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的临床应用骨神经呼吸 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03443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5.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骨神经呼吸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骨神经呼吸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骨神经呼吸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医学基础 第三节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1,四、骨显像骨显像是核医学最常用的显像检查之一,它能敏感反映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情况,较为清晰地显示骨骼形态,常在骨骼疾病的早期就有异常表现,对临床上各种骨骼疾病的诊断、监测和疗效观察具有十分重要价值。骨显像方法主要包括骨血流显像、全身与局部静态显像、断层显像。,第三节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一)显像剂与显像原理最常用的是99Tcm标记的亚甲基二瞵酸盐(99Tcm-MDP),骨显像剂在骨组织的聚集可能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方式与骨组织中的无机成分(主要是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结合;二是与骨组织中的有机成分(主要是胶原纤维)结合。目前常用的显像剂为二膦酸盐类化合物,,四、骨显像,其聚集在骨骼的机理认为与无机质钙磷比值和有机质胶原的成熟程度负相关,另外,当局部血流量增加或成骨细胞活跃和新骨形成时,可聚集更多的显像剂,反之,当骨骼组织局部血供减少或发生溶骨性改变时,显像剂聚集减少。,四、骨显像,四、骨显像,(二)适应症1.有恶性肿瘤病史,早期寻找骨转移灶及治疗后随诊。2.评价不明原因的骨痛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3.已知原发骨肿瘤,了解其余骨骼受累情况以及转移病灶。4.临床怀疑骨折。,四、骨显像,5.早期诊断骨髓炎。6.临床可疑代谢性骨病。7.诊断缺血性骨坏死。8.骨活检前的定位。9.观察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况。10.评价骨病治疗前后的疗效。,四、骨显像,(三)主要临床应用1.转移性骨肿瘤:全身骨显像探测转移性骨肿瘤(metastasic tumor of bone)是最常用而灵敏的方法,较X线检查提早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临床上作为恶性肿瘤患者诊断骨转移的首选检查,早期、动态连续地进行骨显像追踪监测,对于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及疗效随访十分重要。,四、骨显像,广泛骨转移,1.转移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的表现:多发非对称无规律放射性浓聚是骨转移瘤最常见的典型表现。多发无规律放射性浓聚合并放射性缺损。 多发放射性缺损区(“冷”区)较少见。 过度显像。 孤立性“热”区或“冷”区闪耀现象(Flare Phenomenon),1.转移性骨肿瘤,1.转移性骨肿瘤,2.原发性骨肿瘤(primary bone tumor):骨显像的意义在于及早检出病变。清楚显示原发肿瘤浸润的实际范围,所示的病变范围常比X片所见要大,有助于确定手术范围。有助于检出远离原发肿瘤部位的转移灶。有助于术后复发与转移灶的复查。,四、骨显像,2.原发性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骨肉瘤及治疗后随访,Pagets病,3.骨髓炎(osteomyelitis): 骨显像在有骨髓炎可疑时应为首选。一 般在急性骨髓炎发病后1 248h即可显示为异常放 射性摄取增加,而X线要 在发病2周以后才可以显 示异常。,四、骨显像,3.骨髓炎,骨髓炎,蜂窝组织炎,假体松动,假体感染,3.骨髓炎,4.骨创伤及缺血性骨坏死:全身骨显像主要运用于骨创伤后隐匿性骨折、应力性骨折的诊断;监测和评价骨折的修复和愈合过程。,四、骨显像,4.骨创伤及缺血性骨坏死,4.骨创伤及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骨坏死(ischemic osteonecrosis): 骨显像诊断优于X线,在症状早期甚至在出现症状之前骨显像即可发现一些特征性异常改变。,5.骨移植(bone transplantation):骨显像对于判定移植骨的成活具有独特价值,可监测移植骨血供、成活状态及并发症发生等。骨移植后,若骨显像示移植骨血流相、血池相放射性明显浓聚或者正常,延迟相显示放射性接近或者高于正常骨组织,表明移植骨血运良好、代谢正常,则可判定移植骨成活。若三时相骨显像均表现为移植骨放射性明显减低或者无放射性分布,提示移植骨未成活。,四、骨显像,五、神经系统显像,核素显像技术及显像剂的开发与成熟,使人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从形态学定位上升到功能变化的研究。随着PET、PET-CT、 PET-MRI、 SPECT-CT设备陆续进入临床使用,实现了两类影像技术的同机融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使核医学能做更多神经系统的研究工作,为人们从分子水平了解大脑的生理、病理活动,研究大脑的认知或思维过程。,第三节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神经系统显像主要方法: 脑血流灌注显像。 脑代谢显像。 神经受体显像。 脑脊液间隙显像和血脑屏障功能显像。,五、神经系统显像,(一)脑血流灌注显像1.