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16745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 现代中国建筑史 第一节建筑类型及技术发展变化 工业及交通建筑 工业建筑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宠儿 80年代 工业建筑出现以工业园命名的环境整洁优美 先进设施的工业区包括专用工业建筑和通用工业厂房 1965年 开始地铁建设 提出了地下铁路客站设计问题 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50年代和60年代 工业建筑大力推行标准设计 推广装配式建筑方法 广泛推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后又推出轻钢结构 60 70年代 顶升法及无梁楼板在多层厂房中使用 80年代以后 钢结构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多 夹芯彩钢板在工业建筑中大量使用 大跨度的立交桥中双向预应力厢式结构在中国推广 航空站则直接与国际接轨 采用各式新型钢网架和钢管等结构形式 居住建筑 50 70年代 居住建筑主要是多层住宅楼 有时成片为居住小区 工人新村等 有时见缝插针 偶为高层 住宅标准极低 设备简陋 小厅小卧室或居室兼卧室 居室兼厨房等 80年代后标准逐渐提高 通用设计改进 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纳入设计考虑中 90年代注重大起居室 小卧室 较大的厨房与卫生间 出现双卫生间 注意了日照 防火考虑 空调进入家庭 作为房地产开发 公寓外又有别墅 度假村之类 大城市高层日多 物理管理逐渐推广社会 50 70年代 多层住宅皆为砖混结构 由于地震原因 将居住建筑的抗震与安全问题提到日程上 各城市按地震设防烈度设计 砖墙转角加构造柱 80年代后 大力推广墙体改革 以争取淘汰黏土砖 空心砖成了标准转的替代物 90年代后 不仅高层 连多层也常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提出小康住宅计划 厨房卫生设备等级迅速提升 新一代的居住区出现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 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 还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型商场 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 剧院 工人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 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休憩建筑多数情况下结构并不复杂 因艺术性 新奇性 舒适性等使之成为建筑师用武之地 办公建筑在清末起就从威仪型向功能型转化 50年代大批办公楼兴建 因经济原因为砖混结构 苏联的结构理论与规范帮助中国盖起了大量多层办公楼且节约了造价 改革开放后 办公楼的框架结构取代了砖混结构 商务办公楼是80年代发展最快的建筑类型之一 使用大空间 低隔断 办公设备多 效率高 空调 电梯在多数地区进入办公建筑 智能建筑出现 会议中心或结合展览的会展中心在90年代后期 在发达地区登场 信息与传媒建筑是80年代后随着信息业及传媒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地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在工业建筑 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桁架设计经验基础上 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80年代以后 体育馆 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 膜结构在体育 交通和展览建筑中开始使用 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 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 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第一节自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 三种历史主义的延续与发展 50年代初期 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相联系 产生了一大批以历史主义即从历史传统中挖掘建筑语言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 务实与探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 但步伐小 反浪费运动前后 不少人作更多种探索 既针对特定环境的探索 也有从设计意念上探索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 轻巧的新风 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 