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点强化练29古代中外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一、选择题1.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绝而家。秦坑儒邪?儒坑秦邪?”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答案:D解析:“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不合逻辑,故A项错误;“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不代表更真实可信,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是历史评价,而不是史实,与“历史的真相”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对于“焚书坑儒”事件的解读,体现了“历史评价”的不同角度,故D项正确。2.(2018浙江湖州期末)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正确的策略。对其中三个诸侯国分别采取引水淹城、离间计、集中优势兵力强攻等策略,这三国对应的是()A.魏国、赵国、楚国B.赵国、楚国、韩国C.韩国、魏国、赵国D.楚国、魏国、韩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采取引水淹城针对魏国,离间计针对赵国,集中优势兵力强攻楚国,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3.(2018浙江湖州期末)唐太宗登上皇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团结政策,努力经营中国边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下列关于其民族政策叙述正确的是()A.设立鸿胪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B.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C.请求与吐蕃通婚促进民族融合D.派遣官员担任羁縻府州的长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设鸿胪寺管理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故A项错误;唐太宗平定高昌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故B项正确;唐太宗时吐蕃向中原王朝请求通婚,故C项错误;羁縻府州的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故D项错误。4.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这一制度()是唐政府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的一种方式以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A.B.C.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羁縻府州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宽松的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故表述符合史实,表述不准确,不是直接管理。5.(2018浙江嘉兴高二期末)康熙帝相当重视与蒙古族的关系,以保证西北的安定统一。针对清初蒙古族的不同态势,他采取的相应措施有()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北方设立木兰围场,加强管理实现多伦会盟,接受臣服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A.B.C.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结合所学,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北方,故正确;康熙帝设立木兰围场,加强管理,故正确;康熙帝实现多伦会盟,接受臣服,故正确;康熙帝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6.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下言论中,与孔子这一观点相似的是()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C.“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D.“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气质比理性强的人,有野性;而理性比气质强的人则会慢条斯文;有理性,又有气质的人,就可以成为君子,故与孔子观点一致的是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记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记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表达方式。这被称为“春秋笔法”。这表明()A.文字史实总带有主观因素B.写史者总对战争杀人津津乐道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D.非实迹史料不能反映历史真实答案:A解析:历史人物编著的文字史实因个人所处时代及阶级的不同,而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如材料中的描述,故选A项。8.(2018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期中)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这表明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强调人应该依据感觉办事认识到人具有社会属性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所学,亚里士多德在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的著名论断,故正确;根据所学,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应该依据理性而非感觉办事,故错误;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说明其已充分认识到了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故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故错误,故B项正确。9.谈及道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亚里士多德则说:“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孔子强调统治者有“德”则四夷宾服B.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基于个人价值C.对道德的不同理解孕育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D.对道德的不同理解扎根于不同的社会土壤答案:D解析: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体现了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表明亚里士多德主张要遵照道德准则来生活、工作和学习,遵照道德准则来做所有事情。材料体现了东西方思想差异来自不同的社会土壤,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的仅是一方面,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孕育了对道德的不同理解,故C项错误。10.下列言论,按照其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自古皆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吾爱吾师,吾尤真理”“屈服于奴役之外,我们再也没有别的退路!镣铐的叮当声已经响彻波士顿的郊原”“灵魂单凭信仰,无需事功,就可由上帝的约许获得释罪”A.B.C.D.答案:C解析:是唐太宗的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强调靠信仰得救,反映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的主张,故正确顺序为,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2017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重要环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科举彻底打破了六朝以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不合理现象。这种完全用考试的方法取代过去察举推荐的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渠道。为了给应试者提供学习的条件,京师建立了在国子监指导下的学校系统。几千名学者和学生从各道进入长安,京师到处举办经史的讲习。教育领域的这种活跃气氛必然导致经学解释上的各种矛盾,结果,唐太宗不得不下令编撰正统的经籍注疏,为唐代的儒家经典教育奠定了基础。据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等资料整理材料二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周谷城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体现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分析其“不合理”之处。概括科举制对当时文化教育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是如何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并分析上述举动起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合理: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无从体现民意。影响: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形成社会重学之风气;完善学校教育系统;推动儒学的发展及地位的提升。(2)尊重:亲至曲阜祭孔,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孔庙;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作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所学,“六朝”的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所学可得选官具有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无从体现民意;第三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为了给应试者提供学习的条件,京师建立了在国子监指导下的学校系统”可得出完善学校教育系统,“几千名学者和学生从各道进入长安,京师到处举办经史的讲习。教育领域的这种活跃气氛必然导致经学解释上的各种矛盾,结果,唐太宗不得不下令编撰正统的经籍注疏,为唐代的儒家经典教育奠定了基础”可得出推动儒学的发展及地位的提升,并由此形成读书的风尚。第(2)问第一小问康熙帝尊重汉文化的史实,根据材料二“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结合所学可得康熙帝亲至曲阜祭孔,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孔庙,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等史实;第二小问作用,可从民族关系和统治秩序两个方面来考虑,即缓和满汉矛盾,巩固清朝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