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019167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PPT 页数:160 大小:1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2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1 道路交通事故概述 3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4 道路交通事故调查与处理 5 道路交通管理法规 主要内容 第二章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道路交通系统 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 车 路 环境构成的动态系统 驾驶员 道路 环境 车辆 外界信息 指令 人 车 路 环境组成的道路交通系统 运动 道路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 汽车性能 结构与安全因素 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交通心理与交通安全 内容提纲 驾驶员 汽车 第一节交通心理与交通安全 及时准确地对信息进行处理是安全驾驶的关键 驾驶员心理 1 汽车驾驶员的信息处理 驾驶员失误 观察失误 55 60 判断失误 35 40 操作失误 5 2 视野 视野是指人在面对正前方保持头部和眼睛不动的前提下 所能看到的范围 随着车速的提高 驾驶员眼睛的有效视野会越来越窄 表2 1视野随车速变化情况表 3 适应与眩目 适应 光线由亮变暗时的适应过程称为 暗适应 过程较慢 光线由暗变亮时的适应过程称为 亮适应 过程快 眩目 夜间行车时 对面来车的前灯光线射到司机的眼睛附近 使他眩眼 暂时看不见东西 这种现象叫 眩目 一般认为以眼睛的视线为中心 30度的角度范围叫做 眩目带 3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1 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在大脑中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应 感觉分为两类 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和触觉等 内部感觉 运动感觉 平衡感觉 内脏感觉等 不同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数量的比例分布 知觉 是人对客观事物和机体自身状态的整体的反应 空间知觉 包括对对象大小 形状 距离 体积 方位等的知觉 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和顺序性的反应 运动知觉 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错觉 距离错觉 速度错觉 时间错觉 2 注意 注意 就是人们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具有两个特征 对象的指向性 在每一瞬间把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于一定的对象 同时离开其余的对象 意识的集中性 把我们的心理活动专注于某一事物对象 表现为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倾听等 注意的分配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62条 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 三 拨打接听手持电话 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3 情绪和情感 情感和情绪 人对客观事故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 情绪分类 激情 是一种猛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 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心境 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情感 可分为道德感 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人们的行为和对自己本人行为的情绪态度 理智感 人在认识事物和某种追求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感 美感 根据美的需要 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社会上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体验 4 性格 性格 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 其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习惯化 稳定化的心理特征 如刚强 懦弱 英勇 粗暴等 驾驶员的性格类型 外倾性 内倾性 4 驾驶员的反应特征 反应特性又称为反应时间 