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44949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PPT 页数:190 大小:5.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自公元581年杨建建立隋朝 至公元960年后周亡于赵宋 前后历时380年 其间 除了唐末出现过为期54年的 五代十国之乱 外 中间保持了隋唐近330年的统一 隋唐的统一 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动乱局面 使国家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隋唐的政治嬗替与秦汉相似 隋王朝的国运虽然二传而尽 但是开国君主杨坚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却基本上为唐朝所沿袭 所以 始自隋朝的开拓 经过唐初百年的建设 历史上形成了堪与秦皇汉武时代媲美的盛唐文化 在图书编辑出版方面 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首先是印刷术于唐初发明 至五代 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刊行儒家经典 使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其次 科举制度的确立 唐诗的繁荣 极大地促进了图书的社会传播和贸易活动 再次 史馆修史和大臣监修制度的确立 强化了统治者对书籍编纂活动的控制 第一节隋唐五代时期的图书文化事业概貌 一 图书文化政策 大一统是隋唐五代时期主要的时代特征 为了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隋 唐统治者十分重视有关图书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问题 有意识的强化对图书编辑出版和传播的管理与控制 隋开皇十三年 593 早春 文帝杨坚下诏 严令 私家不得隐藏纬候 图谶 隋文帝在诏禁谶纬之书后仅3个月 又下诏禁止私撰国史 唐代发生在文化领域的禁书活动不多 惟太宗贞观年间禁毁过一部仅有14页的图谶类小册子 三皇经 1 禁书 不难看出 唐律 关于禁书的条款 重在严惩当代造妖术 妖言和传播以惑众者 对于古代早明文禁止过的天文 图书 谶书 兵书之类 只是对违法私藏者处以2年的处罚 唐朝政府对于维护思想文化领域秩序的态度是坚决的 控制图书编辑和传播活动的措施也是严厉的 雕版印刷术发明后 首先在民间刻印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历书 由于民间出版者为了赶在国家新历颁行前出版 难免印制粗糙 存在错漏 而与官历相违 因此 民间私印历书的举动 在唐文宗大和九年 835 遭到禁止 到五代后周广顺三年 953 这道禁令被改为 候朝廷颁行后 方许私雕印传写 由于雕版印刷品在复制和传播方面具有抄写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而引起统治者更高的警惕 管理更加细密 控制措施的力度大为加强 这一点 到了雕版印刷空前繁荣的两宋时期 就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藏书建设 是指在数量 质量上对国家图书进行全面提升的活动 包括整理旧书 访求抄补缺书 缮写副本 编纂新书充实秘藏等 这里的编纂新书 是指朝廷组织史馆编写前代和本朝国史 其目的是为当代帝王提供史鉴 修撰完毕 一般录副后即藏入秘阁 所以 把它作为藏书建设的一部分 2 重视藏书建设 隋唐时期 国家藏书建设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 建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成为形成隋唐 尤其是盛唐文化繁荣局面的重要支柱 唐玄宗时期有一次关于藏书建设问题的争论 很能说明帝王重视藏书建设的根本原因 当时 中书舍人徐坚自负文才甚高 经常讥刺在集贤院校理图书的学士没有真才实学 而政府给他们的待遇太高 因此常对同朝官员说 此辈与国家何益 如此虚费 他并且建议唐玄宗罢免这些学士 大臣张说闻说 予以反驳 旧唐书 张说传 记载了张说的这段话 自古帝王功成 则有奢纵之失 或兴池台 或玩声色 今圣上崇儒重道 亲自讲论 刊征图书 详延学者 今丽正书院 天子礼乐之司 永代规模 不易之道也 所费者细 所益者大 徐子之言 何其隘哉 唐玄宗知道事情的经过 十分赞赏张说的观点 而徐坚自此被疏远 二 国家图书的整理与聚散 隋唐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图书的搜集和整理 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征书和抄书活动 图书事业蓬勃繁荣 光彩夺目 隋开皇三年 583 秘书监牛弘上 请开献书之路表 强调国家藏书必须齐备 而 天下图书尚有遗逸 要求文帝下发明诏 分遣使人 搜访异本 凡献书者 每献1卷 赏绢1匹 校写完毕 原本立即归还原主 一时民间异书纷纷献出 开皇九年 589 隋朝平陈 获得了陈朝的藏书 国家藏书逐渐富足起来 达到3万余卷 于是 朝廷召集天下工书之士 在秘书省内补续残缺 抄录成正副2本 藏于宫中 其余藏于朝廷秘阁 隋朝政府的藏书之所主要在西京长安的嘉则殿和东都洛阳的观文殿 史称 炀皇好学 喜聚逸书 而隋世简编 最为博恰 旧唐书 经籍志 此时官府藏书地除秘阁外 增加观文殿 修文殿 嘉则殿三处 炀帝为发展官府典藏 倡导大肆抄书 秘阁之书 限写五十副本 且 分为三品 上品红琉璃轴 中品绀琉璃轴 下品漆轴 是时制成新书凡三十一部 总一万七千余卷 入观文殿宝厨 炀帝于东都洛阳观文殿内东西厢建造房屋 设立官藏体系 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购屋以贮之 东屋藏甲乙 西屋藏丙丁 又聚魏以来古籍名画 于殿后起二台 东曰妙楷台 藏古迹 西曰宝迹台 藏古画 又于内道场集道 佛经 别撰目录 隋书 经籍志 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与藏书机构 自此确立了以国子监藏书为主体的中央官学藏书体系 一直沿袭1300余年 地位仅次于皇室藏书和中央官府藏书 是我国古代藏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初 隋嘉则殿的37万卷藏书已经所剩无几 武徳时有8万卷重复相糅的藏书 高祖采纳令狐德棻 购募遗书 重加钱帛 增置楷书 令缮写 的建议 数年间 使经籍图书略备 至贞观年间 唐太宗精选名儒主持秘书监 拉开了唐朝大规模整理图书的序幕 唐太宗时期 国家藏书的校理活动自贞观二年 628 魏征出任秘书监开始 至贞观十九年 645 秘书监颜师古去世为止 先后由三位唐初名臣 著名学者魏征 虞世南 颜师古领导主持 其前期重点在整理 抄录 后期则转为校正文字 盛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713 755 集贤院成立 国家藏书的校理活动再次出现高潮 开元三年 715 左 右散骑常侍禇无量 马怀素侍宴 谈及经籍 玄宗感慨道 内库皆是太宗 高宗先代旧书 常令宫人主掌 所有残缺 未遑补缉 