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006826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5.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战略咨询委员会清华大学欧阳明高2016 10 26 研究工作开展国内外汽车技术发展分析总体目标与关键里程碑分领域技术路线图创新保障措施 目录 大力发展汽车技术 是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减轻环保压力 实现 中国制造2025 制造强国目标的重要手段 背景和使命 汽车及相关产业对路线图需求迫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汽车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作用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落实汽车强国目标 中国制造2025 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 引导产业协调发展 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呈增长趋势 但越来越受到能源 环境 交通等的制约 应对产业技术变革 世界汽车技术创新步伐越来越快 新技术变革将重塑汽车产业 研究目标 聚焦变革 明晰路径 引导资源 促进创新 凝聚共识 协同行动 工作开展 1 7 路线图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总报告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图 节能汽车技术路线图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 汽车制造技术路线图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 轻量化技术路线图 于2015年9月中旬启动 历经逾一年正式完成 其间共动员了来自企业 高校 科研机构 行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超过500位专家 学者参与 研究工作开展国内外汽车技术发展分析总体目标与关键里程碑分领域技术路线图创新保障措施 目录 世界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汽车技术正向着低碳化 信息化 智能化方向发展 传统动力总成技术 汽油机 柴油机 替代燃料及变速器等 混合动力技术 不同构型及混合度 新能源技术 电动汽车技术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燃料电池汽车枝术等 共性技术 小型化 轻量化 低阻技术 电控优化等 车联网枝术设计 制造 服务一体化 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基于充分网联的智能工厂智能网联汽车 美国 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蓝图 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计划2015 2019 欧洲 欧盟2020年战略创新计划 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行动计划 日本 日本汽车战略2014 近20年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已有很大提升 我国汽车技术现状分析 产销规模奠定技术发展基础 整体技术水平呈现显著提升 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汽车产销规模连年第一 己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汽车产业未来仍有广阔空间千人保有量105 83经济持续增长三四线城市需求海外出口 发展问题需要技术进步规模效应推动技术发展 关键领域取得技术进步 自主品牌研发能力己有长足进步 但仍有不足 节能汽车 发动机基本掌握 变速器持续开发 混合动力陆续推出 新能源汽车 PHEV和BEV车型相继推出整体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先进 智能网联汽车 研发阶段已有成果 ADAS已有装备 互联网企业涉足 发动机技术 轻量化技术 自动变速器技术 动力电池技术 驱动电机技术 燃料电池技术 由于起步晚 基础弱等原因 目前我国尚不是汽车强国 多个方面与各大传统汽车强国还存在差距 国内外汽车技术发展对比分析 技术研发能力明显进步但仍存差距 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善 技术升级受制于整体工业基础薄弱 自主研发能力已有明显示提高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汽车技术发展需要多方面协同创新 因此完善的创新体系是必要的 各大汽车强国工业基础都很好我国汽车技术需要整体工业能力和工业基础的提升 工业基础是汽车技术的基石和支柱 中国还存在明显短板 需加快构建完善的新型汽车技术创新体系 汽车产业 信息 材料 装备制造 冶金 化工 机械 电子 中国初步形成 国外先进经验 政府 企业 高校 行业 美国USCAR 德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人才 研发投入 知识积累 数量与质量大大进步资深工程师数量严重不足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投入量与占比都不如国际汽车强企 数据库 流程 标准等已较为完善还需继续积累 我国汽车技术的发展需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汽车技术协调发展 科技变革与产业重构要求汽车技术创新发展 汽车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汽车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汽车产业是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交汇点 