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63242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A. 保护了女性的基本权益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 稳定女性在家庭的地位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七出”、“三不去”,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对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反映了男子不可以随意休妻,体现了家庭利益为核心(强调父权族权)、男尊女卑、以礼入法(体现儒家伦理)的特点,是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体现,B项正确;A、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C项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 史书中关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皇上说:“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这则记载反映出A. 从无为到有为转变很有必要B. 中外朝制度削弱了君主专制C. 地方王国问题仍然威胁皇权D. 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答案】A【解析】中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错;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材料与地方王国问题无关,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说明相权较大,“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反映出汉武帝要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从无为转变到有为,故A正确。3. 史书记载:“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这说明A. 秦“焚书坑儒”不足信B. 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C. 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D. 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答案】D【解析】“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表明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故D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4. 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明代,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据此可知盐引A. 是政府控制食盐价格的手段B.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食盐市场C. 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D. 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答案】D【解析】据材料“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引是官方颁发的盐商合法贩盐的凭证,故D正确;材料反映盐商可以贩盐,故不能说明政府控制食盐专营,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稳定当时的食盐市场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学生应该正确理解为官方凭证,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A. 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B. 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C. 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D. 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答案】C【解析】材料“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 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表明外国商品在中国享有极大的税收特权,低税收有利于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便利了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国商品免征内地税,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B不正确;材料所述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不正确;材料所述与民众赋税负担减轻与否无关,D不正确。6. 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以上史实说明A. 革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B. 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C.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 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答案】A【解析】由材料“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可以得出各地纷纷报道辛亥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报刊对革命的报道,不是革命促进报刊的产生,B不正确;C夸大了材料主旨;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态度和行为,D不正确。7. 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时间广告量报纸1926.121930.111932.51934.6申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30294317占总商品广告比例(%)2721.853.822.4商务日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15151720占总商品广告比例(%)41.746.841.538.5据表推断A. 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B. 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C. 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D. 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洋货商品广告量占总商品广告比例来看,重庆商务日报在多数年份要高于上海申报,即民族工业商品广告量的比例少于上海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庆地区的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商品广告比例,不能说明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就比上海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商品广告比例,无法从总体上得出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点睛:解答图表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作答。8. “二五”计划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工作方法六条:要求计划做三本帐,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期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式必成的,地方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由此可见A.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B. 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C. 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D. 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答案】C【解析】“二五”计划指1958年到1963年。由材料来看,“二五”计划初期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盛行。材料中将中央则成的计划当做地方的第一本账,“在地方式必成的”,而地方“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这容易导致地方经济建设层层加码,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A。鉴于大跃进运动的危害,中共在“二五”计划后期着手调整国民经济,排除BD。9.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可见其A. 具有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的特点B. 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C. 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D. 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于契约从不同形式进行分类,主要是适应实际生活中的需要,这有利于罗马法在实际操作的运用,故D项正确;A中程序繁琐不符合材料中罗马法特点;B中民主制度没有提及;C中身份平等不是罗马法宗旨和目的。10.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卢梭等人编写的百科全书于1751年到1772年共计出版17卷文字和11卷图解。该书编者的信念是人类具有可完善性,通过不断扩充知识能够实现人类的进步。该书的编撰反映了A. 启蒙运动理性与科学的主张B. 法国大革命促进文化的普及C. 工业革命推进印刷技术发展D. 世界市场对文化发展的推动【答案】A【解析】由材料“该书编者的信念是人类具有可完善性,通过不断扩充知识能够实现人类的进步”可以得出其主张用知识来完善人类,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性与科学的主张,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B不正确;题干所涉及时期的法国工业革命尚未展开,C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市场的作用问题,D不正确。11. 美国的先贤们,无论是华盛顿,还是亚当斯,总是把美国政府称为“共和政府”或“自由政府”,而不是今天美国政府自我标榜的“民主政府”,对其原因解释合理的是A. 美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B. 美国先贤们缺乏民主意识C. 精英政治更有利于美国D. 代议制民主降低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 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总统和议员有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原则,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代议制民主降低行政效率,排除D。美国的先贤们看到古希腊间接民主的缺陷,认为精英政治更有利于美国,所以主张“共和政府”,故选C。点睛:民主是权力行使上遵循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容易忽视少数人的利益,但行政效率较高。共和指权力归多数人所有,必须权衡少数人的利益,但行政效率较低。12. 英国当地时间2016年6月23日,经15小时的公投,决定英国脱离欧盟,此举震惊了欧盟,欧盟及各成员国对此表示遗憾,但也表示理解与尊重,世界对英国脱欧予以了高度关注。关于英国脱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英国脱欧反映了英国全体人民的意志B. 英国脱欧说明欧盟损害了英国利益C. 英国脱欧体现了欧盟对成员国有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D. 英国脱欧证明了欧洲一体化的缺陷【答案】C【解析】投票是由少数服从多数,并不能代表所有英国人的意志,A错误;英国的脱欧公投,反映了英国国民对英国加入欧盟的态度,不能够体现出欧盟是否损害了英国的利益,B错误;英国能够启动脱欧程序,说明欧盟对成员国在制度上允许有退出机制,体现了欧盟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英国脱证明了欧洲一体化的缺陷;D错误。点睛:英国脱欧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英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转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导致了全球利益的失衡,英国融入欧盟,方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利因素,但另外一个方面也对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此次英国公投就是两大因素之间搏击的结果,反映了英国在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之间的权衡取舍。