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18届高三历史一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33965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市2018届高三历史一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8届高三历史一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8届高三历史一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黄山市2018届高三历史一模检测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A. 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B. 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C. 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D. 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由“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分析可知,周朝的制度主要满足了强化王权的需要,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贵族等级特权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同姓诸侯的信息,排除B;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2. 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A. 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B. 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C. 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D. 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答案】C【解析】根据“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表明典农由专管屯田的农官变为地方行政官员,屯田区和郡县一样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屯田制度的转型,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屯田区和郡县一样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排除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 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 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 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唐朝法律中重视子孙对父母和祖父母的尊敬,体现了法律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轻罪重罚”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一条法律条文不能断定立法的基本原则;D项不选,题干体现的是法律条文的约束,没有体现社会行为。4. 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北宋北方人数(个)北方所占比例南方人数(个)南方所占比例前期27884.5%5115.5%中期27463.9%15536.1%后期12140.3%17959.7%A. 地域是官员选拔决定性因素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D. 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答案】C【解析】表格“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显示北方人数比例逐渐下降,南方人数比例逐渐上升,主要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导致南方政治文化等影响力的增强,故C项正确;A中决定性因素错误;B中政治重心并没有转移;D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表格材料型选择题一般是以表格为呈现形式,通过定量分析数字或相关数值,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此类试题解题的方法一定要抓住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常用的解题方法有:1. 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2. 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3. 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5.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A. 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B. 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C. 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D. 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答案】B【解析】材料是雍正为了论证清朝统治的正统性,提出了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宣称清朝政权是上天赋予的,不应该以“华夷之辨”来否定,反映出清初依然存在民族文化冲突,B正确;满洲文明源自东北,A错误;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了雍正时期存在“华夷之辨”,故D错误。6. 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C. 方便了官员升迁D. 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依据“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可知,批评的对象是皇帝,因此该制度应是谏议制度,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听命于中央,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中“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并不能说明君臣关系趋向平等,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谏议制度与官员升迁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把握材料中“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古代谏议制度的历史意义。7.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 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 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C. 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D. 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商品增长缓慢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作用,鸦片输入造成的白银外流和中国政府的税收都是次要因素,排除A、D两项,选择C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商品增长缓慢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并非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排除B。8.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A. 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B. 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C. 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D. 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说明中国为了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而派遣驻英使臣,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意为强烈反对,从而体现了当时中国腐朽落后的观念在阻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项符合题意;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说明了思想的保守,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是湖南士绅的反对,不能说明“不得人心”,故C项错误;题干中只是谈到反对清政府派外交使臣,没有涉及到反对屈辱外景的内容,故D项表述错误。【名师点晴】新中国外交与近代中国外交的根本区别与认识:1、区别;旧中国以依赖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大国为主.主要是从国内大财团资产阶级利益出发.新中国是以发展第三世界友谊为主.讲究从国家利益出发,以五项基本原则为准则进行交往.2、认识;(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2)正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外交9.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说明A. 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B. 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C. 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D. 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领导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三人的共同目标都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故B正确;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 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答案】C【解析】材料中“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指的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用的游击战,罗斯福亲信的这段话正是对这种战术的一种肯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时间是1938年,此时并未进入相持阶段;B选项错误,罗斯福亲信赞扬的是战略战术并不是民族意识;D选项说法错误,没有弄清楚“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的真正内涵。11.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表现是A. 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 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答案】B【解析】所谓的“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材料中给出的解释是“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时期中国利用地缘政治开展对话的有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冷战”的特点;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体现出与苏美的关系问题。点睛:解答本题关键点是要对这段话真实内涵有所理解。其中基辛格是一个突破口,可以联系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其次就是内容上面突出“冷战”,再次验证了我们选择的正确性,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12.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A. 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B. 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C. 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D. 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答案】A13. 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A. 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B. 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C. “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D. 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台湾的邦交国越来越少,说明这些国家开始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而且认为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台湾当局对一国两制的态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和解的贡献,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排除D。