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 反应分为两类 简单反应 复杂反应 影响驾驶员反应的因素 刺激物和驾驶员自身 刺激物 刺激对象不同 反应时间不同 表2 3刺激物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刺激部位不同 反应时间不同 表2 4不同运动器官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刺激强度不同 反应时间不同 刺激信号数目不同 反应时间不同 刺激信号的显露时间不同 反应时间不同 表2 5光刺激时间与反应时间 刺激信号的空间位置 尺寸大小等空间特性不同 反应时间不同 驾驶员 年龄和性别 在30岁以前 反应时间随年龄的增加而缩短 30岁以后则逐渐增加 同龄的男性比同龄的女性反应时间要快 情绪和注意 车速 车速越快 反应时间越长 车速慢 反应时间越短 疲劳驾驶 1 驾驶疲劳及其产生原因驾驶疲劳 驾驶人在行车中 由于驾驶作业使生理上 心理上发生某种变化 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机能低落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原因 睡眠 驾驶时间 驾驶员的身体条件 车内外环境 2 疲劳驾驶对安全行车的影响脑氧气不足中枢神经疲劳感觉迟钝 知觉减退调节机能恶化遮断感觉刺激操作 判断错误 识别迟钝瞌睡危险 不同年龄的驾驶员疲劳前后的反应时间 饮酒 道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饮酒 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 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 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 不得驾驶机动车 1 饮酒对行车的影响 饮酒后人的视觉和触觉机能下降 思考 判断能力下降 饮酒使人的记忆力下降 饮酒会减弱人的注意力 饮酒后人的情绪变得不稳定 2 驾驶员饮酒的检查 A 可用仪器检查驾驶员呼吸中的酒精含量 还可以化验血液中的酒精量 试验证明 1毫升血液中所含酒精量与呼出2000 2100毫升气体中含的酒精量相等 因此这两种检验可达到同等效果 B 检验驾驶员的机敏程度与动作是否灵敏来鉴别饮酒与否 3 饮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饮酒驾驶和醉酒驾驶 饮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是指驾驶员饮用白酒 啤酒 果酒 黄酒 汽酒等含有酒精的饮料后 于酒精作用期间 一般为8小时以内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 根据血液中酒精含量的高低 分为饮酒后与醉酒后驾驶机动车两种行为 执法标准 2004 5 31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了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 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 国家标准 每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毫克 小于80毫克 认定其为饮酒驾车 呼气式酒精测试仪 如果每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毫克 即为醉酒驾车 测量血液中的酒精浓度 4 饮酒驾驶的处罚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 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由交管部门约束至酒醒 处15日以下拘留或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 并处500元罚款 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 由交管部门约束至酒醒 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6个月驾驶证 并处2000元罚款 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5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5 驾驶适应性 驾驶适应性 准备从事或已经从事汽车驾驶工作的人员的心理品质适合于驾驶工作的程度 影响因素 思想道德 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 驾驶适应性检查 心理能力 紧急反应能力 复杂反应能力 速度知觉能力 操作及注意力等 个性特征 个性问答 安全驾驶态度 危险感受性等 生理素质 一般要求驾驶员身体健康 良好的视力 辩色力 听力 无精神病患等其他影响驾驶的疾病 人体的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又叫生物钟 是有机体周期性改变自身状态的能力 是有机体基本属性之一 三种周期 体力周期 循环周期为23天 情绪周期 循环周期为28天 智力周期 循环周期为33天 生物节律在驾驶安全中的应用 节律图表法 警示法 6 人体的生物节律及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汽车驾驶员的信息处理 