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理(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63890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理(含解析)一、选择题1.关于下列概念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B.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答案】B【解析】对于内环境稳态,目前普遍公认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因此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A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能定不变,B错误;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也有关,C正确;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D正确。【点睛】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等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淋巴这三种细胞外液构成B.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和理化特性维持相对稳定C. 只要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正常,人体的内环境就可以保持稳态D. 内环境的稳态与免疫调节无关【答案】B【解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三种细胞外液构成,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和理化特性维持相对稳定,B正确;外界环境条件恶劣时,即使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正常,人体的内环境也难以保持稳态,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3.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毛细血管壁破损 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淋巴管阻塞 花粉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喝水过多A. B. C. D. 【答案】D【解析】毛细血管壁破损会导致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液相对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出现组织水肿,正确。淋巴管阻塞会导致组织液去路有障碍,出现组织水肿,正确。花粉等引起的过敏,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会进入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出现组织水肿,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会引起组织水肿,正确。喝水过多,会通过体内调节将渗透压恢复正常,不会引起组织水肿,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4.下列有关神经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B. 兴奋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但兴奋传递的方式是神经递质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D.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一定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答案】D【解析】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方式是神经递质,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可能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5.图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甲图的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构成B. 甲图的反射弧中感受器位于处C. 若刺激,会发生相应反应,不属于反射活动D. 乙图中的b区段膜内外电位分布,是K+外流导致的【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反射弧和兴奋传导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详解】甲图的反射弧由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3个神经元构成,A正确.甲图是传入神经,其神经末梢是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位于处,B正确.若刺激,会发生相应反应,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活动,C正确.乙图中的b区段膜内外电位是动作电位,是Na+内流导致的,D错误.【点睛】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可以发生反应,但不是反射。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Na+内流造成的,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组成的。6.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 ) A. B. C. D. 【答案】D【解析】人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为维持体温,需要增加代谢速率,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对应曲线;温度降低,则汗腺分泌变少,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对应曲线;人为恒温动物,体温维持相对恒定,酶的活性基本不变,对应曲线,故选D。7.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递质是从处释放的 B. 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C. 兴奋可以在和之间双向传递 D. 由、构成突触【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为突触前膜,为突触间隙,为突触后膜,为线粒体。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兴奋传到突触部位时,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来传递兴奋。胞吐过程需要能量,主要由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来提供,B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D正确。8.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及其发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沃泰默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胃酸促使胰腺分泌胰液是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B. 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重新设计实验,从而否定了沃泰默的观点,证明是某种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C. 胃酸促进胰腺分泌促胰液素,从而促进胰液的分泌D.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激素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考点是科学发现史,考查第一种动物激素的发现过程,以考查关注科学事件、理解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素养。【详解】沃泰默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胃酸促使胰腺分泌胰液是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A正确.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重新设计实验,从而否定了沃泰默的观点,证明是肠粘膜分泌的某种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胃酸促进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从而促进胰液的分泌,C错误.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激素调节,D正确.【点睛】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9.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等过程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抑制过程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D. 过程可发生在肌肉细胞、肝脏细胞中【答案】B【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下降,即抑制和过程,促进过程,故A项错误,B项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过程,使血糖含量上升,C项错误;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为载体,考查血糖的调节过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10.如下图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过程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实现B. 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 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D. 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答案】D【解析】图中乙表示下丘脑,通过分泌相应的促释放激素并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垂体的活动,A正确;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降低,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寒冷刺激时,乙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这就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C正确;下丘脑是水盐调节中枢,但是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11.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 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B. 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C. 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D. 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答案】D【解析】LCM病毒相当于抗原。通过图解可知:给小鼠注射LCM病毒,可使小鼠体内出现相应的浆细胞和效应T淋巴细胞;将相应淋巴细胞和被LCM病毒感染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的目的是测定上清液中51Cr的释放量,而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51Cr只能来自于破裂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所以该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效应T淋巴细胞能使相应的靶细胞裂解,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考点定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名师点睛】“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12.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B. 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C. 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D.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仅保留一部分【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详解】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的细菌,是非特异性的,不需抗体参与;即使是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也不需要抗体的参与,A错误。