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伦理道德.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01944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 一 什么叫德 说文解字 云 德 直也 也就是说 德是正直的意思 德 字从彳从直从心 这是小篆汉隶的写法 甲骨金文中 德 字写作 徝 从彳从直 甲骨文 直 字写作 行 字写作 是十字路口的象形字 彳和亍都是行的一半 都是行的省文简体 所以从彳或从亍的字都与街道或走路有关 德 字从彳 表示 正直 是在道路上的一种行为 所以又叫 道德 小篆汉隶在 徝 字上又加了一个心字傍 这是后人认为德是一种心理活动 一种意识形态的意思 德的分类 平常我们把德叫做 德性 或 德行 德性指品质 德行指行为 品质是人的内在修养 行为则必须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得到体现 德包含为人与处世两个方面 因此可以把德分为个人内在的品质即品德和人际交往的行为即道德两类 因为所交往的人不同 行为准则与规范也就不相同 所以又可以把道德分为私德和公德两种 个人的品行 德性叫做品德 个人的品德除了正直以外 还有诸如善良 友爱 刚毅 坚强 勤劳 俭朴 谦虚 廉洁 刻苦 耐劳 责任感 同情心等等 品德是个人的行为与心态 是一个人的人品 三口为品 品 是众人的评价 是人的一种级别与档次 因此品德是一种私德 一个人在家庭 家族 宗族等血缘群体中要和男女老幼的亲属相处 处理亲属之间人际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叫做伦理 或者叫做伦理道德 也叫人伦道德 伦理除了正直以外 儒家所揭示的一整套尊卑 贵贱 长幼 夫妇 男女间的名分秩序都属于伦理道德 伦理不是道上之德 而是家中之德 因为它只规范了亲属之间的行为准则 而不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行为规范 所以伦理不是公德而是一种私德 违反伦理叫做乱伦 或者叫做杵逆 一个人离开家庭 家族 离开宗族聚居的村庄 进入城市 进入更加广大的社会以后 就会与许许多多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相处 这时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才真正叫做道德 所谓道德 意为道上之德 在道路上遇到的都是陌路之人 与陌路人相处当然也要正直 但是与陌路人相处和与亲人相处是不同的 人际关系不同 行为规范与准则也不同 伦理是一种家族私德 而道德是一种社会公德 二 君子之道 品德 论语 中有一系列的言论都是孔子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君子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固执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不患人之不知己 患不知人也 思无邪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 过错 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 见义不为 无勇也 君子无所争 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 既往不咎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巧言 令色 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君子周急不继富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浮夸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 知之次也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子绝四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刚 毅 木 讷近仁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夫达也者 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 虑以下人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 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当仁 不让于师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逊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 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乡愿 德之贼也 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 君子义以为上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恶勇而无礼者 恶果敢而窒者 三 家族私德 伦理 伦理 又称伦常 人伦 辞海 解释道 封建社会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辞海 解释伦理学的内涵为 关于道德及其起源和发展 人们的行为准则 人们相互间和人们对社会 国家等的义务的学说 