篇卷错乱 难于检阅 卿试为朕比之 于是 玄宗命左散骑常侍 昭文馆学士马怀素为修图书使 与右散骑常侍 崇文馆学士褚无量一起进行图书的校勘与整理工作 同时 诏令公卿士庶各将家藏异书借于官府缮写 陆续入藏乾元殿 天宝十四年 755 盛世祸起 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反唐 虎狼之军以破竹之势攻陷洛阳 接着西扣潼关 占领长安 唐王朝两都覆没 乾元旧籍 亡散殆尽 自贞观以来图书建设的成果 毁于一旦 安史之乱 给唐王朝带来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 期间 图书事业也遭到毁灭性打击 王缙说王维的诗歌 经过安史之乱后 十不存一 李白的诗歌 有魏颢编的 李翰林集 和李阳冰编的 草堂集 今俱佚 只有李阳冰的序尚存 李序云 自中原有事 公避地八年 当时著述 十丧其九 今所存者 皆得之他人焉 杜甫的诗歌 有1400余首 而写于安史之乱以前的 只有100多首 这很不正常 叛乱平定后 肃宗 代宗 德宗三朝努力重建国家的图书事业 屡诏购募 采取多种办法校写书籍 唐文宗时 诏令搜访遗文 日令添写 的活动继续进行 终于在开成年间 836 840 使官藏四部书又达到46476卷 据 旧唐书 经籍志 记载 唐末之乱 使国家藏书一再遭劫 黄巢起义军攻占两京 使秘书省12库藏书降至2万卷 而迁都洛阳 劫余书籍又丧其半 使后世之人不得不面对 平时载籍 世莫得闻 的现实 五代时期 北方先后出现建都开封和洛阳的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五代 共计历时54年 与此同时 南方十国分治 为吴 南唐 前蜀 后蜀 吴越 楚国 闽国 西汉 南平 北汉 五代十国小朝廷的气数短 在图书事业方面虽然也有所动作 沿袭唐代的馆阁制度 史馆修史 由秘书监继续访求遗书 组织政府藏书 但是 由于社会环境动荡 立国时间短促 其藏书规模最多也就是数万卷而已 图书和编辑出版事业的复兴 有待于新的统一政权 北宋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政府编校机构的活动与修史制度的确立 一 政府的编纂机构 隋唐五代时期 政府系统设立了负责图书管理和编纂工作的专职机构 唐代设秘书省 弘文馆隶门下省 集贤院 史馆属中书省 这些建制完备 职责分明的文化机构 汇集一代精英 为唐代 尤其是初唐 盛唐时期图书整理 编纂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隋朝沿袭南北朝的制度 仍设秘书省作为图书管理与编纂的职能机构 隋文帝时 秘书省设监 丞各1人 秘书郎4人 校书郎12人 正字4人 录事2人 下辖著作 太史二曹 唐沿隋制 设秘书省 下辖著作局 太史局 秘书省由秘书丞主持日常工作 1 秘书省 李唐朝廷十分重视秘书监的人选 在唐初朝廷编纂书籍的高潮时期 只有学识渊博 名重一时的杰出人才 如魏征 虞世南 颜师古 令狐德棻这样德高望重者才能荣膺此职 弘文馆 是封建帝王网罗文士以备顾问的处所 始设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曹魏的崇文馆 南朝宋 齐的总明馆 萧梁的士林馆 北齐的文林馆 其任务不外乎校理书籍 撰著史书 兼训生徒 唐代弘文馆始设于高祖武德四年 621 初名修文馆 位置在门下省旁边 2 弘文馆 唐太宗即位 在宫中弘文殿聚集四部书20余万卷 于是将修文馆移至殿之左侧 改称弘学馆 精选享有盛名的在朝学者虞世南 禇亮 姚思廉 欧阳询等 各以本官兼署学士 学士们轮流在馆宿值 太宗上朝听政之暇 经常召见他们 讲论经义 商略政事 贞观中 由褚亮检校馆务 众学士称其为 馆主 以后遂成定制 唐代弘文馆的主要职责是详正图籍 教授生徒 并备顾问 参与国家大事 馆职设有大学士 学士 直学士 教书郎 令史 楷书手 典书 拓书手 笔匠 熟纸装潢匠等 馆中学生的考试 由学士负责 体制与国子学相仿 贞观年间 627 649 唐太宗置太子学馆 崇文馆 其体制类弘文馆 设学士 直学士 员数不定 有学生20人 校书 令史 典书 拓书手 熟纸匠 装潢匠 笔匠各若干人 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 以教授诸生 凡课试举送 如弘文馆 校书掌校理四库书籍 3 集贤院 集贤院之设始于唐玄宗开元五年 717 当时 禇无量和秘书监马怀素奉命在东都洛阳乾元殿整理内廷图书 置乾院院使 辖刊正官 知书官各若干名 形成乾元殿书院 第二年易名丽正书院 扩大建制 设修书史 由弘文馆学士元行冲出任修书史 负责图书校理事务 开元十三年 725 玄宗在集仙殿赐宴群臣 诏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 简称集贤院 院内五品以上为学士 六品以下为直学士 中书令张说为大学士 知院事 徐坚为副 贺知章等为学士 另有直学士 侍讲学士 修撰官各若干名 集贤院分设在西京长安光顺门外和东都洛阳明福门外 此外尚有诸多分院 是唐代从事图书典藏 校理 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 因此建制齐备 院中设学士4人 执掌刊辑古今典籍 并奉旨负责访求天下遗书和被忽视的贤才能吏 凡有贤士良策有利于治世 文士著述有益于风教者 都要负责 较其才艺 考其学术 一一调查清楚 以上奏朝廷天子 而承旨撰集文章 校理经籍则为常务 学士4人与直学士10人 侍讲学士4人合称 十八学士 玄宗曾仿太宗凌烟阁十八学士图故事 画 开元十八学士图 悬置东都上阳宫含象亭 集贤院初以宰相1人为学士知院事 常侍1人为副知院事 并置判院1人 押院中使1人 后来 唐玄宗要选名儒硕学进讲侍读 解说应答史籍疑义 于是 在集贤院置侍讲学士 侍读直学士 其后 又增修撰官 校理官 留院官 职检讨官等职官 招募擅长书写者为书直及写御书人 其中专职御书检讨8人 知书官8人 书直 写御书手90人 画直6人 装书直14人 造笔直4人 拓书6人 典书4人 二 编纂活动 隋唐时期 政府编纂机构的编纂活动十分活跃 类书和儒家经典的编辑较理工作卓有成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政书类典籍 在经历唐初近百年的建设发展后 唐王朝迎来了 开元盛世 其时社会富足的程度 可以从杜甫 忆昔 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 男耕女桑不相失 之句中略窥一二 在这样社会安定 文化繁荣的时代 统治者对维系封建统治秩序至关重要的制度建设特别重视 大唐开元礼 大唐六典 政典 以及稍后的 通典 等政书的出现 就是这种思想在编纂活动中的体现 1 类书编纂 隋唐时期是古代类书编纂的重要时期 在编纂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所编类书仅见于记载的就可以开列一串书单 隋炀帝时的 长州玉镜 北堂书钞 隋炀帝时仕为著作郎的诸葛颍所辑 玄门宝海 隋著作郎杜公瞻奉敕编纂的 编珠 唐初的 艺文类聚 文思博要 瑶山玉彩 三教珠英 唐玄宗时的 事类 初学记 等 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 今存者 仅欧阳询的 艺文类聚 徐坚的 初学记 以及白居易的 白氏六帖事类集 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 又有将上述三书与虞世南在隋代所编的 北堂书钞 并称为唐代四大类书 北堂书钞 虞世南撰 虞世南 558 638 字伯施 