B细胞和T细胞所含的基因相同,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成,遗传物质是一样的,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功能会不同,B错误。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造血干细胞无法分化形成T细胞,细胞免疫有缺陷,由于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所以一部分体液免疫保留,D正确。【点睛】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作用:吞噬处理外来病原体,使其暴露出抗原,并把它呈递给T细胞;抗体与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13.现有三组事例:(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以上事例依次归属于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分析,(1)中的抗体可以作用于正常红细胞,故属于自身免疫病(即);(2)中该儿童不能接触病原体,说明有免疫缺陷病(即);(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腹泻,故属于过敏反应(即);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B。1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B. 生长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 在缺氧环境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速率不受影响D. 植物茎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答案】B【解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A错误;生长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B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在缺氧环境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速率会受到影响,C错误;植物茎的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背光一侧细胞生长快,可见植物茎的向光性没有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根的向地性产生的原因是: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使根表现出向地性,因此植物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15.根冠内含有脱落酸,并且能主动地向根的生长部位(分生区和伸长区)运输,从而抑制该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若对玉米根冠作以下四种处理,则向下弯曲生长程度最大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判断根尖生长弯曲情况,实质就是确定根尖下面一段脱落酸的分布。由于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故背地侧脱落酸越少,根向下生长弯曲程度越大。由图可知B背地侧有云母片阻挡,脱落酸不能向根的分生区运输,不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生长,近地侧没有云母片阻挡,脱落酸可以向分生区和伸长区运输,抑制该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所以B图玉米根向下弯曲生长程度最大。结合分析,A、D图不弯曲或向上弯曲,C正常弯曲。考点:本题考查脱落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16.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达尔文提出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B.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答案】A【解析】达尔文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A错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拜尔将切去的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结果胚芽鞘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温特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17.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D进行了如下实验: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6组;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桂花枝条,均分为6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2,4D 浓度(mol/L)010-1510-1410-1310-1210-11生根平均值(条)2.03.87.29.415.120.3A. 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浓度是10-11mol/LB. 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 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D. 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枝条生根的作用相同【答案】B【解析】表中2,4D浓度为10-11mol/L时,生根数目最多,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可能大于该浓度,A项错误;各浓度下生根数目均大于2,4D 浓度为0 时,说明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B项正确;根据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也不能证明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枝条生根的作用相同,C项、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结论,而不是看选项本身的对错。(2)明确促进、抑制作用均是与2,4D 浓度为0 时相比较,而不是看生根数目的下降。18.植物体内有多种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具有调节功能的微量无机物B. 在植物体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C. 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和运输速率都受氧浓度的影响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不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等。【详解】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A项错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可由色氨酸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B项正确。植物体内生长素运输包括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横向运输的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不受氧气浓度影响,C项错误。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D项错误。【点睛】对于植物激素概念的理解及植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和作用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植物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产生: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发育的种子、根尖生长点等分生能力较强的部位。分布:大都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的组织中较少。运输:横向运输(如向光侧分布较多)和纵向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19.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用样方法调查,下列做法正确的是在植物密集处选取样方 根据植物种类确定样方面积 为了方便计数通常选取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统计样方内植物的个体数时,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重点考查样方法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一般过程,能注意相关细节,特别是取样的时候,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且样方的大小要相等。【详解】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不能选取种群分布比较密集地块,错误。 根据植物种类确定样方面积,比如要考虑植物个体的大小和密度, 正确。单子叶植物往往丛生或蔓生,不宜计数,所以为了方便计数通常选取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正确。 统计样方内植物的个体数时,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正确。选C。【点睛】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注意事项:随机取样,大小相同,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样方大小合适,取平均值20.下列有关调查动物或植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査B. 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C.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 使用标志重捕方法时,由于方法不当造成被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一方面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适宜条件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详解】草地中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査,A错误。对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不能使用样方法,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B正确。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总面积,而不是甲地的面积,代表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错误。使用标志重捕方法时,计算公式:估算值(初捕数重捕数)重捕标志数,所以由于方法不当造成被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点睛】关于标志重捕法的误差分析,关键要理解和记准计算公式:估算值(初捕数重捕数)重捕标志数,这是又快又准判断的前提。2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C. 丁处可发生无氧呼吸D.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B正确;组织细胞在供能不足时,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发生无氧呼吸,C正确;如果丁是红细胞,红细胞中的O2浓度可能比血浆高,D错误。22.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A.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 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分析可知,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人体的渴觉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3.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 静息电位值增大 B. 静息电位值减小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答案】D【解析】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主要是K+在细胞膜内外的不平衡导致的,动作电位主要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快速进入导致的,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细胞内外Na+浓度差增大,不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动作电位峰值降低,选D。24.下列关于丘脑下部(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大量出汗后,体液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下丘脑是体温感觉的高级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够间接调节血糖的浓度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渴觉A. B. C. D. 