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1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师备用题库 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2016江苏单科,7,2分)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答案D森林火灾后第1年植被覆盖率较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下渗减少,河流含沙量大,流量峰值大、径流量大。2.(2016江苏单科,8,2分)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A.蒸发 B.下渗C.蒸腾 D.地下径流答案B第6年植被较第1年有所恢复,故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增强,下渗增多,水土流失减弱,河流含沙量小、流量峰值较小。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完成下题。3.(2016浙江10月选考,25,2分)该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侧,光照较强B.侧,热量较多C.侧,蒸发较弱D.侧,降水较多答案C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坡是阳坡,水分蒸发量大,坡面干燥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坡是阴坡,水分蒸发量小,坡面湿润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故C选项正确。4.(2016浙江4月选考,7,2分)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答案C本题考查土壤的成因。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生物因素很关键,热带荒漠带因气候干旱,生物数量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5.(2016课标,10,4分)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答案A由图中信息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说明该高度土壤营养物质丰富,土壤含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该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该处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故A项 正确。由于该山地处四川西部,纬度较低,海拔4 000米处不会有高山冰雪带,故B项错误。海拔4000米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不适宜森林生长,故C、D项错误。6.(2016课标,11,4分)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答案C据图可知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与4 000米处相比,2 0003 000米处海拔低,温度高,蒸发强,土壤含水少,不利于磷累积,故A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海拔低、热量条件好,有林木生长,该高度生物生产量较高,故B项错误。由于地处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该高度地表径流量较大,故D项错误。7.(2015浙江10月选考,18,2分)与亚寒带针叶林带相比,热带雨林带发育的土壤()A.微生物活动弱B.生物风化强C.有机质含量高D.化学风化弱答案B本题考查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热带雨林带为高温多雨的气候,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生物风化、化学风化作用强,致使形成的风化壳比亚寒带针叶林带厚,但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并不肥沃。故B选项正确。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题。8.(2014课标,8,4分)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答案B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特有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9.2016课标,37(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答案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信息是:气候影响植物生长,植物数量影响动物的数量,气候对动物生长也有影响。10.2013课标,36(1)(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该区域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解析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会扩大,则要根据题干中介绍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扩大的因素。11.2013山东文综,26(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甲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图甲图乙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答案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解析由材料和图可知该区域较为干旱、沙漠广布,而银川平原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因此分析贺兰山的“守护”就主要从阻挡沙漠入侵和增加降水量入手。12.2013重庆文综,13(1),12分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指出上图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答案特点: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影响: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长地表水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解析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可读图分析判断。该特点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进而影响补给量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