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03448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17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1,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治疗指南,2008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2,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治疗指南,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预防治疗抗真菌药物,3,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定义,侵袭性真菌感染系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对于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定义尚无统一定论,危险(宿主)因素,临床特征以及微生物检查构成了此定义的基础。,4,IFI高发人群,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且IFI正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当前,国内外有些学者把IFI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对此尚有争论。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指导与规范我国ICU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工作。,5,ICU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6,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引起IFI的病原体可分为两类:真性致病菌仅由少数致病菌组成,主要包括组织胞浆菌和球孢子菌,可侵入正常宿主,也常在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中引起疾病条件致病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多侵犯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7,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 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8,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9,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致病性念珠菌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一类条件致病菌,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假丝酵母菌)有: 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10,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致病性曲霉菌曲霉为条件致病菌,致病性曲霉的种群主要包括烟曲霉、黄曲霉和土曲霉等。 曲霉孢子约25m大小,易在空气中悬浮,吸入孢子后可引起曲霉病,肺和鼻窦最易受累,11,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致病性隐球菌新生隐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它包括两个变种,即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格特变种;健康人对该隐球菌有免疫力,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易侵入人体致病;隐球菌最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引起严重的肺部病变,其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隐球菌病好发于艾滋病(AIDS)、糖尿病、晚期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器官移植等患者。,12,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双相真菌主要包括申克孢子丝菌、马内菲青霉、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除孢子丝菌病多为皮肤外伤后感染外,其它真菌主要由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为自限性疾病,少数患者可发展为严重的系统性损害。,13,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致病性接合菌接合菌可引起接合菌病,接合菌包括毛霉目和虫霉目; 毛霉目致病菌包括毛霉、根霉、根毛霉和犁头霉。 毛霉目所致感染最为常见,又称毛霉病。大多数患者通过吸入空气中毛霉孢子而感染,其次是食入或外伤致病,肺和鼻窦最常受累。 虫霉目的致病菌有蛙粪霉和耳霉,主要通过微小外伤和昆虫叮咬而感染。,14,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卡氏肺孢子菌菌卡氏肺孢子菌主要引起肺部感染,称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主要见于艾滋病和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卡氏肺孢子菌的分类学地位,迄今仍有争议,卡氏肺孢子菌与真菌有60%的相似性, 而与原虫有20%的相似性,15,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死率,),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ICU侵袭性曲霉感染病死率更高,是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6,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ICU患者IFI的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 侵入性监测和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 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合并糖尿病、COPD、肿瘤等基础疾病; 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17,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ICU患者IFI的高危因素包括:器官移植广泛开展; 肿瘤化疗/放疗、HIV感染等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ICU诊治手段不断提高,使重症患者生存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延长。,18,ICU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重症患者IFI的诊断分3个级别,即确诊、临床诊断、拟诊;IFI的诊断一般由危险(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组织病理学仍是诊断的“金标准”。,19,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深部组织感染正常本应无菌的深部组织经活检或尸检证实有真菌侵入性感染的组织学证据;或除泌尿系、呼吸道、副鼻窦外正常无菌的封闭体腔/器官中发现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证据(镜检/培养或特殊染色)。