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见肝脏肿瘤PPT演示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392205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常见肝脏肿瘤PPT演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不常见肝脏肿瘤PPT演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不常见肝脏肿瘤PPT演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肝脏不常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健丁 郭 健,不常见肝脏恶性肿瘤的CT表现,.,肝脏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其中以肝癌和胆管细胞癌最为多见,但在临床工作中还可见到一些肝脏少见恶性肿瘤:如肝肉瘤、肝母细胞瘤等。,.,女性,13岁,右季肋部憋胀2周,加重伴腹痛34天。临床检查,腹膨隆,肝大,肋下约8cm,质硬,腹水征(+),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实验室检查:ALT(谷丙转氨酶)增高,AFP(-),血常规(-),病例1,.,平扫: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内可见巨大单发囊实性占位,主要位于肝右叶,以囊性成分为主,囊内漂浮有高密度影,有分隔及包膜,病灶周围可见不规则实性成分。,.,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其中囊性成分始终未强化,但可见其分隔强化并有血管影穿行其中。,.,手术所见:肝组织大部分被肿瘤组织替代,肿瘤有包膜,质软,切面灰白,呈凝胶样,瘤内有大片出血、坏死、囊变。正常肝组织被明显挤压。病理诊断:肝脏恶性间叶瘤,.,评述:肝脏恶性间叶瘤亦称未分化或胚胎性肉瘤(UES),是发生于肝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610岁的儿童。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包块为主。AFP()。,.,CT表现:曾有文献报道91例UES,均表现为肝内巨大单发、边界清楚的病灶。依CT表现分为以囊性为主、以实性为主两种类型。以前者常见,且又分为单房和多房,多伴软组织分隔。增强扫描可见肿瘤边缘明显强化,而囊性低密度区无强化。,.,鉴别诊断: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AFP(-),临床工作中常被误诊,易与本病混淆的有肝包虫病、肝囊肿。本病例表现可见囊中分隔,似囊中小囊而被误诊为肝包虫病。 肝囊肿囊壁薄而光滑,囊内为均匀水样密度,与本病易于鉴别。当UES病史上伴发热症状,应同时考虑到肝脓肿的可能 。,.,肝包虫病:可呈单囊或多房囊腔,多见于流行区,囊内表及囊壁环形弧形钙化是其特征表现。,.,肝脓肿:肝右叶可见大片低密度影,呈分房样改变,边缘不清,CT值1316HU;增强后可见病灶内部无明显强化,但边缘呈多房薄壁环形强化,患者一月前受凉后高热,体温达39,伴寒战。,.,病例2女性,40岁,背困2月,B超发现肝脏多发占位。体检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 HBS抗原(一) AFP(一),.,CT平扫示肝脏多发低密度结节及肿块影,CT值约44.3Hu,病灶边界较清楚,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呈显著环状强化,内部出现分隔影。,.,静脉期及延迟期,周边强化下降,病灶中央轻度强化(囊变区除外),但未见造影剂等密度充填。,.,肝穿活检病理诊断:肝血管肉瘤病人确诊后半年全身骨转移,1年后死亡。评述:肝血管肉瘤又称血管内皮细胞瘤或恶性血管内皮瘤。本病多见于儿童或老年人,一般认为与肝硬变、某些致癌物有关,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肝肿大或肝内肿块,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本病恶性度较高。,.,CT表现:肝脏体积增大,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病灶、境界较清楚。 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明显环状强化,随时间延伸,病变中心也呈轻度强化,但仍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期仍呈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始终不强化。,.,鉴别诊断:本病单纯依靠影像学检查很难与肝脏多发转移瘤鉴别,在临床诊断中需结合病人病史及其他检查。,肝转移:结肠癌病史,肝脏可见多发大小不一低密度病灶。,.,病例3男性,65岁,患慢性乙肝18年, 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临床检查:腹软,上腹部轻压痛。实验室检查:HBS抗原(+) ECT提示肝右叶放射性冷区,动脉相无充填。,.,CT平扫:肝右叶近包膜下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清,大小约6cm4cm5cm。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周边轻度强化,可见迂曲扩张之供血动脉进入。,.,门静脉期病灶边缘部分强化,病灶内部不均匀强化,延迟6分钟扫描,病灶仍呈低密度。,.,病理诊断: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 1抗胰蛋白酶(+) S-100(一)患者术后2月,胰腺转移及肝胃韧带淋巴结转移。,.,评述: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过去认为属于恶性间叶瘤范畴,现提出它是不同于恶性间叶瘤的其他间叶性肿瘤。CT常表现为肝脏右叶单发的低密度病灶,多较大,有纤维性假包膜形成,50%有出血坏死所致的囊变区,肿瘤内亦可见不同程度纤维分隔。取活组织免疫标记Vimentin和1-抗胰蛋白酶(+)为本病特点。本病转移率高,2年生存率为60%。,.,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及液化不明显的肝脓肿CT表现可与本病相似,临床应注意鉴别。免疫组化标记鉴别价值较大。,.,肝脓肿处于早期或蜂窝组织炎阶段,脓肿未液化,其密度近软组织密度,CT表现可与本病相似(见上图),病灶边缘及内部分隔常有明显强化,密度不均。