汽车驾驶员的视觉特征 汽车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视力 视野 适应与眩目 静视力 动视力和夜间视力 感觉和知觉 注意 情绪和情感 性格 对象的指向性 意识的集中性注意的分配 汽车驾驶员的反应特征 驾驶适应性 人体的生物节律及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心理 行人心理 1 行人的交通特征 2 不同行人的行为特点 行人决定是否开始横穿道路的主要依据是自己与驶近的汽车间的距离 行人横穿公路时的平均步行速度与年龄和性别有关 行人结伴时 在从众心理支配下 往往互相以对方为依赖 忽视交通安全而导致事故 多数行人横过道路时 只注意右方交通而忽视左方交通 往往使自己闯入了驾驶员的空间也会导致交通事故 行人的自由度大 儿童行人的行为特点 老年行人的行为特点 轻壮年行人的行为特点 女性 第二节汽车性能 结构与安全因素 主动安全性 被动安全性 主动安全性 事故前安全性 定义 主动安全性即事故将要发生时操纵制动或转向系 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 以及汽车正常行驶时保证其动力性 操纵稳定性 驾驶舒适性 信息性正常的能力 行驶安全性 要求汽车有最佳动态性能 保证良好的制动性能 特别是悬架 转向系和制动系统的运动协调以保证汽车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环境安全性 是使振动 噪声和各种气候条件下加于汽车乘员的心理压力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结果 感觉安全性 是从照明设备 声响报警装备和直接 间接视线等方面入手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操作安全性 是指从降低驾驶员工作时的紧张感方面入手 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被动安全性 事故后安全性 定义 事故发生时保护乘员和步行者 使直接损失降到最小的能力 以及事故后 防止事故车辆火灾以及迅速疏散乘客的能力 汽车外部安全性 一切旨在减轻在事故中汽车对行人 自行车和摩托车乘员的伤害而专门设计的与汽车有关的措施 汽车内部安全性 事故中使作用于乘员的加速度和力降低到最小 在事故发生后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以及确保那些对从车辆中营救乘员起关键作用部件的可操作性等有关措施 正面100 重叠刚性壁障碰撞 斯柯达明锐 东风雪铁龙凯旋 奇瑞QQ6 凯旋C NCAP正面40 可变壁障碰撞 奇瑞QQ6C NCAP正面40 可变壁障碰撞 凯旋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 奇瑞QQ6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 一 主动安全性 行驶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 感觉安全性 操作安全性 1 行驶安全性 动力性 通过性 制动性 操纵稳定性 汽车动力性 行驶安全性 要求汽车有最佳动态性能 保证良好的制动性能 特别是悬架 转向系和制动系统的运动协调以保证汽车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汽车通过性 汽车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 无路地带及各种障碍的能力 间隙失效 汽车越野行驶时 会出现汽车与不规则地面的间隙不足 可能被地面托住而无法通行的情况 称之为间隙失效 间隙失效形式 顶起失效 触头失效 或 托尾失效 防止间隙失效的汽车几何通过性参数 最小离地间隙h 汽车满载时 汽车除车轮之外的最低点与路面之间的距离 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 是指在汽车空载 静止时 在汽车侧视图上通过前 后车轮外缘做切线交于车体下部较低部位所形成的最小锐角 是指自车身前 后突出点向前 后车轮引切线时 切线与路面之间的夹角 表2 6汽车通过性的几何参数 汽车制动安全性 1 汽车制动基本原理 2 路面附着系数 不同路面的附着系数 总停车距离S v0 x0 x1 x2 x3 停车 踩下制动踏板 制动压力起作用 制动空驶时间 距离 制动传动系作用时间 t2 驾驶员反应时间 持续制动时间 t3 3 汽车的制动过程驾驶员接收到制动信号后踩下制动踏板 直至制动至停车的过程 制动时间 t1 t2 t3 t4 T1 驾驶员反应时间 T2 制动滞后时间 T3 制动力增长时间 T4 制动力达到最大值后持续制动时间 T5 制动放松时间 4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汽车制动痕迹 A 制动效能 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的能力 制动效能的评价指标是制动减速度 制动距离 制动力及制动协调时间 制动距离 制动距离是指车辆在规定的初速度下急踩制动时 从脚接触制动踏板 或手触动制动手柄 时起至车辆停住时止 车辆驶过的距离 它包括了制动协调时间和以最大减速度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驶过的距离 制动距离不等于车轮在路面上拖压印的长度 制动距离公式 影响制动距离因素 作用在制动踏板上的力 路面条件和天气情况 制动初速度 制动协调时间 制动距离的检验 路试检验 汽车在规定的制动初速度下的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应符合要求 