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34267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班级_姓名_考号_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井田制的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出现了私人讲学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崩溃,故正确;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争霸,故正确;当时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诸侯士大夫崛起,故正确;教育方面出现了私人讲学,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A正确。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名师点睛】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2.中国古代思想界由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到西汉的“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A.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D. 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秦朝时已完成国家统一,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强调加强思想控制不符,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秦汉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C项正确。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反映了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适应了大一统的需求,此时还不能说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排除D。3.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A. 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D. 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了对君主专制的一种批判,这从根本上则是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封建君主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由材料中“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可推断出李贽主要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A表述太片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C、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名师点睛】从当今的历史试题命制的潮流上来看,历史题目经常以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读懂材料是关键。需要考生提取材料的关键词或主旨信息,如果材料很长一定要读完,可以用划分层次、简化材料的办法提取主旨信息。5.汉字演变的脉络是:A.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B. 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C. 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D.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字演变的脉络是商代出现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时期还出现了金文,刻在青铜器上;大篆籀文亦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被称为金文;小篆 是在秦代被统一成全国的文字;、隶书在秦朝产生,汉代得到很大的发展;楷书在东汉产生,魏晋时期得到流行,故选 A项。其他各项均不正确。考点:汉字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为自觉地艺术。新石器时代有了最早的刻划符号;商周时期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秦汉时期小篆和汉隶有了初步的美感。此外,也要知道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借助于汉字布局的疏密得宜,书写出美感。6.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他们的主要观点有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从认识社会转移到认识自然提倡怀疑,反对迷信以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为自己的任务A. B. C. D. 【答案】B【解析】智者学派是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也提倡怀疑、反对迷信、也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为民主政治打下基础,但不是从认识社会转移到认识自然,所以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7.启蒙思想与人文主义的主要区别是A. 反对教会的权威和迷信B. 提倡“天赋人权”C. 反对君主专制D.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启蒙思想不仅反对封建政治制度和宗教思想体系,而且还提出了建立民主法治社会的理性王国的政治设想,发展了人文主义,故D正确;A属于启蒙思想与人文主义的共同点,排除A;启蒙运动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但不是启蒙思想与人文主义的主要区别,启蒙思想与人文主义的主要区别是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故BC错误。8.以下各项属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的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反对教权主义和等级制度主张权利平等倡导君主立宪制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法国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反对教权主义和等级制度,主张权利平等,正确;孟德斯鸠、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共和制,故错误;故选B。9.与启蒙运动的兴起直接相关的因素有西欧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但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正确;14世纪意大利最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是启蒙运动的经济背景,错误;故选A。10.海王星的发现是根据:A. 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B. 牛顿理论的推测C. 法拉第学说的计算D. 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揭示【答案】B【解析】海王星运行轨道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11.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A. 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B. 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C. 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D. 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答案】D【解析】“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不是主张不再走资产阶级革命的路,而是要将资产阶级革命(即政治革命)与解决民众生活问题(即社会革命)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第二次革命,故选D而排除AC;孙中山是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不可能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故B不符合史实。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要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关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概念,只有准确理解这几个概念,这一题才容易做对。12.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毛泽东“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说明了他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用于指导中国农民革命运动,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也是对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有了准确把握的结果,所以D项符合题意,A B C三项本身说法错误,答案选D项。考点:毛泽东思想点评:材料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即准确把握中国的实际。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深化和发展,而邓小平则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3.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谈到自己生活学习情况时说:“在长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报纸,因此,情不自禁地书写了一篇宣传革命的文章贴在省立一中学的围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在文章里我鼓吹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裁,由康有为任国务院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这说明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的政体是A. 君主立宪制B.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C. 新民主主义制度D. 社会主义共和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孙中山总裁”“康有为任国务院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等关键信息可知毛泽东赞成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所以答案选B。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影响14.“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导人分别是A. 毛泽东、周恩来B. 毛泽东、邓小平C. 邓小平、江泽民D. 江泽民、胡锦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当家作主站起来”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领导者是毛泽东;领导改革开放的是邓小平。故选B。江泽民、胡锦涛为中共第三代、第四代领带集体,均与材料不符。考点:新中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知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和产生的理论成果也应掌握。15.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A.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邓小平这段南方谈话的思想主旨是要学习资本主义一些先进的东西,而这一谈话是在1992年提出的,分析选项,ABC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已出现,故应排除。所以这一伟大探索应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选D。16.“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与上述材料相关的思想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变者天下之公理”D. “天不变,道亦不变”【答案】B【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是李鸿章对办洋务的概叹,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洋务派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7.“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历史事件是A. 维新变法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这场运动主要是在文化领域,且具有爱国、反帝、否定中国旧文化的特点,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具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弊端。故C项正确。A项在学习西方制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了其宣传的工具,故A项错误。B项并未在思想领域里进行彻底的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D项是在新文化运动后,而且不仅仅是在文化领域,故D项错误。18.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 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五四运动C.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 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故选C。A、B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19.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仅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而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而且还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历史记忆,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A. 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B. 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C. 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D. 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基础,而巴黎和会又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故本题选择B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20.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都对中国的革命或建设有巨大的指导作用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述正确;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表述正确;都对中国的革命或建设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表述正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而且早于马克思主义传进中国前产生,不符合史实,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21.