14.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维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A. 文艺复兴运动歌颂自然与人性B.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C.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D. 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答案】A【解析】文艺复兴歌頌自然与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想,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实际上就是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A项正确;文艺复兴并未摧毁神学世界现,排除B项;古希腊罗马文化没有反专制色彩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排除D项。15. 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A. 强调法律至上B. 追求司法公正C. 维护公民平等D. 限制公权滥用【答案】D【解析】从“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罗马法保障个人权利,同时禁止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干预个人生活,这说明罗马法为了保障公民权利而限制公权的滥用,故D正确;A是题意中的一部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在材料中不涉及,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并准确解读,排除无关选项即可。16. 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目的在于A. 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B.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教的自主权C. 使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D. 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是一致的【答案】B【解析】“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等字眼意在强调路德意在要使“个人”获得得救的自主权,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善功和圣事等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仍然是需要存在的,选项C错在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本质上是不一致的,路德是反封建斗争,而“陆王心学”是维护封建统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7. 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A. 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B. 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C. 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D. 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答案】D【解析】根据“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说明人的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与制约,D正确;A无法体现“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排除B;材料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无关,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的准确解读,联系所学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分析解答。18. 马克思写道:“为了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曾不得不在英国两次赶走斯图亚特王朝”。可是英国社会却流行这样一句名言:“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这是因为A.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B. 英吉利民族具有激进性C. 英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D. 英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答案】C【解析】材料“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 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表明英国人民希望保留君主,英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其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指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不是英国保留君主的原因,排除A项;英国人民希望保留君主说明英吉利民族的保守性,故B项“激进性”表述错误;英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不是英国保留君主的原因,故排除D项。19.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A. 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B. 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C. 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D. 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答案】B【解析】材料意在强调反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即强调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违背平等自由精神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并未取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出现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方面的字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选举资格规定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充分的选举权必将到来。20.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A. 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B.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C.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D. 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应对挑战获得发展,甲午战争以后,面对民族危机加深中国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体现了这一特点,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由于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地位,为此,英国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适应了挑战,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但并没有促使本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最后衰落下去,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1. 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資助。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A.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 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C. 统一管理社会福利D. 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答案】A【解析】由“预防社会风险”“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和“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資助”,实际上是英国福利制度向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是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的体现,故A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B是福利制度的作用,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本题容易错选B,应该明确题目要求是“该报告的主旨”,B属于英国福利制度的作用,而不是主旨。22.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登月,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这表明A. “分权与制衡”原则遭到破坏B. 美国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C. 冷战影响了美国的国内政治D. 欧共体冲市了美国的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由题干“1961年”可知,当时正是美苏争霸的紧张时期,两国为了获取战略优势,都积极地发展军事科技的尖端技术。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航天领域快美国一步。美国为了弥补在航天领域的劣势,也积极地发展航天技术,题干所述情况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C正确;ABD项所述均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61年”,结合二战后美苏两极世界政治格局的背景分析材料即可。23.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主要说明A. 国际政治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B. “冷战思维”模式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C.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D. 各国围绕国家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答案】D【解析】当今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尚未形成稳定的国家政治新秩序,故A项错误;“伙伴关系”的频繁出现不意味着冷战思想造成的对立消失,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故D项正确。24.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如图所示,这两幅漫画意在表明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B. 欧洲一体化面临严峻挑战C. 世界多极化格局日趋明朗D. 区域集团化进程就此搁浅【答案】B【解析】由图片看出,图1反映的是英国脱欧事件,图2反映的是希腊债务危机,两幅漫画意在表明欧洲一体化面临严峻挑战,B正确;A不符合漫画信息,排除;漫画与世界多极化格局无关,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7题,第28题、第29题为选考题,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37年出版的菜布尼茨哲学发展史指出,菜布尼茨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柏拉图。二是东方的中国哲学。1773年霍尔巴赫在社会的体系中赞美孔子对政治与道德结合,以至于“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功效”,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汤因比(18891975)和池田大作(1928-)研究发现,就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而不是西欧或西欧化的国家,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機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为世界统一的文化主轴。据王文科、白风城论中国文化哲学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整理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上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关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媒体报导: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国19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共、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改策的核心价值观念。