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第一章导论.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15555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第一章导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第一章导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第一章导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统对外贸易理论第二节现代对外贸易理论第三节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第一节传统的对外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相对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对外贸易的绝对利益 亚当 斯密最早提出如果两个国家在某些特定商品上各自占有绝对的优势 按照贸易分工原则 两个各自从事不同商品的生产将是最有效的 两个之间的贸易将会给双方带来利益 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 举例 下表列出单位产品生产需要的劳动量 结论是A生产电脑 B生产大米 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理由 国际分工通过自由贸易能促进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一国的剩余产品实现其价值 从而鼓励人们去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产品的产量增进消费者的利益 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因此 斯密主张自由贸易 反对各种贸易限制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论 它成为以后近200年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李嘉图提出比较利益论 只要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 两国分别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互相贸易 两国的资源配置都可以得到提高 比较利益的一个例子 A国家生产二者的相对成本是4 3 B国家生产二者的相对成本是2 1假定大米与电脑的交换比例是8 5 A国家要同时获得二者 只需生产1 5 8台计算机 投入劳动量为32 5 35 B国家则只需生产1 8 5袋粮食 投入劳动量为52 60比较利益的存在 A国家应主要出口制成品 B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 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 Heckscher 和俄林 B Ohlin 1977年诺奖获得者 在20世纪30年代 在对比较利益论进行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论 简称H O理论 俄林著作证明 即使不同国家中生产技术相同 仍然可能发生对外贸易 只要各国之间的各种生产要素 例如各种劳动 资本和土地 的供给不同就足够了 俄林的理论的出发点是 一个国家倾向于出口使用大量国内需求比较供给充足的生产因素 要素禀赋论的主要观点 贸易产生的原因 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而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供给的禀赋是不同的 导致要素价格的不同 决定了商品的要素投入组合和生产成本 从而使国内商品的价格比率有所不同结论 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制成品生产方面将有相对的成本和价格优势 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 落后国家劳动力过剩 资本短缺 因而工资水平低 利息率高 但通过对外贸易 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 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了 工资水平得到提高 比较利益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比较 相同点 二者的核心都强调比较优势 认为相对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不同点 李嘉图认为只有一种生产要素 而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有资本和劳动参与李嘉图认为相对成本的差异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要素禀赋理论假定两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同 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价格的差异 而价格的差异是由于要素价格不同 要素价格不同优势由于要素的禀赋不同 列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列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对美国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进行经验分析后 发现一个不符合要素禀赋论的现象 美国作为世界上资本最丰富的国家 按照要素禀赋论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实际上 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 劳动比率 低于进口商品的资本 劳动比率解释 美国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较高 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是包含了人力资本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从实质上讲 也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品 其他新要素还包括研究与开发 信息等无形资源 对传统贸易理论假设的批评 各国的生产资源的数量是固定的 其质量是不变的 它们都是得到充分利用的 在国际间是不流动的 既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资源闲置 劳动力失业和就业不足的情况 就应当努力创造一切就业机会 为此 必须实行贸易保护 生产技术是固定不变的 消费者偏好也是固定不变的 国际上存在消费者主权 在各国国内 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 在贸易关系中 政府不起作用 贸易是自然平衡的 各国经济能迅速地对国际价格的变动作出反应 对外贸易的利益 能为本国国民所享有 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剩余出路理论 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 1979 提出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 从供给角度 规模收益递增 大企业处于优势地位 从需求角度 收入的提高导致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种类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追求规模收益要求大批量生产同质产品 而追求差异产品要求小批量生产异质产品 矛盾产生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国际贸易 使批量生产的的产品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 瑞士手表 日本相机和电器 法国葡萄酒 各国之间即使不存在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的差异 国际贸易仍然可以存在 生命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到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Krugman 发展了这一理论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微观角度使静态的比较优势动态化 认为产品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造成对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 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的资源禀赋 其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 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的另一方面 可以称为 赶超生命周期 日本经济学家把这种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变化称 概括为亚亚洲经济的 雁行模式 迈耶则称为爬梯 剩余出路理论 缅甸经济学家明特 H Myint 1950s提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源闲置 比如劳动 构成了贸易的基础扩大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剩余资源 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用于出口 换回更多的产品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总消费和总福利 贸易条件 一单位典型出口商品价格与一单位典型进口商品价格的这种关系或者比例称为商品的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 Px Pm 其中Px与Pm分别按相同基期计算出来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如果Px Pm变小 而贸易条件恶化 