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宋元.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03204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80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宋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宋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宋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五代 辽 宋 夏 金 元 年 年 阶段特征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一 建立 时间 人物 事件 都城 二 统一五代十国地区 方针 时间 人物 标志 二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 目的 防止 陈桥兵变 重演 1 避免出现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 必然性 集中军权 6点措施 二 主要措施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 政 军分权 以便集权 集中行政权 中央地方两方面5措施 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集中司法权 发展科举制 措施两方面影响 1 集中军权 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收回禁军统帅权 分割兵权 实行更戍法 使兵将分离 实行 强干弱枝 内外相制 的政策 设枢密院 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3 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2 集中行政权 中央 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 参知政事 分行政权 枢密使 分军权 三司使 分财政权 地方 派文臣担任地方官 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并互相牵制 4 集中司法权 文官任司法人员 死刑报中央复审 5 发展科举制 表现 考试分乡 省 殿试三级 严格考试程序 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 考试科目减少 进士科最重要 实行糊名法 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作用 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出现了官员冗滥的局面 三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1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2 分割地方权力 高度集权中央 3 弱枝强干 守内虚外 1 特点 2 影响 1 积极3 铲除了 维护了 发展 2 消极4 冗滥 下降 困难 边患 08宁夏文综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 直秘阁 五百贯 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 秦代B 汉代C 唐代D 宋代 D 08海南单科 下列各项中 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 秦朝的御史大夫B 汉朝的刺史C 唐朝的节度使D 宋朝的枢密使 2008上海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 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A 西汉B 隋朝C 宋朝D 清朝 2006天津卷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 元朝设立中书省 B 2001上海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 赵匡胤 黄袍加身 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 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 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B 2000年全国 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 A 2001年新课程文综 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A废诗赋 改策论 设经济特科B开始施行殿试与武举制度C以八股取士D 乡 省 殿 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D 1994上海 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 帝 宋太祖 宴于后苑 酒酣 从容谓之曰 卿等皆国家宿旧 久临剧镇 王室仰仗 彦超喻意 即前奏曰 乞骸骨 归丘园 臣之愿也 太祖之意的实质是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D 练习题答案提示二 措施 集中军权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积极作用 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自立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 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造成政府机构重叠 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冗滥 无所作为 财政开支庞大 军队指挥不灵 战斗力下降 地方财政困难 物质基础薄弱 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阅读与思考禁军驻屯两地 一半京师 一半地方 以此均衡京师驻军与地方驻军的兵力配置 这样 京师的兵力足以控制各地 地方不易发生叛乱 驻守各地的禁军联合起来 又可以制止朝廷内部的变乱 遵循的原则是 强干弱枝 内外相制 守内虚外 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表现 二 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 一 改革目的 庆历新政 时间 人物 措施5 中心 结果 二 改革概况 王安石变法 年 1 措施 2 变法的作用 点 3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未对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进行任何调整 重要原因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其他原因 用人不当 神宗去世 理财措施 五法 军事措施 两法 教育措施 三点 限制大地主 大官僚 大商人 二 历史地位 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王安石变法 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 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难能可贵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 课后练习 三 王安石变法的教育措施中 改革科学制度 培养选拔人才注重实用性 如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进士科不再考试诗赋 专考经义的时务策 设明法科 专考律令 断案等 整顿太学 注重教育内容适应改革的需要 如重新编纂教科书 内容虽为儒家经典 但有了新的适用于变法需要的解释 这些教育改革措施在当时都是值得肯定的 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推行变法培养实用性人才创造了最好条件 这些措施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 均可以借鉴 如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教育内容要适应改革的需要等 08天津文综 王安石变法解决 积贫 的指导思想是 因天下之力 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 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青苗法 募役法 免役收庸法 方田均税法A B C D 08山东基本能力 下列词句 休养生息 杯酒释兵权 犯颜直谏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可以作为萧何 魏征 赵普 范仲淹 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 对应的排序是A B C D C 08四川文综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 认为它 将笼诸路杂货 买贱卖贵 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A 青苗法B 均输法C 免役法D 市易法 D 1 北宋时期 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机构A 精练 行政效率提高B 严密 体系完整健全C 重叠 行政效率低下D 粗琉 职权分工不明 2 北宋科举制比唐进一步发展 其表现不包括A 严格考试程序B 增加考试科目C 