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感多篇合集稿

上传人:陪**** 文档编号:421260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感多篇合集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感多篇合集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感多篇合集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感多篇合集稿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感 750 字2017 年 11 月 11 日,我们小银星记者团一行 20 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开了纪念馆就在家门口,常从门前走过,却很少去关注到它,也曾经听到别人说起过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事,似懂非懂。因为听说里面有死去的人,所以心里还是有些害怕的,可所有的这一切,都随着我这次记者团的实践活动,而发生了改变!我们跟随着周老师一起进入了纪念馆,尽管是周六,前来参观的游客非常多,可是真正进到里面每一个场馆时,大家都十分的安静。这次活动中还特意安排了一位纪念馆内部的专职讲解员陶老师,全程为我们进行讲解。我们经过每一个场馆,每一个物件,每一张照片时,都十分认真地听讲陶老师的讲解。慢慢的,我才知道,原来这里记录的是一个我们祖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件非常令人震惊的事件。1937 年的中国,被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他们攻占了中国许多城市,也包括南京。日军攻占南京后,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疯狂屠杀了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遇难者达 30 万人以上。这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痛。参观当中,陶老师还特意给我们介绍了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用她那真实而凄惨的一生,向我们讲述了那个黑暗的年代,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就是要不忘历史,国家和人民穷苦,就只能任人欺辱。落后就要挨打,三十万同胞的白骨就是血淋淋的铁证!今天,我们回顾了 80 年前的中国伤痛往事,那一幕幕悲惨场景,刻骨铭心;那一个个遇难者姓名,就是在血泪控诉侵华日军的历历暴行!我们纪念遇难同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渐渐富裕和强大起来,可是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牢记血的教训,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2017 年 11 月 11 日,初冬。南京的冬日,少许的阳光里夹杂着湿冷气息,我的心里却因为今天将要参与的活动燃了簇簇热火。穿上新华蓝的马甲,和二十多位小记者一起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学习,重温那段让让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悲痛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水西门大街,以前是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听讲解老师说,侵华日军的暴行从攻占南京城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从 1937 年 12 月13 日到 1938 年 1 月,短短 6 个礼拜,疯狂杀害我同胞多达 30 余万人!醒目的 300000 字样猛烈地敲击着我的内心,怒,日军的残忍行径!悲,同胞的悲惨遭遇跟随引导向馆内走去,我们看到了一条用许多脚印构成的道路,这些是大屠杀幸存者的脚印。其中有一个脚印只有一只,原来是一个老奶奶当年不幸被日军的炮弹击中,失去了左腿,在这里留下了残缺的印记。纪念馆中陈列着很多照片,照片上大屠杀前的南京是多么的宁静,然而,宁静被炮火打破,祥和与被血洗过的南京的景象形成巨大的反差,景象之惨烈我不忍直视。那惨绝人寰的场景刺激着我的每一根脑神经,令人发指。30 多万的普通百姓,放下枪支的士兵,多手无寸铁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就这样被冰冷凶残地炮弹无情地夺走了生命。一路参观,我心情非常的压抑,非常的难过,我也感觉非常困惑?为什么日本人要来侵略中国?爸爸告诉我,因为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遭遇经济危机发动了对外侵略。讲解老师也告诉我们,当初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中国经济比较落后,而且还闹饥荒,民不聊生。一个上午的参观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我们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学习这各种知识。伤痛激发斗志,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我们的祖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全世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让我明白了:一定要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自己强大起来了,才能占据主动。