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3月模拟联考试题(A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8028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沧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3月模拟联考试题(A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3月模拟联考试题(A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3月模拟联考试题(A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沧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3月模拟联考试题(A卷)(含解析)本试题卷共16页,47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将左传中的516个人按30年为一个单位进行分组研究,共分成17组,他发现春秋未结束,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要性就开始下降。虽然前面7组没有提到士,后来每组士的数量也不多,但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该学者的发现反映了这一时期A. 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形成B. 各阶层文化交流日益频繁C. 政治权力向士阶层转移D. 卿大夫和士矛盾不可调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要性就开始下降”“但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可知,士阶层力量壮大,政治权力正向士阶层转移,故选C。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各阶层的文化交流,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卿大夫和士的矛盾,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要性就开始下降”“但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运用的能力。2.下表下表为唐朝天宝八年(749年)全国粮仓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A. 大运河的开通推动南方经济发展B. 山南道土地兼并最为严重C. 全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黄河流域D. 江淮地区的经济逐渐萧条【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数据可知,黄河流域粮仓所占比例最高,依次可推断出全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黄河流域,故选C。南方粮仓所占比重不高,无法得出大运河对南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排除A;材料无法反映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没有年份对比,无法得出江淮地区经济逐渐萧条的结论,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解读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3.陈寅恪指出:“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据此可知,陈寅格认为A. 官修史书的记载更可靠B. 史家主观判断是治史的主要手段C. 私家记载的权威性较低D. 官方和私家史书都有一定的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可知,官方和私家史书仔细辨别真伪可以长短互补,因此官方和私家史书都有一定的价值,故选D。材料强调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的互补性,无法得出谁更靠或谁更权威的结论,AC排除。史家治史在于求真而不是靠主观判断,排除B。【点睛】本题考查史学方法论,关键信息是“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4.34岁的朱熹拜见宋孝宗,首次讲“格物致知”,说帝王之学,必须要先“格物致知”。晚年的朱熹,人都奏事,有人对他说,你喜欢讲“正心诚意”,但这是皇上最不爱听的,这次你就不要提了。朱熹很严肃地说:“我平生所学,就是这四个字,怎么能欺君呢?”这说明A. 当时理学尚未上升为“帝王之学”B. 理学有世俗化和排它性的特征C. “正君心”和“致良知”本质相同D. “格物致知”是理学的哲学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你喜欢讲正心诚意,但这是皇上最不爱听的”可知,朱熹的主张在当时并未被采纳,理学尚未上升为“帝王之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朱熹死后,故选A。材料并未强调理学的特征,排除B;“正君心”和“致良知”本质相同说法是正确的,但材料未涉及“致良知”,排除C;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治学方法,而非哲学基础,排除D。5.洋务派办工厂、造机器等需要的大量资金,军事工业主要靠政府投资,具体来源是军队拨划,民用项目主要有官款和招商引资,这对近代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来说是杯水车薪。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本国银行融资实现的。这说明,洋务运动A. 成为中国近代公司制的推手B. 缺乏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撑C. 推动了清政府的国防现代化D. 模仿了日本的工业化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洋务派办工厂、造机器等需要的大量资金,军事工业主要靠政府投资”“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本国银行融资实现的”可知,洋务运动企业缺乏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撑,故B正确。材料在于通过中日比对来找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未强调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公司制发展的影响,排除A;洋务运动并未推动国防现代化,其推动的是近代化,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对日本的模仿,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对中国和日本的比较。6.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创演京剧抗金兵生死恨,借古喻今吹响了京剧界抗战的号角;七七事变后,唐韵笙创演后裔射日,以谐音影射的方式将矛头指向楼寇,这些演出都获得了强烈的艺术反响。这些成功的演出A. 批评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B. 便于民众及时了解全国各地抗战形势C. 壮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力量D. 借鉴传统艺术形式鼓舞民族革命斗争【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抗金兵生死恨,借古喻今吹响了京剧界抗战的号角”、“后裔射日,以谐音影射的方式将矛头指向楼寇”可知,梅兰芳和唐韵笙的演出均借鉴了传统艺术形式来鼓舞民族革命斗争,故D正确。