但多数病例具有发热、肝区疼痛、扣击痛等临床表现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胆管细胞癌:平扫示左叶低密度占位,边缘欠清晰,无肝硬化表现 ;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密度不均,仍呈低密度。部分胆管细胞癌病例可伴钙化。,.,女性,38岁,偶尔发现腹腔偏左侧巨大实性占位。临床检查:腹腔左侧可触及一10cm15cm包块,质硬。,病例4:,.,CT平扫肝左叶内可见一囊实性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CT值13 36Hu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实质部明显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门静脉及延迟期肿块内实质部分的密度接近正常肝实质,囊性区始终未见强化。,.,男性,37岁,肝部不适一年余。临床检查:腹膨隆,肝大肋下9cm。实验室检查 AFP(-)HBS抗原(-),病例5:,.,CT平扫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内多发巨大囊实性低密度病灶,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病灶内可见囊变区。,.,增强扫描病灶内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中心部位低密度区始终未见强化,呈“星芒状”。,.,上述两例均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评述: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发生于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肿瘤,瘤组织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肽类和胺类激素的功能,引起相应的内分泌紊乱症状。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将肿瘤分为不同类型。类癌为其中一种,分泌的激素主要为5-羟色胺,多发生于胃肠道,肝原发类癌较少见,多数因转移而来,在排除了胃肠道类癌后才可诊断原发性肝类癌。文献报道肝脏原发类癌的CT表现仅为肝内低密度区,右叶多见,增强后边界更清楚。,.,本组两例均表现为:肝内囊实性低密度占位,边界清,增强扫描实质部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于正常肝实质,而囊性部分始终未强化,因而显示更清楚。,.,鉴别诊断本瘤与肝细胞癌均为多血供肿瘤,因而需与肝细胞癌合并坏死液化相区别,典型肝细胞癌增强表现为造影剂快进快出特征,而本病由于含纤维间隔,造影剂在病灶内清除较慢。本类肿瘤有分泌功能,部分病例可表现类癌综合征。本病多无肝硬化病史,AFP化验为阴性,结合上述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化验,二者区别不难。,.,肝癌合并坏死液化,.,女性,45岁,自觉左腹部包块1月临床检查:心肺(一),腹软,脾大。实验室检查:血小板 3万/cm3,病例6:,.,脾脏体积增大,可见多发边界不清,低密度病灶伴斑片状钙化影,肝内也可见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影,CT值约21.341.2Hu,伴钙化。,.,手术所见:脾脏大小约25cm15cm5cm,表面满布大小不等之结节,质硬,色灰白,肝脏也可见大小不等之结节,质硬,色灰白。病理诊断: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肝转移,.,评述: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来源于脉管内皮细胞的罕见肿瘤,发生在脾脏者国内尚未见报道(本例在中放杂志报道)。其组织学表现具有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特征,属于缓慢进展的低度恶性肿瘤。本疾病原发于肝脏者主要见于成年妇女,可能与口服避孕药有关。本病例为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肝转移,主要表现为脾脏及肝脏转移灶内多发钙化,呈斑块样。,.,男性,6岁,肝区疼痛4天,加重伴恶心呕吐1月。临床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膨隆,压痛明显,肝大,肋下9cm。实验室检查:HBS抗原(一),无肝硬化病史,AFP(+),肝功正常。,病例7:,.,肝脏弥漫性增大。肝右叶12cm9cm14cm类圆形低密度占位,边界清,病灶内密度不均,CT值18.647.6Hu,中央可见低密度液性区,脾大。,.,病理报告:肝母细胞瘤,手术所见:肝右叶病灶呈结节状融合,有包膜,其中可见坏死和纤维瘢痕团块,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清。,.,评述:肝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胚胎源性上皮组织的肿瘤,好发于婴儿和儿童,尤其多见于5岁以下。多发生在肝右叶,一般为单发,圆形,界限清楚,可有囊性退行性变和骨样改变,中心区常有坏死和出血,多不伴有肝硬化。本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肝脏肿大或腹部肿块及血清甲胎蛋白明显升高为其主要临床特点。,.,CT表现:肿块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平扫呈低或等密度,中心可有更低密度区,边缘清楚,约50%病例可伴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瘤区内可见裂隙形或不规则形的更低密度区,提示有坏死,也可在增强后出现环形或弧形强化,提示肿瘤内存在血窦。,.,鉴别诊断:肝母细胞瘤与肝细胞癌在原发性肝脏肿瘤中均可见到,且二者在CT图像上表现相似,AFP均升高,但有以下几点有助于鉴别。年龄:前者通常发生在3岁以下,而后者多年龄较大。肝母细胞瘤多为单个病灶,而肝细胞癌趋向于多中心。后者较常发生肝内扩散和肝外转移,肝内扩散主要通过门静脉系统,肝外转移以肺、脑为常见部位。肝炎病史和抗原抗体反应阳性与肝细胞癌有关。,.,上述肝脏恶性肿瘤少见且缺乏典型表现,常被误诊或漏诊,故在临床工作中应结合病史及化验检查综合诊断。我们提供本组病例的目的就在于与各位同道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