越州余姚 今属浙江 人 唐太宗时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秘书监 北堂 隋秘书省的后堂 虞世南在隋炀帝大业时任秘书郎 当时隋秘书省后堂云集国家藏书 虞世南就堂中群书广为辑录 汇编成册 取名 北堂书钞 虞世南和 北堂书钞 在编纂体例上 虞世南按事类汇集材料 于每一事中摘出句子 作为标目 以大字书写 然后用小字把该文句的出处 上下文及有关的解释注在下面 小字注文中间有虞世南自己的按语 艺文类聚 唐高祖武德五年 622 给事中欧阳询 秘书丞令狐德棻等奉诏编修 武德七年 624 成书 艺文类聚 全书100卷 分为天 岁时 地 州 郡 山 水 符命 帝王 后妃 储宫 人 礼 乐 职官 封爵 政治 刑法 杂文 武 军器 居处 产业 衣冠 仪饰 服饰 舟车 食物 杂器物 巧艺 方术 内典 灵异 火药 香草 宝玉 百谷 布帛 果 木 鸟 兽 鳞介 虫豸 祥瑞 灾异等46部 每一部又分若干细目 如人部 又分为头 目 耳 口 舌 发 髑髅 胆等 全书共727个子目 在编纂体例上 欧阳询大胆革新了类书的常规体制 自曹魏 皇览 创例以来 类书以取事类故实为主 而与类书基本同时出现的总集则专录诗文 实际上 在很多情况下 诗文常常为事而作 故实往往因诗文而起 本来有联系的事文 因体例互异 被拆分辑入两类书籍中 造成寻检的困难 艺文类聚 新创体例 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 用欧阳询自己的话说 就是 其有事出于文者 便不破之为事 故事居其前 文列于后 故事排列在前 与之相关的诗文踵接于后 艺文类聚 的这一新体例 通过嫁接总集的长处 优化了类书的功能 明清时期的超大型类书在编辑体例方面大多采用了这种形式 我们看一个例子 胆 黄帝素问 曰 胆者 中正之官 断决出焉 吴越春秋 曰 越王欲报怨 悬胆於户 出入尝之 事具水部水篇 魏志曰 乐进 字文谦 容貌短小 以胆烈从太祖 又曰 袁绍在黎阳 将南度 程昱守甄城 太祖欲益其兵 昱不肯 曰 袁绍拥十万众 见昱兵少 必轻易不攻 若益昱兵 过则不可 攻之必克 徒两损其势 原公无疑 太祖从之 绍闻昱兵少 果不往 太祖曰 程昱之胆 过於贲育 吴志 曰 吕蒙病笃 孙权问曰 卿如不起 谁可代者 对曰 朱然 胆守有馀 愚以为可任 管辂别传 曰 辂年十五 琅琊太守单子春 雅有才度 欲见辂 辂造之 客百馀人 有能言之士 辂谓子春曰 府君名士 加有雄贵之资 辂既年少 胆未坚刚 若欲相观 惧失精神 请先饮酒三斗 然後而言 子春大喜 酌三斗 独使饮之 於是辂人人答对 言皆有馀 刘琨书曰 胆识坚定 临难无苟免之意 世说 曰 姜维死时见剖 胆大如斗 论 魏嵇康明胆论曰 有吕子春者 精义味道 研覈是非 以为人有胆可无明 有明便有胆矣 嵇先生以为明胆殊用 不能相生 论曰 夫元气陶铄 众生禀焉 赋受有多少 故才性有昏明 唯至人 特锺纯美 兼周外内 无不毕备 降此已往 盖阙如也 或明於见物 或勇於决断 人情贪廉 各有所止 譬诸草木 区以别矣 兼之者博於物 偏受者守其分 故吾谓明胆异气 不能相生 明以见事 胆以决断 专明无胆 虽见不断 专胆无明 则违理失机 艺文类聚 是迄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唐初类书 编纂时所采用的1400多种古书 现存不及百分之十 其在古籍校勘 辑异方面 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今传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汪绍楹校本较佳 初学记 唐玄宗时集贤院学士徐坚等奉命编纂 唐玄宗编辑该书的目的是帮助皇子们读书检事和揣摩范文 因而要求 撰集要事并要文 以类相从 务取省便 令儿子等易见成就 正因如此 该书以 初学 命名 全书共30卷 分23部 312类 与其他类数相比 初学记 在分类上并没有十分突出的地方 但是在编辑上却颇有长处 一般类书 在处理汇集的材料时 大多只把事类逐条抄列出来 至于条与条之间有否关联 或者是否应该追求这种关联 并不做编辑上的考虑 于是 其用途就仅在于供人查检 徐坚等在编纂 初学记 的过程中却精心追求这种关联 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初学记 的每一个类目 都分叙事 事对 诗文三个项目 其中叙事部分 对收录的类事进行改组 使各条类事连贯起来 成为一篇对类目标题具有说明 阐述意义的文章 亦就是说具有知识性 胡道静先生将这种编辑方式成为 更为近似现代百科全书的做法 2 刊定五经 隋唐五代 由朝廷组织的对儒家经典的校勘 注疏活动一直持续开展 其中唐太宗在位时诏令进行的勘正五经文字 撰定五经义疏的编纂活动规模最大 成就最高 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开始锐意经籍 着意于文化建设 在秦王府开文学馆 广引文学之士 以杜如晦 房玄龄 于志宁 苏世长 薛收 禇亮 姚思廉 陆德明 孔颖达 李玄道 李守素 虞世南 蔡允恭 颜相时 许敬宗 薛元敬 盖问达和苏勖等18人为学士 分班轮值讲述经义 议论朝政 一时鸿儒硕学 翔集其间 唐太宗即位后 迅速采取措施 推行尊孔崇儒的思想文化政策 贞观二年 628 在国学创立孔子庙堂 以孔子为先圣 颜渊为先师 同时 在国学增筑学舍1200间 太学 四门博士都增置生员 人数多达3260名 接着 大征天下儒士 招为学官 当时 四方儒师 学士 相约抱负典籍 云会京师 不久 高丽及百济 新罗 高昌 吐蕃等周边诸国酋长纷纷派遣子弟前来求学 长安国学子弟多达8000余人 贞观年间 儒学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 尊孔崇儒 除了国学扩建学舍 增加生员 强化儒学教学外 更重要的是统一南北朝时期分成南北的经学 唐太宗认为经籍去圣久远 文字多讹误 应该重新加以考订 旧唐书 儒学传 记载曰 太宗 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 五经 颁于天下 命学者习焉 有以儒学多门 章句繁杂 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 五经义疏 凡一百七十卷 名曰 五经正义 令天下传习 奉召主持儒家经典校勘整理活动的颜师古和孔颖达都是唐代著名的学者 文献编撰学家 他们考定编撰的 五经定本 和五经义疏 在古代经学编纂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五经定本 是南北统一以后由官方颁行的第一部有关五经的标准文本 颜师古在考定中 不但校正了正文和注文 而且为传抄经书的字体规定了正样 由于颜师古成书在前 所以这些成果大多为孔颖达编纂 五经正义 时吸收 孔颖达 574 648 字冲远 冀州衡水 今属河北 人 隋炀帝大业初为河内郡博士 入唐 被秦王招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高祖武德九年 626 擢授国子博士 贞观十二年 638 拜国子祭酒 侍讲东宫 颜师古 五经定本 颁行后 自汉代以来经学发展中形成的师出多门 章句繁杂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这种经意异说纷纭的状况 既影响到学术方面的发展 也不利于朝廷的科举取士 于是 太宗诏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颜师古 司马才章 王恭 王炎等撰定 五经 义训 以统一经义 书成后 