汽车是未来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重要输出点 汽车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支撑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双管齐下借力信息化 智能化技术应用 更加高效 安全的交通体系升级汽车信息化 智能化的应用与融合发展 效率与安全是交通体系的升级方向 产业战略定位提出汽车技术加速发展需求 能源环境压力提出汽车技术绿色发展需求 交通安全升级提出汽车技术融合发展需求 能源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形势迫在眉睫 效率 拥堵情况愈发严重 安全 交通事故数量 造成损失较大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产业变革需要汽车技术的支撑 汽车技术自身的复杂性与当前的外部机遇共同要求明确清晰的技术路线图 制定汽车技术路线图的重要意义 制定科学 合理 清晰的技术路线图 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价值 需要结合中国汽车产业与技术形势 明确中国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科技变革影响下 汽车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时期 汽车产业迎来重大机遇 指向低碳化 信息化 智能化的新技术 新形势 新状态种类繁多 各国选取的技术路线各不相同 复杂的汽车产业及技术 汽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低碳化 信息化 智能化 上游 下游 汽车产业与技术涉及多个领域 技术种类繁多 相互交织 彼此影响 复杂性极高 设计制造使用回收 关联产业 社会影响 机械钢铁 销售金融 能源 环境 交通 出行 研究工作开展国内外汽车技术发展分析总体目标与关键里程碑分领域技术路线图创新保障措施 目录 发展愿景 社会和产业两个维度 发展愿景与总体目标 产品方向 节能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 新能源汽车 技术趋势 低碳化 智能化 信息化 汽车技术进步 能源环境的友好发展 安全高效的智能交通 社会资源的顺畅移动 和谐健康的汽车社会 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产业生态全面升级 汽车产业持续发展 汽车强国成功建成 互为支撑 发展愿景 社会愿景 产业愿景 总目标 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先于产业规模 在2028年提前达到峰值 智能网联技术产生一系列原创科技成果 并有效普及应用 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 汽车产业初步实现电动化转型 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先于产业规模 在2028年提前达到峰值 发展方向与路径识别 紧抓战略机遇 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要突破口 以动力系统优化升级为重点 以智能化水平提升为主线 以先进制造和轻量化等共性技术为支撑 全面推进汽车产业由大国向强国的历史转型 产业总体技术路线图 2016 2020 2025 2030 研究工作开展国内外汽车技术发展分析总体目标与关键里程碑分领域技术路线图创新保障措施 目录 总体思路以混合动力技术为重点 以动力总成优化升级 降摩擦和先进电子电气技术为支撑 全面提升传统燃油汽车节能技术和燃油经济性水平 以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并重 加快紧凑型及以下小型车的推广 显著提高小型车比例 以发展天然气车辆为主要方向 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 推动我国汽车燃料的低碳化 多元化 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1 节能汽车 1 节能汽车 发展目标 技术路径 发展重点 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 2015年7 97L 100km2020年 5 0L 100km2025年 4 0L 100km2030年 3 2L 100km商用车平均油耗相比2015年2020年 降低10 2025年 降低15 2030年 降低20 节能汽车市场占有率 2020年 30 2025年 40 2030年 50 节能乘用车 提高发动机热效率优化动力总成匹配降低传动损失减少整车能量损耗混合动力发动机专用化提高混合动力系统效率节能商用车 提高柴油机热效率降低整车能量损耗混合动力 先进内燃机燃烧机理研究自主控制系统开发全可变气门技术废气能量回收发动机热管理技术变速器自动化 高效化及核心零部件技术低摩擦技术研究增压器与应用技术先进燃油喷射系统研究48V系统开发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技术 乘用车 总体执行车辆轻量化 小型化 大力发展混合动力 动力总成升级优化 电子电器节能 降低摩擦损失 替代燃料分担六大节能路径 1 节能汽车 提升电子电器节能效果大力发展48V系统电动空间 EPS等技术成为标配持续电能损耗 降低摩擦损失前期低滚阻中期低内阻后期低风阻 替代燃料分担以天然气为主2030年占比提高至8 动力总成升级优化2020年汽油机热效率提升至40 2025年汽油机热效率提升至44 2030年后期通过HCCI等热效率提升至48 推动车辆轻量化 小型化紧凑型及以下车辆占比2020年超过55 2025年60 2030年70 左右轻量化产品 技术 工艺加速应用 大力发展混合动力2020年占比达到8 油耗4L 100km2025年占比提升至20 油耗3 6L 100km2030年占比提升至25 油耗3 3L 100km 1 节能汽车 持续推进轻量化 动力总成升级优化高压低速高扭 电控优化 小后桥速比实现热效率50 发动机热管理技术 自动变速器等 热效率52 朗肯循环等实现50 热效率目标 替代燃料分担适度推动以天然气为主的替代燃料商用车稳定发展示范运营和试点应用 空气动力学优化前期重点发展低滚阻中后期大力开展流线型外观没计和优化 降低运行能耗跟踪车辆队列 提升运输效率等新型节能技术智能网联成熟后逐步应用 