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5.16黄山奇松教案4苏教版 .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76572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5.16黄山奇松教案4苏教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5.16黄山奇松教案4苏教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5.16黄山奇松教案4苏教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上册5.16黄山奇松教案4苏教版市内公开课黄山奇松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1、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上节课,我们游览了黄山,谁来说说你对黄山的印象?2、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1、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就必需首先走进奇松,好好的认识一下黄山奇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黄山游览路线图(出示图片),如果要让我们去寻个最佳观赏点,去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你怎么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解释“黄山绝胜处”。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请同学们速读第二小节,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几种松的句子。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三大名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师评:读得很流利,相信这节课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后,你们会读得更棒!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神奇?迎客松姿态优美a、理解“遒劲”、“郁郁苍苍”。 “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出示图片)观察“遒劲”,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看到“郁郁苍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b、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C、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虽然却)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结合你们上节课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D、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e、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同学们伸出手臂,对照图画想象。师请学生示范动作。(师生扮演环节)师邀请一位学生交流:师:迎客松,你好!学生:你好!欢迎你们来黄山参观!(配合动作)师:谢谢!接着师同全班同学交流。 它如同好客的主人在欢迎宾客的到来,奇特不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f、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4、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出示图片)仔细看图,陪客松“奇”在哪里。交流: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读出陪客松的特点来。板书(如同)5、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送客松奇在哪里?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送客松姿态独特,a、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盆景”大家都见过吧,谁能把自己对盆景的了解说一说?(人工加工的植物)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的盆景”似乎有些矛盾?(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奇不奇?b、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板书:比作,好像)6、师小结: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神奇、秀美。配乐读第二小节。三、观看录像、升化情感。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录像,教师范读第三节)2、(生看录像:伴以优美的音乐,出示各种黄山松的画面及名称,教师有详有略地解说倒挂松、竖琴松、双龙松、黑虎松、探海松、孔雀松、卧龙松) 师:(作怀抱竖琴,弹拨状)你会听到怎样的琴声呢? 生:风一吹,一根根琴弦发出了动人的琴声,真让我陶醉! 师:(指双龙松的顶部)这两条龙探出了脑袋,想干什么呢? 生:双龙松探出脑袋,仰望天空,欣赏着黄山美丽的风采,又盼望着有一天自己能在天空中上下飞舞。 师:(指孔雀松)孔雀又在干什么呢? 生:孔雀松回过头来张望,好像在欣赏自己开屏的羽毛,越看越美,情不自禁地说:“你们看,我的羽毛多美!”师:大家的想象很丰富,请你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下来,写出它姿态的“奇特”。可用上刚才说过的词语。别忘了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让你的介绍更生动。 师:谁愿意来读读你自己笔下的黄山奇松呢? 交流。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特不奇特?(改板书奇?为奇!)总结: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光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你想去黄山旅游吗?生(激动地):想!让我们一起去欣赏!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迎客松 陪客松 奇?(后改为“!”)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徐凤 浏览人数:753 发布时间:xx-11-01 19:08:45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黄山奇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 ),以“四绝”闻名于世,有( )、( )、( )、( ),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指板书),更是( )。山顶上,( ),处处都有它们( )、( )的身影。正所谓: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二、新授 1、“黄山之美始于松”。来到黄山,欣赏奇松,最好的去处便是玉屏楼了。(出示第一句话) 谁来读? 