如果Px Pm变大 则贸易条件改善 剩余出路的图示 剩余出路理论比比较利益理论更有说服力 外贸扩大的原因 是因为有大量剩余资源的存在 而比较利益理论则认为是劳动生产率或者要素禀赋的差别导致对外贸易比较利益理论不能解释条件相近 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 的国家选择不同的主要出口部门 而剩余出路理论则用剩余资源可以解释比较利益理论不能解释一国在没有剩余产品 但存在剩余资源的情况下对外贸易的原因 而剩余出路理论则可以解释 第三节中国对外贸易概况 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充满活力的自由竞争体制新的外贸体制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 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以经济 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 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 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 涉外法规日益健全 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 外贸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 总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一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仅11 35亿美元 1960年38 09亿美元 1970年45 86亿美元 到1977年发展到148 04亿美元 28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2倍 1950年至1977年年均增长9 9 1978年以后 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16亿美元 31年增长了123倍 1978 2008年年均增长18 1 平均增速比改革开放前28年提高了8 2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的成就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 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 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 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 2002 2008年 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 9 的速度增长 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 5万亿美元 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 以上 2008年末达到1 9万亿美元 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对外贸易的成就 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 9 到2008年达到8 以上 我国进出口总值在全球排名1980年上升到第26位 此后排名直线上升 1990年列第15位 2001年列第6位 2004 2006年稳居第3位 2007 2008年上升到第2位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 对外贸易的成就 二 进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 我国出口商品的80 以上是初级产品 而进口主要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 直到70年代 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仍在50 以上 整个80年代 工业制成品出口与进口所占比重都有大幅度提高 198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出口总值的一半 达到49 7 1989年上升到71 3 198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65 2 1983年提高到72 8 1984 1989年 一直保持在80 以上 90年代 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商品 特别是机电产品进口 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110 9亿美元 占出口总值的17 9 到1998年 机电产品出口扩大到665 4亿美元 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6 2 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 同期 机电产品进口更多 1990年进口214 4亿美元 占进口总值的40 2 1998年机电产品进口638 7亿美元 占进口总额的45 6 2001年以来 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高速增长 对外贸易的成就 三 贸易方式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后 在大力开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 我国采用了来料加工 来样加工 来件装配 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 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 顾问咨询 技术服务 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 在各种新型贸易方式中 加工贸易的发展最为突出 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一半 达50 6 1998年最高上升到53 4 对外贸易的成就 四 贸易伙伴多元化建国初期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951年 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52 9 1952年至50年代末 都在70 以上 到2008年 我国前十位最大的贸易伙伴依次为 欧盟 美国 日本 东盟 香港 韩国 台湾 德国 澳大利亚和俄罗斯 对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78 4 对外贸易的成就 五 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2003年以来 我国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 迄今 我国与亚洲 大洋洲 拉美 欧洲 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 涵盖2008年我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CEPA 中国 东盟自贸区 中国 智利自贸区 中国 巴基斯坦自贸区 中国 新西兰自贸区等等 促进了双边与多边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同时 我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 简称海合会 包括沙特 阿曼 阿联酋 卡塔尔 科威特和巴林6国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冰岛 秘鲁等的谈判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进出口总体大幅下降 但降幅逐季收窄并在年底转为增长2009年 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 2亿美元 下降13 9 其中出口总额12016 6亿美元 下降16 0 进口总额10055 6亿美元 下降11 2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比较平缓 机电产品出口回升相对较快一般贸易总体出口降幅较大 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上升全年一般贸易出口5298 3亿美元 下降20 1 占出口总额比重由上年的46 4 下降到44 1 全年加工贸易出口5869 8亿美元 下降13 1 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48 8 比上年提高1 6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回升较快 民营企业出口降幅较小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自澳大利亚进口保持增长在前三大贸易伙伴中 中国对欧盟出口2362 8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9 4 自欧盟进口1278 0亿美元 下降3 6 对美国出口2208 2亿美元 下降12 5 自美国进口774 4亿美元 下降4 8 对日本出口979 1亿美元 下降15 7 自日本进口1309 4亿美元 下降13 1 东盟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 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扩大 2009年全年铁矿砂进口62778万吨 增长41 6 大豆进口4255万吨 增长13 7 原油进口20379万吨 增长13 9 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2381万吨 增长34 5 钢材进口1763万吨 增长14 3 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429万吨 增长62 7 纸浆进口1368万吨 增长43 7 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量增长2 8 飞机进口量增长5 9 2009年中国的出口降幅低于全球出口降幅7个百分点 进口降幅低于全球进口降幅13个百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