赐名 五经正义 凡182卷 所谓 正义 从经学编纂意义上讲 就是依据传注而加以疏通解释 由于语言和典章制度的变化 前代学者为经文所作的注解 后世学者已难以读通 唐代上距汉代已经好几百年 秦汉甚至魏晋时的经注 确实需要重加解释 从政治上说 唐王朝实行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 也急需编出统一的经书注释本 但是 正义这种经注体例信守 疏不破注 的宗旨 难免存在曲从注文 致使前后矛盾的现象 所以 五经正义 奏进后 太学博士马嘉运提出异议 贞观十六年 642 太宗复命孔颖达与马嘉运 赵乾叶等人共同修订 次年 孔颖达因年老 致仕还乡 唐高宗永徽元年 650 于志宁等奉诏再加考正 方颁行天下 钦定 五经正义 对汉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经学作了总结 并为唐代的科举考试确定了试题范围和向天下应明经科的士子提供了标准的经义 3 首创政书体制 政书是一种典志体史书 专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 所谓典章制度 是指古代在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制定的法规章程 其在维系封建秩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典章制度名目繁多 诸如礼乐兵刑 官爵秩禄 食货漕运 田赋贡税 科举学校 天文律令等 历朝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政权 对典章制度总是大体承袭 局部更改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 两汉纪传体史书 史记 汉书 中的 书 志 就是记载典章制度因袭沿革情况的专志 但是 汉魏以来 纪传体史书有书 志内容的很少 而且自 汉书 以后多为断代史 书 志内容相互不能衔接 因此有关典章制度和社会经济变化的历史轨迹不清晰 其间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难以凸现 开元十年 722 唐玄宗诏令中书舍人陆坚纂修 六典 并亲自确定名目为理典 教典 礼典 政典 刑典 事典 编纂体例上要求以类相从 纂修工作历经几任宰相兼集贤院院事张说 萧嵩 张九龄 李林甫领衔主修 集贤院学士毋煚 余钦 韦述 陆善经 苑咸等人与修 至开元二十七年 739 撰成 取名 唐六典 凡30卷 唐玄宗原意是按照 周礼 六官之制 编纂一部反映唐代六官的典制之书 由于唐代官制与 周礼 六官之制迥异 所以编纂过程中修改体例 以开元间职官制度为纲 以注文形式追述历代沿革源流 说明设官分职的意义和内涵 最后写成了一部全面记述唐代官制的典志类职官专书 与纂修 唐六典 几乎同时 集贤院学士萧嵩监修的 大唐开元礼 亦开始编纂 全书编纂历时6年 至开元二十年 722 修成 凡150卷 首为序例 正文分为吉礼 宾礼 军礼 嘉礼 凶礼5门 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唐代的礼仪制度 开元末 又有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之子刘秩 博采经史百家之言 依仿 周礼 六官的职掌 分门别类 撰成 政典 35卷 通述古今典章制度 受到时人的称赏 开元年间在典章制度发明的编纂成果 尤其是刘秩所编 政典 的问世 为稍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 通典 的诞生奠定了编纂学方面的坚实基础 通典 唐杜佑编撰 凡200卷 记载自上古至唐天宝年间典章制度的沿革 肃宗 代宗时代的有关史事 在注内亦间有附载 杜佑 734 812 字君卿 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 人 唐代中期重要的政治家 史学家 经济学家 出身高门望族 青年时以门荫入仕 从县丞逐级升至宰相 历仕德宗 顺宗 宪宗三朝 常年掌管朝廷财政 宪宗元和元年 806 封歧国公 杜佑生性敦厚 尤精吏职 且勤奋好学 读古今书 以富国安民之术为己任 唐宪宗称他 博闻强学 知历代沿革之要 刘秩 政典 问世 引起杜佑的关注 杜佑经精心研究 认为 政典 附会 周礼 六官 所设条目不足以反映后世典章制度的发展概貌 因而决定扩充改写 代宗大历年间 766 779 杜佑在淮南节度使从事任上开始着手编纂 通典 至德宗贞元十七年 801 升任淮南节度使时完成 前后历时30余年 书成后 自淮南派人赴京诣阙上献 自称具有 往昔是非 可为来今龟鉴 布在方策 亦粗研寻 的功效 德宗见书 优诏嘉之 命藏书府 作为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典制通史 通典 在编辑方法 如体裁 取材 编次各方面都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尤其重要的是 杜佑通过编辑手段 宣示了自己的编辑意图 表明了体例创新背后的指导思想 从而起到了正确引导世人使用的作用 杜佑萌生编纂 通典 的创新欲念 是因为不满刘秩 政典 在编辑上一味拘泥 周礼 六官体制的做法 周礼 是一部谈论政治制度的先秦旧典 相传是周公为西周王朝制礼的大典 传本主要分六官 详载官制 故汉出名 周官 杜佑以为 典章制度不仅在于官制 新著必须扩大范围 其次 历朝以来 随着社会大发展 在逐渐建立的众多典章制度中 并非官制始终处于轴心 因而需要通过新著的编次来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想观点 杜佑在 通典 的序中阐明了自己的编纂宗旨 详细解释了篇次安排的考虑 所谓 实采群言 征诸人事 将施有政 就是说书中的记载 是从真实可靠的历史和当代文献中采录而来的 采录编纂的目的是为当代制定 修改 实施各项制度提供历史的经验和自己的观点 也就是为当代的封建政治服务 在杜佑看来 国家的经济政策 选官制度 机构建设对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故编次上食货 选举和职官3门应在先 礼乐和兵刑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文武二途 软硬两法 都不可或缺 故先后居中 州郡记全国行政区划 边防记周边邻国情况 二者都有关国家稳定与安全的大事 故取而殿后 论者强调 将食货 选举2门放在首要位置 体现了杜佑的以解决财政经济问题为本的远见卓识 这也与他长期掌管政府经济财政 怀佩朝廷相印的政治阅历有关 南宋郑樵的 通志 和元初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 与杜佑 通典 合称 三通 通志 和 文献通考 虽然在内容方面有所开拓 增加了不少新的门类 但是在编次上 却都没有继承 通典 从治国施政的角度安排门类前后次序的做法 4 地志的发展 自班固创立 汉书 地理志 以来 古代地理记志类著述层出不穷 地图在我国古代出现较早 荆轲刺秦王以献燕国都亢地图为掩饰 说明战国时期地图已经十分流行了 地理总志是出现在唐代的一种属于地记的著述体式 它遵循正史地理志以一朝疆域为范围 以州郡府县为纲目的体例 详建置沿革 述山川形势 记风俗物产 在内容上通常比正史地志更为丰富详尽 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为中唐李吉甫编撰的 