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他的A. 民本思想B. 民族主义思想C. 民权主义思想D. 民生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首先排除A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没有民本思想。其次,B项民族主义思想的初期是推翻清朝统治,后来又增加了反帝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是其思想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建立民国,也不符合题意。植树主要反映了孙中山关注民生。故选D。考点:三民主义点评:民主义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族主义指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平均地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22.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 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D. 强调国家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君主可以不要” 说明否定传统忠君思想,AB排除;“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说明强调国家民族意识;C无从体现。考点:孙中山点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23.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一度兴起“俄语热”。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学习英、俄语人数的比例,由现在的一比二调整到一比一,然后再逐步调整到二比一。这一变化反映了A. 教育体制的改变B. 国内政局的稳定C. 外交环境的变化D. 经济水平的提高【答案】C【解析】新中国初期,美苏“冷战”,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外语教育出现新的转机,故C项正确;A材料未体现,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4. xx年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联互通,xx年前推广广电和电信双向进入试点,xx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关于三网融合中的计算机网说法正确的有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因特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一切活动电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因特网互是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通过上网可以查阅信息,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电脑也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正确;“因特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一切活动”表述过于绝对,可以排除,故选。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点评: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为基础的互联网诞生,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工作及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样也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5.在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专家中,有二十位具有在外留学的经历,留学时间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对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工作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B. 我国的“两弹一星”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度的爱国热情C.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研制“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D. 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有二十位具有在外留学的经历,留学时间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 可见留学教育推动了“两弹一星”事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原先是国外学习工作,但“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说法过于绝对,说法错误。考点:新中国科技点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党中央果断决定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此后,我国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投身到“两弹一星”制造事业中,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艰苦条件下,与中国人民一起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6.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谈话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在文革后;C项说法与材料相反;科教兴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主张发展科技和教育,与材料也不符。周恩来反对学术的问题政治化,主张在学术领域里自由的讨论,争鸣。A正确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点评: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在学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双百方针的的背景和成就等也需要了解。27.“1978年春天,27多万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做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 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 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 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1978 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时代背景是: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于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A、C、D 三项时间上都与题干不符。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 年底召开的,故A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211 工程”出现在20 世纪末,故C、D 两项错误。1977 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为青年人提供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情景,故B 正确。考点:新中国的教育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的地位,1977年,恢复了高考,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与此相关的教育方面的其它阶段的史实也需要掌握: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在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28. 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A. 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B. 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C.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D. 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说明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故答案为D项。材料指出传统产业存在的现象,并非表明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排除A项;B项说法内容笼统,不够明确,且观点绝对,排除;新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产生不一定以互联网为前提,排除C项。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影响【名师点睛】29.下图为1958年纪念普朗克诞生l00周年发行的邮票。有人说:“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第一章,也是最基本的一章。”普朗克的量子论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不包括A. 证明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B. 揭示了宏观世界的物体低速运动规律C. 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D.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普朗克量子论的内容和作用。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促进了当代科技的发展。揭示宏观世界物体低速运动规律的是经典力学,因此答案为B。30.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教文化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 )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恢复“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把扫盲教育作为教育的中心工作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后,在科教领域进行大力的整顿。197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双百方针的指导思想。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都是正确的。把扫盲教育作为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因此不正确,故选A。考点:1977年后对教育的整顿点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在于教育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中国科技的成就也需要掌握。31.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A. 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B. 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C. 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 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复关谈判是在1986年,排除A项;根据题干说明“六五”期间兴起了出国热潮和学英语热,反映了国人了解世界的渴望,故答案选择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出国的看法,“中外文化交流”、“教育体制”未在材料中体现,所以排除C、项,考点:本题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点评:关于现代中国的教育,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1)新中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2)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原因;(3)联系教育发展历程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3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司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京张铁路通车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南优2号”育种成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物种起源发表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A. B. C. D. 【答案】C【解析】进入大航海时代是指南针使用,故A错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故B错误;物种起源发表标志着生物科学新时代,故D错误,本题选择C正确。33.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答案】C【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应为相对论的提出。相对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伽利略的贡献,B项应为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D项应为量子论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34.1952年至1956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A. 科技领域出现“大跃进”B. “双百”方针推动科技发展C. 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D. “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初显成效【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在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的特点即为浮夸风盛行,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指标、高产量,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由4年100项到1年400项再到40天3000多项的变化可以看出越来越不切实际,可见在科技领域也出现了“大跃进”,故A项正确;“双百方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发展,但是题干中1958年40天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而是浮夸风盛行的表现,故B项错误;40天科研成果达到3406项是浮夸风盛行的大跃进的结果,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并非是“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成效,故C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406项”,联系所学“大跃进”的史实分析解答。35.