殿试成为定制D 录取名额大增 3 北宋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A 冗官 冗兵 冗费B 土地兼并严重C 农民起义遍及各地D 辽和西夏的威胁 4 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 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B 封建国家和大地主大官僚的矛盾C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D 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2005春季文综 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 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A 青苗法B 募役法C 方田均税法D 农田水利法 A 2005广东历史 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A 市易法B 岁币C 两税法D 一条鞭法 B 1994全国 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 最阻力来自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农民D皇室 A 2001年全国文综 以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的精神 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 两税法 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 D 2001年上海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 引起隐匿田亩 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C 1998年上海 在下列机构中 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 唐 门下省B 宋 枢密院C 元 中书省D 清 理藩院 C 第四五节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复习重点 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 制度 与辽 契丹 党项 西夏 女真 金 的关系 一 北宋与辽的关系 一 辽的建立 1 契丹的兴起 时间 兴起原因 2 契丹政权的建立 发展 时间 人物 3 主要制度 政治 蕃汉分治 制度 文化 仿汉字创契丹文字 二 宋辽和战 战 宋两次对辽用兵 目的 人物 结果 辽攻宋 时间 人物 结果 和 澶渊之盟 时间 内容 积极 三点 消极 二点 影响 二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一 西夏的建立 1 兴起和建国 时间 人物 都城 2 西夏的制度 二 宋夏关系 战 和 内容 三点 影响 仿宋制 推行科举制仿汉字创西夏文字 二 特点 1 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 2 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 原因 由于辽 西夏的统治地区北方民族和汉族的经济 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 这是为了适应被统治地区的不同情况而定的 一 金的建立与发展 三 两宋与金的关系 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主要制度 猛安谋克制 目的 特点 作用 3 金联宋灭辽 年 金灭北宋 东京保卫战 人物 结果 靖康之变 年 南宋的抗金斗争 南宋的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八字军与岳飞的抗金 原因 概况 结果 二 宋金关系 宋金议和 绍兴和议 1 时间 内容 2 影响 四 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 民族政权并立 如辽 北宋 夏的并立 南宋与金的并立 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 多次用兵失败 对辽 夏 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民族矛盾突出 两宋 辽 夏 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民族融合是主流 北宋与辽 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 南宋时大批契丹人 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 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 劳动 差别逐渐缩小 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 五 两宋民族关系的影响 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 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 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06年北京卷 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这次议和的背景是A 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B 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C 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D 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B 2005上海历史 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 夏并立 其原因是 A 国力虚弱B 豪强争权C 藩镇割据D 分封诸侯 A 2005江苏历史 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A 猛安谋克制B 蕃汉分治 C 察举制度D 行省制度 2005广东历史 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A 市易法B 岁币C 两税法D 一条鞭法 B B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 中 有 壮土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一句 其中的 匈奴 指A 匈奴统治者B 女真统治者C 契丹统治者D 党项统治者 宋人许亢宗在 奉使行程录 中记载 自晋割赂北虏 契丹 建为南京 户口安堵 人物繁庶 城北在市 陆海百货 萃于其中 引文中所说的南京是今天的A 巴林左旗B 洛阳C 江苏南京D 北京 B D 契丹立国之初 耶律阿保机 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 之法 汉人则断以律令 据 辽史 刑法志 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A 实行蕃汉分治的政策B 保持契丹的民族习俗C 采取民族分化的政策D 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 A 2 特点 因俗而治 是一种民族分治 3 实质 仍然是阶级统治 4 作用 是对汉族地区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 促进契丹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原因 南北地区汉族 契丹等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生活方式不同 第六节元的统治 复习重点 元朝的统治 民族融合 制度 一 蒙古的兴起 居住区域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蒙古政权的建立 时间 人物 成吉思汗的内外征战 蒙古汗国 俄罗斯 中亚 印度河流域 西夏 金 二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时间 先后顺序 人物 2 统一的原因 经济 封建经济持续发展 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民族 各民族长期交往 民族融合加强 军事 蒙古政权强大 宋金政权衰落 4 人心 人民渴望统一 3 意义 1 政治 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为明清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2 经济 促进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3 外交 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发展 4 文化 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 A 元朝疆域广阔 B 边疆 内地人民双向流动频繁 5 国家 民族 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契丹 女真成 汉人 D 形成 回族 E 西藏 台湾纳入祖国版图 三 元朝加强统治的措施 一 中央 中书省 职权 管辖区域 枢密院 职权 御史台 职权 宣政院 职权 3 影响 二 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 设行中书省 适应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后世沿用 影响深远 2 