【答案】C【解析】大量出汗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正确;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进而来调节体温,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错误;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因此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血糖的调节途径之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所以能够间接调节血糖的浓度,正确;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错误;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渴觉,正确。综上分析, C正确,A、B、D均错误。【点睛】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1)作为神经中枢调节血糖平衡: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水盐平衡: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2)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改变。(3)作为效应器:下丘脑某些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4)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平衡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调控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25.图各选项与图示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A. 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a可能代表胰岛素分泌增多B. 若X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则b可能代表大量饮水C. 若X表示细胞分裂,则b可能代表脱落酸含量增多D. 若X表示种群密度,则a可能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植物激素的作用、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模型和利用模型表示相关知识的能力。【详解】若X表示血糖含量,胰岛素分泌增多会降低血糖,则a代表胰岛素与图示不符,A错误.大量饮水可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B正确.脱落酸含量增多可以抑制细胞分裂,C正确.出生率或迁入率增加都有增大种群密度的作用,D正确.【点睛】图中“+”表示促进或增大,“-”表示抑制或减弱。26.图中细胞、和物质E、F的关系不可能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下丘脑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物质E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项错误;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B项正确;甲状腺细胞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抑制下丘脑的分泌,C项正确;神经元通过产生递质作用于肌肉细胞,D项正确。27.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体侵犯的最重要的保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B. 清除自身癌变的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C. 呼吸道中的溶菌酶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 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浆细胞不全来自记忆细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免疫,要求考生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明确人体免疫的三道屏障,掌握二次免疫过程及其特点。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正确;清除自身癌变的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B错误;呼吸道中的溶菌酶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浆细胞不全来自记忆细胞,还可以来自B细胞,D正确。2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几项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分别与重力、光照方向有关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不相同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与成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A. 只有一项叙述正确 B. 只有两项叙述正确C. 只有三项叙述正确 D. 不只三项叙述正确【答案】A【解析】琼脂块为非生命物质,不能提供ATP,因此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正确;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决定于遗传物质,与重力无关,横向运输与外界单侧光照有关,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有可能相同,错误;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错误;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不能促进果实成熟,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错误;根的向地生长(近地侧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生长(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2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疏花疏果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2,4-D属于植物激素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侧芽生长受抑制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各种植物激素的应用,意在考察学生识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详解】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正确。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组织器官,乙烯合成于植物的各个部位,主要促进果实成熟,错误。生长素既可以防止落花落果也可以疏花疏果,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疏花疏果,正确。2,4-D、乙烯利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错误。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积累,使其生长受抑制,正确。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正确。【点睛】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3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 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种子萌发C. 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根对生长素的作用比茎更敏感【答案】A【解析】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A错误;赤霉素是植物激素的一种,其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发育,B正确;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C正确;植物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中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同时明确植物激素只是起到调节作用,并不直接参与代谢。3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可为出生率,乙可为死亡率B. 丁为性别比例C. 丙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结合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考查种群的特征、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以及能根据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丁为年龄组成,通过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来预测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B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种群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错误.【点睛】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32.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不生长也不弯曲 B. 会向光弯曲生长C. 会向光弯曲生长 D. 会向右弯曲生长【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由于胚芽鞘尖端是匀速旋转的,因此a、b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则直立生长;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直立生长;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B错误;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不生长,C错误;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向右侧弯曲生长;弯向小孔生长,可以向右弯曲生长,D正确。33.下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 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B. 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FA时促进生长,在AD时抑制生长C. 若图甲a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B点,则c点对应浓度在FE对应的浓度区间D. 若图甲b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F点,则d点对应浓度可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实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图甲中,当植物幼苗横放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c、d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a、b处),可见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A错误;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FAC时促进生长,在CD时抑制生长,B错误;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近地侧(c处)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远地侧(a处)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生长,若图甲a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B点,则c点对应浓度在CD对应的浓度区间,C错误;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近地侧(d处)高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b),若图甲b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F点,则d点对应浓度可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D正确。【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原因、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内涵,据此,明辨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及其生理效应,分析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34.