评价:玉屏楼作为最妙的观松处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历史名人所称誉的,“当然是”多么肯定。谁再读? 评价:真是毫无疑问!一齐读。 2、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随着作者来玉屏楼,欣赏一下楼前悬崖上的“三大奇松”,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板书)。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描写“三大奇松”形态的句子。 谁来读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自由地轻声读一读,看看你的脑海里能否出现迎客松的样子。 同学们,读着这些文字,你的脑海里能出现迎客松的样子吗?(一边读着文字,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目睹一下迎客松。你们看:它的姿态( ),枝干苍劲有力,这就叫(遒劲),虽然( ),却仍然( ),充满(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 ),竟如同一个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板书)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姿态多么奇特!谁来读这段话? 迎客松年代久远,扎根在石缝中,屹立在黄山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可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无论是 还是 ,迎客松总是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一千多年来,迎客松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这就叫“饱经风霜”。虽然它( ),却仍然( ),( )。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这又是多么神奇!谁再来读这段话?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同学们,这迎客松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吗?咱们一起读一读。(配乐)出示: 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我相信迎客松的优美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说一说吗?先自由地背背。 迎客松姿态 ,枝干 ,虽然 ,却仍然 , 。它有一丛 斜伸出去,如同 热情地 。 评价:真不错!咱们一起说。 3、如今,只要有人提到黄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迎客松,谈起迎客松,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黄山,迎客松已成为了黄山的代表与象征。正如文中所说:(出示:如今,象征) 4、人们上黄山游览,不仅有迎客松热情的欢迎,还有陪客松真诚的陪同,更有送客松的挽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一想哪棵是陪客松,哪棵是送客松? 评价:同学们,好眼力!你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说一说?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读? 陪客松也很奇特,如同巨人站在山顶,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风光,(板书:陪同观赏)多么热情。一齐读。(出示有关句子) 送客松又是什么样的?谁来读读有关的句子。 同学们,你们看,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曲折环绕,这就叫(“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就叫依依惜别。(板书)谁来读? 评价:送客松多么舍不得游人离去呀!它向 (引读) 有一首诗就赞美了送客松,自由读读。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 “倩影”是谁美丽的身影?“黄海大夫”指得是谁?一齐读。同样的送客松,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都表达了它的独特,它的好客。 咱们再一起读读课文中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同欣赏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出示图片)感受到他们的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待会儿老师请同学上台来介绍这三大奇松。每人选一棵,自由背背相关的文字,当然,你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 上台来介绍要大方,不能害羞,开头可以加上大家好,请看: 谁能到台前指着迎客松向大家介绍一下? 评价:好一棵优美的迎客松! 送客松姿态很独特。 课文的的语言美,同学们介绍得也很美! 小结:迎客松,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陪客松如同巨人屹立山顶,陪同观赏;送客松如同天然盆景,与游人依依昔别。三大名松的形态很奇特,人们的想象也很独特,他们顽强的生命力更是神奇!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黄山松的魅力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5、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是最具代表性的黄山松,在黄山还有很多奇松,千姿百态。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 谁来读? 现在就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千姿百态的奇松。(欣赏图片) 评价: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 今天,我们随着课文观赏了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黄山松的特点就是“奇”,黄山到处是岩石,到处是奇松,所以人们长说: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再读课题。(指板书) 四、拓展延伸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同学们,我国有很多名山大川,“五岳”是我国的五大名山,有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游览过这五大名山,就不需要再去看山了,可是游览过黄山,连这五大名山都不需要看了。黄山真不魁是“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已被列入世界双遗产名录,它与黄河、长江、长城并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美丽的黄山,以她博大的胸怀,张开了热情的手臂,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孩子们,有你,有我,有他,有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 黄山奇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2分) 1、上节课,我们游览了黄山,谁来说说你对黄山有了哪些了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2、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解决同学们上节课留下的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黄山这么多的奇松,要想写尽,恐怕千言万语也不够啊,如果你们就是作者,你准备怎么写呢?