真菌血症血液真菌培养阳性,并排除污染。,20,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导管尖)对于深静脉留置的导管行体外培养,当导管尖(长度5cm)半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5CFU,或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2CFU,且与外周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并除外其它部位的感染可确诊,21,ICU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临床诊断IFI至少符合1项危险(宿主)因素,具有可能感染部位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并同时具备至少1项微生物学检查的阳性结果。拟诊IFI至少符合1项危险(宿主)因素,具备1项微生物学检查的阳性结果,或者具有可能感染部位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22,侵袭性真菌感染参照标准,1、危险(宿主)因素:无免疫功能抑制的基础疾病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基础疾病的患者2、临床特征:(1)主要特征(2)次要特征3、微生物学检查:,23,危险(宿主)因素:,无免疫功能抑制的基础疾病的患者,经抗生素治疗72-96小时仍有发热等感染征象,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患者因素: a、老年(大于65岁)、营养不良、肝硬化、胰腺炎、糖尿病、COPD等肺部疾病、肾功能不全、严重烧伤/创伤伴皮肤缺损、肠功能减退或肠麻痹等基础情况; b、存在念珠菌定植,尤其是多部位定植或某一部位持续定植。持续定植指每周至少有2次在非连续部位的培养显示阳性;多部位定植指同时在2个部位分离出真菌,即使菌株不同。,24,危险(宿主)因素:,治疗相关性因素: 各种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48小时、留置血管内导管、留置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括腹膜透析在内的血液净化治疗等。 b、药物治疗:长时间使用3种或3种以上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多成分输血、全胃肠外营养、任何剂量的激素治疗等。 c、高危腹部外科手术:包括下列情况:消化道穿孔24小时、反复穿孔、存在消化道瘘、腹壁切口裂开、有可能导致肠壁完整性发生破坏的手术及急诊再次腹腔手术等,25,危险(宿主)因素:,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基础疾病患者(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IV感染、骨髓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当出现体温38或2周或静脉化疗2个疗程); d、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或口服相当于强的松0.5mg/kg/d 以上2 周)。,26,危险(宿主)因素:, 高危的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如: a、肝移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 再次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移植后早期(3 天内)出现真菌定植、较长的手术时间、肾功能不全、移植后继发细菌感染等。 b、心脏移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 再次手术、CMV 感染、移植后需要透析、病区在2 个月内曾有其他患者发生侵袭性曲霉感染等。 c、肾移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 年龄40 岁、糖尿病、CMV 感染、移植后伴细菌感染、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d、肺移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 术前曲霉支气管定植、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CMV 感染、皮质类固醇治疗等。,27,危险(宿主)因素:, 满足上述在无免疫功能抑制的基础疾病患者中所列的任一条危险因素。,28,临床特征,主要特征:存在相应部位感染的特殊影像学改变的证据。如:侵袭性肺曲霉感染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早期胸膜下密度增高的结节实变影;光晕征;新月形空气征;实变区域内出现空腔等。ICU中大部分无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可无上述典型的影像学表现,29,临床特征,次要特征:满足可疑感染部位的相应症状、体征、至少一项支持感染的实验室证据三项中的两项 呼吸系统: 近期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体征加重的表现(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肺内湿罗音等);呼吸道分泌物检查提示有感染或影像学出现新的、非上述典型的肺部浸润影。,30,临床特征, 腹腔: 具有弥漫性/局灶性腹膜炎的症状或体征(如:腹痛、腹胀、腹泻、肌紧张、肠功能异常等),可有或无全身感染表现;腹腔引流管、腹膜透析管或腹腔穿刺液标本生化或常规检查异常。 泌尿系统: 具有尿路刺激症状;下腹触痛或肾区叩击痛等体征,可有或无全身感染表现;尿液生化检查及尿沉渣细胞数异常(男性WBC5个/HP,女性10个/HP);对于留置尿管超过7天的患者,有上述症状或体征且尿液中有絮状团块样物漂浮或沉于尿袋时也考虑。,31,临床特征, 中枢神经系统: 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或体征(如:精神异常、癫痫、偏瘫、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检查示生化或细胞数异常,而未见病原体及恶性细胞。 血源性: 当出现眼底异常、心脏超声提示瓣膜赘生物、皮下结节等表现而血培养阴性时,临床能除外其它的感染部位,也要高度怀疑存在血源性真菌感染,32,微生物学检查,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隐球菌抗原阳性; 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除隐球菌外的其它真菌(镜检发现隐球菌可确诊); 未留置尿管情况下,连续2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或尿检见念珠菌管型; 直接导尿术获得的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念珠菌尿105CFU/ml); 更换尿管前后两次获得的两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念珠菌尿105CFU/ml);,33,微生物学检查,气道分泌物(包括经口、气管插管、BAL、PSB 等手段获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真菌培养阳性; 经胸、腹、盆腔引流管/腹膜透析管等留取的引流液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真菌培养阳性; 经脑室引流管留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培养阳性; 血液标本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或-1,3-D 葡聚糖(G试验)检测连续两次阳性,34,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一般预防 推荐意见1: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首先需要进行原发病治疗,尽可能保护并早期恢复解剖生理屏障。(E级)推荐意见2: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需要加强对ICU 环境的监控。