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00320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足口病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手足口病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手足口病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手足口病知识与防控措施,2,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3,全球流行概况,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 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HFMD(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1958年加拿大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oxA16为本病病原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1972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4,国内流行情况,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数病例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两年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爆发。两次爆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5,2000年5-8月烟台招远市立医院报告1698例,6月15-7月15发病高峰,3例死亡。 2000年秋季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苏州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某幼儿园也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苏州引起爆发疫情 2001年4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患病率达6.65%。,国内流行情况,6,国内流行情况,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29例,其中22例死亡.(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安徽、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都有报告,7,我国手足口病现状,2011年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1619706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风疹,报告死亡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感冒。,8,我国手足口病现状,2012年1月: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165795例,死亡10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2%。 2012年2月: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129844例,死亡15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4。 2015年我市已经上报了340余例手足口病。,9,手足口病的定义,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自愈,10,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COX-A组的2、4、5、7、9、10、16,B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EV71).埃可病毒等。 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11,肠道病毒的生物特性,属于RNA病毒 对75%酒精及5%来苏不敏感。对热敏感,在50 可被迅速灭活,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12,13,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14,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15,易感人群,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16,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17,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为1-7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18,19,20,21,22,23,24,病例诊断及治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图(2011年版),25,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26,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现场调查处置 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源的管理 标本采集和检测 消毒措施 健康教育 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27,聚集性病例,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28,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1)聚集性病例调查:了解聚集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以分析流行因素,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要对首发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附件2)。,29,(2)重症或死亡病例调查:详细了解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传播情况、病原检测结果,以分析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3)。,30,传染源的管理,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 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31,标本采集和检测,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要采集标本 医疗机构负责样本采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导医疗机构进行相关生物学标本的采集,32,消毒措施,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 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33,健康教育,广播报纸等多种形式开展防病知识宣传 举办相关人员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34,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35,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36,工作要求,1各医疗机构开放发热门诊,按要求设置预检分诊台,做好记录,按要求做好疫情上报工作 2做好辖区内乡村医师、个体诊所医师的相关培训工作 3严禁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截留5岁以下发热患儿 加强健康教育,各医疗机构都应在醒目位置处一期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专栏,37,救治流程,1.各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下设点、诊所、门诊部发现5岁以下发热儿童均应转诊至当地卫生院发热门诊进行诊治,排查手足口病 2轻症病人(38.5度以下)在中心卫生院就近治疗 3重症病人(38.5度以上)转诊至定点救治医院治疗(浏阳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38,特别强调,近年来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增多,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病情一般无明显起症表现,但到第二、三天就转为重症病例,故再次强调:每位医师都必须慎重对待,切不可抱着先治疗试试看的态度,漏诊、误诊而导致患儿病情加重 对发热的患儿应该做好“首诊负责制”,切不可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阿司匹林”等降温药 务必保重澄潭江镇辖区内无有因为医师失职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否则一切由当时人负责,39,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