材料主体在日寇而非国民政府,A排除;这些演出能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而非了解全国各地抗战的形势,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对中共的敌后战场的影响,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演出的剧名和其创作的手法。7.随着对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深人,有学者发现,国民政府在保卫南京时,主要的精力用来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中日和平”的可能性,军事部署也是为外交服务的,在保卫战撤退中组织混乱,大量国军滞留城内,唐生智不成功的撤退,使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增加了九万名军人。材料旨在说明A. 外交是解决国际问题的首选B. 国民政府的战略战术存在严重失误C. 国军在正面战场战斗力低下D. 南京保卫战促成国民政府对日宣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在保卫战撤退中组织混乱,大量国军滞留城内,唐生智不成功的撤退,使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增加了九万名军人”可知,国民政府犯了严重的战略战术错误,故选B。因为软弱的外交使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增加了九万名军人,外交显然不是解决国际问题的首选,排除A;遇难者的增加是战略战术失误造成的,不能说明国军在正面战场战斗力低下,排除C;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是在美国爆发珍珠港时间之后,显然南京保卫战并未促成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在保卫战撤退中组织混乱,大量国军滞留城内,唐生智不成功的撤退,使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增加了九万名军人”,需要学生具备对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8.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军华南地区,准备解放香港,毛泽东指示停止进军,周恩来指示要保证香港的饮用水供应。毛泽东说过,香港,他有点用处。当时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意在A. 践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B.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C. 促使英美同盟战略重心转移D. 准备和平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政府为了巩固年轻的共和国,为了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外交关系上采取了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政策,把香港问题放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考虑,作出了“暂时维持现状不变”的战略决策,以保留香港这一“传统”的“国际通道”作为新中国与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联系的“桥梁”,故选B。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如果践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理应收回香港,排除A;二战后美英同盟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如果武力收回香港促使美英同盟战略重心转移,对中国反而不利,排除C;暂时搁置不是因为统一方式的转变,而是出于对现实状况的充分考量,排除D。【点睛】本题设置的难度偏大,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加以解决问题。9.格罗特在其希腊史中写道:“假如有任何一个精力绝伦的人,破坏宪章,使自己成为一个随心所欲的僭主,即使他统治得很好,他的统治权自始至终就是非法的。对于谋杀这样的统治者,却决不会受到任何道德的制止。”这说明雅典人A. 崇尚主权在民B. 忽视城邦尊严C. 推崇人人平等D. 认同道德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任何一个精力绝伦的人,破坏宪章,使自己成为一个随心所欲的偕主,即使他统治得很好,他的统治权自始至终就是非法的”可知,雅典人反对专制崇尚主权在民,即使是一个治理有方的偕主,人们也有权利将他杀死,故选A。结合史实可知,雅典人非常注重集体荣誉感,维护城邦尊严,故B错;人人平等不包含奴隶、妇女、外邦人,故C错;谋杀僭主不会受到道德制止强调的是主权在民,而不是道德的重要性,故D错。【点睛】本题考查的雅典的民主政治,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和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对选项作出判断。10.16、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欧洲大学的世俗化和民族化进程加快,大学不再是教会的附庸,逐渐成为世俗政权的工具,并为国家政权服务,除此之外,大学学术自由开始萌芽。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A. 基督教精神信仰的崩塌B. 唯物主义思想产生C. 宗教世俗化运动的开展D. 文艺复兴走向质朴【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16、17世纪欧洲”、“逐渐成为世俗政权的工具”可知,欧洲大学的变化与宗教改革有关,因为宗教世俗化运动的开展导致欧洲大学世俗化和民族化的进程也逐步加快,故选C。迄今为止基督教都未出现精神信仰崩塌的状况,排除A;唯物主义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产生,这无法解释16、17世纪欧洲大学的变化,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在16、17世纪逐步地从质朴走向了高雅、精致,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16、17世纪欧洲”、“逐渐成为世俗政权的工具”然后联想到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1.1826-1850年间普鲁士共建立了102家股份公司,总资本638万马克,1851-1861年新建股份公司达270多家,总资本达到3亿马克,而且这些股份公司大多集中在重工业以及新兴行业。这表明A. 德国已经出现了垄断组织B. 普鲁士具有了统一德意志的经济条件C. 普鲁士率先进人电气时代D.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动了德国工业化【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普鲁士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统一德意志的经济条件,故选B。垄断组织的出现电气时代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66年,故时间未到,故排除AC;材料并未提及政治制度对德国工业化的影响,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德国的统一,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数据的解读分析能力,学生需联系工业革命的知识进行解答。12.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其经济减速的原因是经济规模增大,内容日趋复杂,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这说明A.