逐步发展混合动力系统构型 关键零部件研究中后期成本下降后 逐步向重型商用车推广 商用车 总体执行动力总成升级优化 逐步发展混合动力 空气动力学优化 降低运行能耗 替代燃料分担 持续推进轻量化六大节能路径 1 节能汽车 2 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总体思路以混合动力技术为重点 以动力总成优化升级 降摩擦和先进电子电气技术为支撑 全面提升传统燃油汽车节能技术和燃油经济性水平 以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并重 加快紧凑型及以下小型车的推广 显著提高小型车比例 以发展天然气车辆为主要方向 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 推动我国汽车燃料的低碳化 多元化 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总体思路以中型及以下车型规模化发展纯电动乘用车为主 实现纯电动技术在家庭用车 公务用车 租赁服务以及短途商用车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以紧凑型及以上车型规模化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为主 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在私人用车 公务用车以及其他日均行驶里程较短的领域推广应用 以动力电池 驱动电机突破发展支撑整车竞争力提升并实现关键部件批量出口 以覆盖全国的充电设施与服务网络建设支撑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 2 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发展目标 技术路径 发展重点 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 2020年 300km2025年 400km2030年 500km公交客车单位载质量电耗水平 kWh 100km t 2020年 3 52025年 3 22030年 3 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混动模式油耗 2020年 比2020年ICE降低25 2025年 比2020年PHEV降低10 2030年 比2020年PHEV降低20 纯电动汽车 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高电驱动系统效率底盘电动专用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优化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基于多信息的整车预测控制动力系统集成设计充电基础设施 快速充电技术互联互通技术充电便利性 低成本 高效率混合动力总成开发技术动力电机与底盘集成技术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集成及其控制技术高性能动力电机技术新型电机控制器技术先进充电技术整车只能能量管理技术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技术 2 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2 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3 燃料电池汽车 总体思路近期 5年内 以中等功率燃料电池与大容量动力电池的深度混合动力构型为技术特征 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在特定地区的公共服务用车领域大规模示范应用 中期 十年内 以大功率燃料电池与中等容量动力电池的电电混合为特征 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的较大规模批量化商业应用 远期 十五年内 以全功率燃料电池为动力特征 在私人乘用车 大型商用车领域实现百万辆规模的商业推广 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建设与规模扩大支撑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发展 3 燃料电池汽车 发展目标 技术路径 发展重点 燃料电池车发展规模 2020年 5000辆2025年 5万辆2030年 百万辆燃料电池堆比功率2020年 2kW kg2025年 2 5kW kg2030年 2 5kW kg燃料电池堆耐久性 2020年 5000小时2025年 6000小时2030年 8000小时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电堆技术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动力系统开发技术燃料电池汽车的设计与集成技术提高功率密度提高耐久性降低成本提高载氢安全 新型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先进燃料电池电堆关键辅助系统零部件技术高性能燃料电池系统混合型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制氢运氢储氢及加氢基础设施 3 燃料电池汽车 3 燃料电池汽车 3 燃料电池汽车 4 智能网联汽车 总体思路近期以自主环境感知为主 推进网联信息服务为辅的部分自动驾驶 即PA级 应用 中期重点形成网联式环境感知能力 实现可在复杂工况下的半自动驾驶 即GA级 远期推动可实现V2X协同控制 具备高度 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化技术 4 智能网联汽车 发展目标 技术路径 发展重点 2020年初步形成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体系 启动智慧城市相关建设 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下级 DA PA CA 新车装备率50 交通事故减少30 交通效率提升10 油耗与排放降低5 2030年基本建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与智慧交通体系 DA PA CA HA 高度自动驾驶 