元和郡县图志 李吉甫 758 814 字宏宪 赵州赞皇 今属河北 人 宪宗时曾两度为相 为中唐统治集团中较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他认为 成当今之务 树将来之势 切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 所以 决心编纂一部可供帝王 审户口之丰耗 辨州域之疆理 的切用的地志 元和郡县图志 就是这一决心的成果 全书40卷 目录2卷 以记唐元和年间疆域政区为主 兼及自然地理 经济地理和人口地理的内容 有47镇图 分别冠于各镇叙事之前 在体例上 图志于州府下附载 府境 州境 两项内容 分别记述该府州东南西北四向各若干里的界线和至京师长安 东都洛阳以及邻近各州的距离 前者称为 四至 后者称为 八到 又在府州下创立 贡赋 一项 专记各地进贡物产的品种和数量 这些做法均为后世沿用 成为地志编纂上的常例 三 修史制度的确立 隋唐时期 中央集权政治在图书编纂方面的反映 就是严禁私人修史 设置史馆 确立官修史书 由宰相大臣监修的制度 以确保朝廷对修史活动的控制 1 史馆制度 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 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向李渊建议说 近代以来 多无正史 梁 齐及陈 犹有文籍 至周 隋造大业离乱 多有遗阙 当今耳目尤接 尚有可凭 如更十数年后 恐事迹湮没 如文史不存 何以贻鉴今古 如臣愚见 并请修之 次年 高祖下诏修南北历朝史 中书令萧瑀 著作郎殷闻礼等修魏史 秘书丞令狐德棻等修周史 中书令封德彝等修隋史 大理卿崔善为等修梁史 前秘书丞魏征等修齐史 秘书监窦琎等修陈史 历时数年 未见成书 太宗贞观三年 629 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 专职修撰五代史 另设史馆于门下省 开我国设馆修史之例 史馆的主要职责是受命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 典志等 史馆掌修国史 不虚美 不隐恶 直书其事 凡天地日月之详 山川封域之分 昭穆继代之序 礼乐师旅之事 诛赏废兴之政 皆本于起居注以为实录 然后立编年之体 为褒贬焉 既终藏之于府 唐六典 卷9中的这段记载 十分完整地叙述了史馆的职责 为了保证史馆圆满完成国史的编修任务 朝廷还制定了 诸司应送史馆事例 规定了各政府职能部门向史馆录送材料的内容和方式 史馆另设有令史2人 楷书12人 写国史楷书18人 楷书手25人 典书2人 亭长2人 掌固4人 熟纸匠6人 以一揽子承担撰写以外的辅助工作 2 编修史书 隋朝开皇初年 文帝杨坚就命著作郎魏澹与颜之推 辛德元等重修 魏书 开始了隋唐时期官修史书的进程 唐初由于监督不力 修史不见成效 贞观三年 629 朝廷设立秘书内省 组织撰修前朝史书 诏令令狐德棻 岑文本撰 周书 孔颖达 许敬宗撰 隋书 姚思廉撰 梁书 陈书 李白药撰 齐书 至贞观十年 636 上述五代史的帝纪 列传部分同时完成 秘书监魏征受诏对五代史统加撰定 隋书 的序论 梁书 陈书 齐书 各史的总论皆出魏征之手 时有良史之称 与编修五代史志基本同时 唐太宗又下诏撰修 晋书 由司空房玄龄 中书令禇遂良等主修 同修18人中 令狐德棻负责制定编纂体例 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 所以 晋书 完成后 他晋升为秘书少监 南史 北史 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以纪传体编撰的两部通史 南史 共80卷 其中本纪10卷 列传70卷 主要记述南朝宋 齐 梁 陈四代的历史 北史 共100卷 其中本纪12卷 列传88卷 主要记述北朝魏 齐 周 隋四代的历史 唐代史馆 除了奉诏编修前代正史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修纂国史 不仅史官同时承担编修前代史和国史的任务 大臣通常也同时监修前代史和国史 在古代史书编纂史上 唐代确立史馆制度 并依靠这一体制编修了大量重要的史籍 对后世的史书编撰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图书形制的发展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继造纸术后的又一项伟大发明 它的问世 对广泛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古代书籍印刷出版的主要形式 所谓印刷 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中国古代印刷术主要包括两种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 发明于北宋 本节主要叙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应用于出版的情况 雕版印刷的技术大致可以根据基本的操作工序来分解 首先取一块加工平整的梨木板或枣木板 称为 印版 一般为长方形 通常宽40厘米 高26厘米 厚2厘米左右 然后 在印版上雕刻出凸起的阳文反字 接着铺上纸 用棕刷在纸上刷印 这样 印版上的文字就被印到纸上 并由反字翻转为正字 雕版印刷技术现在看来十分简单 但其发明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和技术条件 一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与技术条件 在人类历史上 任何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 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就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言 纸作为书写材料得到广泛使用是一个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而要详细解析其具体过程 包括其中的文化技术因素 就必须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石印和印章 1 石印与摹拓技术 战国时期 我国已经形成了在石头上刻字的传统 古人认为 石头不容易损坏 在上面刻字颂功记事 可以传存久远 秦汉间 刻石风气尤盛 真正把整部书刻在石头上始自东汉的 熹平石经 朝廷耗费巨资雕刻石经 其目的在于向天下读书人公布并提供标准的儒家经典文本 然而分处天南海北的读书人事实上无法全部亲往京师一字一句地抄录 这一矛盾导致了摹拓方法的发明 所谓摹拓 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复制石经文字大概是这一方法的最早运用 其具体操作如下 用一张洇湿的纸平铺在石刻的表面 轻匀地捶打 使纸紧贴于石面 然后 取用细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 蘸上墨汁 在纸面上轻匀地锤击上墨 石刻文字是镂空凹入石内的阴文 所以不受墨 揭下来的纸就是黑底白字的石经复印本 习惯上称为拓本 或者拓片 拓片 周维公钟 战国 这种摹拓方法大约发明于南北朝时期 其原理与雕版印刷术是基本一致的 只是石刻文字是正写字 