显像剂与显像原理:常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剂99mTc-ECD(双半胱乙酯)、 99mTc-HMPAO(六甲基丙胺肟),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剂有氧15O-H2O、C15O、13NH3H2O,这些显像剂可通过正常血-脑脊液屏障(BBB),在脑内的放射性分布与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 rCBF)成正比,当99mTc-ECD 进入脑细胞后,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脱羧,失去电中性或构型中化等,不能反向通过BBB而在脑细胞内稳定滞留,显示局部脑细胞活性。,五、神经系统显像,正常脑血流灌注显像,(一)脑血流灌注显像,(一)脑血流灌注显像,2.适应证 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癫痫,如癫痫灶定位诊断、良性癫痫的鉴别诊断等。痴呆,主要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脑肿瘤定位诊断、复发发现、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等。脑功能测定与评价。,(一)脑血流灌注显像,3.主要临床应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 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及CT、MRI检查结果多为阴性,而核素脑血流断层显像可发现近50%患者脑内存在缺血性改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局部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脑功能丧失,为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暂时供应不足所引起。往往发病突然,症状和体征持续 时间短暂,在几秒或几 小时内表现为局灶神经 功能缺失,随即恢复而 没有后遗症,多在24小 时内完全恢复正常。,(一)脑血流灌注显像,可逆性缺血性脑疾病:TIA突然发病后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若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但经过一定时 间(数日3周)可 以恢复的称为可逆性 缺血性脑疾病(RIND)。,(一)脑血流灌注显像,SPECT rCBF示左侧局部脑血流灌注与对侧比较无明显区别,乙酰唑胺药物负荷试验见左侧局部脑血流灌注与对侧比较明显减低,(一)脑血流灌注显像,(一)脑血流灌注显像,(2) 脑梗死的诊断:发病早期rCBF断层显像即可检出,而此时组织结构改变尚不明显,CT、MRI常不能显示异常。,侧大脑中动脉梗塞,多发性梗塞,(一)脑血流灌注显像,(3)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AD是一种弥漫性大脑萎缩性退行性疾病, rCBF断层显像的典型表现是双侧顶叶和颞叶为主的大脑皮层放射性对称性明显减低 ,一般不累及基底节和小脑。,双侧颞、枕叶对称血流灌注减低 双侧顶叶对称代谢灌注减低,(一)脑血流灌注显像,其它类型的痴呆在rCBF断层显像中的影像表现各有特点:,严重痴呆患者有脑萎缩征象,(一)脑血流灌注显像,(4)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rCBF断层显像癫痫灶的检出率高达70%80%,高于CT、MRI的30%50%和50% 70%,癫痫发作期病灶区的血流灌注增加,放射性增浓,发作间期血流灌注减低,癫痫病灶呈放射性减低区,CT检查常为阴性。,(二)脑代谢显像1.显像剂与显像原理:葡萄糖几乎是脑组织唯一能源物质,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具有与葡萄糖相同的细胞转运及己糖激酶磷酸化过程,但转化为18F-FDG-6-P后就不再参与葡萄糖的进一步代谢而滞留于脑细胞内,静脉注射后,被脑组织所摄取,摄取的多少反映了脑组织功能的高低。,五、神经系统显像,正常脑代谢显像,(二)脑代谢显像,2.适应证 癫痫的定位诊断与疗效判断。AD诊断、病程分期与预后平均。脑肿瘤的诊断、分期、复发或残存病灶的发现、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断。脑生理功能和智能研究。(6)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的探索。,(二)脑代谢显像,(二)脑代谢显像,3.主要临床应用 癫痫: 18F-FDG显像在发作间期癫痫灶葡萄糖代谢表现为低代谢状态,而发作期则表现为高代谢状态,其变化与rCBF一致,这一表现对发作期癫痫灶定位诊断的灵敏度达90%以上,发作间期诊断灵敏度为70%80%。癫痫灶往往没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变化,常规CT、MRI常不能检出。,(二)脑代谢显像,(2)AD: 18F-FDG显像对AD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明显高于脑血流断层显像,A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损害主要发生在皮质, 18F-FDG显像中出现低代谢的区域主要在顶叶、颞叶和额叶,多为双侧对称性分布。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还可用于痴呆严重程度的评价,随着病情发展,脑内低代谢区数目增加,范围扩大。,(二)脑代谢显像,18F-FDG显像双侧顶叶对称代谢灌注减低,(二)脑代谢显像,(3)脑肿瘤: 18F-FDG PET显像可用于脑肿瘤良恶性鉴别、分期和分级、疗效和预后判断以及复发或残存病灶的诊断。,(二)脑代谢显像,(4)脑生理功能和智能研究: 包括智力的神经学基础研究,大脑功能区的分布、数量、范围及特定刺激 下各种活动与能 量代谢之间的内 在关系。,(三)神经受体显像(neuroreceptor imaging):能观察到CT、MRI等其他影像学方法无法发现的脑内微量受体的存在及其变化,具有独特优势。