生:我打算写一种,写得很详细,很具体。 生:我准备有详有略。 生:我会选最美的,情有独钟的松树。 师:你真了不起,作者就是你这么想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本文重点描写的是哪几棵黄山奇松?(生快速默读) 2、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作者重点选取的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棵奇松。 师: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三棵奇松的名字。 (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三大名松。(5分) 师评:读得很流利,相信这节课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后,你们会读得更棒!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神奇?(生读) 5、 迎客松姿态优美 a、理解“遒劲”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点击课件:“遒劲”变红)一起读。 师:知道它的意思吗?(沉默)请你读(生读)我觉得你读得特别有力量,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觉得遒劲这个词,给人感觉就是很有力量的意思。 师:我真佩服你,遒劲就是强健有力的意思,来,大家一起读,读出它的力量! b、品“饱经风霜”“顶峰傲雪”。 师:还有一个词(点击课件:“饱经风霜”)读! 师: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你就站在陡崖边,你经历了什么? 生:我经历了风吹日晒。 生:我经历了狂风与暴雪。 7、你能说几句话吗?出示幻灯片。(生长在岩石缝中,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狂风猛烈地扑向它,妄想将他连根拔起;滂沱大雨泼向它,企图让它屈服;雷电气势汹汹冲它狂吼,似乎要将它劈成两半;火辣辣的太阳要将它烤焦;厚厚的积雪重重地压在它的身上,恨不得把它压垮;凛冽的寒风要将它冻僵。) 8、师:对,这就是“饱经风霜”(风霜读重)迎客松,你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雨雪、风吹日晒? 生陷入思考中,无人回答。 师:你猜 生:(扳着小手指)十几年吧 生:很多年吧,应该有十几年吧 师:对,很多年!不过不是十几年,而是1000多年啊!(生一片惊叹声) 师:当你想到这棵迎客松已经1000多岁了,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霜雨雪,这就叫饱经风霜(饱 读重) 师:多么简单的一个词,多么简单的四个字,可它饱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啊!这不禁让我想起陈毅元帅写下的一首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生: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c、看到“郁郁苍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d、师小结:是啊,由于生长环境的恶劣,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他们的根通常是树干的几倍乃至几十倍,所以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却能顽强的活下来,奇不奇?它的奇就在于老师送它两个字(板书 境绝)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么顽强的生命力真是奇的令人叫绝啊,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齐读第一句) e、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指名读。 师:如果你是迎客松,你会对人们说什么或者是欢迎词? 生: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 生:我们黄山欢迎您! 师:如果加上动作说就更好了,试试吧 师:这真有种让人宾至如归的感觉啊,就把这份热情读出来 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指名读。要求加上动作。) 9、师: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后人更有诗赞叹:幻灯片出示 f、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齐读迎客松)(10分) 4、出示陪客松图片,这是什么松? 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你似乎听到它陪着游客说着什么? 陪客松在玉屏楼前,古松亭亭玉立,姿态秀丽,似长年累月既陪伴游人观景,又陪游人小憩,让人倍感亲切,故名“陪客松”。 读出陪客松的特点来。(3分) 5、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送客松奇在哪里? 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送客松姿态独特, a、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盆景”大家都见过吧,谁能把自己对盆景的了解说一说?(人工加工的植物)那是谁精雕细琢、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呢?(大自然、黄山。) b、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6、师小结: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神奇、秀美。配乐读第二小节。(6分) 三、观看录像、升化情感。(6分)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师引读第3小节。你能仿照板书说一说黄山奇松奇在哪吗?(板书 量多、千姿百态) 2、一起来欣赏。出示各种黄山松的画面及名称,教师有详有略地解说倒挂松、竖琴松、双龙松、黑虎松、探海松、孔雀松、卧龙松、蒲团松、贴壁松、扇子松、竖琴松) 师:(作怀抱竖琴,弹拨状)你会听到怎样的琴声呢? 生:风一吹,一根根琴弦发出了动人的琴声,真让我陶醉! 师:(指双龙松的顶部)这两条龙探出了脑袋,想干什么呢? 生:双龙松探出脑袋,仰望天空,欣赏着黄山美丽的风采,又盼望着有一天自己能在天空中上下飞舞。 师:(指孔雀松)孔雀又在干什么呢? 生:孔雀松回过头来张望,好像在欣赏自己开屏的羽毛,越看越美,情不自禁地说:“你们看,我的羽毛多美!” 师:大家的想象很丰富,请你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下来,写出它姿态的“奇特”。可用上刚才说过的词语。别忘了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让你的介绍更生动。 师:谁愿意来读读你自己笔下的黄山奇松呢? 交流。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xx-10-13 12:55:59| 分类: 原创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领会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解题导入。