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教材补遗1.姓氏来源我国姓氏繁多,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全国的100个常见姓氏。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如熊、牛、云等。(2)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名: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的常见姓。(3)以居住地为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4)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5)以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6)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呼延、慕容、尉迟等。(7)以谥号为姓。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8)因避讳而改姓。如邱是讳孔丘之丘等。2.谱牒(1)含义:谱牒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要旨。(2)发展:周代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了“定世系,辨昭穆”,周代大力发展谱牒,并设专官掌管;谱牒在秦汉之前称作世系、世本、系本、牒记,之后称作族谱、姓谱、族姓谱、氏族谱、血脉谱、家谱、宗谱、世谱、世牒等;隋朝皇室称家谱为玉牒;之后唐宋皇室相效仿亦称玉牒;宋以后则通称作族谱,民间口传则称作家谱。(3)影响:谱牒是伴随着父系家族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献或簿籍。中国人的族谱,是一个家族世代延续的记录。它对于族群的认同、尊祖、敬亲、睦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汉字正是记叙世系、源流、族规、家训等这些重要家族信息的特殊符号。3.礼乐制度周朝规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即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繁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到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4.贵族政治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民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贵族政治必然会随着分封制的衰落和血缘关系的淡化而渐趋崩溃。5.宗法伦理(1)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2)三纲五常:三纲是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3)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4)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5)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6)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6.雅言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地推广雅言。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洛阳雅言。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历时长达四千多年之久,朝鲜、韩国、越南、日本都受到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