而雕版刻字是反写字 从石刻的正字转为雕版印刷的反写字 又经过了几百年的实践摸索 其间得到了印章用法的启示 2 印章 印章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 周礼 地官司徒 司市 有 凡通货 金玉 贿 布帛 以玺节出入之 的记载 稳重的 玺节 就是印章 古时由管理市场贸易的官员用来监督控制货物的流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玺 被作为皇帝用印的专名 普通官 私使用者方称为 印 汉时用印封检奏章 故称为 印章 后来 印章作为封发公文信件的信验标志使用 又逐渐用于书画 藏书的题识 成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文房艺术用品之一 印章上的文字是反刻的 印在纸或其他物体的表面就成为正字 人们用印的方法通常是盖 即纸在下 印在上 如果印面较大的印章盖在纸上 就会出现用力不均匀的现象 导致纸上印文字迹模糊 东晋葛洪 抱朴子 内篇 卷17中这样记载入深山修道者躲避虎狼的方法 古之人入山者 皆佩黄神越章之印 其广四寸 其字一百二十 以封泥著所在之四方各百步 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 从黄神越章之印的尺寸规格来看 已经近于印版的一半 这样大面积的印章 盖在具有厚度和弹性的泥上还可以 用来印纸 效果肯定是差的 如果反过来 大面积的印章转到下面 纸在上面 即采取石刻摹拓的形式 那就是雕版印刷了 很清楚 摹拓的方法和印章反刻文字的形式 构成了雕版印刷术的基本内容 的确 雕版印刷术就是拓石方法和印章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 换言之 拓石方法和印章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和技术的积淀 是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基本条件 脱离这些条件 印刷术的发明是无从谈起的 这就是印刷术诞生在中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 二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年代 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归纳起来 大约有七说 汉代发明说 东晋发明说 北齐发明说 隋朝发明说 唐朝发明说 五代发明说和北宋发明说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去纸的应用和社会书籍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等因素的推动之外 摹拓技术的提高也应是调版印刷术发明的关键环节 一些石刻拓本的存在 说明摹拓方法大约出现在南北朝之际 据此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早于南北朝之说可以排除 又根据文献记载 五代时期 官府私家刻印了卷帙繁富的文学总集 类书和儒家经典 说明雕版印刷术在这一时期已经相当成熟 其发明时代晚于五代之说过于保守 目前 有关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时间 学术界比较倾向于唐代贞观年间 即公元627年至649年之间 唐代贞观说的提出 是以历史文献记载和近现代发现的印刷物品实物为依据的 1 印刷品实物 1899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的石室中发现了大量六朝和唐代的珍贵文献 其大部分为抄本 少量是印本 印本中有一卷 金刚经 长16尺 高1尺 由7张印页粘连而成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 金刚经 也是世界上现存题有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 原件当年已为英国人斯坦因劫走 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1966年 韩国南部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了雕版印刷品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经卷长20尺 无雕版印刷的日期 卷中发现4个武周时期的 制 字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比雕印的 金刚经 早160多年 是世界上现存印刷时间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它的发现 为雕版印刷术起源于贞观年间的观点提供了时间上更为接近 因而也是更为有力的实物证据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的发现 说明武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具有较高水平的雕版印刷品 因而可以肯定雕版技术的发明年代还在其前 一项重大的技术从发明到实际开发应用 尤其是生产出比较成熟的产品 中间通常需要经历较长的试验提高阶段 目前 就已掌握的文字记载和印刷品实物 推断雕版印刷术至迟发明于初唐 即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年代 是符合事实的 至于更为确切的发明时间和发源地的认定 则有待于更多印刷品实物的发现 2 历史文献记载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 有关雕版印刷术起源的文字大多出于唐宋时期 元稹 长庆集 序 中 模勒 一词 经曹之考证 确非刊刻之意 但是 这并不能否定中晚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已经广泛涉及佛经 历书 字书 以及阴阳 占梦 相宅之类社会有需求的迷信书籍 向达先生依据这些集中在唐懿宗咸通前后的历史记载和印刷品实物 提出了 咸通时代 的概念 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及对书籍装帧的影响 1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的发明 宣告人类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进入了印刷新时代 人类的传播活动 从形式上讲 迄今共经历了口头传播 手写传播 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历史阶段 印刷传播时代的标志就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在手写传播时代 书籍的生产只有人工抄写一种方式 费时耗力 差错率高是其基本特征 在这种状态下 书籍的复制量非常有限 家有书疏者 百无一二 的现象十分普遍 图书复本稀少 首先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社会传播潮流 