导入:1、同学们,你曾经去过什么地方?指名说一说。2、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领略了庐山的云雾的瞬息万变;也曾经欣赏过吉林雾凇的千姿百态。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板书课题:黄山)。3、黄山位于安徽省境内,以“四绝”闻名于世,你知道是哪四绝吗?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一起来领略一下黄山奇松的风采。我们先来把课题读一遍。4、解题: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异、奇怪、神奇)5再读题:你能带着心中那份的好奇与向往再读一读课题吗?(指导读好“奇”字)二、 初读课文,感知奇松。(一)激趣初读:黄山的松树“奇”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完之后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二)检查读书:1、首先,老师要先检查一下,看你在通往黄山峰顶观松的路上还有障碍吗?2、出示:(指名读,正音)陡崖盆景宾客玉屏楼屹立卧倒郁郁苍苍姿态优美依依不舍3、同学们,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老师要告诉你一个读好词语的窍门:词语也是有感情的,我们要读出词语的感情就要走进它们的“内心”,你明白吗?4、自己练读。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读好词语的?5、找一名读得好的同学说说,并当小老师。(你读得真好,你贵姓啊?咱们一起来跟x老师读一读,好吗?)6、说一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愿意把那一段读给大家听吗?7、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正读音,读通句子。)三、 品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感悟第二自然段1、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读,黄山的松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最喜欢哪棵松?2、大声朗读你最喜欢的那棵松,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书上标画出你喜欢它的理由。待会儿我找读得最认真的同学来展示你的读书成果。3、生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4、指名说一说: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最喜欢哪棵松?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你愿意把他读给大家听吗?)老师教你一个妙招:边读边想象松树的形态和特点,做到“形存于胸,情融于文”,那就一定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5、师评朗读“迎客松”语段:(指导读好重点词语)呀!迎客松还会把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奇特啊!谁再来试试?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啊,难怪会吸引那么多中外游客前往黄山旅游。回归:迎客松的姿态多么优美,枝干多么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斜伸出来欢迎宾客的手臂不得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黄山“迎客松”的姿态真奇呀!师评朗读“陪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老师听出了这棵陪客松长得十分翠绿、充满生机。你读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高大,像巨人一样。 你感受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好客。回归: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黄山“陪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因为它像“绿色的巨人”,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是那么好客!师评朗读“送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想到了我们告别亲人或朋友时伸长手臂,互诉再见的感人情景。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迎客松向游人道别时的依依不舍。回归:送客松的姿态多么独特,枝干多么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还会向山下的游人伸出长长的“手臂”,还会跟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山“送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6、听了同学们如此精彩的朗读,老师也一时技痒,能给我个机会吗?(师范读第二自然段)8、小结写作方法:这们美的一段话,如果在段首或段尾加上简短的一两句总括性语言,层次就更清楚了,这种写法就是“总分”或“分总”。文中对三大名松的描写在段首就加了两句总起句,这段话就更具体了。“先总后分”这也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二)精读首段,感悟情有独钟:(第一自然段)过渡:黄山的奇松不仅姿态奇特,它们生长的环境也十分独特。它们都生长在哪些地方?1【观赏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的迎客松图片】看,这就是生长在黄山山顶上、陡崖边的黄山松!看了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黄山松生长的环境极其恶劣)教师补充资料:黄山有三大主峰,其中莲花峰是三大主峰之一,它的海拔大约有1873米,而黄山松就长在这峰顶,高不高?再看这陡崖,非常陡峭,看似笔直,而黄山松就扎根在那样的陡崖上,险不险?理解【处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黄山只长了一棵、两棵松树吧?(不是,处处都是,长了无数棵。)理解【潇洒 挺秀】:“潇洒”、“挺秀”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外貌,在这儿却用来形容黄山的松树,形容它长得像人一样风姿洒脱,挺拔秀丽,而且,还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难怪会称它们为黄山奇松了!也难怪人们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板书:情有独钟)2齐读第一自然段:屏显【第一自然段文本】 读到这儿,让我们班的同学来读好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应该没问题吧!(三)引读末段,升华情感:(第三自然段)1、引读:黄山松的姿态不止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种,还有许多许多种,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它们或更加神奇,更加秀美。