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2月模块诊断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35958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2月模块诊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2月模块诊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2月模块诊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2月模块诊断试题 温馨提示:考查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考查内容:必修及必修已学内容一、现代文阅读(共1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每小题2分)网络文学进入2.0时代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年发展,不仅成为中国文学新力量,开辟出中国文学新场域,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已经跟美国好菜坞电影、韩国影视剧,日本动漫并称为世界四大流行文化。弱冠之年如何端正方向、继续成长,实现自身迭代升级,成为摆在网络文学面前的重要课题。伴随付费阅读模式的出现和成熟,网络文学平台和网络作家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网络文学作者多达1400万人,读者规模突破4亿。但是,随着市场需求急剧扩张,不少从业者心态开始浮躁,以套路化创作快速获取商业回报。这些作品虽然“多,快、爽”,但是缺少文学的本质与内涵,失去对文字和艺术的敬畏之心,成为典型的快餐文化,严重者甚至剽窃抄袭,违法违规。与此同时,对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制作方为快速收割网文作品在衍生层面的收益,草率加工,甚至篡改原著,受到读者与观众双差评。这种做法不但伤害网文作者,文学平台及众多读者,也给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网络文学亟须走出野蛮生长阶段,进入更健康有序的2.0时代。用来标记这个2.0时代的,一是内容的精品化,二是产业的融合化,这将使网络文学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该聚焦好内容的培育。在整个文化市场以精品内容为王的大背景下,网络文学也不例外。什么是好内容?对网络文学来说,好内容的标准就是读者喜闻乐见和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所以应当引导网络文学作家创作更多表现真善美、生动反映时代生活的作品,把网络文学从单纯娱乐消费的倾向中扭转过来,向正能量与喜闻乐见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网络文学的“网络”二字并不意味着价值观的赦免,只要是文学,它所承担的价值引导功能就不会变。而且,网络文学因为其非凡传播力,在正能量传播引导上大有可为。其次是融合发展。网络文学应该携手传统文学,构建全新的内容生态,融合共生,进一步推进产业整体升级。网络文学需要传统文学在内容上的滋养,借鉴其创作规律和手法,通过扎根现实的生活观察与体验,创作出有思想、有内涵,有高度的好作品,提升网络文学的创作及审核标准,为衍生做好铺垫。与此同时,传统文学也要实现互联网化,打通线上线下壁垒,让好内容更快速、更精准、更便捷地到达更多读者,使之产生更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互联网企业要建立以阅读平台和IP联动平台为基础的综合型基础设施体系,并将其完善,为网络文学打造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内容精品化和产业融合化紧密相连,无论是文字还是其衍生的影视、游戏等,好内容才是支撑网络文学成果转化的核心元素,反过来,产业融合又给优质内容立足舞台中央提供绝佳机会。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从萌芽到成长再到壮大的过程。网络文学在经过读者和市场淘洗与磨砺后,必然会转向精品内容和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才能再次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这个过程会很漫长,需要所有从业者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携手推动网络文学2.0时代的新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历初期成功后,网络文学在作者、作品本身及影视改编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B“好内容”需要网络文学从娱乐消费中解脱出来,体现积极的价值引导功能。C内容精品化和产业融合化将使网络文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网络文学“融合发展”就是借鉴传统文学的创作规律和手法,推进其产业升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了网络文学进入2.0时代的生存与发展。B文章以现阶段网络文学面临的问题为前提,论述了网络文学如何走出野蛮生长的办法。C文章分别阐述了网络文学进入2.0时代的两个标记,并对二者进行对比论述,具有辩证性。D文章在论证“产业融合”时分别从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和互联网企业三个方面层层展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网络文学成为世界四大流行文化之一,证明了中国的网络文学已走向世界。B网络文学创作如果与商业行为联系得特别紧密,那么它就会慢慢堕落,乃至消亡。C网络文学的传播力优于传统文学,所以网络文学能在价值观引导上发挥更大作用。D只要网络文学在写好内容和产业融台的道路上不断壮大,文化市场就能永葆活力。(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46题。(10分)岁月河流上的码头彭程 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流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颗是牵牛星,哪颗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农耕时代的生活、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遮蔽了周遭街巷。这些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在有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文章开头以“一条长长的河流”比喻“一年的日子”,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B. 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的特点。C. 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的字里行间既充溢着浓烈的感情,又散发着强大的理性,耐人寻味,发人深思。D. 文章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表达了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区别性的特征。5.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详写?(4分)6.仔细阅读第段,理解加点词“码头”在文中的妙用。(4分)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题2分,共6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无罪岁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C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河东凶亦然 填然鼓之,兵刃相接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邻国之民不加少 夫晋,何厌之有D斯天下之民至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9.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6分)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永徵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嵩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嵩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时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宴。又重其文学政理之才,曾谓元超曰:“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临行谓元超日:“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文集四十卷。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谏大夫。 (节选自旧唐书薛元超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B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C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D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B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D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文中的“陪葬”指一种恩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薛元超好学,擅长写文章。太宗很看重他,让他参与修撰晋书;高宗即位以后,让他兼任修国史的工作。B薛元超受到人们的称颂。一是因为他擅长文辞;二是因为他喜欢引荐寒门才俊,曾经上表举荐过十几个人。C薛元超一生数遭流贬。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受到牵累;后又上疏进谏,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而被贬。