对空载距离有质疑时 按满载检验的制动性能要求进行 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检验标准 GB7258 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7 13 1 1条 制动减速度和制动稳定性要求 制动力 汽车制动力是指控制汽车行驶速度和使汽车停止所需要的力 制动力越大 制动减速度越大 制动距离也越短 制动力是从本质上评价制动性能的重要参数指标 影响制动力因素 一是制动系本身的结构 材料的影响 二是制动条件的影响 如路面附着条件 操纵力大小等对制动力大小有重要影响 检验制动器的制动力需要使用专用的制动实验台 除了制动力大小外 左右轮制动力的差别也影响汽车制动性能 台试检验制动力要求 GB7258 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7 14 1 1条 一般要求前 后轴左右制动力之差分别不大于该轴载荷的5 和8 1 2 制动力平衡要求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 与全过程中测得的该轴左右轮最大制动力中大者之比 对前轴不应大于20 对后轴 及其他轴 在轴制动力不小于该轴轴荷的60 时不应大于24 当后轴 及其他轴 制动力小于该轴轴荷的60 时 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不应大于该轴轴荷的8 3 某一空载货车的汽车安全性能台式检测报告之制动部分数据如下 请用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中台式检验制动力要求和制动力平衡要求分析该车的制动性能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制动系协调时间 制动系统协调时间主要取决于汽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和技术状况 制动系统协调时间的规定 B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用来评价汽车连续制动的能力 是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 制动器的抗热衰退性能力和抗水衰退性能 制动效能的热衰退 指汽车高速行驶短时间内 由于汽车高速行驶 短时间内重复制动或下长坡连续制动时引起制动器温度升高 制动器摩擦力矩显著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制动器的热衰退现象 影响因素 制动器的结构和制动器摩擦副的材料 制动效能的水衰退 制动器摩擦片表面浸水后水的润滑作用 降低制动器摩擦片的摩擦系数 而使制动器效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C 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定义 制动过程中维持汽车直线行驶和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 汽车制动方向不稳定现象主要表现为汽车跑偏 后轮侧滑以及前轮失去转向能力 汽车的制动跑偏 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的现象 原因 a 左右两车轮的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 轮胎 制动器 前轮定位 b 汽车质心位置的左右不对称 c 制动时悬架系统与转向系拉杆在运动学上的不协调 汽车的制动侧滑 汽车在制动时某轴或多轴发生横向移动的现象 1 汽车行驶的驱动和附着条件 2 制动侧滑原因分析 a 路面附着系数 b 车轮抱死及抱死顺序 c 制动初速度 d 侧向力源 e 载荷及载荷转移 汽车制动时的受力分析当制动力较小时 车轮作纯滚动 随制动强度增大 车轮滑动成分增大 到最后车轮被抱死作纯滑动 当有侧向风 道路横坡引起的侧向分力或转弯离心力产生时 这些力便会使车轮受到侧向力Fy 当侧向力 侧向附着力时 车轮不会产生侧滑 当侧向力 侧向附着力时 车轮会产生侧滑 使车轮的运动方向改变 当车轮抱死时 侧向附着力接近于0 车轮产生侧滑 单轴侧滑1 后轴已经抱死 前轴尚未抱死的汽车受力简图 2 前轴已经抱死 后轴尚未抱死的汽车受力简图 前轴侧滑是一种稳定状态 试验证明若前轴比后轴先抱死拖滑 汽车基本上按直线行驶 但弯道上制动时汽车失去转向能力 若后轴比前轴先抱死拖滑 且时间间隔短于0 5s 汽车也基本上按直线行驶 但时间间隔在0 5s以上且车速超过某一数值时 后轴就会发生严重侧滑 前轮失去转向能力 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弯道行驶而沿切线方向驶出 或汽车直线行驶时转动转向盘仍按直线行驶的现象 ABS Anti lockBrakingSystem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 EBD ElectricBrakeforceDistribution电子制动力分配 EBD实际上是ABS的辅助功能 它可以改善提高ABS的效用 装了ABS的汽车的制动距离会较没有装ABS的车大大地缩短 3 制动系分类 当行车制动系统失效时 可利用其实现车辆的减速或停车的制动装置 用以使汽车可靠而无时间限制停住在原地甚至斜坡的制动装置 驾驶员直接或间接操纵 用以特别是在下长坡时 稳定和减低车辆的速度 以减轻行车制动系统的制动负荷 当挂车与牵引车连接的制动管路渗漏或断裂时 能使挂车自动制动的制动装置 汽车操纵稳定性 