外事工程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 从而有可能更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 也有可能在交流中有所收获 第二节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 域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改革开放最终导致建筑设计领域向国外开放 对国际先进规范做法和标准的熟悉 对新形制 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熟悉以及与外国投资者或港台投资者的联系都是外国建筑师的优势 但对中国特有的地理 气候 材料 规划和设计规范不熟悉 对中国文化不熟悉是他们的劣势 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绝大多数的建筑仍然由中国建筑师完成 即使是重大项目由外国建筑师中标 其施工图设计规范 材料等国情要求 根据中国的建筑法令仍需有中国建筑师设计 因而从本质上说 中国建筑毕竟要通过中国自己的建筑师的劳动才能建造起来 一 中国特色的再探索在新时期中关心特色问题的人不少 由于主客观的条件限制 大多沿用历史主义的三种现成套路 但在实践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始终是少数 这一潮流在新时期始终不是主流 但随着国际性的建筑趋同和城市的特色危机日趋严重 二 南国新风与深广建筑师群改革开放后 岭南建筑师成就广大 他们遵循现代主义原则 对后现代主义不太以为然 但用现代主义来定义他们不是很准确的 因为他们不排斥传统 也不拒绝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启示 现代主义原则 归纳为 灵活空间的运用 巧妙的庭院布局 合理的经济结构 80年代 深圳特区的大量优秀建筑师投入到策划到施工监理的全方位运作 整个开放时期 深圳 广州建筑 尤以高层影响为大 这批建筑引进新材料 引进新的结构与构造 施工技术和设备 引进新设计手法 直到引进域外建筑方案 三 时代技术美的追踪80年代后 在赶超世界的大规模建设中 社会对体现时代前进态势的技术美的需求日趋强烈 岭南新建筑 尤其是重大的公共建筑项目在审美上也是遵循这一取向 第四代建筑师从不同角度探讨新时期的设计创作道路的同时 对追踪世界上建筑技术美的表达也未甘沉默 四 在集合的层面的开拓80 90年代 新材料成为建筑等级的身份证 五 新古典风韵的创造古典情结是中国文化的必然取向之一 但新古典风韵与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国外新建筑理论与作品传入有更多联系 它们不同于此前的历史主义 有较强的理论思考与创新追求 六 地域文化表达又称新地方主义 注意挖掘传统文化遗产 但强调体现场所空间的文化定位 反映地方的文化特色 不停留在对一般古典神韵的追求 因而新地方主义常常具有可以识别 可以感受到的地域标志 以至地域的宗教特色 欧陆风 它是城中普通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的不顾环境的一种建筑风格 是中国90年代房地产业运作时不断出现的一个字眼 一种潮流 它反映长期封闭状态结束后的社会不同层面的复杂追求 既有经济翻身者认识体验与拥抱世界的渴望 也有资本积累过程中对财富与权势的炫耀 也有对政绩 对告别昨日走向世界自以为是的标榜 还有纯粹的生意要求 欧陆风建筑包含这从高贵典雅 异国情调猎奇 东施效颦到黏贴化装等不同层次作品 建筑遗产保护 中国近代的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对敦煌藏经洞的保护和20世纪30年代文化名人发起的保护苏州保圣寺罗汉像的活动 60年代到90年代 先后四批公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0年代开始隋代安济桥的维修加固工程 60年代完成元代建筑群永乐宫的迁建保护 其中壁画迁移成功具有世界意义 70年代和80年代 兵马俑博物馆形成 完成麦积山石窟崖体的加固 1989年 1993年完成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使得保护性建筑艺术和文化品味上获得提升 到2000年 中国已有21个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台湾 香港 澳门的建筑 第一节现代台湾的建筑 台湾50年来的建筑发展轨迹 台湾50年来的城市和建筑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萌动期 升腾期 拓展期 一 萌动期大陆涌入的大量人员缺少栖居之地 只能从简建设 新建筑层数低矮 规划建设主要沿袭日占时代的法规 1953年到1960年 乡村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开始扩张 替代传统民居 代表新的都市生活的公寓式住宅应运而生 每户建筑面积27 50平方米不等且重量不重质 这种使用公共垂直交通空间 有上下水与浴厕的住宅被称为集合住宅 这一时期 商业仍沿袭旧法 是连栋式的店铺 学校 医院 办公楼建筑也是在60年代有较多发展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计的思路 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 