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拥有比较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促使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故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拥有比较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故错误;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这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故正确;1956年,中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36.历史文物能够反映历史的变迁。以下文物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19世纪后期印象画派的作品,反映的是1947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发展,出现于xx年,故正确考点: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列表格中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社会发展A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B经典力学体系创立、蒸汽机的改良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C电磁学理论的突破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来临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及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境内的居民即已经成功培育出稻和粟,标志着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早于“铁犁牛耕”形成的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的表述错误;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使人类社会跨入“蒸汽时代”,故B项的表述正确;电磁学理论的突破,使得电力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西方各主要国家也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故C项的表述正确;二战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逐渐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故D项的表述正确。故由设问要求“不正确的是”即可排除BCD三项,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早期农业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影响38.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段是关键,材料中说到1952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行。1952年正处于中俄关系的蜜月期,从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直至中俄关系恶化。因此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A选项错误。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需要大量俄语人才,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B选项没有D选项全面;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一化三改”逐渐开展,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向苏联进行更好的学习,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D选项更深入更全面,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文化对经济的适应与调整39.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C.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在文革结束后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排出;紧扣题干中“1985年5月”,联系时代背景,可知为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1985年的我国进行如题干中的教育改革,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故C项排出;据所学可知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形成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故D项排出。4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学术、文化领域生机勃勃。这得益于A. “星火计划”的制定B. “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C. “向科学进军”的号召D. “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答案】B【解析】【详解】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文艺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但“文革”时期没有得到正确贯彻,导致文艺界“百花凋零”,科学研究停滞。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纠正“文革”时期的极“左”路线,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我国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学术科研领域也取得巨大成就。故B正确;星火计划是1985年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与“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无关,排除A;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与“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联系所学“双百”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3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3分,共计40分。)41.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材料二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三 (苏联)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年谱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结合所知识,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变化。(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3)据材料三和所知识分析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应坚持怎样的原则。【答案】(1)目标: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变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不能形式主义的应用,而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反例:照搬苏俄模式,导致城市中心道路失败;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正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中国革命道路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形势:国内:改革遇到种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践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原则: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解析】【详解】(1)目标:根据“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得出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根据“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得出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观点:根据“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得出对马克思主义不能形式主义的应用,根据“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得出而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反例:结合所学,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就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例:结合所学,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3)形势:根据“819事件”可知,国际背景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结合所学,国内背景是中国改革遇到种种阻力。践行:结合所学,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解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放了思想,深化了经济改革,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原则:综合材料,可从与时俱进和从国情出发等角度分析回答。42.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材料二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材料四“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二、三,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复兴作了哪些努力?【答案】(1)贡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原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诘难、批驳;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2)目的:培养儒家人才,传播儒家思想;提高儒家政治地位,贯彻儒家政治理念。影响: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相同:开办经科,讲授儒家经典。新特点: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4)恢复高考制度;实行义务教育法;提出三个面向;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意3点即可,但时间要在20世纪70-80年代)【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提到,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结合所学知识积极概述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是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诘难、批驳;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2)依据材料二提到,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培养儒家人才,传播儒家思想;提高儒家政治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根据材料二提到,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据材料三提到,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开办经科,讲授儒家经典。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新特点: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4)结合材料四提到,“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复兴作了哪些努力:恢复高考制度;实行义务教育法;提出三个面向;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京师大学堂;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表现43.某校高二同学学习历史必修3后制作如下大事年表,开展研究性学习。(1)此大事年表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至少写出三处)(2)据大事年表及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在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并从思想方面分析其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认识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4)综合大事年表内容及以上问题信息,分析大事年表对历史学习的意义。【答案】(1)错误;公元前500年的西学东渐、1700年的宗教改革运动、1850年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00年的“中体西用”文化思潮。(2)共同点:都宣传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科学等思想。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束缚着人们的思想。(3)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认识: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4)意义:方便理清历史大事的发展线索;方便理清中外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方便理清历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之间横向发展的互动关系。【解析】【详解】(1)错误:公元前500年的西学东渐,应该是明朝以后才出现西学东渐;1700年的宗教改革运动时间应为16世纪;应该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应该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中体西用”文化思潮。(2)共同点:根据表格和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内容可概括得出:都宣传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科学等思想。原因: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背景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束缚,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是封建专制制度及封建教会束缚着人们的思想。(3)背景:结合所学可知,现代主义兴起的背景是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造成人们出现精神危机。认识:结合所学可知,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映了社会生活。(4)意义:根据材料,可从有利于理清历史纵向线索、理清历史横向发展的联系、理清中外历史发展的联系等角度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