驾驶者不感到过分紧张 疲劳的条件下 汽车能遵照驾驶者通过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 且当遭遇外界干扰时 汽车能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 汽车操纵稳定性包含两个方面 操纵性和稳定性 操纵性是指汽车及时准确地执行驾驶者指令的能力 反应了汽车与驾驶者配合的程度 稳定性是指汽车受到外界扰动后 维持或迅速恢复原运动状态的能力 反应了汽车运行状况的稳定程度 汽车操纵稳定性差的表现 发飘 反应迟钝 丧失路感 失去控制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 过度转向 不足转向 汽车的三种稳态转向特性 转向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弹性车轮转向时的几何关系 刚性车轮 若 则R R0 称汽车具有中性转向特性 若 则R R0 称汽车具有不足转向特性 若 则R R0 称汽车具有过多转向特性 装有弹性车轮的汽车转向简图 中性转向 不足转向 具有不足转向特性的车辆是稳定的 安全的 过多转向 具有过多转向特性的车辆是不稳定的 不安全的 为保证安全 应使汽车具有不足转向特性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汽车本身结构参数 如汽车的轴距 重心位置 轮胎特性等 汽车的使用因素 如弯道离心力 地面不平 坡度 左右车轮附着差异 横向风以及驾驶员操纵技能等 影响轮胎侧偏刚度的主要因素 A 轮胎尺寸越大 K也越大 B 相同尺寸的子午线轮胎比斜交胎K大 C 帘布层越多 K值越多 D 气压越大 K越大 E 轮胎所受垂直载荷越大 轮胎侧偏刚度反而下降 F 轮胎的扁平比 轮胎断面高H与轮胎断面宽B 越小 其侧偏刚度越大 提高操纵稳定性的主要措施 动力转向 自适应感应器 警报信号与控制系统 制动转向控制系统等等 2 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是使振动 噪声和各种气候条件下加于汽车乘员的心理压力尽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 环境安全性主要讨论汽车振动 噪声以及舒适性 nvh 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 振动 汽车平顺性 汽车行驶的平顺性是指汽车在正常行驶中能保证乘员 驾驶员和乘客 不致因车身振动而引起明显不舒服和疲劳的感觉 又称为乘坐舒适性 汽车噪声噪声源 汽车发动机和传动系工作时产生的振动 高速行驶时汽车轮胎在地面上的滚动 车身与空气的作用 根据汽车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可将汽车噪声分为车外噪声和车内噪声 车内噪声是指车身外的汽车各部分噪声通过各种声学途径传入车内的那部分噪声 车外噪声是指汽车各部分噪声辐射到车外空间的那部分噪声 舒适性 驾驶室内的空气调节 A 车内应有足够的新鲜空气 以防止乘员疲劳 头痛和恶心 B 车内空气流动应均匀 平均流速约0 25m s C 冬季希望室内温度能保持在10度以上 夏季为20 26度 至少应使室内外温差达到5度以上 3 感觉安全性汽车感觉安全性是指在汽车上设置特有装备或考虑一定的特殊要求 如照明设备 声响报警装备 驾驶员的直接和间接视线 便于驾驶员能掌握汽车的运行状况和道路状况 做出正确判断以减少交通事故的能力 1 汽车灯光汽车的照明设备分为车辆前端照明 后端照明和车辆内部照明设备三部分 前照灯 前照灯包括近光灯和远光灯 车辆后端照明设备有 停车灯 尾灯 防雾灯 转向灯 倒车灯 牌照灯等 车辆的内部照明信号设备 仪表灯 反射镜 聚光作用 配光镜 远近光光束 2 驾驶视野 驾驶视野的种类及要求 按行车方向可分为前方驾驶视野和后方驾驶视野前方驾驶视野是驾驶员在正常驾驶位置 透过前风窗玻璃和侧面的门窗玻璃所能看到的前方的道路 车辆 行人等情况的能力 后方驾驶视野是通过内后视镜和外后视镜看到的车辆后方情况的清晰图象 图象反映的范围 即为后方驾驶视野 按是否利用后视镜分为直接驾驶视野和间接驾驶视野直接驾驶视野是指驾驶员在驾驶位置时 不倚赖各后视镜而直接透过前风窗玻璃 侧向门窗玻璃和后风窗玻璃所能直接清晰地看到道路的范围大小 间接驾驶视野是指驾驶员在后视镜和下视镜的反射下所能得到的视野 汽车的驾驶视野取决于驾驶室形状 支柱的结构和玻璃窗的尺寸以及驾驶室座椅的高度 座垫与靠背的倾角 使用等 汽车最佳驾驶视野 A 前上方视区界限 保证驾驶员在交叉口前看见红灯信号后 确保在停车线之前把车停下 h 驾驶员眼睛距离地面的高度 m S 制动距离 m L 驾驶员眼睛与车头之间的距离 H 信号灯的安装高度 汽车前上方视角界限 为看清信号必须的前上方最小视角 B 汽车前下方视区界限 汽车前下方视区界限取决于前窗下部窗框的位置 对于长头型的汽车 则取决于发动机罩的位置和形状 汽车间接视野 汽车的间接视野是指通过后视镜看到的汽车侧后方的区域 影响汽车间接视野的因素主要有后视镜的曲率 安装位置和尺寸 后视镜曲率 一般汽车的车内用后视镜用平面镜 车外用后视镜用凸面镜 一般后视镜镜面的曲率半径应为500 600mm左右 后视镜安装位置 GB7258 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大客车和大型平头货车 在左右前各装一面后视镜 其他汽车左右各装一面后视镜 后视镜应尽可能靠近驾驶者的眼睛 应方便驾驶者观察 头部及眼球转动尽量小 后视镜应安装在车身上下振动最小的位置上 后视镜尺寸 轿车外后视镜的安装位置不得超出汽车最外侧250毫米的规定 二 被动安全性 汽车被动安全性是指事故发生时保护乘员和步行者 使直接损失降到最小的性能 1 减轻车外人员受害的结构措施 1 减轻一次碰撞伤害 能量吸收式保险杠 2 