不利于社会文化水品的整体提高 其次 造成图书流传保存的困难 图书的传与不传 有幸与不幸 存在复杂的因素 但是 很重要的一条是复本的多少 曹之在分析图书亡佚的原因时指出 由于图书制作方式的限制而造成亡佚 是最重要的 认为 图书亡佚的关键问题是复本太少 进入印本时代 相对多的复本使宋代以来书籍亡佚情况大大改善 虽然今天宋代原刻本传世已经很少 但是宋刻原本的重刻本 翻刻本 影写本却大量存世 这正是得益于复制容易的雕版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推广应用 使图书生产进一步社会化 产业化 出版业逐渐形成 图书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由此带动了书籍编辑业务的进步 装帧样式的革新和图书广告的发展 可以说 唐五代以来古代书籍生产的发展 社会文化传播规模的扩大 都是以印刷术的应用为基础的 因此 印刷术的发明 无论对于书籍生产 还是对于文化传播 其意义都是十分巨大和深远的 2 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过渡与发展 隋唐时期是书籍卷轴艺术发展的高峰 隋 唐两代出现了卷帙浩繁的大型图书 如类书 经 史和文学总集的集注本 以及主要供人查检使用的韵书 训诂书等 内容的繁富造成卷面过长 导致舒卷不便 于是 图书装帧形式得到革新 在卷轴装存在的同时 出现了旋风装 现在 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有吴彩鸾手书 唐韵 的旋风装本 从实物看 全卷共25叶 除了首页单面书写 且全部粘裱于底纸外 自第二叶起都双面书写 然后按次序逐次向后相错约1公分粘在底纸上 各叶都可以自由翻转 旋风装虽然仍未摆脱卷轴装的旧制 但却解决了原来卷轴装不能翻转的缺点 又在同样长度的卷面上大大增加了文字的容量 旋风装虽然仍是抄本书的装帧形式 却反映了书籍装帧由纸卷向册页制度的过渡 旋风装出现的意义在于完成了装帧单位由纸卷向单叶形式的转变 所以当雕版印刷术应用于书籍印刷时 单张的印叶在形式上与旋风装的单叶是一样的 于是就自然过渡到册页制度的蝴蝶装 第四节唐五代时期的编辑出版事业 唐五代时期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刻书业的初步形成 使我国历史上的出版业从写本时代编辑 传录不分的状况中正式分离出来 成为相对独立的书籍生产行业 而科举制度的最终确立 又使编辑活动获得了来自大规模社会需求的强大动力 虽然从基本面分析 唐五代时期仍然处于写本时代 但是 上述情况的出现 使编辑出版事业充满机会和诱惑 随着五代官 私刻书业的先后诞生 我国古代编辑出版事业终于在两宋时期迎来了兴旺繁荣的局面 一 唐代的刻书业 唐初 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 并没有被立即用来进行大规模的书籍雕印出版活动 从目前已经掌握的历史记载和留存实物考察 雕版印刷技术最初仅被民间书坊用于佛经 日立 蒙童读物等的印售活动 此后朝廷官府和豪门大家才先后介入刻书活动 唐代刻书业起源于民间书坊 已知的民间书坊 根据20世纪陆续发现的雕版印刷品实物考察 大多集中在川蜀 唐代 长安东市是京师繁华的商业区 京中李家 上都大刁家都在东市从事印卖活动 完全符合民间书坊作为经营商铺出现在市场商业中心的市场规律 从经济 文化发展水平考察 李唐一代 民间雕版印刷业分布的范围绝不会仅仅局限于成都一地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不少研究者指出 在东京洛阳 江南的扬州 越州 今浙江绍兴 金陵 苏州 洪州 今江西南昌 福州等地都存在民间书坊刻书的可能 例如唐文宗太和九年 835 冯宿在请禁版印时宪书的奏章中提到以版印日历鬻卖于市的 剑南 两川及淮南道 就包括今四川 云南一部 以及地处淮河以南 长江以北 汉水以东的湖北 安徽 江苏的部分地区 只是迄今尚未发现更多有力的证据和实物 二 初现光彩的五代刻书业 晚唐民间书坊业相对繁荣 直接导致了五代官刻和家刻的诞生 朝廷官府与豪门大家各自挟雄厚的经济实力 强劲进入版印领域 从而推动了雕版印刷业的迅速发展 他们较大规模的雕印儒家经典 历史与文学书籍 大大拓展了此前民间坊刻基本局限于佛教经书 启蒙读物 日用生活杂书等相对狭窄的空间 1 政府刻书的兴起 后唐长兴三年 932 明宗敕令国子监校正开雕的 九经三传 史称 五代监本 向被视为官刻之始 然而 这项历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四朝五帝 耗时22年的浩大工程 其发端正在于吴蜀坊间版印文字 五代国子监雕版印儒家经典 作为官刻之始 其编辑出版的运作程序在后世官府刻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 首先 派国子监各经博士 将唐开成石经经文抄录下来 经仔细校读后 选用能书者用端楷手书上板 能雕字匠人以部帙为单位雕刻印版 出版发行后 规定以后凡抄写经书 必须依照印本 不允许再出现杂抄本 同时 五代国子监刻本形成每半叶8行 每行大字16 小字21 注文 的版面行款 其与唐写本的大小 行款相近 2 私人刻书的出现 五代监本十二经开雕不久 后蜀孟昶明德二年 935 浦津 今山西永济 人毋昭裔仕至宰相 为酬布衣未显时所立夙愿 出资雕印 文选 初学记 白氏六帖 等文籍 又因唐末以来战乱不断 学校废绝 毋昭裔出似财百万营修学馆 且请板刻 九经 开古代家刻之先风 五代之世 官刻儒家经典流布天下 家刻也有 文选 初学记 白氏六帖 禅月集 等 洋洋巨帙 独领风骚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此时坊间的印刷活动相对沉寂 三 科举制度的确立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 自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之后 儒家经典就成了封建王朝国学的教科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由于当时的书籍都靠手工传抄 文字经常发生分歧 这给各地官学的施教和朝廷的命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 东汉熹平年间 172 177 灵帝刘宏命儒臣校刻石经 立于洛阳太学 据记载 天下读书士子闻风而动 结伴联袂前往洛阳太学抄录 一时车水马龙 盛况空前 隋文帝杨坚创立隋朝 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其享国虽然只历两代 但是隋政权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却大多为唐朝统治者所承袭 其中设立秀才 明经 进士三科 以广泛吸纳有才华的士人参政的科举制度 不但为唐王朝所沿袭 而且为后世历代封建政权所沿袭 唐朝以九经取士 这九经为 易经 书经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九经以文字数的多少分大 中 小三等 礼记 春秋左氏传 为大经 诗经 周礼 仪礼 为中经 易经 书经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为小经 唐代科举考试的生源主要为学馆和州县选送的生徒 即乡贡 繁复的考试科目 众多的应试考生 对社会出版业提出了共同的要求 