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398796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7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脉管系统,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2,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脉管系统不仅是血液和淋巴的运输管道系统,而且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如心肌细胞能分泌血管紧张素、抗心律失常肽,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3,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脉管系统,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心 第三节 动脉 第四节 静脉,4,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第一节 总论,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1心 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2动脉 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3毛细血管 连接动、静脉末梢之间的管道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4静脉 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5,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属支 冠状静脉窦,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器官内毛细血管,右心房,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 肺泡毛细血管 肺静脉及其各级属支 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右心房,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6,二、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1动脉间吻合 2静脉间吻合3动静脉吻合 4侧支吻合,终动脉,三、血管的变异和异常,侧支循环,7,一、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第二节 心,心尖搏动,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心位于中纵隔内,1/3位于正中线右侧,2/3位于正中线左侧。,心尖,头臂干,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心包膈动脉,升主动脉,冠状沟,右心耳,膈,右心室,锁骨下动脉,迷走神经,主动脉弓,肺动脉干,左心耳,心包,左肺,左心室,心尖,8,心底 出入心脏大血管,两面心的胸肋面(前面) 膈面(下面) 三缘左缘(纯缘) 心的下缘(锐缘) 右缘4条沟 前室间沟后室间沟心尖切迹冠状沟 (房室沟)后房间沟,房室交点 crux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9,心腔的钟面关系 (水平切面),二、心腔,平第4肋间隙上部,通过心作一水平切面并标以钟面数字,右心室:5-8点 右心房:8-11点 左心房:11-1点 左心室:2-5点,10,(一)右心房,界沟 界嵴,1固有心房 右房室口 梳状肌 2腔静脉窦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下腔静脉瓣(Eustachian瓣),11,冠状窦口 冠状窦瓣 (Thebesian瓣) 心最小静脉 卵圆窝 主动脉隆凸心导管术的一个标志 Todaro腱,Koch三角 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12,1右心室流入道 (固有心腔 )肉柱乳头肌前乳头肌后乳头肌隔侧乳头肌 隔缘肉柱(节制索) 右房室口三尖瓣环(右房室瓣)前尖、后尖和隔侧尖 三尖瓣复合体,(二)右心室,室上嵴,三尖瓣,隔瓣,后瓣,前瓣,13,2右心室流出道(动脉圆锥或漏斗部),肺动脉口 肺动脉瓣 肺动脉窦 半月瓣小结,动脉圆锥 下界室上嵴 前壁右心室前壁 内侧壁室间隔,肺动脉瓣,14,(三)左心房,1左心耳心外科最常用手术入路之一,2左心房窦(固有心房)左房室口,1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窦部) 二尖瓣复合体左房室口 二尖瓣环二尖瓣(左房室瓣 )前尖 后尖 前乳头肌后乳头肌,(四)左心室,15,2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前庭) 主动脉口主动脉瓣主动脉窦右冠状动脉半月瓣(窦)(即前半月瓣)左冠状动脉半月瓣(窦)(即左后半月瓣)无冠状动脉半月瓣(窦)(即右后半月瓣),16,三、心的构造,(一)心纤维性支架 (心纤维骨骼),1右纤维三角(中心纤维体) Todaro腱 2左纤维三角圆锥韧带(漏斗腱) 瓣膜间隔,左、右纤维三角 4个瓣纤维环(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 圆锥韧带、室间隔膜部和瓣膜间隔等,右纤维三角,左纤维三角,17,(二)心壁,1心内膜 2心肌层心房肌2层 心室肌3层,主动脉,上腔静脉,左心房,左肺静脉,左心耳,左心室,中层,浅层,心涡,深层,中层,浅层,右心室,右心房,肺动脉干,右心耳,前室间沟,3心外膜,心房肌与心室肌不连续 心房肌薄 心室肌厚左心室肌厚右心室肌薄,18,(三)心间隔,1房间隔(房中隔) 卵圆窝Koch三角,2室间隔(室中隔) (1)肌部在两侧的心内膜深面分别有左、右束支通过。 (2)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易发部位。,19,3房室隔,kent纤维,20,四、心传导系,功能:产生和传导冲动,节律性控制心脏活动。,(一)窦房结 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 的心外膜下,(二)结间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氏纤维网,21,(四)房室束(His束),行于室间隔上缘 ,向下分为左、右束支,(三)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区),房室结 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 房室束的近侧部 兴奋延搁,22,(五)左束支 呈扁带状,短而分叉早。 