2、升华情感:黄山松生长环境如此奇特,姿态如此神奇,难怪人们对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特别偏爱,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感情专一,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崇高的敬佩,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五、总结全文今天,老师和同学一起领略了我国的又一处奇丽风光:黄山奇松,初步感受了黄山松的奇美。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黄山,感受黄山松的独特魅力。六、作业设计:黄山奇松公开课教案 xx-09-30 07:45:0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黄山奇松公开课教案白沙王小学 齐加山 一,描述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在这广阔的土地上,有田园、山野,有飞瀑、流泉,有江河湖海,还有壮丽的山川丛林。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天然美景。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看一看。看,这就是黄山。它位于我们安徽省的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黄山之奇,在于它有“四绝”,那就是千姿百态的奇松,奇形怪状的山石,变幻无穷的云海和四季恒温的温泉。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欣赏的是四绝之一的“黄山奇松”。 (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说到黄山,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3,这句话就是赞美有着“天下第一奇山”的我们安徽的黄山,现在就让我们去领略黄山的奇异风光吧先请同学们来欣赏短片。 请大家仔细看,看看短片里的景物你对什么情有独钟。 (播放视频黄山风光)二,整体读文,感受黄山。1,师:黄山美不美呀?黄山神奇不神奇呀?(生答)刚才老师说了,黄山之奇在于它有四绝,是哪四绝呢?(生答,出示课件)师:在黄山的四绝中,你最情有独钟的是什么呢?(生答)师:那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最情有独钟的又是什么呢?(也是黄山奇松)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黄山奇松,它奇在何处吗?(生:想)那好,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走进黄山奇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2,:反馈交流。 (1),课件出示生词:情有独钟 陡崖 姿态优美 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宾客 屹立 千姿百态 (2),生读 师:你的声音非常响亮,我特别喜欢听你的声音,不过有两个字的读音要注意来,跟老师一起读 师: 现在你会读了吗?能读准了吗?(生答:能)那敢不敢再读一遍,来给他点掌声 师:还有谁想读?(生读) 师:读的真好,普通话也不错。现在就由你带着大家把生词再读一遍.师:词语读准了,如果把这些词语放入文中,你还能读好吗?(能)3,(课件出示:自由浏览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情有独钟的句子,再仔细品味品味,把自己情有独钟的理由说一说。)(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时间要给充分。) 三,品读课文,感悟神奇。1,师:读好了吗?谁先来读出自己情有独钟的句子?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师:(课件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为何对这句情有独钟?生:生命力的顽强。师:你从哪里读出?生:因为它生活在陡崖边,山顶上。师:是啊,这就是黄山松的奇啊! (板书:山顶上 陡崖边 )师:它不与其它松树一样随遇而安,黄山奇松生长的环境都是(指着板书:山顶上)都是(指着板书:陡崖边)怪不得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了。谁也想读这句(生读)师:我特别喜欢你读潇洒、挺秀的样子。能再给大家读一遍吗?(生再读)师:黄山松生得潇洒,你读得潇洒。师:你情有独钟的句子是哪句?生: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师:你读得真好,说说看,你为什么对这段情有独钟呢?生:这一段是总结段,我喜欢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师:(板书:千姿百态)这种千姿百态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手指课题中的“奇”)师:有多少种姿态啊,你来读(生读)师:为什么你能读得这么美呢?生:因为我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象黄山奇松的样子。师:边读边想象,这是读书的一种好办法。来,让我们一起尝试着边读边想象。(生自由读)师:(课件出示)看,是不是就是你们想象的呀?师:我看着有些同学读书时的表情,都觉得特别美,特别有滋味。(找准一位表情最丰富的学生)你的表情最美,你来读给大家听(生读)师:你把省略号都读出来了大家再听(生再读)师:多美的黄山奇松啊,多美的文字啊,多美的声音啊,让我们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都有种陶醉的感觉了!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读(课件出示)师:还有谁来读出自己情有独钟的句子?(生举手)师:你情有独钟的句子是生: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师:说说令你情有独钟的原因?生:我喜欢迎客松的姿态优美,令人神往。师:看得出来,你是一个爱美的孩子,那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生读)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情有独钟的句子。那好,就请同学们再读,要有滋有味地读,读出黄山松的奇,读出你的情有独钟,待会我们看谁读得最好?(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坐姿。)师选好4位学生,展示读。 师:这么多的奇松,要想写尽,恐怕千言万语也不够啊,如果你们就是作者,你准备怎么写呢?生:我打算写一种,写得很详细,很具体。生:我准备有详有略。生:我会选最美的,情有独钟的松树。师:你真了不起,作者就是你这么想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本文重点描写的是哪几棵黄山奇松?(生快速默读)2、反馈交流:师:谁来说说。生:作者重点选取的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棵奇松。师: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三棵奇松的名字。(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3、(课件出示迎客松图片)品“饱经风霜”师:你们能说出它的名字吗?课件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4、品“饱经风霜”师:文中有一个词(点击课件:“饱经风霜”)读!(点击出示图片)师: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你就站在陡崖边,你经历了什么?生:我经历了风吹日晒。生:我经历了狂风与暴雪。师:对,这就是“饱经风霜”(风霜 读重)迎客松,你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雨雪、风吹日晒?