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B.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成效甚微C.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民心所向D. 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可知,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故苏联的经济活力逐渐丧失,A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只是70年代开始,因为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放缓才导致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B的说法错误,排除;结合所学可知,70年代的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另外材料只是说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这也不代表他们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支持圈地。这一时期,“新贵族”将圈占的土地,少部分出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和分享部分土地产出,大部分土地直接雇佣工人从事生产。“新贵族”在圈占土地从事大规模生产时,也对农业技术的改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被认为是英国农业生产技术革命的开端。圈地运动使得农村大量人口直接或间接脱离了农业生产,被迫转入乡村工业,致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加速转变,由单一的农业种植业向多种非农产业并存的经济结构过渡。人们的思想从“平均主义”向圈地制“经济人”转变,追求利益最大化。据英国史学家估算,圈地制的经济效益相当于原来的1.5倍。他们认为圈地是英国在17世纪完全进入所谓“原工业化”时期的重要驱动力和催化剂。摘编自樊仲英国经济史等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出于全国统一和京师安全的考虑,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帝谕户部“我朝定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各州县无主荒地,尔部可概行清查,尽兴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在圈地的过程中,名义上说是把近京各州县无主荒地分给东来诸王、兵丁人等,实际上却是不分有主无主大量侵占袭辅地区居民的产业。顺治二年到顺治四年,清廷下了三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永平等42府。失去土地的农民为维持生计,被迫为满州八旗贵族当包衣(类似于农奴)耕种土地。清朝政府还组织官庄(农庄),采用大量农奴进行生产或采用租佃出租给农民在圈地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并未获得自由,成为自由劳动力,也未从苦难中走向新生,而是成为流民或投充为奴。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圈地运动对英国“原工业化”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和清初圈地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圈地对两国历史影响大相径庭的原因。【答案】(1)促进作用:推动了人民的思想的转变;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改变了封建土地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关系;提高了农业技术和经济效益;造成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资源和劳动力,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2)相同之处:都是政府支持的圈地;都与经济利益的追求有关;都促使土地向少数人集中;都给农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原因:当时英国正处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晚期,满洲贵族厉行民族压迫。英国当时在重商主义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从圈地本身来看,英国的圈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清初的圈地主要是巩固满洲贵族统治的需要并且违背农耕社会发展要求。【解析】【详解】(1)由材料“人们的思想从平均主义向圈地制经济人转变,追求利益最大化”可知圈地运动推动了人民的思想的转变;由材料“农村大量人口直接或间接脱离了农业生产,被迫转入乡村工业,致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加速转变”可知圈地运动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由材料“少部分出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和分享部分土地产出,大部分土地直接雇佣工人从事生产”可知圈地运动改变了封建土地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关系;由材料“也对农业技术的改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圈地制的经济效益相当于原来的1.5倍”可知圈地运动提高了农业技术和经济效益;由材料“他们认为圈地是英国在17世纪完全进入所谓“原工业化”时期的重要驱动力和催化剂”可知圈地运动造成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资源和劳动力,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2)第一问由材料“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支持圈地”、“顺治二年到顺治四年,清廷下了三次圈地令”可知都是政府支持的圈地;由材料“这一时期,新贵族将圈占的土地,少部分出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和分享部分土地产出,大部分土地直接雇佣工人从事生产”、“实际上却是不分有主无主大量侵占袭辅地区居民的产业”可知圈地运动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与经济利益的追求有关;由材料“圈地运动使得农村大量人口直接或间接脱离了农业生产,被迫转入乡村工业”、“失去土地的农民为维持生计,被迫为满州八旗贵族当包衣(类似于农奴)耕种土地”可知圈地运动在结果上都是一致的,土地日益向少数人集中,农民被迫离开土地,生活充满痛苦和灾难。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国不同的时代背景、圈地运动的不同目的、政府在圈地运动中所采取的措施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时代背景不同,当时英国正处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而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晚期,满洲贵族厉行民族压迫。其次目的不同,英国的圈地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求,而清初的圈地出于全国统一和京师安全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统治的需要。