房室束及其分支的功能特点缺 乏自律性,传导速度快。(六)右束支呈圆柱形,细长而分叉晚(七) purkinje 纤维网,即副传导束或旁路, 使心室肌提前收缩,产生预激综合征。, Kent束 Mahaim纤维 James旁路束,(八)心传导系的常见变异,23,五、心的血管,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一)冠状动脉,1左冠状动脉,(1)前室间支,左室前支 右室前支 室间隔前支,(2)旋支,左缘支 左室后支 窦房结支 心房支 左房旋支,上腔静脉,升主动脉,窦房结支,右心耳,右冠状动脉,右室前支,右房支,右缘支,右心室,前室间沟,主动脉弓,动脉韧带,肺动脉干,左心耳,动脉圆锥支,旋支,斜角支,前室间支,心大静脉,左缘支,左心室,左室前支,心尖,24,2右冠状动脉, 窦房结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右旋支 右房支 房室结支,3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主动脉,左肺动脉,左肺静脉,旋支,冠状沟,左心室,左室后支,室间隔支,心尖,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左心房,右肺静脉,右心房,冠状窦,下腔静脉,心小静脉,右冠状动脉,心中静脉,后室间支,右室后支,右心室,25,4壁冠状动脉,5心室壁内血管构筑,心肌桥,26,(二)心的静脉,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 心小静脉,冠状窦右心房,1.冠状窦及其属支,(1)冠状窦 (2)冠状窦的主要属支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 心小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冠状窦,2心前静脉,27,3心最小静脉 (Thebesius静脉),(三)冠状血管的侧支循环,28,六、心的神经,七、心包,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纤维心包(外层)浆膜心包(内层)壁层脏层心外膜,心包窦在心包腔内,浆膜心包脏、壁两层反折处的间隙,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29,八、心的体表投影,30,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脉管系统,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心 第三节 动脉一、肺循环的动脉 二、体循环的动脉 第四节 静脉,31,第三节 动 脉, 配布与人体结构是相适应的 每一大局部都有12条动脉干,器官外动脉分布的基本规律:, 分壁支和脏支,壁支保留原始分节状态 动脉常有静脉、神经伴行,构成血 管神经束 行程中,多居于身体的屈侧、深部 或安全隐蔽的部位 常以最短距离到达它所分布的器官 分布的形式与器官的形态有关。 口径与它所供血器官的大小及该器 官的功能有关。,32,器官内动脉分布与器官的构造有关,33,动脉韧带,一、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左肺动脉 右肺动脉,动脉韧带,34,二、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颈总动脉头颈 锁骨下动脉上肢 胸主动脉胸部 腹主动脉腹部 髂外动脉下肢 髂内动脉盆部,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左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右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右髂总动脉,35,升主动脉 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主动脉弓 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支气管支,左主支气管,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升主动脉,36,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部分。为压力感受器,血压增高时兴奋,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一)颈总动脉,37,颈动脉小球 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动脉杈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增高或氧分压降低时,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38,1、 颈外动脉,2、颈内动脉,(1)面动脉 (2)颞浅动脉 (3)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脑膜 中动脉,枕动脉,上颌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甲状腺,甲状腺 上动脉,面动脉,颈总动脉,主要分支有: 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和咽升动脉等,39,(二) 锁骨下动脉,主要分支有: 椎动脉 胸廓内动脉腹壁上动脉 甲状颈干,锁骨下动脉的直接延续 是上肢的主要动脉干。,40,1腋动脉 主要分支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旋肩胛动脉旋肱后动脉旋肱前动脉胸上动脉,41,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2肱动脉,42,3、桡动脉,4、尺动脉, 掌浅支 拇主要动脉, 骨间总动脉 掌深支,43,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5掌深弓和掌浅弓,(1)掌浅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2)掌深弓,44,(三)胸主动脉,壁支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膈上动脉 脏支支气管支食管支 心包支,45,(四) 腹主动脉,1. 