FA 完全自动驾驶 新车装备率达80 汽车交通事故减少80 普通道路的交通效率提升30 油耗与排放均降低20 加速发展感知 定位 通信技术同步发展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推动道路交通等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搭建智能电动汽车集成控制技术车载V2X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检测与防护关键技术机器视觉深度认知技术云网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与测试环境建设动态高精度地图综合研究 车载平台 基础设施 4 智能网联汽车 发展愿景 口安全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和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口效率显著提升交通效率口节能减排有效降低交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口舒适和便捷提高驾驶舒适性 解放驾驶员口人性化使老年人 残疾人等都拥有驾车出行的权力 车辆设施关键技术 信息交互关键技术 基础支撑技术 环境感知技术 智能决策技术 控制执行技术 V2X通信技术 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 高精度地图 高精度定位 标准法规与测试评价 4 智能网联汽车 网联协同决策与控制 联网辅助信息交互 联网协同感知 驾驶辅助 DA 部分自动驾驶 PA 有条件自动驾驶 CA 完全自动驾驶 HA FA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2 2025 自适应巡航 自动紧急制动 车道保持 辅助泊车 车道内自动驾驶 换道辅助 全自动泊车 高速公路自动驾驶 城郊公路自动驾驶 协同式队列行驶 交叉口通行辅助 车路协同控制 市区自动驾驶 无人驾驶 网联化 智能化 4 智能网联汽车 5 动力电池技术 总体思路近中期在优化现有体系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满足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需求的同时 以开发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 提升其安全性 一致性和寿命等关键技术 同步开展新体系动力电池的前瞻性研发 中远期在持续优化提升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同时 重点研发新体系动力电池 显著提升能量密度 大幅降低成本 实现新体系动力电池实用化和规模化应用 5 动力电池技术 发展目标 技术路径 发展重点 单体能量密度 Wh kg 2016年7月能量密度 110Wh 循环寿命 2000次电池系统成本 元 Wh 加大新体系电池的研发提升关键材料及关键装备水平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寿命和一致性加速动力电池标准体系建设和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 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动力电池安全性及长寿命技术动力电池设计及仿真技术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产业化技术动力电池系统及控制技术动力电池测试分析技术及标准体系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及资源回收技术 5 动力电池技术 5 动力电池技术 5 动力电池技术 6 轻量化技术 总体思路近期重点发展超高强钢和先进高强钢技术 实现高强钢在汽车应用比例达到50 以上 中期重点发展第三代汽车钢和铝合金技术 实现铝合金覆盖件和铝合金零部件的批量生产和产业化应用 远期重点发展镁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 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合车身及碳纤维零部件的大范围应用 6 轻量化技术 发展目标 技术路径 发展重点 2030年高强钢应用比例大幅增加单车用铝量超过350kg单车使镁合金45kg碳纤维使用量占车重5 整车比2015年减重 2020年 10 2025年 20 2030年 35 轻质材料的应用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先进的结构优化或设计方法大力推进高强度钢 铝合金 镁合金 工程塑料 复合材料等在汽车上的应用 轿车车身的轻量化轿车动力传动的轻量化底盘轻量化技术高强钢的材料与工艺提升轻质材料的部件制作工艺研究轻质材料典型部件的标准化 系列化研究复合材料工艺及高效制备轻质材料部件的设计与工艺模拟技术 6 轻量化技术 6 轻量化技术 2015年2020年2025年2030年 6 轻量化技术 7 汽车制造技术 总体思路以 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 优质制造 快速制造 为发展主线 全面提质增效降耗 以铝合金 镁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为重点 逐步掌握轻量化材料制造技术 以动力总成及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为突破口 显著提升轴齿等加工制造技术 实现制造装备的数字化 智能化 7 汽车制造技术 发展目标 技术路径 发展重点 后不良率比2015年下降 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 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 传统制造技术新材料制造技术新总成及零部件制造技术智能化制造技术 轻量化车身制造技术轻量化底盘制造技术动力总成精密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制造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 车身覆盖件制造技术路线图 铝合金 镁合金车身覆盖件制造技术 7 汽车制造技术 