减轻二次碰撞伤害 发动机上部及前面挡风玻璃的周围布置弹性材料 3 减轻三次碰撞伤害 车前部设置防止行人摔到路面上的救护网等接收装置 以42km h碰撞 以56km h碰撞 伤害的重要程度 Honda公司电脑分析的假人行人碰撞试验 4 GB7258 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侧防护 总质量大于3500kg的货车和挂车应提供防止人员卷入的侧面防护 货车列车的货车和挂车之间应提供防止人员卷入的侧面防护 后防护 除半挂牵引车和长货挂车以外的总质量大于3500kg的货车和挂车的后下部必须装备符合GB11567 2规定的后下部防护装置 该装置对追尾碰撞的机动车必须具有足够的阻挡能力 以防止发生钻入碰撞 2 减轻乘员伤害的结构措施 汽车撞在固定物体上可称为一次碰撞 乘员撞在车内结构物上称为二次碰撞 1 减轻乘员二次碰撞的结构措施 1 安全带 为了减少碰撞对人的惯性力 以防止由二次冲撞而产生的乘员的高减速度 避免人在车内翻滚 碰撞 2 安全气囊 防止乘员在事故中与方向盘 仪表板等车内结构物接触 从而避免因二次碰撞而受伤 安全气囊的分类 根据保护乘员的位置不同可把安全气囊分为驾驶员气囊 副驾驶员气囊和其他乘员气囊等几种 根据碰撞的方式不同又可将其分为正面碰撞气囊 侧碰撞气囊和其他气囊等几种 安全气囊的组成 传感器 气体发生器 气囊三部分组成 智能安全气囊 分级气囊点爆技术等 在不系安全带的状况下 安全气囊不但不能对乘员起到防护作用 还会对乘员有严重的杀伤力 2 减轻乘员伤害的其他结构措施 安全转向柱 能量吸收式转向柱 除了满足转向器的常规功能外 还能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能量吸收式转向柱要求 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有能量吸收元件 安全玻璃 安全玻璃常用强化玻璃 钢化玻璃 和夹层玻璃 座椅头枕 头枕是一种用来限制乘员头部相对于躯干向后移动的弹性装置 座椅 座椅本身的强度及在车身上的安装强度要足够 有良好的振动特性 适合人体的振动特点 座椅在整车上布置应使转向盘和其他操纵机构与驾驶员的距离 视野 头部间隙 腿部间隙等能适应不同身材的乘员 其布置应使在发生碰撞时能保证安全 仪表板 仪表板表面应以弹性材料覆盖 减少车内突起物 3 防止事故火灾的结构措施 油箱油管破损 电火花 防止蔓延 阻燃材料 防止燃油泄漏 合理布置燃油箱位置 设计加油口时 要考虑撞车时的泄漏问题 燃油管的布置很重要 撞车时尽可能使其不受损伤 并且有几个变形自由度 采取具有阻燃性能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制作油箱 防止因撞车而发生的燃油箱爆炸 采用阻燃的内饰材料 对于大客车 要设安全门 机动车安全技术条件 中规定 车长大于8米或乘员多于40人的客车 如本身右侧仅仅有一个供乘客上下的车门 应设有安全门或安全出口 排气管朝向和排气管出口设置应科学合理 4 保护乘员生存空间的结构措施 提高驾驶室的变形强度 加强车身前部与后部吸收冲击的能力 第三节道路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 道路交通因素 一 交通流状态与交通安全1 交通量大小与交通事故关系 交通量很小时 交通事故率很低 a 当道路上的交通量逐渐增加时 交通事故相对数量有所下降 a b 当道路上的交通量继续增大时 与超车有关的事故也有所增加 b c 当交通量进一步增大 形成不稳定流 交通事故相对数量也随交通量的增加而增大 c d 当交通量增大到使车辆间距已大大减小 交通事故相对数量也降低 d e 如果交通量进一步增加 则产生交通阻塞 交通事故也大为减少 2 交通元组成与交通安全关系 以城市道路交通组成为例 交通元组成 客车 货车 摩托车 非机动车等 按照车辆的大小差异又可其分为大 中 小等车型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影响因素 大型车 货车和摩托车 当交通组成中大型车比例增加时 影响紧随其后行驶的小型车的视距 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当交通组成中货车比例增加时 由于客货车的动力性能存在差异 导致车速分布更为离散 车速方差变大 也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当摩托车比例增加时 导致车速分布离散 同时摩托车行驶的灵活性还可能导致其他车辆驾驶员措手不及 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对城市交通 减少因交通元组成不合理造成的交通事故措施 对城市部分道路实施货车限时 限地禁行措施 合理地对城市部分道路设置公交专用道 减少摩托车许可牌照的发放 二 道路几何线形与交通安全1 概念 公路线形 就是道路中心线的立体形状 平面线形 指道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纵面线形 指道路中心线在竖直面上的投影 横断面 道路中心线在与中心线垂直的面上的投影 道路线形设计原则 从行驶力学考虑 汽车行驶时应安全 迅速 舒适 从地形 地质上应合理经济 驾驶员的视觉和驾驶心理上应反应良好 与交通环境及沿途景观协调和谐 整体的线形保持连续性 表1我国某年各种道路线形的事故分析 表2我国某年各种地形的事故分析 2 平面线形平面线形可分为直线 圆曲线 缓和曲线三种线形 直线 直线路段不宜过长 容易对驾驶员产生催眠作用 目测车间距离困难 夜间行车增加车灯眩目的危险 容易导致超速高速行驶 德国规定不超过20v v是设计速度 美国是4 83公里 直线路段也不宜过短 我国规定最小直线长度为 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 