壁支腰动脉膈下动脉骶正中动脉,下腔静脉,肾上腺,右肾,输尿管,膀胱,直肠,肠系膜下动脉,左肾静脉,膈,左肾动脉,腹主动脉,睾丸动脉,右髂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腰大肌,髂肌,成对的: (1)肾动脉、肾上腺动脉 (2)睾丸动脉(精索内动脉 ) (3)卵巢动脉,2. 脏支,46,(4)腹腔干 1)胃左动脉 2)肝总动脉 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胆囊,肝固有动脉,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腹腔干,脾,脾动脉,肝总动脉,胆囊动脉,47,胃右动脉,胃左动脉,胃网膜左动静脉,腹腔干,脾动脉,胃短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脾,3)脾动脉胰支胃后动脉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48,(5)肠系膜上动脉1)胰十二脂肠下动脉2)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3)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 4)右结肠动脉5)中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横结肠,横结肠系膜,大网膜,胰,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升结肠,盲肠,阑尾动脉,回肠,回肠动脉,空肠动脉,肠系膜 上动脉,空肠,49,十二指肠空肠曲,大网膜,肠系膜下静脉,结肠左曲,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降结肠,直肠上动脉,乙状结肠,膀胱,直肠,髂总静脉,髂总动脉,肠系膜,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胰,中结肠动静脉,1)左结肠动脉2)乙状结肠动脉3)直肠上动脉,(6)肠系膜下动脉,50,(五)髂内动脉,1壁支:(1)闭孔动脉(2)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 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坐骨神经,闭孔动脉,髂内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51,2脏支: (1)脐动脉 (2)子宫动脉 (3)阴部内动脉膀胱下动脉 直肠下动脉,右髂总动脉,输尿管,髂外动静脉,输卵管,髂内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膀胱上动脉,脐动脉,52,六、髂外动脉,1股动脉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穿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腹壁下动脉 旋髂深动脉,股动脉,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穿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53,3胫后动脉 (1)腓动脉 (2)足底内侧动脉 (3)足底外侧动脉足底深弓跖足底总动脉趾足底固有动脉,2腘动脉,腘动脉,腓动脉,胫后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54,4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弓状动脉,胫前动脉,5足背动脉(1)足底深支(2)第1跖背动脉(3)弓状动脉,足底深支,第1跖背动脉,55,56,57,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脉管系统,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心 第三节 动脉 第四节 静脉一、肺循环的静脉 二、体循环的静脉,58,第四节 静脉,特点: 静脉瓣 体循环静脉浅静脉(皮下静脉)最后注入深静脉。深静脉(伴行静脉) 名称和行程与伴行动脉相同 静脉的吻合比较丰富,数量多,管腔大、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静脉瓣,59,结构特殊的静脉包括硬脑膜窦和板障静脉。,60,左上肺静脉 收集左肺上叶的血液 左下肺静脉 收集左肺下叶的血液,右上肺静脉 收集右肺上、中叶的血液右下肺静脉 收集右肺下叶的血液,左心房,一、肺循环的静脉,右肺静脉,左肺静脉,肺动脉干,左心房,右心室,61,上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 心静脉系,二、体循环的静脉,62,(一)上腔静脉系,上腔静脉的合成、属支及收纳范围,左锁骨下静脉 左上肢静脉血,左静脉角,食管、支气管及部分胸腹后壁的 静脉血,奇静脉,右头臂静脉,左颈内静脉 头部左侧静脉血,左头臂静脉,上 腔 静 脉,右颈内静脉 头部右侧静脉血,右锁骨下静脉 右上肢静脉血,右静脉角,63,(1)面静脉:无瓣膜,与颅内静脉有交通。,内眦静脉,面深静脉,翼静脉丛,危险三角 颈外静脉为浅静脉,面静脉,颈内静脉,海绵窦,1头颈部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眼下静脉,面静脉,翼静脉丛,颈内静脉,面横静脉,下颌后静脉,乙状窦,64,颞浅静脉,上颌静脉,耳后静脉,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内眦静脉,鼻外静脉,面静脉,下颌后静脉,翼静脉丛,锁骨下静脉,(2)下颌后静脉 颞浅静脉上颌静脉翼静脉丛 (3)颈外静脉 (4)颈前静脉颈静脉弓 (5)颈内静脉 (6)锁骨下静脉静脉角,静脉角,颈静脉弓,颈前静脉,65,2上肢静脉,(1)上肢浅静脉1)头静脉2)贵要静脉 3)肘正中静脉 4)前臂正中静脉,(2)上肢深静脉 (同名动脉伴行)腋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66,(1)头臂静脉 (2)上腔静脉 (3)奇静脉 (4)半奇静脉 (5)副半奇静脉,3胸部静脉,右侧胸壁静脉血,奇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上腔静脉,右头臂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左头臂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67,(6)脊柱静脉,椎外静脉丛 椎内静脉丛脊柱静脉丛,椎内前静脉丛,椎外前静脉丛,椎外后静脉丛,椎内后静脉丛,68,(二)下腔静脉系,69,1下肢静脉,(1)下肢浅静脉 