下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 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性腺细胞C. 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D. 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答案】B【解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而传出神经末梢与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是通过突触相连,所以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A正确;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B错误;三种方式中,图一为神经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因此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C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肝脏细胞,可用图三表示,D正确。35.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a、b、c),在此三个过程中,Y代表的物质分别为A. 激素、抗体、载体B. 载体、抗体、酶C. 维生素、载体、抗体D. 抗体、载体、酶【答案】B【解析】载体蛋白可以协助某种物质进入细胞;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使抗原最终被清除;酶可以与反应物结合,催化反应物水解为其他物质。选B。二非选择题36.由于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神经中枢引起的兴奋可能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延续一段时间,这与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有关。下图为一种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图中神经元均为兴奋性神经元,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请据图回答:(1)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多次分支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的部分叫_,其释放的神经递质除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外,在特定情况下,也能使腺体分泌或_。(2)A点受到刺激兴奋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_的跨膜运输引起的,B点兴奋时的膜电位表现为_;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M和N的指针偏转次数分别是_(填“一次”“两次”或“多次”)。【答案】 (1). 突触小体 (2). 肌肉收缩 (3). Na+ (4). 外负内正 (5). 两次、多次【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元和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涉及的知识有神经元结构、兴奋的传递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1)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叫突触小体,其释放的神经递质除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外,也能使其控制的腺体分泌或肌肉收缩。(2)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兴奋时,其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主要是由Na+的跨膜运输引起的,神经纤维兴奋时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M的两极先后兴奋,所以指针偏转2次;由于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神经中枢引起的兴奋可能并不会立即消失,N的两极会多次兴奋,所以指针偏多次。【点睛】突触结构可以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和其控制的肌肉和腺体细胞之间形成;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因是两个电极处电位不同,当一处兴奋而另一处未兴奋时,指针就会偏转。37.如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 (1)图中A代表的器官是_;A对C、D、E的调节方式为_,其结构基础是_。(2)代表_激素,它是由_释放的,该激素能特异性作用于B细胞的原因是_。(3)图中具有协同作用关系的激素有_(填序号)。(4)由图可知,的分泌调节要经过AF甲状腺几个等级,这种激素分泌的调节称为_调节;的含量过高时,又能反作用于A与F,这种调节属于_调节。【答案】 (1). 下丘脑 (2). 神经调节 (3). 反射弧 (4). 抗利尿 (5). 垂体 (6). B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受体 (7). 和、和 (8). 分级 (9). 反馈【解析】【分析】据题文描述和分析图示信息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A为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D、E分别指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下丘脑对C、D、E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2) 代表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B所示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与抗利尿激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因此抗利尿激素能特异性作用于B细胞。(3) 图中的为胰高血糖素,为肾上腺素,为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二者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4) A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F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可见,的分泌调节要经过AF甲状腺几个等级,这种激素分泌的调节称为分级调节;的含量过高时,又能反作用于A与F,使A与F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这种调节属于反馈调节。【点睛】梳理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据此明辨图中字母所示器官或细胞的名称(A、B、C、D、E、F 分别指下丘脑、肾小管和集合管、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垂体)、数字所示的相应激素的名称(分别是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在此基础上,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38.免疫调节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之一,一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细胞,甲、乙、丙表示相关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物质甲是_,物质乙是_。分析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_(填字母),且产生的抗体数量_。(2)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细胞是上图中_(填字母)。在图中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填字母)。(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_病。HIV主要攻击图中的_(填字母)。(4)正常人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损伤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能够被及时的淸理,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答案】 (1). 抗原 (2). 淋巴因子 (3). C、E (4). 多 (5). A (6). D (7). 免疫缺陷 (8). B (9). 监控和清除【解析】【分析】考查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产生过程,包括体液免疫应、二次免疫和过敏反应,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图示所涉及的细胞、物质和过程。【详解】(1)图中物质甲是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的物质,是抗原,物质乙由T细胞分泌对B细胞的增殖分化有促进作用,是淋巴因子。分析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除了由B细胞增殖分化还可以来源于记忆细胞,是图中的E、C,由于反应快、浆细胞多,所以产生的抗体数量多。(2)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是上图中A的。在图中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图中的D。(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患者几乎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能力,是一种免疫缺陷病。HIV主要攻击T细胞,是图中的B。(4)正常人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损伤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能够被及时的清理,这是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点睛】二次免疫中浆细胞既可以来自于B细胞也可以来自于记忆细胞;浆细胞是这些细胞中唯一不识别抗原的细胞。39.如图所示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综合图1和图2可以证明胚芽鞘具有_。(2)综合图2和图3可以证明与生长和弯曲有关的部位是_。(3)综合图2和图4和图5可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发生弯曲的部位是尖端_。(4)综合图6和图7可以证明_能够产生某种_的物质并且向下部运输。(5)经科学家努力,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鉴定出了它的化学本质是_。(填名称)【答案】 (1). 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2). 胚芽鞘尖端 (3). 胚芽鞘尖端 (4). 下面的一段(下部) (5). 胚芽鞘尖端 (6). 促进生长 (7). 吲哚乙酸【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了解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实验及实验结论;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原则对图示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答题。【详解】(1)图1和图2可以证明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可以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即具有向光性。 (2)图2和图3差别是有无尖端,可以证明与生长和弯曲有关的部位是尖端。 (3)图2和图4和图5的区别是受光部位不同,因此可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发生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4)6和图7可以证明尖端能够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并且向下部运输。 (5)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点睛】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结论关键是找准实验自变量:其中图1和图2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单侧光照射;图2与图3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胚芽鞘尖端;图2和图4的单一变量为尖端是否有光照射;图5和图6的单一变量为琼脂块是否放过胚芽鞘尖端40.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和_,其中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_。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_。【答案】 (1). 五点取样法 (2). 等距取样法 (3). 五点取样法 (4). 大 (5). 8 (6). 10m (7). 14株/【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样方法的操作,意在强化学生对种群密度调查过程的理解与运用【详解】(1)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即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