按照我们的理解 辞海 所解释的显然不是狭义的 伦理 而是广义的 道德 因为伦理并不是确定社会上所有人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一种准则 而只是确定家族和宗族内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一种准则 郑玄注 礼记 曲礼下 拟人必于其伦 句曰 伦 犹类也 伦是类的意思 因此伦理就是同类之间的道理 那么哪些人是同类呢 孟子 滕文公上 曰 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 君臣 父子 夫妇 兄弟 朋友谓之五伦或五常 这五类人中父子 夫妇 兄弟都是家庭成员 而君臣是父子关系的扩展 朋友是兄弟关系的延伸 所以归根结底伦理是指有亲缘关系的同类之间的行为准则 可是社会上在这五种人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 与那些人怎么相处呢 左传 僖公三十一年 云 鬼神非其族类 不歆其祀 论语 为政 记孔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 连鬼神都是按族类分的 那末五伦之外那些 不伦不类 的人当然皆非我之族类 左传 成公四年 曰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既然如此 自然也就不必用伦理纲常去对待他们 他们都是蛮夷 戎狄 鬼子 盗贼 仇家 敌人 甚至不必用人道去对待他们 按照儒家的逻辑推理 社会上的人就分成同类与外族两类 同类之间讲伦理道德 而对于 不伦不类 的外族外人则连道理也不必与他们去讲 因此在儒家看来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行为只要伦理就够了 不再需要什么社会公德 于是 家族伦理就取代社会公德成了最高的道德 儒家的伦理思想可以归结为三纲五常 三纲是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据董仲舒 举贤良对策一 说是 夫仁 谊 义 礼 知 智 信五常之道 王者所当修饬也 据孔颖达 尚书 泰誓下 疏说是 五常即五典 谓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五者 人之常行 董说为个人品德 孔说为伦理规范 都属于私德的范围而不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 三字经 中说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这里所说的 十义 父慈 子孝 夫和 妻顺 兄友 弟恭 朋信 友义 君敬 臣忠 也都是自己人内部的人际关系 而不是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因此也都属于伦理的范畴 而不是社会上通用的道德准则 历代帝王图 用人物的形体大小来表现尊卑贵贱 而不是透视关系 建立在亲亲尊尊基础上的礼仪习俗 在祖先与长辈面前用屈膝下跪来表示尊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社会上屈膝下跪却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 难怪当年英国使团来华觐见乾隆皇帝时马嘎尔尼说什么也不肯下跪 最后只能让一个随员的儿子行单膝下跪礼来解决这个礼节上的问题 伦理所规定的是家族 宗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的伦理体系极其发达 但是它最大的弊病就是不平等 随着专制制度的发展甚至把孔子的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演变到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的地步 这样就使原来重视血缘亲情的伦理就变成了一种极端专制和灭绝人性的伦理 把伦理外化为道德 就形成了吃人的礼教 近代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意识到了这一点 先贤们奋起呐喊 极力抗争 但是他们却错误地把它指责为 封建的吃人礼教 并没有意识到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的训条精神都是专制的而不是封建的 是一种专制的 灭绝人性的伦理体系 而不是什么封建的 讲究等级名分的伦理体系 四 社会公德 道德 在英文中 伦理 与 伦理学 都是ethics 源于拉丁文ethica ethica又出于希腊文ethos 本义为品性 气质与风俗习惯 道德 一词morality源于拉丁文mos 也是指风俗习惯和品性品德 所以 伦理 与 道德 在西文中的词源虽然不同 但是涵义完全相同 都是指人们应当怎样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它外化为风俗习惯 内化为品性品德 所以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把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ethos 伦理 译为拉丁文mores 道德 而 伦理学 的拉丁文同义词是 道德哲学 PhilosophiaMoralis 因为西文 伦理 与 道德 的词义是一致的 所以西方伦理学的各个流派所讨论的都是诸如理性 善恶 自由 快乐 幸福 博爱 权利 正义 平等 公正之类只关系到个人品行和社会公德的命题 基本上不涉及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系这样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伦理问题 