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2017 年 11 月 11 日,我有幸以新华网小记者的身份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触情生情,感触良久,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我怀着沉痛的心情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 16 个鲜红的大字。这是邓小平爷爷亲手题写的,这些字的红色,就像遇难同胞的鲜血在控诉侵华日军的残酷罪行,刺痛着我的双眼!我们跟着讲解员陶老师走向了一条铜板路,上面有许多幸存者留下的脚印。突然我惊奇地发现,一块铜板上只有一个脚印!陶老师跟我们说,这是吴秀兰老奶奶留下的脚印,上面有她亲手写下的名字和年龄。陶老师诉说着吴秀兰奶奶当年所发生的故事:那是在 1937 年的冬天,南京遭到日军轰炸,当时吴秀兰奶奶带着三个女儿,来不及躲避,左腿受伤,而无法医治,后来锯断左腿才保住了性命,这时我的心也不自觉地痛了起来。旁边的不远处,我又看到了两座老奶奶的雕像,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肩头被打入子弹的受伤老奶奶的雕像,那时因为医疗条件有限,受伤的老奶奶只好自己用手生生将嵌在肉里的子弹取出,另一个雕像的老奶奶是膝盖被打进了子弹,取不出来,导致膝盖肿起走不了路,落下终身残疾,晚年只能拄着拐杖生活,从她们那饱受风霜的脸和刻着深深皱纹的额头上我仿佛同样感受到她们的悲痛和绝望!沿着小径,我们走到了集会广场,它被灰色鹅卵石覆盖,寸草不生、一片荒凉,仿佛在向来到这里的人们倾诉当时的惨烈!我们边看边走,不知不觉来到了和平广场,和平广场是以和平钟为名,它是用三根黑色的三楼柱和五个褐红色的圆圈,组成了 300000 这个数字,钟梁上挂着的和平大钟,它是由日本捐资铸造,钟面上刻着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文,每年的 12 月 13 日和平大钟都会被人们撞响。然后我们又参观了万人坑和临时展馆,一幕幕场景触目惊心,久久震撼着我的心灵侵华日军的罪行惨无人道、令人深省,我们国人当自强!经过这段悲痛的历史,我们来到了和平女神像面前,只见她右手举起一只信鸽,左手托着一个和我们一样向往美好生活的孩子,有一个同学突然问老师:“为什么这里有很多水呢?”老师微笑着告诉了我们答案,原来这些水如同一面镜子,能映出我们的过去和现在,而整个纪念馆就是一艘轮船的造型,它仿佛带着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驶往美好的未来!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不忘历史 牢记使命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感想“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这是雕刻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墙上的一段警言,它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雕刻在我的心中。12 月 13 日,xx 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市江东门,这里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1937 年 12 月 13 日至 1938 年 11 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暴行,三十万同胞惨遭不幸,让世人震惊。纪念馆的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 ,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头造型。从侧面看,又像一把被折断的军刀;从空中看,又是一个化剑为犁的立面。外观大气肃穆,设计布局寓意深刻。纪念馆前半部寓意为“白骨为证,废墟为碑”; 后半部分体现了“人类家园,走向和平” 。整个建筑设计构思可以用“死亡、和平”四个字来概括。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充分体现了建馆的指导思想,和平是人类发展的主题。在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厅中,大家仔细观看了每一件展品,一件件史实资料及“万人坑”白骨,让人陷入了沉思。特别是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拍下的影片,详细记录了日军烧杀抢掠奸淫的暴行,令人发指。现在南京大屠杀受难者、亲历者还有健在 100 多人,他们的口述就是铁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时会见幸存者代表时指出, “你们当年见证了这段重要的历史,这样一段苦难的历史不能忘记啊。 ”日本军国主义企图篡改历史,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是不能容忍,也是坚决不会答应的。2017 年 12 月 13 日是纪念南京大屠杀 80 周年的日子,我们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要不忘历史。有句话说得好,中国的武器再不行也是保护你的,外国的武器再好也是揍你的!所以,勿让仇恨、厌世、恐慌和抱怨像一颗种子一样摧毁整个社会的和谐。历史和世界上当今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了国家,我们什么都不是,只能任人欺辱宰杀。落后就要挨打,南京三十万同胞的白骨就是血淋淋的铁证! 爱国有道,行为有范,更不要让别有用心之人以爱国为名毁了我们爱国之心,心存宁静,善辩是非。尽管祖国还有不足的地方,她还在努力追赶与弥补,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这个国家,没有国家的孩子就像没有了爹娘!因此,我们就是要包容她,发展她,祝福她!祖国强大了,人民才有幸福可言,任何侵略者将为之胆寒。因此,我们要和平,要发展,这样的悲剧将不会重演,希望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愿勤劳善良的人民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