(E级),35,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靶向预防 推荐意见3:对于免疫功能抑制的重症患者应该进行抗真菌药物预防治疗(A级);包括有高危因素的粒缺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高危肿瘤患者;具有高危因素的肝移植和胰腺移植患者;高危的HIV感染患者。 推荐意见4:对于ICU 中无免疫抑制的患者一般不进行抗真菌药物预防治疗。( C级),36,预防性抗真菌药物种类的选择,氟康唑对于预防大部分非光滑、非克柔的念珠菌感染能够起到有益的作用 伊曲康唑的抗菌谱广,可扩展到曲霉和非白念珠菌 伏立康唑可减少肺移植患者和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患者曲霉感染的发生; 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用于IFI的预防是有效而安全的 两性霉素B因其输注相关反应和肾毒性,故一般不适合应用于预防治疗 氟胞嘧啶的抗菌谱相对狭窄,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单药使用易出现耐药,不作为预防药物推荐使用。,37,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目前多提倡分层治疗,包括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抢先治疗及目标性治疗。,38,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经验性治疗 推荐意见5:对于拟诊IFI 的重症患者,应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E级) 拟诊IFI的患者,在获得病原学结果之前,可进行经验性治疗,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可能的感染部位、病原真菌、患者预防用药的种类及药物的广谱、有效、安全性和效价比等因素,39,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预治疗,抢先治疗推荐意见6:对于ICU中临床诊断IFI的患者建议进行抢先治疗,同时进一步寻找病原学证据。(E级) 推荐意见7:对于ICU 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应开展连续监测,避免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尽可能实施抢先治疗。(C级),40,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预治疗,目标治疗 针对的是确诊IFI 的患者。针对真菌种类进行特异性抗真菌治疗。以获得致病菌的药敏结果为依据,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也可适当根据经验治疗的疗效结合药敏结果来调整给药。,41,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预治疗,目标治疗 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同时也可以选择其它唑类、棘白菌素类等药物; 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因为对氟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治疗时不应首选氟康唑,而应选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质体等 大部分侵袭性曲霉感染的患者多为拟诊或临床诊断,少数患者能确诊。,42,抗真菌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抗菌谱广,但毒副作用多,使用过程中常出现高热、寒战、呕吐、静脉炎、低钾血症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毒性反应。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注射相关并发症少,肾毒性明显降低,肝毒性无明显差异。 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肾毒性及注射相关并发症最少 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的肾毒性发生率较高,寒战、发热等注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于两性霉素B脂质体,43,抗真菌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唑类抗真菌药 唑类抗真菌药有肝脏毒性,氟康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真菌药。 伊曲康唑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有一定影响,但肾毒性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 脱氧胆酸盐,其引起肝损害多表现为胆汁淤积。 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 脱氧胆酸盐相比,肝肾毒性明显减少,其肝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伏立康唑可出现短暂视觉障碍和幻觉,停药后多可恢复。,44,抗真菌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抗菌谱广,但毒副作用多,使用过程中常出现高热、寒战、呕吐、静脉炎、低钾血症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毒性反应。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注射相关并发症少,肾毒性明显降低,肝毒性无明显差异。 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肾毒性及注射相关并发症最少 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的肾毒性发生率较高,寒战、发热等注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于两性霉素B脂质体,45,抗真菌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主要在肝脏代谢,可引起肝功能的异常,但肾毒性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 米卡芬净的不良反应与卡泊芬净类似,可导致血胆红素增高,但几乎不影响肾功能。,推荐意见8:抗真菌药物治疗应充分考虑基础肝肾功能状态以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E级),46,抗真菌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抗菌谱广,但毒副作用多,使用过程中常出现高热、寒战、呕吐、静脉炎、低钾血症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毒性反应。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注射相关并发症少,肾毒性明显降低,肝毒性无明显差异。 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肾毒性及注射相关并发症最少 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的肾毒性发生率较高,寒战、发热等注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于两性霉素B脂质体,47,肝功能不全时药物的选择,唑类药物转氨酶轻度升高可在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基础上继续用药;转氨酶升高达正常5 倍以上应考虑停药卡泊芬净在轻度肝功能障碍(Child-Pugh 56分)时不需减量,中度肝功能障碍(Child-Pugh79分)时需减量至35mg/d,若存在重度肝功能障碍应考虑进一步减量或停药。