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教学备课及反思 (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89641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教学备课及反思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教学备课及反思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教学备课及反思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教学备课及反思 (I)【教材分析】本组课文都记叙了漂泊在外的人们,怀着一颗眷恋家乡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古诗词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通过诗词的形式展示了离别家乡人的思念情感。这情感在“春风又绿”中,在“临发又开封”里,更在“故园无此声”里。梅花魂借外祖父珍爱梅花,展示了老华侨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梅花是国之魂,是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亲的话语以及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这阵阵桂花雨,无不是家乡思念的依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热爱家乡在“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样直接的倾诉中,在优美的风景中,在平淡的叙事中。围绕一个情字,一枝一叶总让人难忘,总流露出这份思乡情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并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3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4继续深入把握同主题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会把握单元学习的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一谈你的家乡好吗?假如有一天当你离开你的家乡,你会想念这个地方吗?你又会怎样回忆你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离家的游子感受他们对家乡的情感。二、检查预习收获,提练研讨问题1检查朗读课文。(1)古诗词三首(2)梅花魂313段。(3)桂花雨25段。(4)小桥流水人家15段。2检查课文内容了解情况。本单元课文所讲的离家的人分别是谁?快速找一找。学生汇报: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外祖父、我等。3他们通过文章表达着对家乡怎样的情感?又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请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三、交流汇报学习收获重点研读1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中的“一水”、“数重”离家之近、“又绿”、“何时”离家之久来表现(景明月),秋思中“意万重”之心事重重、“又开封”之无限话语来表现(行秋风),长相思从“山一程”、“水一程”之路途之远、“风一更”、“雪一更”前行之难来表现。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绿”的美好景象、“万重”语言里、“碎”的无眠中,培养想象表达能力。2梅花魂重点引导学生作者借梅花之爱,抒热爱民族之情,对民族热爱表现在吟诵诗文的悲伤中、在对墨梅图的爱惜中、在不能回国的痛哭中、对莺儿的深刻教诲中、在送梅花手绢的泪眼中,深刻领会内心的眷恋中。培养理解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刻画了解。3桂花雨重点引导学生借理解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家乡给作者带来的无限快乐回忆,深刻把握母亲话语的深刻意思。4小桥流水人家中直接提示学生通过句子出示明确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通过事情的叙述、通过直接的表白,展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四、总结拓展1出示日积月累中诗句,深入领会思乡之情。2布置作业:(1)抄一抄:把本课描写人物、景色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2)写一写:围绕家乡让你难忘的一景一物,表现对家乡的喜爱之情。(3)唱一唱:课下搜集有关思念家乡的歌曲,练习唱一唱。(4)读一读:课下找一些表达思乡情感的文章看一看是如何描写的。教后反思:主体不动课何以兴五年级上册二单元整体教学反思今天根据自己的备课进行了班级的同步教学。从教学整体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在匆匆中基本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仔细分析有课的设计问题(课堂容量大以及教学重点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也有对学情分析和处理安排耽误时间的原因,更重要的我想还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习惯问题。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投入状态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高低。无论你设计教学再精心(原则上不现实的,常态的课堂教学是没有完美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有许多的问题。准备再全面,只要学生主体性学习不动起来,你的教学就是空。分析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学习意识不强,原因是多元的。早期没有培养起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对学语文没有正确的认识,便没有对语文学习正确的态度。其实语文学习是富有魅力的。无关的几个字、词组合到一起去,就会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展现多彩的画面、演绎精彩的故事。从一年级起作为每个语文教师就应该以此为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重点,以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为保障,积极引导学生品读精彩语言(包括字词句段),渗透文化教育、品德修养教育以及能力方法训练。