1)小隐静脉足背静脉弓2)大隐静脉隐静脉裂孔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2)下肢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股静脉,小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大隐静脉,隐静脉裂孔,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股静脉,足背静脉网,70,2腹盆部静脉 (1)髂外静脉 (2)髂内静脉 (3)髂总静脉 (4)下腔静脉 1)壁支 2)脏支 睾丸静脉蔓状静脉丛卵巢静脉肾静脉 肾上腺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左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左睾丸静脉,输尿管,左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右肾静脉,右睾丸静脉,右髂总静脉,腹主动脉,肝静脉,直肠,髂内静脉,71,特点无瓣膜起端与末端皆为毛细血管,肝门静脉,脾静脉,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经肝门入肝,(5)肝门静脉系,1)肝门静脉 2)肝门静脉的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幽门前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胃右静脉,胃网膜右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静脉,回结肠静脉,直肠上静脉,乙状结肠静脉,左结肠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脾静脉,胃左静脉,下腔静脉,72,食管静脉丛,奇静脉,上腔静脉,胃左静脉,肝门静脉,食管静脉,肝门静脉高压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导致呕血。,3)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途径,通过食管腹段粘膜下的食管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系的胃左静脉与上腔静脉系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之间的交通。,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食管静脉丛,胃左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直肠下静脉,直肠静脉丛,腹壁浅静脉,附脐静脉,肝门静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下腔静脉,脾静脉,锁骨下静脉,脐周静脉网,73,髂内静脉,下腔静脉,直肠静脉丛,肝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髂总静脉,直肠下静脉,肝门静脉高压时直肠静脉曲张破裂导致便血,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食管静脉丛,胃左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直肠下静脉,直肠静脉丛,腹壁浅静脉,附脐静脉,肝门静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下腔静脉,脾静脉,锁骨下静脉,脐周静脉网,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系的直肠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系的直肠下静脉和肛静脉之间的交通。,74,肝门静脉,附脐静脉,脐 周 静 脉 网,胸腹壁V,腋V,锁骨下V,头臂V,上腔V,腹壁浅V,大隐V,股V,髂外V,髂总V,下腔V,肝门静脉高压时脐周静脉网和胸腹壁静脉曲张,通过脐周静脉网形成肝门静脉系的附脐静脉与上腔静脉系的胸腹壁静脉和腹壁上静脉或与下腔静脉系的腹壁浅静脉和腹壁下静脉之间的交通。,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食管静脉丛,胃左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直肠下静脉,直肠静脉丛,腹壁浅静脉,附脐静脉,肝门静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下腔静脉,脾静脉,锁骨下静脉,脐周静脉网,75,通过椎内、外静脉丛形成腹后壁前面的肝门静脉系的小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系的肋间后静脉和腰静脉之间的交通。,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食管静脉丛,胃左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直肠下静脉,直肠静脉丛,腹壁浅静脉,附脐静脉,肝门静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下腔静脉,脾静脉,锁骨下静脉,脐周静脉网,脊柱静脉丛,76,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脉管系统,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淋巴导管 第三节 淋巴结的位置和淋巴引流范围 第四节 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第五节 胸腺 第六节 脾,77,第一节 总论,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78,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淋巴窦内含有淋巴液,简称为淋巴。,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吸收入静脉,小部分水份和大分子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 (静脉端),毛细血管 (动脉端),79,(一)淋巴管道,一、淋巴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1、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其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故通透性大。