最后两国采取的措施不同,英国当时推行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而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缓慢。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的新词统计(部分)摘编自郭旭卿时代变迁对汉语的影响语言词汇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反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新生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阐述。(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从新生词汇的变化看新中国政治建设历程从材料三个阶段政治性新词的变化,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到文化大革命民主法治遭到破坏再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恢复发展,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曲折过程。闸述:(1)1949年到1965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代会”“人民政府”等新词汇是这一时期政治状况的体现。(2)1966年到1976年,“左倾”错误思想泛滥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社会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革委会”“红卫兵”“走资派”等新词是民主法治遭到破坏的体现。(3)1977年到1990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民主法治逐渐恢复和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1982年修改了宪法,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另外,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指导下,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党建”“换届”“一国两制”等新词是这一时代特征的体现。【解析】【详解】第一步,确定角度。由材料可知,角度共有政治类、经济类、文教、科技、其他五种角度,我们先自选一种拟定标题。如政治类,我们可以将标题拟定为从新生词汇的变化看新中国政治建设历程。第二步,确定观点。如政治类,对比1949年到1965年、1966年到1976年、1977年到1990年三个时间段的新词,我们可以明显地得出结论,从人民当家作主的确立到民主法治的破坏再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恢复发展,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曲折过程。第三步,结合所学,列举与观点相关的史实。如政治类,1949年到1965年人民当家作主的确立与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等史实有关,1966年到1976年民主法治的破坏与文化大革命有关,1977年到1990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恢复发展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一国两制的形成等史实有关。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如政治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左倾”错误思想泛滥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社会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社会民主法治逐渐恢复和发展;1982年修改了宪法,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指导下,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第五步,回归材料,验证观点。如政治类,“人代会”“人民政府”等新词汇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革委会”“红卫兵”“走资派”等新词是民主法治遭到破坏的体现;“党建”“换届”“一国两制”等新词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恢复和发展的体现。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借鉴西方近代法律理念,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近代司法独立原则,仿效西方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在审判机制上倾向于“四级三审制”。并且,首次把审判机关称之为法院。临时政府明令各官署不论审理何种案件,一概不准体罚和刑讯逼供。“鞠狱当显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不准再用答、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训令中指出,“律师制度与司法独立相辅为用,夙为文明各国所通行,现各处纷纷设立律师公会,尤应制定法律,悴资依据”,“大小诉务,仿欧美之法,许律师代理,务为平允.设立专门机关掌管法官考试、视察、任免及陪审员、辩护士的身份等事项,使得法官资格法定化。同时求法官一旦被任命,不因为法定的原因,不通过法定的程序,不能随意被停职免职,“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体。”摘编自袁应武南京临时政府司法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改革的积极影响。【答案】(1)内容:确立司法独立原则;废除残酷的刑罚和刑具;建立律师制度;建立法官制度。(2)积极影响:将近代先进的司法理念和制度引进了中国,是反封建、建立民主制度的体现;开创了相对公平的司法制度环境,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民众利益;有利于中国司法的近代化。【解析】【详解】(1)材料“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近代司法独立原则”可概括为确立司法独立原则;材料“临时政府明令各官署不论审理何种案件,一概不准体罚和刑讯逼供不准再用答、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可概括为废除残酷的刑罚和刑具;材料“律师制度与司法独立相辅为用仿欧美之法,许律师代理,务为平允”可概括为建立律师制度;材料“设立专门机关掌管法官考试、视察、任免及陪审员、辩护士的身份等事项,使得法官资格法定化不能随意被停职免职”可概括为建立法官制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改革的积极影响可分为三个角度:从社会角度来讲,将近代先进的司法理念和制度引进了中国,是反封建、建立民主制度的体现;从个人角度来讲,开创了相对公平的司法制度环境,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民众利益;从司法本身来讲,有利于中国司法的近代化。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35年8月,美国第一个中立法通过,法案主要内容是对所有交战国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禁运。之后到1939年有三次修改。1939年1月4日,罗斯福在致国会咨文中指出,现行中立法“可能在实际上有助于侵略者而无助于受害者”。同年3月17日,他对报界说:“过去几天欧洲事态的发展表明,我们需要修改中立法,欧洲战局的发展远远出乎意料,事实上,这对美国已经构成了切实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1939年10月27日,第四次修改后的中立法出台。