独立战争,美国独立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国家,故B项正确;A项是英国,排除;C项是法国大革命,排除;D项是指俄国的十月革命,排除。点睛:材料“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权利由人民授予”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4. 面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混乱,梁启超提出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章士钊认为:“代议政体制,本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非任多数人自谋幸福之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A. 主张君主立宪B. 反对民主政治C. 强调开启民智D. 主张贤人政治【答案】D【解析】“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索命少数知识分子成为政治领导者作用,故D正确;A、B和C材料均没有直接反映,排除。5.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从中国共产党才去的措施上看:“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成为当时工作的重心,说明当时党的领导人没有意识到革命问题的局势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党在这个时候已经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任务;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6.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A. 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B. 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C. 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答案】D【解析】材料中表明国民党对于抗战的形势不仅从时间、空间以及世界人民支持角度阐述了抗战的持久性,符合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故D正确;正面战场是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故A错误;材料中是对抗战形势分析,没有提出作战方案,故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9月建立,故C错误。7.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主要阐明A.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致性B.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C. 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D.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答案】B【解析】材料从革命目标、领导阶级以及革命前途来分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B项正确;A错在“一致性”,二者只有目标一致;材料比较的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不是强调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区别,故C和D项错误。8. 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表明奈斯比特A. 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B. 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C. 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答案】D.9. “这次会议的一个显著成效,是中国在此以后几年内迅速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舞台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及周边邻国,而是扩展至广大的西亚北非地区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B. 周恩来旗帜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 形成“上海共识”有利于亚太经贸交流与合作D. 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新型国家关系【答案】B【解析】从“中国在此以后几年内迅速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可以得出这一会议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时间不满足要求;C选项错误,“上海共识”是新世纪的外交成果;D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0. 联合国第26届大会10月25日晚(纽约时间)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131个成员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提案。35票反对票中,32票为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主要强调了A. 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失败B. 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C. 恢复合法权利来之不易D. 亚非拉美国家是反对恢复合法席位的主导力量【答案】C【解析】材料中“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说明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艰难,故C正确;A是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B中立足点不符合事实;D中非洲国家爱的杂同的主导力量。11. 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这说明戴高乐A. 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B. 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C. 主张贸易保护主义D. 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是积极的民族主义者,他支持欧洲一体化并不是为了建立联邦一体化或者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是为了与美苏争霸划清界限,保持欧洲或者说法国的独立地位。所以该思想认识站在法国的立场上,属于民族主义的结果。选择A项;B项与题意不符,因此错误;贸易保护主义在题中没有体现,因此C项错误;政治多极化趋势此时仍未形成,因此D项错误。点睛: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故选A项12.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则显示当时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 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D.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答案】D【解析】西欧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相比而言是发达的,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产生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故D正确;A是结果,不是原因,故排除;B只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与西欧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无关,排除。点睛:材料“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是关键信息,联系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13.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B. 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C. 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 资产阶级与平民实现了完全平等【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对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ACD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B。14. 20世纪初,美国总统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等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有学者认为这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效率与社会主义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表明A. 美国政府行政权力的增强干扰司法独立B. 社会主义制度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制度C. 垄断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调节D. 工业化的实现推动了美国的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正是美国垄断企业发展的时期,这些大的垄断企业的发展影响到了市场的有序发展,故美国政府依据宪法对垄断进行了限制,这实际上是政府对经济的初步干预,也是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众的利益,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15.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A. 现代文明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结果B. 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文明是伪善不道德的C. 资产阶级不加掩饰地呈现西方的价值观念D. 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答案】D【解析】材料中马克思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将其与对殖民地的赤裸裸掠夺的野蛮本质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建立在对殖民地的野蛮掠夺基础上,说明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故D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文明与扩张之间的关系,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文明是伪善的,他的本质面目在殖民地就得到了表现,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在西方文明地区,资产阶级是极端伪善的,他们掩盖了自己的价值观念,C错误。16. 据20世纪初我国海关统计: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B.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收回C. 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D. 民国政府鼓励大量出口【答案】A【解析】根据“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可知,一战期间中国进口货物价值减少,出口货物价值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这和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有关,故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一战期间,中国国内环境并不稳定,C错误;D不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排除。17. 1878年1月,日本邮便报知新闻发表了题为论清国不可轻视的文章,认为中国潜力巨大,“欲奉告有轻视清人思想者,交际各国中最可惧者即为清国”。这一观点A. 体现出清政府的“贵华夏”观念B. 基于对中国物质力量的较高评估C. 呼吁日本政府学习中国的近代化D. 直接推动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答案】B【解析】1878年1月,此时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成就很大,所以日本认为中国潜力巨大,故B正确;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894年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直接推动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878年1月,日本邮便报知新闻发表了题为论清国不可轻视的文章”,联系洋务运动的史实即可解答。18.