h时 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为宜 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倍为宜 圆曲线 在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与地形等条件相适应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大半径 高速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 R 曲率半径 m V 设计车速 km h i 超高 f 摩擦系数 圆曲线最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0m 缓和曲线 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表5最小缓和曲线长度 超高 加宽 超高 道路超高规定在2 6 之间 不能太大 也不能太小 加宽 弯道上的路面应当加宽 3 纵断线形主要指表示道路前进方向上坡 下坡的纵向坡度和在两个坡段的转折处插入的竖曲线两类 纵向坡度 最大纵坡度 最小纵坡度 坡长 最大纵坡度 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 公路的性质 所经过地区的自然因素等 设计车型 东风EQ140 最小纵坡度 不小于0 3 坡长 最长坡长限制 我国和日本 标准 规定的高速公路最大纵坡度 最大纵坡的规定 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 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 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我国 规范 规定之最长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最小坡长应不小于设计速度9倍的行程 我国 规范 规定之最小坡长限制 竖曲线 心理因素 视距 改善线形 分类 凹形竖曲线和凸形竖曲线 i2 i1 为正时 表示凹形竖曲线 为负时 表示凸形竖曲线 竖曲线的设计 限制因素 缓和冲击 行经时间不能太短及保证视距 设计时考虑的指标 最小半径 最小长度 一般应满足3倍设计速度行程 即Lmin v 1 2 m s 缓和冲击 F Gv2 gR Gv2 127R 当对离心力和车重的比值加以控制后 根据设计速度就可以计算出竖曲线的最小半径R 满足视距 标准 规定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标准 规定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4 视距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 或对方来的汽车 为了防止冲撞而制动刹车 或回避障碍物绕行 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 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视距包括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 停车视距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从发现前方路上的障碍物时 从开始刹车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的最短距离 称为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 司机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 2 制动协调时间内行驶的距离 3 车辆开始制动到车完全停止所行驶的距离 制动距离 4 安全距离 t表示反应时间 驾驶员和车辆 取2 5s 表示路面与轮胎之间的纵向摩擦阻力系数 v表示汽车行驶速度 当设计速度为 120 80 公里 小时时 行驶速度为其85 当设计速度为60公里 小时时 行驶速度为其的90 潮湿路面上的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两辆汽车在同一条车道上相向行驶 发现时来不及或无法错开 只能双方采取制动措施 使车辆在相撞之前安全停车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一般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错车视距汽车在行驶中同迎面车辆在同一条车道上行驶 而从来车左边绕到另一车道并与对面来车平面上保持安全距离时 两车所行驶的最短距离 S错 错车视距包括第一辆车的反映距离及让车绕行距离 第二辆车在此时间内行驶的距离和安全距离 超车视距汽车绕道到相邻车道超车时 驾驶员在开始离开原行车路线能看到相邻车道上对向驶来的汽车 以便在碰到对向驶来车辆之前能超前并驶回原来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S1 加速行驶距离 S2 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 S3 超车完了时 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 S4 从超车汽车开始加速到超车完成 在这段时间内 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 