因此把西文的ethics翻译成中文 伦理 而不翻译为 道德 把ethics翻译成 伦理学 而不翻译为 道德学 以后 中文的 伦理 与 道德 就被混为一谈了 伦理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只适用于同类人的群体之内 由君臣 父子 夫妇 兄弟 朋友这五类人构成的群体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 而社会却是一个开放的大群体 在社会上还存在着其他各种各样非血缘性质的群体 例如政治组织 经济单位 宗教团体 学校书院等等 这些群体每一个都是相对封闭的 在中国它们都模仿着血缘关系来构建其内部的人际关系与行为准则 于是 伦理就被外化成为一种社会公用的道德 出现了所谓政治伦理 企业伦理 宗教伦理 教育伦理等等泛化的伦理 把家族内部的伦理推广成为一种社会公德 这是因为中国人太习惯于血缘群体内部的生活了 在他们看来 任何群体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家庭 而整个社会则是一个大家庭 因此都可以用伦理原则来处理社会关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是内在修养 礼是外在表现 仁是个人品德 礼是伦理规范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曰 人伦有礼 朝廷有法 家族的伦理相当于朝廷的法律 可是儒家并没有给出社会公德的准则 他们只是把作为私德的伦理向外推广使之成为社会公德 礼记 记孔子曰 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孟子 梁惠王上 曰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他们都认为 忠臣必定出于孝子 论语 学而 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孝经 天子章 曰 爱亲者 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 论语 泰伯 曰 君子笃于亲 则民与于仁 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他们以为只要人人都做到推己及人 推家及国 天下就会太平 就能实现 天下为公 的大同世界了 儒家的理想不可谓不美 可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夫子和孟先生周游列国去兜售他们那一套学说时 所到之处却无人喝彩 连后来的司马迁也批评他们是 惶惶如丧家之犬 迂远而阔于事情 孔孟的实践证明儒家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因为血缘群体是封闭的小社会 在任何一种封闭的小社会中都可以模仿家族伦理来构建道德规范 然而社会是开放的大群体 家族伦理在社会上是不适用的 五 专制政治需要的道德 忠 忠 字在古文里与 中 字是相通的 尚书 仲虺之诰 中有 建中于民 陆德明 经典释文 解释说 本或作 忠 字 周礼 春官 大司乐 中有 以乐德教国子 中 和 祗 庸 孝 友 对于其中的 中 汉代学者郑玄解释说 中 犹忠也 甲骨文的 中 字写作或 是一面旗帜插在营盘中央的象形 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氏族的神杆 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测量日影的标杆 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村寨里的祖先柱 不管解释如何都有 中心 正中 权威 的意思 商中期商王盘庚要把都城从今天的郑州迁到安阳去 迁都之前他对族人说 汝分猷念以相从 各设中于乃心 汉代学者孔安国解释说 群臣当分明相与谋念 和以相从 各设中正于汝心 设 中 于心 就构成了 忠 先秦时代人们对 忠 的理解与后世是不同的 孔子所说的 忠 是指君子的一种高尚品德 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 子曰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 违命不孝 弃事不忠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里所说的 忠 都是指君子的个人品德 而不是指忠于君王 忠 还常常和 信 连用为 忠信 子曰 主忠信 徙义 崇德也 子曰 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 与众言 言忠信慈祥 与居官者言 言忠信 先王之立礼也 有本有文 忠信 礼之本也 义理 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 无文不行 忠信可结於百姓 所谓道 忠於民而信於神也 上思利民 忠也 祝史正辞 信也 风 有 采蘩 采苹 雅 有 行苇 泂酌 昭忠信也 王曰 三事者 何也 对曰 天事武 地事文 民事忠信 这里所说的 忠信 也都是对君王的一种要求 而不是对臣下的要求 儒家也讲到过 忠君 例如 忠臣以事其君 但是在他们看来君臣之间应该是对等的 定公问 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何谓人义 父慈 子孝 兄良 弟悌 夫义 妇听 长惠 幼顺 君仁 臣忠 十者谓之人义 思想最激进的要数孟子 他回答齐宣王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讎 忠 在春秋时代的基本含义是 无私 为人要尽心尽力 为国要尽职尽责 例如曾子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 