,组织细胞,内皮细胞,上皮、角膜、晶状体、软骨、脑和脊髓等处无毛细淋巴管。,80,2、 淋巴管,深淋巴管(位于深筋膜深面) 与深静脉伴行,浅淋巴管(位于浅筋膜内)其主干与皮静脉伴行,浅、深淋巴管之间存在丰富的交通。,81,3、淋巴干,(1)右颈干 (2)左颈干 (3)右锁骨下干 (4)左锁骨下干 (5)右支气管纵隔干 (6)左支气管纵隔干 (7)右腰干 (8)左腰干 (9)肠干,右淋巴导管,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左颈内静脉,左锁骨下干,奇静脉,胸导管,乳糜池,左腰干,右腰干,肠干,下腔静脉,左髂总静脉,右髂总静脉,左颈干,左支气管纵隔干,82,4、淋巴导管,淋巴干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少数淋巴管注入盆腔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和下腔静脉。,胸导管,右淋巴导管,左静脉角,右静脉角,83,除淋巴器官外,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管道以及皮肤等处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起着防御屏障的作用。,(二)淋巴组织,1弥散淋巴组织 主要位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粘膜固有层。,2淋巴小结 包括小肠粘膜固有层内的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以及阑尾壁内的淋巴小结等。,84,1、淋巴结,淋巴结门 输入淋巴管 输出淋巴管 浅淋巴结 深淋巴结,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胸腺、脾和扁桃体。,(三)淋巴器官,哨位淋巴结,85,二、淋巴回流的因素,远近相邻两对瓣膜之间的淋巴管段构成“淋巴管泵”, 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瓣膜的开闭,推动淋巴向心流动。,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水肿,促进淋巴回流:淋巴管周围的动脉搏动、肌肉收缩和胸腔负压运动和按摩,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约有120ml 淋巴流入血液,每天回流的淋巴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淋巴流动缓慢,流量是静脉1/10。,86,淋巴管之间有丰富的交通支,参与构成淋巴侧支循环。当炎症、寄生虫、异物或肿瘤栓子阻塞淋巴管,外伤或手术切断淋巴管时,淋巴经交通支回流,形成淋巴侧支循环。在炎症或外伤等情况下,淋巴管新生,形成新的淋巴侧支通路,从而保证了正常组织或病变组织的淋巴回流。但是,淋巴侧支通路可成为病变扩散或肿瘤转移的途径。,三、淋巴侧支循环,87,一、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第三节 淋巴结的位置和淋巴引流范围,(一)头部淋巴结,1枕淋巴结 2乳突淋巴结 (耳后淋巴结) 3腮腺淋巴结 4下颌下淋巴结 5颏下淋巴结,腮腺浅淋巴结,乳突淋巴结,枕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颈外静脉,颈前淋巴结,颏下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88,(二)颈部淋巴结,(1)颈前浅淋巴结 (2)颈前深淋巴结1)喉前淋巴结2)甲状腺淋巴结 3)气管前淋巴结4)气管旁淋巴结,1颈前淋巴结,89,2颈外侧淋巴结,(1)颈外侧浅淋巴结 (2)颈外侧深淋巴结1)颈外侧上深淋巴结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副神经淋巴结颈外侧上深淋巴结2)颈外侧下深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斜角肌淋巴结左侧斜角肌淋巴结(Virchow淋巴结)咽后淋巴结,90,二、上肢淋巴管和淋巴结,(一)肘淋巴结浅群又称滑车上淋巴结,(二)锁骨下淋巴结(三角胸肌淋巴结),91,(三)腋淋巴结 1胸肌淋巴结2外侧淋巴结3肩胛下淋巴结 4中央淋巴结5尖淋巴结,92,三、胃的淋巴引流 胃底右侧部、贲门部和胃体小弯侧的淋巴注入胃上淋巴结; 幽门部小弯侧的淋巴注入幽门上淋巴结; 胃底左侧部、胃体大弯侧左侧部的淋巴注入胃网膜左淋巴结、胰淋巴结和脾淋巴结; 胃体大弯侧右侧部和幽门部大弯侧淋巴注入胃网膜右淋巴结和幽门下淋巴结。 上述各淋巴管之间存在丰富的交通。,93,七、乳房的淋巴引流 主要注入腋淋巴结 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 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94,是中枢淋巴器官,培育、选择和向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和淋巴组织(淋巴小结)输送T淋巴细胞。,第五节 胸腺,95,第六节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脾门脾动脉脾静脉脾切迹,位于左季肋部,切迹,脾门,切迹,脾动、静脉,膈面,96,神经系统,97,第十六章 总论,1、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 3、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界。,神经系统的功能:,98,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含有绝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 、内脏神经 主要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神经按分布及性质又分为: 躯体神经内脏神经感觉(传入)神经运动(传出)神经,99,二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一)神经元,1 、神经元的构造,神经元 神经胶质,神经元,胞体,突起,尼氏体 神经原纤维,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100,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如脊髓灰质。 皮质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 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集聚称白质。 