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C.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D. 集体主义精神的丧失【答案】C【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农村进行改革,主要形式就是分田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C正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A错误;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 1959年9月外交部和中联部送来了苏联经济学硕士格洛托夫所写的论集体农庄所有制的发展前途一文。毛泽东看后批示:“此人根本不研究马、恩、列思想,并且连斯大林公社必定是集体农庄的高级形式这一观点也否定。总之,作者认为公社无论何时都是有害无益的。”毛泽东这一批示说明了A. 赫鲁晓夫取消集体农庄的办法被中国指责B.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曲折C. 中苏两国的国家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恶化D. 苏联学术界与其政治价值观相背离【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取消集体农庄,故A项错误;1959年中国正在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毛泽东批判苏联关于集体农庄的论断,说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曲折,体现了“左”倾错误,故B项正确;材料与中苏关系恶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苏联学术界与其政治价值观相背离,故D项错误。故选B。20. 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反映了A. 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B. “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C. 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D. 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答案】C【解析】材料内容是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由批评到肯定的变化,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故C项正确。选项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决定”一词错误。选项B,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纠正了“左”倾错误所以“仍占主流”错误。选项D关于认识的观点正确,但是和题干变化反映的内容无关。21. 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大哗,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大江报因此声名大振。该材料可用于佐证A. 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B.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言论自由成社会共识D. 维新变法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从材料“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革命派从思想上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故A项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中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言论自由成为共识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排除CD项。22. 全球文明史记述:“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材料中的“新问题”是指A. “垄断”加剧了无序竞争B. 国家干预经济造成“滞胀”C.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恶性发展D. 殖民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称“大萧条”“大危机”,“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的新问题”即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的新问题,根据已学知识,可知“新问题”是指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影响,故选C。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23.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10年里,工业垄断组织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 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B. 国会力图维护美国的中小企业制度C. 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D. 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主旨信息是美国国会虽然通过了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垄断组织还是大量增加,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美国放弃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A项错误;B项只符合“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的信息,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相反反垄断法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故C项错误。24. 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A.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B. 调节农业生产C. 降低生活用品价格D.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答案】D【解析】材料中罗斯福所关注是当时美国低收入的工人的生活,消费能力低,致使工厂和农场无法充分运转的历史现象,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题干罗斯福话语里的经济问题。A项是金融上的措施,主要是恢复金融秩序,排除A项;调节农业生产,是为恢复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但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排除B项;C项并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解决工人失业问题,保障工人生活,有利于刺激经济需求,使工厂和农场好转,故D项正确。25. 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A. 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B. 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C. 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D. 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 “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局面,这被秉持自由主义的人所反对,他们主张自由发展、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新政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原则,所以才指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的法西斯主义,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排除BD。经济“滞胀”局面是20世纪70年代,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新政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二是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26.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B. 19世纪末,省府太原女性流行穿着短裙C. 20世纪50年代,超短裙引领欧美时尚D.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流行穿着长裙【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黄金时期,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这符合“裙边理论”,故C正确;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经济并不发达,故排除A;19世纪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增长缓慢,故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快速增长,长裙不会流行,故排除D。27. 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A. 农业集体化急速普及B. 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重工业飞速发展D. 农民欢迎新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苏联从1929年开始大规模农业集体化活动,材料中“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说明农业集体化迅速发展和普及,故A正确;B是1921年宣布结束;材料没有说明重工业发展的信息,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8年废止,故D错误。28. 有一则笑话讲到: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为了使火车继续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了命令。该笑话调侃了前苏联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措施。其中调侃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是A.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B. “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C. “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D. “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答案】B【解析】A是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是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D是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B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寓意着苏联的解体,故B正确。29. 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 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B.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C. 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D.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答案】A30. 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题中空格处依次是A.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C. 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D.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案】D【解析】本题材料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关贸总协定的特点;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反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银行的信息,故A和C错误;B顺序颠倒。31. 有人将法德的关系作如下比喻: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指A. 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 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C. 欧洲的经济一体化D. 