赵武赞扬鲁之叔孙豹曰 临患不忘国 忠也 苟息也说 公家之事 知无不为 忠也 到了战国时代 忠 变成了臣对君的特定规范 例如 危身奉上曰 忠 竭意不讳 忠也 竭忠诚以事君兮 反离群而赘肬 李斯在 谏逐客书 中说 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 荀子说 请问为人臣 曰 以礼待君 忠顺而不懈 韩非子说 人臣应该 以忠信事上 尽力以致功 竭智以陈忠 夫介异于人臣 而独忠于主 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 尽力守法 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人臣守所长 尽所能 故忠 大体经过他们的努力 忠 从 利他 利公 利国 变成了 利君 利主 这也正是后来 愚忠 的源头 要求臣下 危身奉上 这实际上是集权专制的帝王梦寐以求的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走上了集权专制的道路 所以在秦国最突出 最强调 忠臣 和 臣忠 这在 商君书 战国策 秦策 和 吕氏春秋 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例如 下卖权 非忠臣也 所谓 义 者 为人臣忠 为人子孝 君明臣忠 国之福也 至忠逆于耳 倒于心 非贤主孰能听之 先王之教 莫荣于孝 莫显于忠 忠孝 人君人亲之所甚愿也 显荣 人臣人子之所甚愿也 当秦王朝建立之后 忠 的观念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秦始皇二十八年 公元前219年 东巡 在琅琊刻石中堂而皇之地写着 端直敦忠 事业有常 的字样 秦始皇死于沙丘 赵高因为胡亥忠计 谋害宗室故臣 而秦二世却称赞他是 以忠得进 以信守位 朕实贤之 至此 忠 已经变成无条件绝对服从皇帝个人意愿了 于是 不忠 就成为指责和加害大臣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夏商西周是部族国家 贵族就是朝廷官员 在自己人中间遴选官员 只要世袭制就可以了 因此 亲亲 尊贵 就成为最根本的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转型 国体 政体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光靠本族人已经无法管理社会和统治国家了 如果说春秋时代贵族世卿还有很大市场的话 那么到了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客卿 于是怎样选拔外族人和外姓人来担任官员的问题就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用人的指导思想也由 亲亲 尊贵 变成了 尚贤 尚功 正因为朝廷上的官员已经换成了外姓人和外族人 所以就迫切要求臣下无条件地服从皇帝 于是 忠 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汉王朝的建立把秦始皇的大一统理想付诸实现 于是 忠 也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董仲舒说 圣人之行 莫贵于忠 土德之谓也 故下事上 如地事天 可谓 大忠 他说 臣不可以不忠 还说 心止于一中者 谓之 忠 持二中者 谓之 患 患 人之中不一者也 不一者 故 患 之所由生也 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 这不过是采用了拆字的方法在玩文字游戏 但是却非常形象地强调了 忠 即 中 的坚执与专一 甚至连民间都流传着 忠臣不事二君 贞女不更二夫 的谚语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而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典范 以后历朝历代皇帝不断地通过树碑立传的方式增添着 忠臣 的榜样 例如苏武 杨继业 岳飞 文天祥 于谦 袁崇焕 史可法等等 他们那种绝对的 忠 也被后人谴责为 愚忠 但是这种 愚忠 却又被美化为 精忠报国 并一直受到人们追捧 即使被冤枉 被错杀 也要 谢主龙恩 极端的专制和剥夺人权的行为都被 精忠报国 的假象掩盖了 汉代以后孔孟之道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追捧 这完全是他们别有用心 历代帝王有几个是忠臣孝子呢 王莽 曹丕 司马炎名为禅让实为篡位 一代明君唐太宗杀兄弟 囚父亲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 可是则天皇帝连亲生子女都杀 赵匡胤黄袍加身 虽为宋之明君却为周之贰臣 永乐皇帝功名赫赫 但是皇位得来也不光彩 被作家捧上天的雍正皇帝 不知杀了多少同胞手足 更别说那个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了 孔孟二位能有今天的崇高地位 全是依靠历代帝王把他们捧起来的 可是捧他们的帝王自己身体力行了吗 为什么他们自己不做的事情却要老百姓去做呢 善良的人们上了两千年的当 我们难道还要再继续上当下去吗 六 中国古代有没有爱国主义 1 忠君不等于爱国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些被当作爱国主义典型的忠臣烈士其实都是忠君的典型 因为他们爱的并不是国民的国家 而是皇帝的国家 他的王朝 而且他们往往是不分良莠善恶地忠于皇帝 竭尽全力地想去保全哪怕是已经腐败朽烂的王朝 文天祥和史可法就是这样的典型 2 民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当皇帝的国家遭到外族入侵的时候 