修改后的中立法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武器禁运,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在12月1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用借水龙头灭火的比喻暗示了必须援助英国。1941年1月10日,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3月11日,租借法正式生效。根据这一法规,到1944年美国拨款累计达506亿美元支援盟国,约占美国战争支出的17%。到战争结束,租借总额占美国全部生产总值的5.5%。其中,援助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约313亿美元,约占了援助总额的61.8%.对英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来说,租借法的出台有着重大的意义。摘编自林红租借法案的出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策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策转变的影响。【答案】(1)表现:由中立逐渐转向援助英国及反法西斯国家。原因:法西斯势力对外侵略加剧,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美国对世界战争局势的认识逐渐改变;英国及其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处于不利状态。(2)影响:有利于壮大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解析】【详解】(1)第一问由材料1935年的中立法到1941年的租借法可知美国政策由中立逐渐转向援助英国及反法西斯国家。第二问由材料“可能在实际上有助于侵略者而无助于受害者”、“这对美国已经构成了切实的威胁”归纳为法西斯势力对外侵略加剧,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由1935年的第一个中立法到第四次对中立法的修改再到租借法的出台可知,美国对世界战争局势的认识逐渐改变;由材料“欧洲战局的发展远远出乎意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及其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处于不利状态。(2)根据材料“根据这一法规,到1944年美国拨款累计达506亿美元支援盟国,对英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来说,租借法的出台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概括为有利于壮大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总体局势的发展和对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两方面着手分析。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王朝建立后,光武帝因开国之初国力有限,未能在西域设置都护,西域地区大部分为北匈奴控制。东汉明帝时期,北匈奴屡犯边疆,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卢,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询俱使西域。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等国攻破姑墨石城,之后上书请兵,意图趁机平定西域,得到章帝的支持。第二年,班超联合疏勒和于闻进攻莎车,而疏勒王忠反被莎车利诱而反叛。班超便改立疏勒的府垂为王,并在三年后忠作降时将其斩首,打通了南方的通道。和帝永元三年(91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都向班超投降。冬十二月,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派司马姚光来送他回国。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遣使送人质归附了汉王朝,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永元七年(公元95年),朝廷封班超为定远侯,食邑千户,班超时年63岁。永和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属吏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条支,开创了中西交通的新记录。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出使西域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出使西域的意义。【答案】(1)背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东汉建立初期,匈奴进犯边疆;窦固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胜利,为班固出使西域提供了条件;班固在战争中显露出个人才华。(2)简析:推动了东汉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平定西域,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管辖,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基础;班超恢复了西域都护,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条件;班固派甘英出使大秦,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解析】【详解】(1)由材料“北匈奴屡犯边疆”可知班超出使西域的原因是匈奴屡次进犯边疆;由材料“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卢,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询俱使西域”可知一方面窦固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胜利,为班固出使西域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班固在战争中显露出个人才华,使其有能力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经过光武中兴,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班超出使西域提供保证。(2)根据材料“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等国攻破姑墨石城,之和帝永元三年(91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都向班超投降”归纳为平定西域,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管辖,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基础;“冬十二月,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派司马姚光来送他回国”归纳为班超恢复了西域都护,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条件;“永和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属吏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条支,开创了中西交通的新记录”归纳为班固派甘英出使大秦,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