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明清时期的家训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材料二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传统家训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实践,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答案】(1)特点: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丰富;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将家风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具有家国情怀。原因: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农业、手工业不断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世俗文化发展繁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2)实践:融合中西方思想;教育子女自主学习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独立人格);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历史价值:社会教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2)由“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人必有爱国心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归纳出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实践。第二小问,由材料“社会风俗教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从而归纳归纳出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国际秩序变迁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学者认为,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国际关系中的“新来者”挑战“现有领导者”从而导致“权力从一群国家向另一群国家转移”。也有学者认为,一系列现代性的变革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变革,导致现代化工业国家组成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处于服从地位的外围地区。旧式国际关系实际上是强权政治、均势政治实践或者思维的产物,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处,应当以多赢、共赢新理念,替代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摘编自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等评论材料中关于国际秩序变迁的观点。(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观点:现代化变革推动国际秩序演进;国际力量结构的变化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秩序等。【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认真解读材料,围绕国际秩序变迁的观点提炼出一个观点。由材料“国际关系中的“新来者”挑战“现有领导者”从而导致“权力从一群国家向另一群国家转移”和“一系列现代性的变革导致现代化工业国家组成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处于服从地位的外围地区”,可以归纳为:国际力量结构的变化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在论述时,可结合二战来资本主义强国力量的消长展开论述。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并对孝廉进行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这次改革,是察举中出现弄虚作假而引发的。德行和吏能有可能由举主夸饰,考试却是一种先进的文官录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类似的弊端。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阳嘉之前,察举主要依赖刺史、郡守的个人举荐;而阳嘉之后,察举呈现出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仅能得到地方官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荐者还须通过朝廷考试的环节。所以阳嘉之制,可以看成察举科举的过渡形态魏晋以下察举,考试环节越来越重,举荐环节越来越轻,“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并进化为科举制。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1)根据材料,概括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与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阳嘉新制。【答案】(1)主要做法:规定考试内容(或答“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史出身的考文书”也可以给;逐层考试(或答“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也可以)。主要特点:以文取人。(2)评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察举的弊端,维护社会的公平;有利于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巩固统治;为科举制的出现奠定基础;但过分强调考试,背离了举孝廉的本意。【解析】(1)做法:从“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史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可以看出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是规定课试内容:逐层考试。特点:从“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可以得出特点是以文取人。点睛:解答本题第一小问完全是从材料中总结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本题涉及的内容都是材料所叙述的内容,因此我们只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即可,这样就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后至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既受到美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孤立主义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发展至顶峰状态。但随着美国国力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孤立主义外交已不再适合美国的国情,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珍珠港,以极小的代价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沉重的损失。日本的炸弹不仅炸沉了港口里的军舰,也彻底炸毁了孤立主义的思想堡垒。珍珠港事件第二夭,当罗斯福到国会怒斥日本的袭击,同时请求国会承认美国进入战争状态时,他的要求在一小时内就获得认可。珍珠港的事实证明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再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几乎摧毁了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民众基础,极大动摇了政治基础,国际主义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美国孤立主义阵线被彻底冲破。摘编自论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答案】(1)原因:传统上美国孤立主义思想根深蒂固;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萧条,美国无暇顾及国际事务;一战破坏巨大,美国民众反战情绪高涨;战前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侵略侧重于非洲和远东等地,没有从根本上危及美国的经济利益。(2)影响:使美国外交思想发生转变,从孤立主义转向国际主义;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利益,美国最终加入反法西斯战争;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本题考查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原因,以及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孤立主义既受到美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等信息,从美国孤立主义的传统、经济危机导致大萧条、美国民众反战情绪高涨,以及战前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侵略侧重于非洲和远东等地,没有从根本上危及美国的经济利益等方面来回答。(2)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珍珠港的事实证明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再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几乎摧毁了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民众基础,极大动摇了政治基础,国际主义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并联系二战的有关史实来回答。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民国时期,乡村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知识分子提出:只有解决了乡村的衰败,才能挽救国势的衰败。他们深入农村,积极探索农村变革之路,卢作孚1927年出任重庆北碚区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在当地探索乡村建设,提出“乡村现代化”主张,通过招商引资将众多工厂企业引入北碚,并修路疏河,通邮通电,创办各类各级学校,建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院,建立农业银行、消费合作社,向农民传授各种知识、技能,并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北碚原本盗匪横行、贫穷闭塞,到30年代末,竞成为“世外桃源”般的西部科研中心,是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区。卢作孚希望通过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华民国现代化的参考”,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概括卢作孚践行“乡村现代化”的主要做法。(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广受知识分子关注的原因。【答案】(1)经济上,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工业和农村金融业等;文化上,办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院等;社会生活上,向农民传授知识技能,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一点,照抄原文减半给分)(2)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农村经济衰败,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中国现代化在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新道路;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解析】(1)依据材料“并修路疏河,通邮通电,创办各类各级学校,建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院,建立农业银行、消费合作社,向农民传授各种知识、技能,并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卢作孚生活时代“到30年代末”的信息从民族危机加深、农村经济衰败,各种社会问题复杂、中国现代化在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等角度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