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7课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46746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7课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7课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7课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目标导航1.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成就及经验教训。(重点) 2.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的区别。(难点)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两个凡是”的方针阻碍了“左”倾错误的纠正。(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原因: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与“两个凡是”错误。目的:冲破理论禁区,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意义: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也起了思想解放作用。(3)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2重大决定(1)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3意义(1)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概念阐释理解“两个凡是”这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体现,“两个凡是”本身是绝对化和形而上学的,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以狭隘、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实质是在拥护毛主席的旗号下,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左”倾错误路线,反对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二、经济领域的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84年产业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3)合同定购制与市场收购制代替统购派购制。(4)2000年税费改革目的:理顺分配关系。内容:“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步骤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放权让利”: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4年,全面展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3)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思维点拨全面认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2)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3)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三、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的改革1整顿党风(1)原因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正之风蔓延。反腐倡廉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2)方针: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3)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政治改革(1)含义: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2)过程初期:实行党政分开等。20世纪80年代:农村村民自治产生。20世纪90年代:加强与完善原有体制优势的部分。(3)改革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4)结果:政治体制从集权模式向民主模式过渡。思维点拨1民主和法制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相统一的国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2村民自治的意义:村民自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易错提醒中国基层民主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是基层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公民参政、议政的组织。四、改革战略:团结一心奔小康1宏伟目标: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社会。2形成(1)提出: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用“小康”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2)定量表述:党的“十二大”。(3)“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史论要旨1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兴起,包括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经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知识图示主题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30多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中国国土资源报史料二1978年、1992年我国经济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80.8%51.4%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私有制经济城乡个体经济07.8%私营经济、合资经济、外资经济05.8%史料解读意即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也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史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提示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秘密自发,政府肯定,全国推广。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根据史料二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1)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3)工业方面,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4)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基本实现小康。1(2018泰安检测)下图是19781985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统计。与其变化相关的因素是()A工人、农民纷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答案D解析从材料“1978年到1985年”城乡居民存款不断增多,可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故D项正确。2(2017湖北三市期末)1982年陈云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说:“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笼子大小要适当,但是总要有个笼子”。陈云主要强调()A市场的调节要在计划许可的范围之内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利于企业发展C计划经济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D市场经济容易引起社会性质变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陈云所说的“鸟”便是市场调节,“让鸟飞”即大力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笼子”指政府计划,“鸟必须在合适的笼子里飞”即市场调节必须在计划许可的范围之内,故A项正确。3(2017盐城期末)1985年3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范围除老市区外,还包括上海市所辖的十个县的城关区;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集中安排工业、科研项目的重点卫星城镇。该批复出现的背景是()A设立上海经济特区B设立沿海开放城市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B解析1984年,中国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其中就包括上海,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以得出该批复出现的背景是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故B项正确。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平材料二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邓小平说“特区姓社不姓资”,为什么?(2)材料二中的观点是在当时国内外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的背景下提出的?(3)这一思想又是怎样在中共十四大上进一步阐述的?答案(1)因为设立经济特区,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目的在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并且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行的,并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国内背景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国外背景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把握好特区的性质和设立特区的目的;第(2)问要从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苏东剧变入手;第(3)问结合中共“十四大”的内容作答。基础达标1(2017太原期末)197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一位失业工人家庭,发现自己的工资仅仅是伦敦一个垃圾收集工的1/6。原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这一事例说明,当时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A发展生产力提高国人生活水平B效仿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C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D和资本主义制度一较高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一位失业工人家庭”,表明国家重视民生的改善,故A项正确。2(2017资阳期末)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小岗村的变化反映了()A合作社经济有持久生命力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废除C农村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材料“分田单干”“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故C项正确。3(2018顺德检测)20世纪90年代,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进城务工人数剧增。发生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二元户籍制度取消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C实行包产到户政策D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答案B解析1992年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带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如粮食供应已与户口挂钩的政策终结,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渐被取消,故B项正确。4(2017顺德期末)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地区的金融保险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有学者将其归因于制度的释放。关于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正确的是()A上海浦东的开发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经济特区的设立D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答案B解析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限制,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5(2017山西名校期末)1984年初,邓小平从南方视察回到北京后,发表了关于对外开放和特区工作的重要讲话,指出:“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其旨在说明()A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B经济特区还要不断增加C加快推广经济特区经验D特区的经济地位应特殊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可以得出邓小平旨在说明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1984年,我国又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A项正确。6列宁说:“人民需要共和国,为的是教育人民走向民主。需要的不仅仅是民主形式的代表机关,而且要建立由群众自己从下面来管理整个国家的制度。”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与之最相符的措施是()A实行反腐倡廉B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实行村民自治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D解析“由群众自己从下面来管理整个国家的制度”即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其中最根本的保障就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力提升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3)由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它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切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社会主义改造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第(1)问注意材料一的关键信息“速度太快了”“如果稳步前进搞得更好些”。第(2)问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分析。第(3)问注意关键词“经济政策”“根本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