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神经递质或配体,进入人体后选择性的与受体相结合,通过核医学显像仪器在活体内显示受体的特定结合位点及其分布、密度和功能,为研究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从而对相应疾病做出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五、神经系统显像,(三)神经受体显像,1.多巴神经递质、受体及转运蛋白显像;,多巴胺D2受体显像,18F-dopa显像,2.乙酰胆碱受体显像。 3.苯二氮卓受体显像。 4.阿片受体显像 。,五、神经系统显像,六、呼吸系统显像 (一)肺灌注显像(1)显像剂及显像原理: 经静脉注射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960m)的显像剂99mTc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直径1090m)后,与肺动脉血混合均匀并随血流随机地一过性嵌顿在肺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肺灌注显像剂在肺内的分布与局部肺血流量成正比,通过体外探测肺内放射性分布并进行肺显像即可反映局部肺血流灌注情况,故称为肺灌注显像(pulmonary perfusion imaging)。,第三节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肺毛细血管直径约为 10 m 放射性颗粒直径为 2090 m 肺毛细血管约为 2800 108 个 注入的放射性颗粒为 20万70 万个 体内有效半衰期为 26 h,(一)肺灌注显像原理,(一)肺灌注显像,平面显像8个体位,断层图像,(一)肺灌注显像,2.适应证(1)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疗效判断,结合肺通气显像及下肢深静脉核素显像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肺部疾病肺减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部位和范同的确定。(3)肺叶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术后肺功能预测。(4)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或右心负荷增加。,(一)肺灌注显像,(5)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以及先天性肺血管病变患者,了解肺血管床受损程度及定量分析,药物与手术疗效的判断,手术适应证的选择。(6)全身性疾病(胶原病、大动脉炎等)可疑累及肺血管者。(7)判断成人吁吸窘迫综合征( ARDS)和COPD患者,肺血管受损程度与疗效判断。(8)肺部肿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患者,观察其病变对肺血流影响的程度与范围,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适应证以及对疗效的判断。,(一)肺灌注显像,(二)肺通气显像(1)显像剂及显像原理: 经呼吸道吸人一定量的微米或纳米级放射性显像剂99mTc-DTPA气溶胶或锝气体后,由于显像剂直径的不同,将使之分别沉降在喉头、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以及肺泡壁上,它们在气道内的有效半减期为18小时,故采用照相机或SPECT可使气道及肺显像。当呼吸道某部位被阻塞,显像剂不能通过阻塞部位,则阻塞部位以下呼吸道至肺泡出现放射性缺损区。采用此方法探测放射性气溶胶在呼吸道内的沉降情况,来判断气道通畅情况及病变状态,以达到诊断目的。,六、呼吸系统显像,吸入 10 m 的放射性微粒 放射性微粒沉积并附着于气管、 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壁上 有效半减期为1 8 h,(二)肺通气显像原理,正常影像,(二)肺通气显像,2.适应证(1)与肺灌注显像配合鉴别诊断肺栓塞或COPD。(2)评估药物或手术治疗前后局部肺通气功能,观察疗效和指导治疗。(3)了解呼吸道的通畅情况及各种肺疾病的通气功能变化,诊断气道阻塞性疾病。(4) COPD患者肺减容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部位和范同的确定。,(二)肺通气显像,(三)主要临床应用1.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它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后,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为肺梗塞。最常见的栓子是来自静脉系统中的血栓,其余为脂肪滴、气泡、静脉输入的药物颗粒等。,六、呼吸系统显像,肺动脉造影被称为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Gold Standard)。但也被认为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易准确显示亚肺段以下小动脉的局限性。现公认放射性肺通气/灌注显像是诊断肺栓塞最敏感的无创性方法。特异性虽低,但有典型的多发性、节段性或楔形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增加,结合临床,诊断即可成立。,(三)主要临床应用,肺栓塞的V/Q示意图 灌注-缺损 通气-正常 不匹配,1.肺血栓栓塞症,肺通气灌注显像 ,1.肺血栓栓塞症,肺通气灌注显像 ,1.肺血栓栓塞症,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肺灌注显像的典型表现是弥漫性散在的与通气显像基本匹配的 放射性减低区或缺损区,与血流分布无一定关系。肺灌注显像对COPD患者肺血管床损害的部位、范围、程度及药物疗效的判断有一定价值。病情严重的COPD患者可形成肺大疱,其表现为肺通气及灌注显像表现为匹配的呈肺叶状分布的放射性缺损区,可对肺减溶手术前患者肺功能的判断及手术预后的估测提供可靠的依据。,(三)主要临床应用,肺通气灌注显像 ,2.COPD评价,肺通气灌注显像 ,2.COPD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