摘编自央视新闻的报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说明“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文化)”的根据。(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答案】(1)影响:为欧洲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借鉴和启示;有利于西方哲学理论的发展根据: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整合“破碎的世界”(答上两个方面就可得。(2)不同之处:欧洲:推行种族优越论(或推行霸权主义、实行强权政治)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主张在平等基础上,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原因:欧洲: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增强了欧洲列强经济势力和征服世界的能力;欧洲中心论调的盛行。中国: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解析】(1)影响: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联系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和哲学的发展分析解答。根据:由“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機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为世界统一的文化主轴”联系儒家思想主张分析得出: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整合“破碎的世界”。(2)不同之处:欧洲:根据“这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得出推行种族优越论。中国:根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关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因:欧洲:根据“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所学知识,分别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增强了欧洲列强经济势力和征服世界的能力,欧洲中心论调的盛行等角度分析回答。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角度分析总结。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1西方中国观的变迁16-18世纪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19世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20世纪初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答案】示例一: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论据和论证: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示例二: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论据和论证: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眸】材料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概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人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二战后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1992年养老金改革法1994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德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备以及高效率是世界公认的。但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当前面临着挑战,正处于围绕着新的养老金法和税法而展开的斗争之中;社会教济和失业保险方面的削减业已实行,围绕医疗保险下一步结构改革的争论方兴未艾。税收在减少,失业率却创出了新的记录。企业界抱怨工资附加成本高,而工会则动员起来反对损害雇员既得利益的企图。一场普遍的分配斗争打响了,这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从未经历过的事。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对增长进行分配,而是在停滞甚至缩减的公共预算的范围内对紧缩进行分配。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社会福利制度当前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对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答案】(1)特点:政府立法如工人医疗保险法等法律;社会保障制度层次清晰、日趋完善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德国政府不断制定并修改相关法律文件;覆盖面广覆盖了工人、农民、老人等群体,并涉及养老、事故、失业、医疗、护理等多个领域。(2)挑战:失业率增加、税源减少、老年人的比例加大等,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财政负担加重;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措施的前提;实施社会福利措施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解析】(1)从材料中给出的表格可以看出,其中包含大量法律,可以得出政府立法如工人医疗保险法等法律的结论;从材料的时间线来看,可以得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层次清晰、日趋完善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德国政府不断制定并修改相关法律文件。从涉及到的内容来看,德国社保覆盖面广覆盖了工人、农民、老人等群体,并涉及养老、事故、失业、医疗、护理等多个领域。(2)从“税收在减少,失业率却创出了新的记录”可以得出失业率增加、税源减少、老年人的比例加大等;从“企业界抱怨工资附加成本高,而工会则动员起来反对损害雇员既得利益的企图。”得出财政负担加重;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认识:结合材料内容来分析,从改革的角度入手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可。点睛:解答本题第一小问完全是从材料中的内容提取出来的,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慢慢提取关键信息,之后一一总结概括,最后得出完整的答案,注意条理清楚,言简意赅。28.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約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成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国际联盟盟约从1934年开始,意大利军队不断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挑衅,导致流血冲突。1935年1月3日,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理事会提出控诉。10月7日,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10月19日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和财政制裁。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说:“如果国际联盟把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我一周后只好退出埃塞俄比亚。” 马世力世界史纲(1)根据材料,概括国际联盟提出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答案】(1)原则:集体安全;经济制裁。作用:虽对维护和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国联对意大利入侵行为的“制裁”有名无实来看,国联未能有效地遏制侵略,维护和平国联受到英法等大国的操纵,成为其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2)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多;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所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相关国际组织对国联历史作用的认识和评价。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所具有的原则,主要体现在:A.注重成员国的集体安全;B.对违背盟约的成员国给予严厉的经济制裁。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这样来认识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作用:A.积极方面:通过对成员国盟约“约束”和严厉经济制裁,这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进步意义。B.不足: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进程中所发挥的实际效能极其有限,未能有效地遏制侵略,诸如,国联对意大利入侵行为的“制裁”,以及国联受到英法等大国的操纵,成为其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等。(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重要国际组织联合国的相关认识。联合国成员国的构成,不像国联那样“单一”,体现出了极大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在维护世界和平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认识:联合国成员国众多,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设置及运行原则; 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所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了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对维护和平有重要作用等。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国际组织国联及其作用;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国际组织联合国及其作用2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曾参师从于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曾经说他虽然天资不高,却非常努力;虽没有许多言论,但他却在自己的德行上很用功。孔子去世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参,因此曾参也被看做是孔子的继承人。他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传承了孔子的孝悌之道和忠恕之道。曾子认为“孝”的核心虽仍以父母为主,但由于儿女是带着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去行事,所以只要违反任何道德规范,都是不孝的表现,因此他认为“修身”就是让一个人知晓道德规范。国家治理要求统治者能够在家庭内部实现“孝”“悌”“慈”,如此能上行下效,形成一定的感化效应;同时,还要运用“忠恕”之道,了解民众的意愿,创造条件让民众也能实现各自的意愿,进而实现国家治理、天下太平。快言之,“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非是以“孝”“悌”“慈”为根本,通过用“忠恕”之道,将“孝”“悌”“慈”等各种道德规范在家庭、国家、天下层面充分实现出来。摘编自褚斌杰主编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等(1)根据材料,概括曾参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参成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原因。【答案】(1)主张:奉行孝悌之道和忠恕之道;认为遵守道德规范是孝道的表现;主张统治者以孝悌之道和忠恕之道治理国家,以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状态。(2)原因:领悟孔子学术精髓,受托抚养孔子之孙,传播了孔子的思想;著书立说,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勤奋好学,道德品质高尚。【解析】(1)主张:根据“传承了孔子的孝悌之道和忠恕之道”“只要违反任何道德规范,都是不孝的表现”“国家治理要求统治者能够在家庭内部实现孝悌慈,如此能上行下效,形成一定的感化效应;同时,还要运用忠恕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归纳。(2)原因:根据“非常努力”“在自己的德行上很用功”“孔子去世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参,因此曾参也被看做是孔子的继承人”“他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传承了孔子的孝悌之道和忠恕之道”等信息分析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