即必须提供足够的符合科考要求的标准文本和相关参考材料 科举考试制度对编辑出版活动的影响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参考书的编辑出版 唐代科考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使用多种文体 最主要的是策 其它包括诗 赋 箴 銘 论 表等 这些都需要从小进行训练 所以 从民间村塾教授开始 学童就要学习有关的经史知识和作文技法 唐五代时期出现的诸如 兔园策府 这样的类书 应与科考的这种需要有关 五代时 北方民间村塾普遍使用 兔园策 教授蒙童 甚至普及到家藏一本的程度 兔园策 之类的民间流传之本可能出自坊肆 也可能是手抄的 这种巨大的社会拥有量 对编辑出版业产生了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所以 到了宋代 刊刻印售科举类书籍已经成为民间出版业的主要业务 隋唐以来 科举制度作为朝廷取士的国家大典 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围绕科举作出了广泛的反映 形成了波及全社会的文化现象 我们姑且称之为科举文化 这一时期出现大量为士子应时而编纂的书籍 正是编辑出版业服务社会职能的正常反应 第五节唐五代时期的图书贸易 一 民间图书流通贸易的状况 隋 唐 尤其是初 盛唐时期 经济 文化事业高速发展 社会上图书的需求量和收藏量大幅度上升 古代写本的生产进入鼎盛时期 致使图书流通和贸易活动不断扩张 逐步发展 图书的社会收藏量 可以通过公私 尤其是私人藏家的藏书情况来判断 唐代有历史记载的藏书家及近百人 其中藏书万卷以上者 有 家书数万卷 侔与秘府 的太原王涯 有 聚书逾万卷 多手自刊校 的秘书省校书郎韦处厚 等等 隋唐以前 有历史记载的藏书家 先秦为3人 汉为7人 三国为8人 晋为7人 南北朝为59人 隋为3人 唐则多达87人 居历代之冠 其中藏书万卷以上者 先秦 晋无人达到 汉 三国 隋各1人 南北朝有12人 唐则多达22人 有的富豪之家也专门雇人佣书 唐初 河内人王琚因行刺武三思事败露 变姓名诣与江都 佣书与富商家 一般人则大多以佣书为谋生自给的职业 书肆是古代图书交易的主要场所 有关唐代书肆 我们能从诗人文士的作品中得到一点信息 综上所述 唐代社会图书生产和交流贸易的情况 大致以人工手抄为主 交流和贸易活动可能是互相雇人传抄和书肆买卖两种形式平分秋色 前者涉及的图书品种以四部书为主 后者则以日用生活类杂树和通俗文学读物较多 本时期 在图书交流和贸易方面 中外文化交流中图书贸易的问题是很值得注意的 唐代是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 唐王朝与周边邻国日本 印度 朝鲜的交流尤其密切 从太宗贞观四年 630 到昭宗乾宁元年 894 的250余年间 日本共19次派遣遣唐使 每次遣唐使归国 随行总要携带一些中国图书 旧唐书 东夷传 中记到 开元初 又遣使来朝 因请诸生授经 所得赐赍 尽市文籍 泛海而还 晚唐诗人陆龟蒙有七言绝句 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 更作一绝以送 诗曰 九流三藏一时傾 万轴光凌渤澥声 从此遗编东去后 却应荒外有诸生 其中对圆载上人携带大量汉籍东归 并在日本传播文化的行动表示了赞赏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很早就以旧抄本形式传入日本 五代时期 官私印本书的面世 尤其是国子监刻本的印卖 给当时的图书交易带来了新变化 五代时 国子监刻本印卖的活动 标志着儒家经典已正式进入印本书的社会交流贸易领域 且已由政府教育机构参与印本书的销售发行活动 这为社会图书出版发行行业的建立提高了信誉度 吸引中上层知识分子和官吏把购书的目光从自己抄录转移到官私交易场所 这一点 在古代图书出版发行的历史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由于当时管理既没有经验 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 致使周太祖时尚书左丞田敏擅用国子监卖书钱达到千万之数 国子司业樊伦因此上书 请求处理 北宋时期 这种监卖自肥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二 图书贸易的方式与价格 图书贸易的方式与价格是图书市场构成的要件 而销售价格与图书的制作方式和成本有关 由于缺乏起码的文献记载 现在很难详细 具体地了解隋唐五代时期图书的制作成本和交易价格 因而只能做一个大概的勾勒 隋唐五代时期 图书贸易方式大致有两种 即实物交换和直接售卖 在一般情况下 直接售卖是商品贸易活动的主要方式 图书也不例外 隋唐五代时期写本和印本同时流通 因为生产成本不同 价格也相应出现了差别 从已知历史记载来看 唐代写本书的价格大致为每卷1000文 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公元838年至847年入唐求法9年 写下了日记 入唐求法巡礼 其中有他于唐文宗开成三年 838 在扬州买书的记载 买维摩 关中疏 四卷 价四百五十文 平均每卷约110文 相当于上述写本的十分之一 由于圆仁买书与吴彩鸾卖书都在唐文宗时期 书价不应该如此悬殊 因而有学者推断圆仁所买乃印本书 应该是可信的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应用使图书的生产实现了批量化 当印数达到一定批量时 其生产成本就大幅度下降 书价就随之下降 从上述情况来看 印本书在价格上的优势 晚唐 五代时已经得到了十分明显地体现 所以 当北宋王朝建立 社会再次进入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时 雕版印刷业很快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 编辑出版事业遂进入了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复习与思考题 1 名词解释 藏书建设 唐代三 四 大类书 政书 三通 印刷 摹拓 2 隋唐的政府编纂机构 3 隋唐五代时期编纂的史书 4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5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意义 6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7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8 五代时期国子监刻本印卖活动的意义 虽然这个文档是免费滴 为了普及所有人 但是毕竟是我花费精力和时间整理上传的 如果你是土豪或者是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人 可以转几毛或几块或几十或不等到我支付宝帐号 13622484191 我会愉快且感恩地收下 谢谢合作哦 和我一样是穷光蛋的 没关系 那就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分享到百度文库吧 记得一定要认真检查 不要有错别字 注重格式哦 如果我的文档有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