法德关系的和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法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二战之前,法德两国时战时合并以战为主。二战以后,法国两国在共同的利益的促使下寻求和解,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所以题目这的第二个“民主”指的是欧洲的一体化进程。A、B选项是表层含义D选项没有解释到实质。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一体化32.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A.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B.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C. 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D.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象产生迷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故D排除。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影响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包括必答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33-34题为必答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36题为选做题,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题25分。34题12分,35、36各15分。)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xx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材料三xx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采取的相应措施。(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政策开放。(2)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日本提供援助。(3)历史因素:古代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积淀了丝路精神。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国内: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形成;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外交政策的调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解析】(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从交通、对外贸易范围、政府的政策及管理机构等方面归纳。(2)特点的概括和归纳由材料“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点明了此种行为是坚持以美国为主导而开展的;“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可以归纳出其基础是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可以归纳为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划分利益;“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反映的是世界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相应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上升;“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可以提炼出这种经济体系的保障是新的国际权力结构。措施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主要行为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创立、关贸总协定的确立,实际上此部分是对于教材知识点的简单梳理。(3)可分别从国际和国内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国际方面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国内方面联系中国具有经济、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条件。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过去认为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论述,曾经出现在不同时期。比如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后,出现过经济全球化“高峰期”已过的判断;xx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些人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模式存在根本缺陷,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处于上升阶段,因此他们认为全球化时代已失去。有的西方学者最近宣称,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其论据是:美国领导人的更迭;英国退出欧盟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危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我国的学者并不认为全球化趋势已停止,而认为经济全球化当前处于深度调整期,出现了“新常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征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欧洲难民潮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现象。经济全球化遭遇到国内保护主义上升、民族主义抬头、宗教冲突与地缘政治危机扩大等挑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整合速度放慢,甚至局部倒退,这些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失衡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有发达国家侦测失误造成的弊端,经济全球化管理决策失误较集中体现于中东地区。摘编自王勇等“全球化”并未结束正进入深度调整期评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不认可西方学者关于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特别以高科技为支持的经济全球化依然迅猛发展着。尽管目前出现了一系列反全球化的现象,但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方向未改变;目前各国经济的关联性、全球经济的依赖性仍然很强,世界性全球大市场仍然存在,跨境资本与人的流动继续存在,互联网对全球化的支撑与影响更加明显;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和范围还在扩大,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系列跨国公司和世界经济组织仍然发挥着影响。结论:西方一些国家采取的政策只是调整,并未改变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示例二:同意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减弱的观点。全球化并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迫使各国采取关税壁垒政策,这势必减弱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垄断主义的发展,国家干预功能加强,也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家领导人采取了阻断全球化的措施,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抢修美国边境的隔离墙,英国退出欧盟,西方也采取措施限制人口流动。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务、劳务人员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结论:总之,经济全球化的高峰时期已经过去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及全球化存在的问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评述的能力。首先,应通读材料,紧抓材料中“有的西方学者最近宣称,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这一关键信息;其次,表明立场,既可以同意该观点,也可以不同意该观点。若持“同意”的立场,“理由”结合相关所学可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不利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部分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举措和局部战争的不利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若持“不同意”的立场,“理由”结合相关所学可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被认可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与史实相符即可。3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春正月,文帝下诏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文帝又多次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批评官吏劝农不力,并诏令各地基层官吏设置“常员”,督促百姓务农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税。文帝很慎于用法,他不同意那种一人犯法,株连全家的做法,强调法用的正才能使民诚实,罪定的当才能使民服从。文帝二年(公元被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汉文帝治国的主要措施。(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所采取措施的主要意义。【答案】(1)亲自耕种土地以示重农;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刑罚并废除诽谤妖言之罪。(2)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并促进了社会稳定;影响了后世国家法律的制定。【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督促百姓务农力田”“废除诽谤妖言之罪”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第一小问的主要措施内容分析,可以从农业发展、经济恢复、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稳定、影响后世法律制定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3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蔡元培(1868年一一1940年)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2年1月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肓、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说:“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发扬学生自动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务社会之习惯”。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沟通文理,废科设系,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40的年3月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根据材料,概括蔡元培在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说明其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答案】(1)贡献:制定教育政策、法规;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提出五育教育和儿童教育主张。 出发点:育人、爱国(2)影响:有利于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进步;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等一下问的解答可以直接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概括出蔡元培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第二小问可以结合“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说明其教育的出发点是育人、爱国。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的历史贡献,可以从思想解放、中国文化进步、教育发展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