全超车视距Sc S1 S2 S3 S4 超车视距 川藏线 死亡之线 八达岭高速公路 死亡之路 四川213国道都江堰至汶川映秀公路 死亡之谷 京津塘高速路北京段 死亡之路 国内十大夺命公路之典型路段 太克公路 魔鬼 U 字弯 鸡图公路43 5公里处 死亡地带 国内十大夺命公路之典型路段 三 交通设施与交通安全 1 交通标志 作用 组织和调节道路交通 用文字与图案向驾驶员提供沿线交通情报的设施 道路标志种类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 1999 道路标志材料 标志牌一般用钢板 搪瓷 合成树脂板 玻璃钢等制成 警告标志 用来警告车辆 行人注意危险地点的标志 禁令标志 用来禁止或限制车辆 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 指示标志 指示车辆 行人 行进的标志 指路标志 传递道路方向 地点 距离信息的标志 辅助标志 2 路面标线路面标线是直接在路面上用漆类喷刷或用瓷砖 混凝土预制快等铺列成线条 符号 与道路标志配合的交通管理设施 路面标线种类 禁止标线 指示标线 警告标线等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 1999 指示标线 指示车行道 行车方向 路面边缘 人行道等设施的标线 双向两车道路面中心线 车行道边缘线 左弯等转区线 人行横道 禁止标线 告示道路交通的遵行 禁止 限制等特殊规定 车辆驾驶人员及行人需要严格遵守的标线 中心黄色双实线 禁止路边长时停放车辆线 警告标线 促使车辆驾驶人员及行人了解道路上的特殊情况 提高警觉 准备防范应变措施的标线 四车道缩减为双车道 收费广场减速标线设置例 交通标志标线的作用 路面标线对驾驶员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交通标线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制约作用 路面标线对各种交通车辆具有导流作用 标志标线对降低速度和减少交通事故的作用 3 防护设施 以高速公路为例 防撞护栏 高速公路对防护设施的要求是 1 防止车辆迎面碰撞或滑出路侧 2 冲撞时能产生减速度使乘客免受伤害 3 撞车后回至原行车道时 尽可能不防碍其他车辆行驶 4 具有良好的视线诱导效果 防护栏的类型 1 按结构分类 分为刚性和柔性护栏 2 按保护对象分类 路旁护栏 分隔带护栏 行人护栏等 禁入设施形式 框架式铁丝网 高2 5m 带刺的铁丝栅 高2 5米 起到禁入栅的作用 反光诱导标志和防眩设施 反光诱导标志 防眩设施 植物防眩 百叶板式和金属网防眩栅 四 道路路面与交通安全 1 路面及其功能 分类 路面是在路基表面上用各种不同材料或混合料铺筑而成的一种层状结构物 功能 提供车辆在道路上能全天候的行驶 而且要保证汽车以一定的速度 安全 舒适而经济的运行 公路路面等级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高级路面 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次高级路面包括 沥青贯入式 沥青碎石 沥青表面处治 二级公路 路面分类 按力学特性 柔性路面 各种沥青路面和碎石路面 刚性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 中级路面包括 碎 砾石 泥结或级配 半整齐石块 其它粒料 三级公路 低级路面包括 粒料加固土 其它当地材料加固和改善土 四级公路 2 路面与交通安全 黄红色代表前方坡陡弯多 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 黄绿相间色代表前方是服务区 红色说明前方要进入道路下坡或者是隧道口 路面强度和稳定性 路面强度主要指路面整体对变形 磨损和压碎的抵抗能力 影响因素A 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 路面强度越低 B 湿度的影响 路面的湿度越大 路面强度也越低 技术指标 路面弯沉值 自动弯沉仪 路面平整度 路面表面的平整程度 路面抗滑性指标 路面摩擦系数 一般纵向摩擦系数或附着系数 水泥混凝土路面为0 5 0 7 沥青混凝土路面为0 4 0 6 路面抗滑性和路面的表面结构有关系 路面病害对交通安全影响 泛油 油包 油垄 裂缝 麻面 滑溜 五 道路结构物与交通安全1 横断面与车道数2 行车道宽度 我国规定大型车道为3 75米 小型车道为3 5m 3 路肩 路肩是指行车道外缘到路基边缘 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作用 增加路幅的富余宽度 保护和支撑路面结构 供临时停车使用 为公路其他设施提供设置场地 汇集路面排水 分类 硬路肩 硬路肩是指进行了铺装的路肩 常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和土路肩 宽度 一般为3或3 5m 4 分车带 分车带是道路行车上纵向分离不同类型 不同车速或不同行驶方向车辆的设施 以保证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 分类 按其在横断面上的不同位置和功能 分为中央分车带及两侧分车带 5 紧急停车带 设置间距 平原微丘区为300米左右 山岭重丘区为500米左右 宽度 包括硬路肩在内为3米 有效长度 30米 6 爬坡道 变速车道 高速公路的爬坡车道 其宽度一般为3 5米 过渡段长度为45米 变速车道是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的总称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