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06 数列、不等式一、选择题1. 【河北衡水金卷2019届高三12月第三次联合质量测评】朱世杰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所著的四元玉鉴卷中“如像招数”五问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官司差夫一千九百八十四人筑堤,只云初日差六十四人,次日转多八人,每人日支米三升”其大意为“官府陆续派遣1984人前往修筑堤坝,第一天派出64人,从第二天开始每天派出的人数比前一天多8人,修筑堤坝的每人每天分发大米3升”,在该问题中的1984人全部派遣到位需要的天数为A14 B16 C18 D20【答案】B2.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8年高三高考三模】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和为,若,则A23 B24 C25 D26【答案】A【解析】等差数列的前和为,解得,故选A. 6.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六次模拟考试】已知数列是各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点、都在直线上,则数列的前项和为( )A B C D【答案】C【解析】因为点、都在直线上,所以,可得,可得,故选C. 10.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年高考押题(一)】在等比数列中,“是方程的两根”是“”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D11.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年高考押题(三)】已知实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 )A B C D【答案】D【解析】作出可行域:所以当取B时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4-1=-5 16.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已知数列为等比数列,若,则A有最小值12 B有最大值12C有最小值4 D有最大值4【答案】A17.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电视台播放甲、乙两套连续剧,每次播放连续剧时,需要播放广告.已知每次播放甲、乙两套连续剧时,连续剧播放时长、广告播放时长、收视人次如下表所示:电视台每周安排的甲、乙连续剧的总播放时长不多于,广告的总播放时长不少于,且甲连续剧播放的次数不多于乙连续剧播放次数的2倍,分别用, 表示每周计划播出的甲、乙两套连续剧的次数,要使总收视人次最多,则电视台每周播出甲、乙两套连续剧的次数分别为( )A6,3 B5,2 C4,5 D2,7【答案】A【解析】依题意得,目标函数为,画出可行域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目标函数在点处取得最大值.故选A. 故答案为:3.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已知实数满足条件,则的最大值是_【答案】74.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正整数数列满足,已知, 的前项和的最大值为,把的所有可能取值按从小到大排成一个新数列, 所有项和为,则_【答案】64【解析】正整数数列满足, 故可采用逆推的思想得如下图所示:,则的前项和的最大值, 所有项和,故,故答案为64.5.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六次模拟考试】若变量,满足约束条件,且的最小值为,则_【答案】6.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模拟考试】若数列是等差数列,对于,则数列也是等差数列.类比上述性质,若数列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对于时,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则【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等差数列中的和类别为等比数列中的乘积,是各项的算术平均数,类比等比数列中是各项的几何平均数,因此7.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模拟考试】已知是区间上的任意实数,直线与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总有公共点,则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_【答案】结合图形可得要使直线与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总有公共点,只需满足直线的斜率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 12.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已知实数满足不等式组,则的最小值为_【答案】-6【解析】画出实数满足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将变形为,平移直线,由图可知当直经过点时,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最大,当目标函数过点时,取得最小值,由,解得, 得,得,解得或(舍去).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2)因为,所以 .3.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四调】已知数列,满足,.(1)设,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若,求.【答案】(1);(2).(2)由(1)知,从而, .4.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满足,.(1)求的通项公式;(2)求的值.【答案】(1) .; (2).5.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已知数列中,.(1)求的通项公式;(2)数列满足,数列的前项和为,若不等式对一切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答案】(1)见解析; (2).【解析】 (1)证明:由,得,所以数列是以3为公比,以为首项的等比数列,从而;(2),.,两式相减得,.,若为偶数,则,若为奇数,则,. 9.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押题(一)】已知函数(),数列的前项和为,点在图象上,且的最小值为.(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数列满足,记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答案】(1) .(2)见解析.(2)证明:由(1)知,所以,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