D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他经常被召入宫中参加唐高宗与诸王的私宴;高宗到东都,让他留下辅佐太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 (2)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6分)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释:将:岂 纪:经营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15、全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16、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表现了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高尚美德。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表达治学态度的句子是。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的观点。曹操短歌行中“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三、语言文字运用 (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每题2分,共6分) 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意思是说,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 _的道理,_的训导。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_,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通过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甲),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_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17、 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至高无上流芳百世不以为然以一当十B高高在上不可磨灭不屑一顾以一当十C至高无上不可磨灭不以为然一劳永逸D高高在上流芳百世不屑一顾一劳永逸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可能通过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引为经典。B他们可能提议把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C他们可能提议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D他们可能借此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19、下列在文中甲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时常变动是文学经典的特质 B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C文学经典并不经常变动 D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是时常变动的四、作文(40分)20.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夫人之相与,俯仰世。 (兰亭集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材中很多名句不仅丰富着我们的语言知识,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启迪作用。读完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800字。xxxx高一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一)(6分,每小题2分)1.B(原文“把网络文学从单纯娱乐消费的倾向中扭转过来”)2.C(没有对比论述)3.C(A“证明了中国的网络文学已走向世界”有误,B“那么它就会慢慢堕落,乃至消亡”有误,D“文化市场就能永葆活力”有误)(二)(10分)4、(2分)A 5、(4分)这四段文字照应第一自然段,这四个节日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2分)这四个季节最能代表具有农耕传统国度人们对雨水丰沛的期盼,对爱情的追求,对亲人的思念,对丰收的渴望与喜悦,表达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2分)6、(4分)将传统节日比喻为“码头”,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富于感染力;用码头与河流紧密相依的关系,展示了民俗节日与我们的关系;码头为岁月河流增加景致,民俗节日则为疲惫的人们提供心灵憩息与情感交流的场所。二(一)(6分)7.C (“数”这里是“密”的意思)8B(B项,表递进关系。A项这样,用在词尾;C项,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句末助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此” )9.D (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二)(16分)10.D11.C (丁母忧,是遭遇母亲丧事。)12.C ( 时间错位,上疏进谏在先。)13(1)(薛元超)多次上书陈述君臣政体和时政得失,高宗都赞许并采纳。(补主语、“数”“嘉纳”各1分,共3分。)(2)只是我的儿子不熟悉政务,关西的事情,都把它托付给你了。我对你寄予的希望已经很深,你不能默不作声呀。(“闲” “庶务”“委”“默”各1分,共4分。)(3)即使又晒干了,不再挺直的原因,是弯曲使它(变成)这样。 (“虽”“有” “者,也”共3分)参考译文:薛元超是薛收的儿子。元超早年丧父,九岁袭爵汾阴男。长大以后,好学善于作文章。太宗非常器重他,叫他娶巢剌王的女儿和静县主为妻,多次升迁授任为太子舍人,参预修撰晋书。高宗即位,升任给事中,这年二十六岁。薛元超多次上书陈述君臣政体和时政得失,高宗都赞许并采纳。不久转任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块盘石,当初薛道衡任内史侍郎,曾坐在石头上草拟制书,薛元超每次见到此石,总是泫然流泪。永徽五年,为母亲守丧解职,第二年,丧期未满就起用为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薛元超擅长文辞,又喜好引进寒门有才能的人士,曾经上表举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多人,由此被舆论赞美。后来因病离京任饶州刺史。三年,授为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因为获罪被发配流放到巂州,按照旧制,被流放的人不许乘马,薛元超上奏请求给他马骑,因此获罪贬任简州刺史。一年以后,西台侍郎上官仪被杀,薛元超又因和他有文章往来关系密切,被发配流放到巂州。上元初年,遇赦回来,拜授正谏大夫。三年,升任中书侍郎,不久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高宗驾幸温泉打猎,诸番酋长也都拿着弓箭跟从。薛元超以为既然不是同一族类,很叫人担忧,上疏竭力谏阻,高宗采纳了。当时薛元超特别受到高宗恩遇,时常召入和诸王一同出席私家宴会。高宗又看重他文学政治的才能,曾对薛元超说:“长期有卿在中书省,就不依靠更多的人了。”永隆二年,授任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临幸东都,太子在京师监国,就留薛元超随侍太子。高宗临行时对薛元超说:“朕留下卿,好像失去一只手臂。只是我的儿子不熟悉政务,关西的事情,都把它托付给你了。我对你寄予的希望已经很深,你不能默不作声。”于是薛元超上表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多次上疏劝谏太子,高宗知道了说好,派使者慰问,赐物一百段。弘道元年,薛元超因病要求退休,朝廷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准许退休。这一年冬天薛元超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薛元超有文集四十卷。儿子薛曜,也以文学闻名,圣历年间,修撰三教珠英,官做到正谏大夫。(三)(6分)14、D15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四)(10分)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三(6分)17、C至高无上:高到顶点,没有更高的了;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根据使用对象不同,第一空应填“至高无上”。流芳百世: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不可磨灭:磨灭,指消失;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根据语境,第二空不是说好名声,而是指著作,可见应该填写“不可磨灭”。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屑一顾:意思是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第三空,根据后面“认为不是经典”,可见这是不同意前面看法,所以应该填写“不以为然”。以一当十:意思是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来势汹汹,非常厉害;一劳永逸:意思是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根据语境对象,最后一空应该填写“一劳永逸”。18、B “他们可能提出通过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这个句子是“提出”的宾语中心词残缺,“通过奉为经典”搭配不当,可以修改为“他们可能提议把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而A“他们可能通过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引为经典”中“通过提议”和“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引为经典”结构混乱;C“他们可能提议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成分残缺,缺少介词“把”;D“他们可能借此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也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把”。19、B 要关注上下文语境,特别是注意指代性词语,空格后面的句子是“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其中代词“它”的指代意义是甲处的主语,“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这句暗示主语是“文学经典”,排除AD,此语境是说文学经典不是稳定不变的,排除C。四、(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