发展目标 冲压技术 连接技术 2016年 2020年 2021年 2025年 2026年 铝 镁合金整车质量占比15 1 2 以上 建立铝合金零件冷冲压设计标准 车身铝合金板件制造技术可实现率50 开发出适合钢 铝和侣 镁缝焊和点焊的接头强度控制技术 接头疲劳强度超过常规电阻点焊接头的50 以上 生产成本比电阻点焊节约40 铝 镁合金整车质量占比20 2 以上 铝 镁合金整车质量占比30 4 以上 形成全铝车身零部件的冲压成型技术车身铝合金板件制造技术可实现率100 车身镁合金板件制造技术可实现率10 形成高效的钢 铝 铝 铝 侣 镁 镁 镁的连接新技术其接头疲劳强度为电阻点焊的2倍 成本接近或略低于电阻焊点成本 形成更为可靠和高效的钢 铝 铝 铝 铝 镁连接新技术 接头疲劳强度为电阻点焊的2倍以上 成本接近或略低于电阻点焊成本 7 汽车制造技术 7 汽车制造技术 研究工作开展国内外汽车技术发展分析总体目标与关键里程碑分领域技术路线图创新保障措施 目录 为保证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有效实施 需发挥制度优势 动员各方面力量 完善政策措施 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创新保障措施 一 成立国家汽车强国建设领导小组 二 打造新型汽车产业创新体系 四 组建国家职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三 创新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效应 八 建立高品质汽车产品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 七 加快国有汽车企业管理和考核体制改革 六 建立基于车辆能效的奖惩体系 五 多措并举培育优势领域与领跑者企业 技术路线图实施效果预估 按本路线图 中国汽车产业从油井到车轮的CO2排放总量将从2028年呈现下降若2025年前实现从高碳电网向低碳电网转型 汽车产业CO2将在2026呈现下降将为中国承诺的2030年CO2排放达到峰值做出亿吨级贡献 谢谢大家 上海清盛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附录资料 新型锂离子电池 据透露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有机电解质动力锂离子电池 在大型的储能系统中 传统锂电池成本高 对生产条件要求高 并且由于有机电解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这也是目前电能汽车这样的新能源产品得不到大规模推广的主要阻碍 吴宇平课题组的这项成果对发展新型的低成本 易大规模生产 安全环保的蓄电池体系提供了可能 据称 新型的水锂电采用水溶液作为电解质 阻燃性增强 使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烫发热 安全性能高 用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制成复合膜 能将电池的能量损耗降到5 以下 美国道路标准 中国分级 与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分级类似 我国ICV主要分为驾驶支援辅助DA 部分自动化PA 有条件自动化CA 高度自动化HA和完全自动化FA五个阶段 2015油耗 中国分级 近日 Fisker的新款纯电动车型正式亮相 通过官方亮相的车型图像可以看出 它与之前的Karma在设计方面没有任何的练习 而且除了全新的外观设计之外 根据Fisker官方的消息称 这款名为Emotion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将达到643公里 中国分级 它的外观设计极具运动感 外扩式的前后翼子板设计使其看上去攻击性十足 根据Fisker官方的消息称 这款名为Emotion的纯电动车型由碳纤维和铝制材料所打造 轻量化的用料进一步展现了它运动特性的一面 而最令Fisker引以为傲的则是它的后排空间 尤其是相对Karma车型来说 这款Emotion纯电动车型提供了舒适和充足的后排空间设计 中国分级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称 这款Emotion纯电动车型的最高时速可达260公里每小时 而其续航里程可达到惊人的643公里 而这样一个续航里程 要得益于Emotion所采用了全新石墨烯电池技术 石墨烯电池技术由FiskerNanotech和Nanotech能源公司共同开发 作为Tesla劲敌 FiskerEmotion同样也将会配备自动驾驶技术 但是Fisker承认 目前该技术还没有正式配备在Emotion车型上面 并且 Emotion采用的自动驾驶技术 由专门为高端汽车市场提供自动驾驶技术的第三方公司提供 FiskerEmotion将会在2017年正式展出 并且在2017年年内正式销售 2015中国续航里程排名 2015整车整备质量 燃油标准 明年1月1日起 本市将实施第六阶段车用燃油标准 并同时上市 京六 油 市环保局介绍 预计使用第六阶段油品后 在用汽油车颗粒物排放降幅达10 非甲烷有机气体和氮氧化物总体上能够达到8 12 的排放削减率 在用柴油车氮氧化物下降4 6 颗粒物下降9 1 总碳氢化合物下降8 3 一氧化碳下降2 2 I型测试限值与国五相比有很大变化 采用了燃油中立原则 设定了两个阶段的污染物限值 即六A和六B 国六B阶段限值与国五相比有较大变化 汽油车污染物降低了45 50 柴油车污染物降低了70 81 颗粒物下降33 II型试验 RDE 实际驾驶排放测试 是欧盟新增加的测试项目 我国也将采用这一测试 我国把测试条件扩展到海拔高度2400米 扩展系数是1 8 燃油标准 在III型试验方面 以前曲轴箱排放测试只针对汽油车 现在对汽油车和柴油车都有要求 禁止将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 但两者要求略有不同 柴油车需要保证曲轴箱封闭 如果不封闭 进行排放测试时需要将曲轴箱气体导入CVS 与尾气排放加在一起不能超过限值 IV型试验借鉴了美国蒸发排放测试规程 限值由原来2克 天降至国六标准的0 70克 次 标准限值加严了65 考虑测试方法的严格程度 控制要求至少提高80 以上 V型试验主要针对耐久性设定 这一直是车企非常关注的 据悉 耐久性试验仍然按照16万公里进行 倪红说 16万公里是通过调研国内车辆行驶得出的数据 能够代表国内车辆的普遍使用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