老百姓也会同仇敌忾地反抗外敌 也会支持军队奋起抵抗 但这并不是爱国主义的行为 而是民族主义的表现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抵御外侮的英雄 他们都是民族英雄 而不是爱国志士 尽管这两者在形式上表现非常一致 但是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我们千万不要把民族主义误认为是爱国主义 七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199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认为 汉族大宋朝和女真族金国的战争是国内矛盾 并不是抵御外国的侵略 所以 岳飞 文天祥之流 只能算是抗金名将 而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前些年曾经引起轩然大波 这里有两个问题 1 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民族 而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族群 2 什么样的人物叫做英雄 谁是英雄 英雄是社会上少数杰出的人物 英雄以外的人就都是凡夫俗子 芸芸众生了 当社会分裂为敌我双方时 我方有英雄 敌方也有英雄 但是由于存在着利害的冲突和情感的褒贬 所以我们只称己方的英雄为英雄 而称敌方的英雄为枭雄 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杰出枭雄英雄敌方我方凡俗 英雄是按人的才干与能力来划分的 而不是按成功与失败来划分的 但是人们往往却都习惯以成败论英雄 成功者是英雄 失败者是狗熊或者是枭雄 只有少数杰出人物在失败后仍然被人们视为英雄 例如荆轲 田横 项羽 关羽等等 如果失败者是我方的杰出人物 那么就出现了极大的难堪 人们想方设法为他们辩解 于是就称他们为民族英雄 例如岳飞 文天祥 史可法等等 成功成功英雄成功英雄敌方我方枭雄民族英雄失败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没有这样简单 因为在历史上社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 例如在宋元之交就同时存在着国家统一与民族利益两个评判标准 这样宋元之际的价值取向就要用下图来表示 国家统一建立元朝保持宋朝蒙古族利益汉民族利益蒙古独立抗击蒙古国家分裂 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这些境遇不同的英雄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国家利益征服统一成功英雄民族英雄国家英雄民族利益外族汉族枭雄失败英雄分裂被征服 秦始皇 汉刘邦 汉武帝 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朱洪武 永乐帝等都是翦灭群雄 建邦立业的英雄人物 他们是汉民族成功的英雄 耶律阿保机 李元昊 完颜阿骨打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努尔哈赤等都为自己的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 他们都是各自民族成功的英雄 这两班英雄都属于同一个中国 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英雄 荆轲 项羽 樊崇 窦建德 陈友谅 李自成和杨继业 范仲淹 岳飞 韩世忠 文天祥 史可法等人都失败了 都只能算是失败的英雄 但是他们又可以分为两班 前者是内战的失败者 他们是敌方的英雄 只能称他们为枭雄 而后者抗击外侮 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 可以称他们为民族英雄 但是他们都不能算作国家英雄 八 改造传统伦理 重建社会公德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中 品德 部分是最有价值的 伦理 部分是最有特色的 但是伦理关系是不平等的 因为伦理所规范的是家族成员之间的行为准则 而在家族成员之间 辈分 年龄 性别 亲疏是天然存在的不平等 人与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在金钱面前也是平等的 但是在祖先面前却永远也不会平等 于是在中国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论资排辈 长幼有序 男尊女卑 内外有别 等等不平等的原则就象西方人的 天赋人权 和 自由 平等 民主 博爱 一样被中国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把这样的伦理关系外化为社会道德 实际上是为独裁专制的政治体制披上一件温情脉脉的伦理外衣 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的那些少廉寡耻的帝王们要不遗余力地提倡仁义道德的儒家伦理的原因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缺失 道德 尤其是 社会公德 的部分 由于缺乏全体社会成员公认的社会公德和行为准则 因此常常有一些家族 集团 朋党或个人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 使得以地区和国家为单位的大社会常常处于缺乏社会公德或混乱无序的状态 令一向以 文明礼仪之邦 自诩的中国人羞赧得无地自容 因此需要重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