特点 中书省直接管理 1 目的 军 政 司合一 2005全国文综1 元朝时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 中央政府A 在西藏设立行省B 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C 在西藏设置卫所D 设置驻藏大臣 B 第八节五代 辽 宋 夏 金 元时期的文化 一 发展的原因 1 政治 宋元统一 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 2 经济 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 提供了物质基础 3 民族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 4 对外 对外交往有重大发展 与各国交流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5 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6 教育 教育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二 宋元时期文化的特点 高度繁荣 1 科技成就突出 影响世界文明 2 理学产生 封建主义走向衰落的体现 3 世俗文学出现 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 4 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 体现民族融合 三 科技 三大发明 世界领先 世界影响深远 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 2 传播 1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时间 地位 朝鲜 日本 阿拉伯 埃及 欧洲 16世纪成为欧洲科学复兴的手段 向东 向西 二 指南针的应用于航海 1 北宋 开始应用 2 南宋 传入欧洲 为殖民者的地理大发现 开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 三 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1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2 北宋广泛使用于军事3 元朝时传入欧洲 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倒封建阶级 四 沈括 梦溪笔谈 内容 地位 五 天文 历法 郭守敬 三项成就 2 史学 资治通鉴 二 哲学和史学 1 哲学理学 新儒学 代表 内容 实质 三 文学 1 宋词 词的出现及发展 原因 主要词人及其写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 宋诗 陆游的写作风格及主要作品 4 戏曲 元曲 元朝剧作家 关汉卿及其主要贡献 3 话本 世俗文学 四 绘画 1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是 A 三国B 隋朝C 元朝D 清朝 C 元朝 2 下列各项 出现在元代的是 A 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B 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C 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D 废丞相 设立三司 B 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练习 3 下列地区 在元代不属于中书省直接管辖的是A 河北B 山东C 山西D 陕西 D 陕西 4 在下列机构中 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 唐 门下省B 宋 枢密院C 元 中书省D 清 理藩院 C 元 中书省 5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中最突出的是A 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B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C 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D 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下 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D 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下 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下列史实与元军有关的是A 攻灭西夏B 征服大理C 招降吐蕃D 攻破临安 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句的是A 岳飞B 陆秀夫C 张世杰D 文天样 与汉族相融合被元朝称为 汉人 的是A 契丹人和女真人B 女真人和党项人C 契丹人和突厥人D 突厥人和回鹘人 D A D 与隋唐文化相比 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A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 传统科技开始衰落C 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D 中国科技走向世界 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 指南针用于航海开始于A 战国B 北宋C 南宋D 元朝 萍州可谈 载 舟师识地理 夜则观星 昼则观日 阴晦观指南针 这反映了当时A 封建迷信盛行B 科学技术进步C 海外贸易发展D 对外交流频繁 C B B 被誉为 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的是A 营造法式 B 授时历 C 梦溪笔谈 D 四部医典 宋代理学思想主要来源于 儒家思想 佛教思想 道教思想 法家思想A B C D B C 下列文化现象中 与城市经济繁荣直接相关的有 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新的文学形式话本出现 两宋风俗画的出现 明代中期书院的兴盛A B C D C 单元小结 时代特征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北宋统治危机及改革 民族关系 两宋与契丹 党项 女真 蒙古族的关系 文化 高度繁荣 科技 理学 史学 文学 北宋 960 1127 政治 建立 时间 人物 经过 都城 统一五代十国 方针 人物 时间 意义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背景 结束藩镇 铲除割据 防止兵变 措施 集军权5 集行政 集财权 集司法 发展科举 影响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积极 政治 经济 消极 政治 军事 经济 积贫积弱 社会危机 王安石变法 目的 时间 措施 理财 5法 军事 2法 教育 改科举考试内容 整太学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成绩优秀直接受官 效果 财政收入 水利工程 开荒 军事 扭转积贫积弱局面 失败原因 不触及封建剥削制度 用人不当 触犯利益 地方抗拒 反对派当政 评价 北宋 960 1127 民族关系 契丹 西夏 区域 元昊政绩 建国 仿唐宋制度 创字 宋夏关系 战 议和 金 区域 辽河上游阿保机政绩 统一 提倡 接受 建国 创字 耶律德光政绩 夺幽云 改国号 蕃汉分治 宋辽关系 战 澶渊之盟 区域 阿骨打政绩 抗辽获胜 建国 推行猛安谋克制 联宋灭辽 宋金关系 战 1127年 靖康之变 灭宋 宋元民族关系特点 1 民族政权并立2 民族战争频繁3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4 民族融合出现高潮5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建立统一政权 南宋 1127 1276 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宋金关系 背景 战 北方义军抗金 八字军 岳飞抗金 方针 岳家军 郾城大捷 遇害 评价 和 绍兴和议对峙 蒙古灭南宋 1276年 元 1271 1368 政治 成吉思汗政绩 统一 建蒙古汗国 征伐周围地区 元朝建立及统一 时间 人物 都城 意义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 民族融合高潮 民族迁徙 汉人 回族形成 西藏成为正式行政区澎湖巡检司管琉球 台湾 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 中书省 行宰相权 管三地 枢密院 管军事 御使台 检察 宣政院 宗教 西藏 地方 设行省 文化 北宋 活字印刷术 人物 传播 作用 指南针 用于航海 传播 作用 火药 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建筑 李诫 营造法式 沈括总结科技成就 梦溪笔谈 地位 历法 沈括 十二气历 利于安排农事 史学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文学 词 苏轼 柳永 世俗文学 话本 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 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分方面回答 宋元文化的特点及原因4点 文化 南宋 火药 发明管形火器 突火枪 意义 哲学 朱熹理学的内容 实质 文学 词 李清照 辛弃疾 陆游 世俗文学 话本 天文历法 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郭守敬三点成就 文学 元曲 关汉卿 元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