变化不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 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响 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 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上时尚 二 升腾期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区诞生 70年代政府推行十大建设项目 营建高速公路 建筑业空前踊跃 房地产业兴旺 城市商业街区出现了一律12层 高35米的单调与封闭的景象 结构体系全面采用钢筋混凝土 70年代后 住宅大发展 仍以结合住宅为主 每户面积增大 层数增至5层 房地产建设公司崛起 住宅商品化与商业文化对居住建筑的渗入成为主流 公共建筑类型拓展 电视等新型传媒使电视台 报社业的建筑兴旺起来 商业化出租的办公楼建筑大量兴建 第一个自助大型超市在台北开业 学校建筑也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 对现代主义的认识已从形的认知模仿到理念的把握与调整 在古典主义手法上也不再局限老套路创作而作了乡土主义和哲学等方面的更多的探讨 本质上说台湾本土文化依然是定位于时间理性主义品格的中华文化一支 民众也不会因留学人员对现代主义的推崇就立即改变建筑观 三 拓展期1980年 正式建立新竹科学园 这一时期的住宅逐渐两极化 都市因地价昂贵而建高层住宅 而郊区则自80年代起 独院式住宅获得新的发展与变化 将室外绿地适当集中 共同使用 丰富景观的同时加强管理 升腾期已崭露头角的民间企业集团因财富积累和商业形象需求大建公司总部办公楼 形成足以与官方建筑比美的城市新景观和新标志 其材料 技术迅速靠拢国际标准 其风格亦为国际跨国公司形式 现代和后现代及各种广告意义的手法在建筑中得以尝试 台湾建筑创作 1950年只有成功大学有建筑系 毕业后成为台湾建筑界中坚 60年代后东海 文化 中原 淡江与逢甲大学也办其了建筑系 70年代留美 留日的建筑师返台开业 成为当代台湾建筑界的主流 并把留学国的建筑理念与手法带回 第二节现代香港建筑 香港古代建筑史 鸦片战争前 在新界等地有大型的围村和繁荣的墟市 建筑类型以居住建筑为主 另有庙宇 祠堂及店面等 形式上属于院落式建筑 香港建筑的发展轨迹 50年代以后 香港的建筑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转型期 拓展期 成型与大发展时期 转型期 1951970初 香港居住问题严重 街区公共设施严重不足 缺少停车场 小学校都建在房顶上 直到1968年成人居住面积恢复到3 25平方米指标 工业楼宇发展 采用工业化方法和现代主义原则 土地利用率提高 房屋间距与高度比例急剧减小 风水学进入现代择居领域 房地产业迅速成为重要产业 拓展期工业建筑高速度发展 地铁 海底隧道 电气化铁路等都为建筑技术更新于现代提供舞台 新市镇逐渐成型 形成布局紧凑 密度极高 有较好卫生设施的塔式高层住宅设计模式 为内地90年代南方大城市高密度高层住宅设计提供借鉴 香港的娱乐建筑 度假村 公共建筑也取得了众多的成就 成型与大发展时期写字楼和其它第三产业建筑供不应求 企业总部大楼出现了争相高攀的趋势 居住建筑方面 推出长远房屋策略 从政府建公房转向以提供贷款帮助居民购买私人楼宇形成 大力改造港口两岸的老市区 香港建筑文化与建筑师制度 香港建筑设计长期以英国规范作为设计规范 前期大量建筑流露着贵族气息 俗文化与风水学说形式与国外时代潮流汇合 香港建筑资质实行认可人制度 1950年香港大学建筑系成立 1956年香港建筑师协会成立 后改为学会 1972年香港建筑师学会设立建筑师专业制度 1996年注册制度与认可人制度一并考虑 第三节现代澳门建筑 澳门建筑的发展历程 建于明代的妈阁庙是一组依山而建 多重进深的中式庙宇 1602年圣保罗教堂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堂 后毁于大火 只剩下门前68级台阶和巴洛克式的花岗岩前壁 成为澳门最具特色的大三巴牌坊 鸦片战争后 澳门开始了大量建设 涌现了大量新古典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分为欧 华两种式样 20世纪30 40年代 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 澳门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建筑 建于1936年的红街市 是澳门较大的市场 其简洁的立体主义外表 抛弃了多余的装饰 显示现代建筑特色 澳门建筑主流依旧是中西混合的折中主义 注重装饰 形成典型澳门风格 70 80年代 澳门建筑加速发展 1974年 澳门澳大桥建成 标志着大型建筑计划启动 兴建了大量住宅及公共建筑 房地产开发大量运作 忽视建筑形象和环境质量 损害文物古迹 80年代以后 澳门建筑进入稳升与反省期 1988年 九澳深水港工程奠基 形成澳门发展中心项目 大型公共建筑大量兴建 建筑类型丰富 80年代澳门机场开始建设 以行政手段开始对文物古迹实施保护 澳门建筑文化特点 澳门城市建设结合古迹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在旧的城市网络谨慎植入现代建筑 较好的维护澳门城市风貌 澳门以折中 包容的传统 将各种流派都化解成一种澳门式表达 使得澳门在流派纷呈的年代显得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