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和抗生素基础知识,内容概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抗菌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2,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内酰胺类糖肽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3,细菌的特性,具有细胞壁 菌体形态不同 对氧气的需要与否 产生相关的酶 在感染宿主体内的生长定位 溶血特性,4,细菌形态,球菌 杆菌,5,细菌对氧气的需求,需氧菌 厌氧菌 兼性需氧菌,6,细菌产生特定酶的能力,-内酰胺酶: 不是正常细菌活动中产生的酶,是细菌特别产生的一种耐药机制 能够破坏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内酰胺抗生素的结构,使这些抗生素失去活性 到现在为止,起码有200种以上的-内酰胺酶已经被发现 凝血酶: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可以使细菌形成丛状堆积,保护这些细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7,-内酰胺酶分类,根据酶所水解的抗生素种类分类: 青霉素 头孢菌素 其它 根据产酶细菌分类: 革兰阳性菌:-内酰胺酶分泌到细胞壁外,在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前将其破坏掉。 革兰阴性菌:-内酰胺酶分泌到胞膜和细胞壁之间,防止-内酰胺抗生素与位于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 根据耐药基因来源分类: 质粒介导:编码-内酰胺酶产生的基因通过配接转移在细菌间传播 染色体来源: -内酰胺抗生素广泛应用造成的选择压力致-内酰胺抗生素菌株的产生 根据耐药基因种类分类 AmpC-内酰胺酶:常见于肠杆菌和柠檬酸杆菌,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增多有关 广谱-内酰胺酶:常见于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能够水解包括广谱头孢菌素的酶,8,溶血能力,-溶血性细菌 -溶血性细菌 -溶血性细菌,9,正常菌群与机会感染,正常菌群:以聚居形式存在于人体的体内或体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疾病(对机体有利) 与有害细菌争夺营养物质 产生对有害细菌有毒性的物质 改变环境条件,如pH、氧气供应量等,使有害细菌不易生长 正常菌群与病原菌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疾病发生 机会性感染:正常情况下对机体不致病的细菌可能因一些原因引起疾病,10,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因素,医疗机构的微生物 病人低下的免疫功能 医疗机构传递感染的链 医务人员 设备 空气中的细菌,11,临床常见细菌的分类(一),12,临床常见细菌的分类(二),13,内容概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抗菌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14,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抑制细菌生长需要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MBC):杀灭99.9的细菌所需要的最小抗生素浓度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以高于MIC浓度给药时,抗菌效能提高 时间依赖性的抗生素:只要维持适当的浓度,就可以有持续的抗菌作用,15,与有效性相关的药效学因素,%T MIC,MIC,Cmax /MIC,AUC/MIC,16,预测细菌学效果的药效学参数,17,主要抗生素分类及代表药,18,主要抗生素分类及代表药,19,-内酰胺抗生素,20,-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类,青霉素类的主要亚类: 青霉素: 青霉素: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 苯氧青霉素:青霉素V、非奈西林、芬贝西林、丙匹西林 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 异噁唑类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 奈夫西林 广谱青霉素 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抗甲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苯咪唑类青霉素:阿洛西林、美罗西林,21,-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作用机制(一),革兰阴性菌-内酰胺酶的产生,革兰阳性菌-内酰胺酶的产生,22,-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作用机制(二),-内酰胺酶抑制剂与细菌产生的-内酰胺酶结合,使其失活,抑制其对-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的破坏,23,头孢菌素抗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的活性,青霉素类 + + + + +,24,-内酰胺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菌谱:链球菌、大多数肠球菌(不包括非-内酰胺酶产生而耐青霉素菌株)和葡萄球菌、假单胞菌 给药途径:静脉或肌肉途径 常见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 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 亚胺培南:在肾脏由脱氢肽酶代谢,需要与该酶的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降低肾毒性,维持尿路浓度,25,-内酰胺抗生素-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 抗菌谱(与其他-内酰胺抗生素不同): 仅有一个-内酰胺环,类似氨基糖苷类 对革兰阴性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 对需氧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无抗菌活性 静脉或肌肉注射 不良反应较少,26,氟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具有抗菌活性的合成广谱抗生素 可能导致选择性压力: 耐药菌的产生 给药途径:静脉或口服 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中枢、过敏 儿童慎用:软骨损害 常用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27,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28,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代表药包括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链霉素 主要用于治疗假单胞菌等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结核感染 易引起听力、肾脏毒性,29,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相似) 四环素类抗生素与A位点的结合是可逆的,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结合是不可逆的,30,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联合用药,与细胞壁活性剂,如内酰胺类头孢菌素或万古霉素联合使用,有助于氨基糖苷类药物进入细菌的细胞质,治疗肠球菌引起的感染 与抗假单胞菌药物联合用药,用于治疗绿脓杆菌引起的严重医院感染性肺炎,31,内容概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抗菌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32,固有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固有耐药性:耐药性为某种细菌固有的特点。其原因可能由于细菌缺少对药物敏感的靶位,或具有天然屏障致药物无法进入,右图示:一种细菌的外膜能够阻止抗生素进入细胞内,33,固有性和获得性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 :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从其它细菌获得耐药基因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右图示:细菌获得了产生b-内酰胺酶的基因,从而能够破坏b-内酰胺抗生素,34,选择性压力,当抗生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大多数细菌是不耐药的,2. 当抗生素存在时,耐药细菌生长、繁殖,而敏感细菌死亡,3. 抗生素存在情况下,选择性压力 就促使耐药性菌株生长,35,基因突变,天然情况下不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可以通过突变获得新的基因而产生耐药性。,36,耐药基因的转移-质粒,质粒:与染色体不相连、编码某些性状的小环状DNA。一组称为耐药因子(R因子)的质粒含有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 耐药基因从耐药细菌向敏感细菌的转移:配接、转化、转导,37,交叉耐药性,交叉耐药: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性 细菌对一类抗生素中的多种抗生素同时耐药,这是因为属于同一类型的抗生素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 有些细菌通过交叉耐药,对多种类型的抗生素耐药,38,细菌耐药性的关键机制,抗生素灭活:在抗生素到达靶部位之前被灭活 靶部位改变:细菌中与抗生素结合的部位发生了变化 抗生素进入靶部位变化:抗生素被阻止进入靶部位,39,促进耐药性产生的因素,促进耐药性产生的因素包括: 医生滥用和错用抗生素 可以用一线抗生素治疗时,却首先用二线或三线抗生素启动治疗 一些不需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应用剂量偏小 病人的依从性差,40,关键耐药性病原菌,41,细菌耐药性趋势,耐青霉素肺炎球菌 33分离到的肺炎球菌起码对一种抗菌药物耐药 耐青霉素肺炎球菌株常是多药耐药的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和萘夫西林比例55,并在增加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2002年分离的肠球菌中27对万古霉素耐药 耐万古霉素可能将把耐药基因转给金葡菌,产生多药耐药 耐碳青霉烯假单胞菌 亚胺培南是少数几种对抗假单胞菌的药物之一 2002年22.3分离到的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 耐碳青霉烯不动杆菌: 1997年,233株分离到的不动杆菌中有大约50耐碳青霉烯 广谱-内酰胺酶产生菌 2002年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中,6.3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 2002年分离到的克雷白菌中,有14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42,细菌耐药性对策,43,谢谢!,4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