(生陷入思考中,)。师:你猜生:(扳着小手指)十几年吧生:很多年吧,应该有几十年吧师:对,很多年!不过不是十几年,而是800多年啊!(生一片惊叹声)师:当你想到这棵迎客松已经800多岁了,经历了800多年的风霜雨雪,这就叫饱经风霜(饱 读重)师:多么简单的一个词,多么简单的四个字,可它饱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啊!一起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你来读(生读)你读得有些沉重,这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优美,充满生机,这让我们感到欣喜,也让我们感到自豪,再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师:这不禁让我想起陈毅元帅写下的一首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生: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师:让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话。(生读)5、悟“热情好客”师:不错,读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迎客松吗?生:因为它有一丛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师:作者的想象力丰富,你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这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着客人的到来呢!师:如果你是迎客松,你会对人们说什么或者是欢迎词?生: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生:我们黄山欢迎您!师:如果加上动作说就更好了,试试吧师:这真有种让人宾至如归的感觉啊,就把这份热情读出来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指名读。)要求加上动作。师: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课件出示相关图标)师: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让我们带着对它的赞美与敬意一起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完整的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愿意)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7,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课件出示陪客松和送客松)8,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的特点?(生总结回答,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9,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三棵奇松,好吗?(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引读第二节。)(三)、观看录像、升化情感。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录像,教师范读第三节)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再一起读一遍,好吗?(齐读)(四)、布置作业: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生命力强: 山顶上 陡崖边 迎客松:伸出手臂 欢迎宾客 千姿百态 松以黄山奇 陪客松:绿色巨人 同人观赏 黄山因松秀 送客松:伸出长臂 依依告别区公开课黄山奇松教学案例与反思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290区公开课黄山奇松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四、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五、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七、教学时间: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1、同学们我们知道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指知道这四绝分别指什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是(情有独钟)。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黄山奇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二)、导读,感受奇松。1、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好吗?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3、小组合作学习。4、讨论交流。(1)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感受黄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一奇 在模样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读好这个词。“郁郁苍苍”: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二奇 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近千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三奇 热情好客“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师:同学们,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萦,流连忘返。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补充故事:邓小平逝世,黄山松为他送行。邓小平逝世时,央视精选画面为邓小平送行,迎客松能担此重任,可见其地位高,意义之大。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学到这儿,你再来读课文,就会对迎客松更多一份赞美、敬重、仰慕齐读(或将角色感情带进去,想象不同的身份读,如导游、游客、黄山主人等,或欣赏,或自豪,或惊讶,或陶醉)(2)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A、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关于“陪客松、送客松”,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能够自己学好向我们介绍,就按照学“迎客松”的方法。小结学法,板书:读句子、划词语、读句子、感奇特。B、学生自读。C、交流。陪客松出示: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多媒体展示送客松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指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能读出来吗?小手能伸出来演一演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