髓质 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神经核。,101,神经nerve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集聚称神经神经外膜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神经束膜结缔组织伸入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 神经内膜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聚称神经节感觉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 内脏运动神经节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 纤维束 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一起称纤维束。,102,103,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弧:完成反射的形态学基础 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 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即是反射活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04,第二节 脑,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神经系统,105,脑分为六部分: 端脑间脑小脑脑干,端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小脑,中脑 脑桥 延髓,前脑:端脑和间脑 中脑:无明显的变化 菱脑,脑的发育,脑,后脑:脑桥和小脑 末脑:延髓,106,一、脑干,1. 脑干腹侧面,(一)脑干的外形,(1)延髓延髓脑桥沟锥体锥体交叉 橄榄,(2)脑桥脑桥基底部基底沟 小脑中脚(桥臂) 延髓脑桥沟脑桥小脑三角,(3)中脑大脑脚脚间窝后穿质,视神经,垂体,灰结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基底沟,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视束,视交叉,大脑脚,脚间窝,脑桥,小脑中脚,舌下神经,橄榄,锥体,锥体交叉,前正中裂,尾状核头,内囊,前庭蜗神经,107,2. 脑干背侧面,(1)延髓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绳状体),(2)脑桥小脑上脚小脑中脚 (3)中脑上丘下丘四叠体上丘臂下丘臂 (4)菱形窝正中沟、界沟、髓纹、内侧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分隔索、最后区、前庭区、听结节 、蓝斑、闩,尾状核,背侧丘脑,松果体,上丘,下丘,外侧膝状体,滑车神经,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髓纹,面神经丘,正中沟,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前庭区,内囊,内侧膝状体,108,3.第四脑室,上髓帆 下髓帆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室管膜 第四脑室脉络丛,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有3个孔:单一的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菱形窝下角的上方;成对的第四脑室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近似四棱锥形 底为菱形窝 尖向后上朝向小脑蚓,胼胝体干,胼胝体膝,胼胝体嘴,透明隔,穹隆,室间孔,视交叉,前连合,垂体,大脑脚,脑桥,延髓,松果体,中脑水管,顶盖,上髓帆,第四脑室,下髓帆,109,第二节 脑,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神经系统,110,二 小脑,位于颅后窝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 上方籍小脑幕与大脑半球枕叶相邻,穹隆,枕叶,垂体,漏斗,脑桥,延髓,松果体,中脑水管,顶盖,上髓帆,第四脑室,下髓帆,丘脑间粘合,小脑的功能:调节下行运动通路的活动,小脑cerebellum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位于颅后窝,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 上方隔小脑幕与大脑半球枕叶相邻。,111,(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112,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113,三、间脑,大脑半球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 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5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胼胝体干,胼胝体膝,胼胝体嘴,透明隔,穹隆,室间孔,视交叉,前连合,垂体,大脑脚,脑桥,延髓,松果体,中脑水管,顶盖,第四脑室,下髓帆,丘脑间粘合,114,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进入高级活动领域,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与学习和记忆。,内髓板,前核,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腹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腹前核,115,视交叉 灰结节 漏斗 垂体 乳头体,(五)下丘脑,1下丘脑的外形和分区,视神经,垂体,灰结节,动眼神经,视束,视交叉,大脑脚,脚间窝,前后 视前区 视上区 结节区 乳头体区,视神经,穹窿柱为标志, 分内侧部和外侧部。