注重实施赏识教育,从点滴处学习闪光处入手,放大学生语文学习细微的优秀做法,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看似枯燥的读书生活中。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功利的教学成绩思考,更多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为根本。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多一些学生学习体验机会,多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对话交流的空间,少一些机械式分析讲解,少一些严格按照教案教学的刻板,让学生更多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体验语言实践的快乐所带来自身成长的快乐。总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愿望,激活学生学习热情,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真正徜徉于书海,沉醉于语言,此谓语文教学之大幸也,也是每位语文教师肩上神圣的历史使命。语文科学研究如何在写作中安排材料结题报告一、 课题的提出、界定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提高写作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体现。而材料在写作中起着支撑的作用。提出这个课题,是源于五年级的学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大自然的启示”的作文,那次作文从总体上看,写得很失败,因为学生没有根据这次活动所积累的材料去写。针对这样的现状,讲清了材料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让教学主体写了二次作文,并提出了“如何在写作中安排材料”的科研课题。二、 研究方法1、 设置导入的情境,激发兴趣青少年具有好奇的心理,为此,巧设情景导入,如:人没有了双腿,毕竟不是一件好事,有些同学的作文就是这样。这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激发了兴趣。2、在指导上力求平易、自然,切合实际,又具有创新意识。指导教学主体立足于他们的实际,重视间接经验,也重视直接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尽量从小处取材,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既利用平时量的积累,又要有质的飞跃,发挥出创造的潜能。3、制定评价标准及时评价好的现象,并及时鼓励;纠正不合理的地方,促其改正,由此规定教学主体的做法。三、 研究内容1、依托阅读,写好读书笔记,加强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就事业需要积累,学习知识需要积累,写作更需要积累,积累的对象便是材料,积累就为教学主体储备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为此教学主体就需要阅读一定量的作品,在阅读中看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既阅读书本知识,又阅读课外知识。2、 借发展学生个性的机会优化生活积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个性”便是便是创新的基础,它既体现个性独特的观察、思维与独特的创造。由此可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对材料的看法,鼓励求异、求新思维,突出个性特点,抒发真情实感,并落实到写作当中。必要时应推敲自己及他人的习作、作品以及名篇。3、提高教学主体的分析能力提高教学主体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看对材料的使用情况,照搬照抄不符合个性要求;一笔带过类似于泛泛而谈;只有懂得对材料进行发挥,发表自己的看法,加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材料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这样也才能够吸引读者。因此,作文中的材料比西施客观事实与主观情感的契合。这样也做到了合理取舍、整合材料。4、 进行作文讲评、修改与欣赏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后,要指出其优劣,知道生生之间进行互批,然后再进行对优秀习作的欣赏,这样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优缺点,最后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且写好后记。5、总结收获与写作规律,已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四、具体操作XX.3-XX.7起始阶段,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作品,明确材料的作用,结合范例讲解学生习作,让学生理解材料的重要性。XX.9-XX.12实践阶段,让学生有意识的在活动中积累材料,并将资料应用到写作中,懂得如何在写作中应用材料。积累优秀习作。XX.3巩固阶段,继续在写作中应用材料,并总结经验,指导下一步的写作,同时展示优秀习作。教师写好结题报告。五、 研究过程1、实践对象:五年级四个班,共150名实验主体。2、实践教师:承担实验中的命题、指导、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具体化和实际评价工作。3、创设任务:(1) 创设情境:用语言描述引起教学主体的兴趣,进而引出材料的重要性,因起教学主体的重视,让其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积累。(2)在指导上力求平易、自然,切合实际,又具有创新意识。指导教学主体立足于他们的实际,重视间接经验,也重视直接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尽量从小处取材,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既利用平时量的积累,又要有质的飞跃,发挥出创造的潜能。4、 制定评价标准(1) 所采用的材料有没有偏离中心;(2) 对材料的开发程度是否可以,是否用了材料还是类似于泛泛而谈;(3) 对材料的去舍是否合理;(4) 是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5) 是否在材料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渗入了自己的情感;(6) 用词是否恰当;(7) 句子是否通顺;(8) 标点符号是否正规。5、 动员教学主体互批互改,互相欣赏6、教师评价教师依据教学主体中的材料进行评价,对其起示范作用。六、研究结果经过半年的训练,80%以上的同学的作文实现了由泛泛而谈到材料充实,由干涩到生动,由扁平到立体的变化。依托材料,在写作中合理的安排、整合材料,他们取得了理想的表达效果,提高了自身的语文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