,48,肾功能障碍时药物的选择,氟康唑肌酐清除率50ml/min,不需调整,50ml /min剂量减半;伊曲康唑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不推荐静脉给药,可考虑改为口服用药,空腹服用可提高生物利用度;伏立康唑肌酐清除率50ml/min时,不推荐静脉给药,可考虑改为口服用药;卡泊芬净主要在肝脏代谢,肾功能障碍患者无需调整剂量,49,两性霉素B,推荐意见9:延长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注射时间可增加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减少肾毒性。(C级) 24小时持续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可作为治疗IFI的手段; 应用两性霉素B 时,应尽量避免合并应用有肝肾毒性的药物。,50,血液透析时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蛋白结合率高,血液滤过时不需调整剂量;氟康唑蛋白结合率低,每次透析后常规剂量给药一次;伊曲康唑的蛋白结合率99%,故血液透析时伊曲康唑给药剂量不变;伏立康唑主要在肝脏代谢,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时不需调整剂量;卡泊芬净主要在肝脏代谢,血液滤过和血液透析时亦无需调整剂量。,51,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主要包括胸腺肽1、白细胞介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输注等。外科治疗,52,抗真菌药物,多烯类: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唑类:咪唑类 咪康唑 三唑类 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 其他 灰黄霉素、特比奈芬,53,两性霉素B,适应证:可用于曲霉、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IFI 患者; 药代动力学:几乎不被肠道吸收,静脉给药较为理想。血浆结合率高,可通过胎盘屏障,血浆半衰期为24 小时,肾脏清除很慢。 用法与用量:静脉给药,每天0.5-1.0mg/kg. 注意事项:具有严重的肾毒性,需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肾功能及血钾水平监测。在肾功能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应予以减量、并应避免与其它肾毒性药物合用。,54,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目前有3种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 (ABLC)、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其分布更集中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肝、脾和肺组织,减少了在肾组织的浓度,故肾毒性较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降低,55,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适应证: 可用于曲霉、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IFI患者;无法耐受或肾功能严重损害,不能使用传统两性霉素B制剂的患者。 用法与用量: 推荐剂量ABLC为5mg/kg, ABCD为3-4mg/kg, L-AmB为3-5mg/kg。起始剂量为每天1mg/ kg,经验治疗的推荐剂量为每天3mg/kg,确诊治疗为每天3或5mg/kg,静脉输注的时间不应少于1h。 注意事项:肾毒性显著降低,输液反应也大大减少,但仍需监测肾功能。,56,氟康唑,适应证:深部念珠菌病、急性隐球菌性脑膜炎、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药代动力学:口服迅速吸收,进食对药物吸收无影响。蛋白结合率低,肾脏清除,血浆半衰期为20-30 小时,血中药物可经透析清除。 用法与用量:侵袭性念珠菌病400-800mg/d;念珠菌病的预防:50-200mg/d,疗程不宜超过2-3 周。 注意事项:长期治疗者注意肝功能。,57,伊曲康唑,适应证:曲霉、念珠菌属、隐球菌属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IFI患者。 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99%,血浆半衰期为20-30 小时。经肝P450酶系广泛的代谢,代谢产物经胆汁和尿液排泄。 用法与用量:第1-2天200mg,静脉注射,每天2次;第3-14天200mg,静脉注射每天1次;输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后序贯使用口服液,200mg每天2次。 注意事项:长期治疗时应注意对肝功能的监测,不得与其他肝毒性药物合用,静脉给药不得与其他药物采用同一通路。,58,伏立康唑,适应证:免疫抑制患者的严重真菌感染、急性侵袭性曲霉病、由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镰刀霉菌引起的感染等。 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为58%,组织分布容积为4.6L/kg.清除半衰期为6-9 小时。 用法与用量:负荷剂量:静脉给与6mg/kg,每12小时1次,连用2次。输注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3mg/kg,在1-2小时内输完。维持剂量:静脉给予4mg/kg,每12h 1次。 注意事项:中度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慎重经静脉给药,59,卡泊芬净,适应证: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似真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并用于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念珠菌血症和其他疗法难控制或不能耐受的侵袭性曲霉菌病。 药代动力学: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等比例增长,蛋白结合率96%,清除半衰期为40-50小时。 用法与用量:首日给予一次70mg 负荷剂量,随后50mg/d的剂量维持,输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疗程依患者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对肝功能受损的患者慎重用药。,60,米卡芬净,是一类新型水溶性棘白菌素类脂肽,目前主要用于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所致的深部真菌感染。 本品体内分布广泛,血浆和组织浓度较高,主要在肝进行代谢,经胆汁排泄,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 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但发生率并不高。 其用于治疗食管念珠菌病的推荐剂量为150 mg /d,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念珠菌感染的推荐剂量为50mg/d。,61,氟胞嘧啶,适应证:很少单一用药,一般联合两性霉素B 应用于全身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药代动力学:口服迅速,几乎完全吸收,蛋白结合率低,组织分布广泛,经肾脏以原形消除,血浆半衰期为2.5-5.0 小时。 用法与用量:若肾功正常,初始剂量50-150mg/kg分四次给药,6小时一次;若肾功不全,初始剂量25mg/kg,但随后的用量和间期需调整以使血清峰值浓度达到70-80mg/L。 注意事项:监测肌酐一周两次,调整合适剂量,规律监测血细胞计数和肝功情况,与两性霉素B联用时,清除率减低。,62,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治疗指南,谢谢!,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