,116,3、下丘脑功能:,神经内分泌中心 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117,第二节 脑,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神经系统,118,大脑纵裂 胼胝体 大脑横裂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颞叶 枕叶 顶叶 岛叶,(一)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四、端脑,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大脑纵裂,中央沟,额叶,枕叶,顶叶,顶枕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颞叶,119,半球上外侧面,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中央后沟,顶上小叶,顶内沟,缘上回,角回,顶枕沟,颞下回,中央前沟,额上回,额上沟,额中回,额下沟,额下回,外侧沟,颞上回,颞上沟,颞中回,颞下沟,枕前切迹,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顶叶:中央后沟顶内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 颞叶: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120,半球的内侧面,中央旁小叶 胼胝体 第五脑室 距状沟 楔叶 舌回 海马沟 扣带回,中央旁小叶,胼胝体沟,楔前叶,胼胝体 (压部),楔叶,顶枕沟,距状沟,舌回,侧副沟,枕颞内侧回,枕颞沟,枕颞外侧回,额上回,扣带沟,扣带回,胼胝体干,穹窿,透明隔,胼胝体膝,胼胝体嘴,前连合,终板旁回,胼胝体下区,钩,海马旁回,嗅脑沟,121,(二)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1第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特点 (1)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2)左右交叉,一些肌则受两侧运动区的支配 (3)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施行对骨骼肌运动管理,122,2第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3、1、2区),特点 (1)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2)左右交叉; (3)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接受背侧丘脑腹后和传入的对侧半身浅、深感觉。,123,一侧视觉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3视觉区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 (17区),17区,124,4听觉区颞横回 (41、42区),5平衡觉区中央后回下端,6嗅觉区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7味觉区中央后回下部(43区),8内脏运动中枢边缘叶,125,9语言中枢,(1)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Broca 区(44、45区) (2)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8区) (3)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4)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角回(39区),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126,2.侧脑室 分四部分: 前角 伸向额叶 后角 伸入枕叶 下角 伸至颞叶 中央部 位于顶叶内,借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17-70 ,71,127,皮质下结构 :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等,(五)边缘系统,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等,功能:1、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性活动等。 2、海马与记忆有关。,128,第二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一、垂 体 二、甲状腺 三、甲状旁腺 四、肾上腺 五、松果体 六、胰 岛 七、胸 腺 八、生殖腺,129,内分泌腺 激素 内分泌组织,垂体 甲状腺 甲状旁腺 肾上腺 胰岛 松果体 胸腺 性腺,130,一、垂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位于蝶鞍的垂体窝内 椭圆形,腺垂体远侧部结节部中间部 神经垂体神经部漏斗,垂体,131,垂体前叶远侧部结节部 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垂体后叶中间部神经部 神经垂体(贮存和释放)加压素(抗利尿素)催产素,132,二、甲状腺,位于颈前部棕红色,呈“H”形,左、右两个侧叶,中间以甲状腺峡相连,133,三、甲状旁腺,上、下两对,位置: 上甲状旁腺在甲状腺侧叶后缘上、中1/3交界处 下甲状旁腺(变异较大)多位于甲状腺侧叶后缘近下端的甲状腺下动脉附近,功能: 调节钙磷代谢 维持血钙平衡,134,四、肾上腺,位于左右肾的上内方,左肾上腺近似半月形 右肾上腺呈三角形,肾上腺实质皮质 分泌调节体内水盐代谢的盐皮质激素、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糖皮质激素、影响性行为和副性征的性激素,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能使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小动脉收缩以维持血压和调节内脏平滑肌的活动,135,五、松果体,21-2,位于上丘脑缰连合的后上方以柄附于第三脑室顶的后部,作用:合成和分泌褪黑素,136,六、胰岛,胰的内分泌部 散在于胰腺实质内 尾多,头少, 分泌的激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137,七、胸腺,属淋巴器官 位于 胸骨柄后方 上纵隔的前部 贴近心包的上方和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大血管的前部,分泌胸腺素促胸腺生成素,138,八、生殖腺,睾丸男性激素,卵巢雌激素 孕激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