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5690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郑和下西洋VS新航路的开辟1.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央集权的强弱C思想解放的程度 D海军实力的高低解析:选A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故A项正确;清朝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英国中央集权强化,故B项错误;清朝实行八股取士、思想僵化,英国正在开展启蒙运动,但思想解放程度不同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军实力较弱,英国积极进行对外扩张,海军实力强大,但海军实力的高低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2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年返回欧洲。东西方远航反映了()A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B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C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D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远航都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故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而西方开辟新航路是为了找到新的通商之路,故B项错误;明朝并未突破传统思想,故C项错误;明朝并不是为了了解世界,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1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相同开创精神;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不同目的扬威海外,以朝贡贸易换取万国来朝的盛况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性质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影响经济朝贡贸易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政治促进了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树立和平使者的形象掀起殖民狂潮,造成亚、非、拉美的长期贫困落后2.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结果差异巨大对当今中国发展之启示(1)最重要的一点,即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务求实用实效,充分权衡利弊,最大限度地争取通过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国家利益。(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广方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更加开放,走向世界,通过对世界各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与健康发展。(3)中国是一个拥有传统农耕文明的大陆国家,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应该积极培养本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必须拥有开发海洋、向海洋进军的伟大勇气与坚强毅力。(4)谋求国家政治地位的提升与稳固,奠定一国在区域间甚至在世界中的强国地位,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为支撑。我们在积极倡导开展和平友好外交的前提下,必须同时运用经济手段与军事手段提升并确保自身的大国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VS第二次工业革命3.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凿了一条长7里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 500里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A运河交通的优势 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解析:选CA项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B项与运河开凿热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抓住时间1761年和1830年以及工业革命的交通需要,可知工业革命与运河开凿热有密切联系,故C项正确;自由主义与运河开凿热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4导致下表数据所反映的英、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年增长率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比重18501870年18701900年1870年1914年英国3.12%1.6%31.8%14%德国2.7%4.8%13.2%14.3%A.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 B君主立宪政体的差异C利用先进科技的程度不同 D确立民主制度的道路不同解析:选C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因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而排斥先进技术,而德国则广泛采用先进科技,这正是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领先英国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深化提能类别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点技术发明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来源于科学研究,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发明者技师和工人科学家、工程师主要国家英国(“一枝独秀”)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百花齐放”)起始行业纺织业等轻工业能源等重工业生产力的进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生产关系的变革现代工厂制(自由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公司制(垄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两次工业革命中国社会发展5.1764年,欧美各国对华出口总额中英国占63.3%,欧洲大陆国家占36.7%,到1829年英国占82.9%,欧洲大陆国家占0.4%。这一变化表明,鸦片战争前()A英国已控制了中国市场B中英贸易急剧失衡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D自由贸易思想盛行解析:选C由材料“1764年,欧美各国对华出口总额中英国占63.3%,欧洲大陆国家占36.7%,到1829年英国占82.9%,欧洲大陆国家占0.4%”可知从1764年到1829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拉大了欧美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故C项正确。61894年,中国进口货物中鸦片为2 994.7万海关两,占进口货总值的21.1%;棉纺织品为4 965.3万海关两,占进口货总值的35.3%。而在此之前,进口鸦片的比重要比棉纺织品多。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朝廷不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B洋布已成为国人必需品C列强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D抵制鸦片成为国民共识解析:选C1894年之前,中国进口鸦片比重比棉纺织品多,19世纪末期,西方的工业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急需把纺织品出口,进而获得利益,中国进口货物比重的改变,说明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深化提能1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和思想层面社会生活衣、食、住、行、风俗观念的近代化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迈进。(2)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3)充分利用本国市场。当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4)合理调整人口政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5)我们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智力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7.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解析:选C17世纪以来,西班牙及西属拉美地区强化了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等,这直接导致了西班牙的衰落,从而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B两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D项错误。8下图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和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示意图。据此可知()A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美国、德国开展B英国、法国国内工业生产呈下降趋势C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具有必然性D20世纪初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解析:选C材料不能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哪个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英、法比重下降,不能反映国内工业生产是否下降,故B项错误;传统的殖民强国英、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美、德不断上升,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重新瓜分世界有了现实的基础,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20世纪初,美国虽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最大,但是国家综合实力,尚不足以撼动以欧洲为主导的传统国际秩序,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全面认识不同时期殖民扩张的概况1认识(1)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加剧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3)在亚非拉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烈地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4)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其逐渐走上近代化道路。2概况阶段早期殖民扩张19世纪的殖民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背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等国英、俄、法、美等国英、法、美、德、俄、日等国扩张地区大多只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全世界范围方式公开的殖民掠夺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活动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结果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推动了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将世界瓜分完毕,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促使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考法(一)纵向贯通视角考“自由贸易、市场经济”为何考时政热点:如环境保护、城镇化、贸易摩擦;制度自信、科技强国等;史学研究新成果:比如工业革命技术知识说、第四次科技革命说等。考什么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城市化建设及环境和社会保障等的变迁;西方民主政治建设与各自国情的结合和政治理念的选择;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维度探讨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因素及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必备知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英、美、法、德政体的建立及完善;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天文学革命、经典物理学、相对论、生物进化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典例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摘编自美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1)材料一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10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何影响?(5分)(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10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并结合所学得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得出工业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得出工业国人口的增加、消费能力的增强,根据材料三“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并结合所学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答题要规范(1)依据: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4分)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6分)(2)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2分)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3分)(3)变化:工业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4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2分)工业国人口的增加;(2分)消费能力的增强。(2分)考法(二)横向关联视角考“东西方的社会救济制度”为何考唯物史观角度: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需有全球观与历史观。没有观察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宽度,难以辨识制度的优劣;没有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长度,无以把握这一制度成败的真假。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成为了历史高考复习应关注的重要内容;社会热点角度: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考什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和改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必备知识两次工业革命;重商主义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及改革;罗斯福新政、斯大林体制、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典例(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析题要全面本题以社会救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国家社会救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性强。既涉及学科主干知识,又渗透热点问题,涉及当前精准扶贫这一现实问题。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中英两国救济的对象及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点从政府作用、救济方式、保障方法、救济规定等角度分析;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及材料二“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那里的条件恶劣得多”分析。第(2)问,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落脚在教材主干知识上。答题要规范(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考法(三)开放探究视角考“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借鉴”热点聚焦我们现在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有突破和质变,也有阵痛和失衡。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既要借鉴以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宝贵经验,也要吸取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转型的教训,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创出一条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道路。典例(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本题是信息提取和概括评价结合题,做题时应遵循以下三步:第一步,化大为小,发现问题,找准适合自己论证的角度;第二步,由表及里,联系所学,思考问题背后蕴含的历史依据;第三步,亮明情节,分析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可结合材料情节中的“航海冒险”“开办种植园”得出:反映了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从鲁滨逊“出生于英国”进而得出:反映了英国的殖民扩张;从“贩卖黑奴”得出:反映了殖民贸易或者三角贸易。二、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可以结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和“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得出:反映了人文精神;从“鲁滨逊自学圣经,获取精神动力”等得出:反映了宗教改革等。辩证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主流求稳,还是求异创新,在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时都需要坚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求高。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示例一小说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2分)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2分)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4分)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4分)示例二小说情节:整个小岛都是鲁滨逊的个人财产,回国后,他还去“视察”他的领地。(2分)历史现象:英国的殖民扩张。(2分)概述和评价: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贩卖黑奴,进行贸易,以武力等方式占领大片殖民地。(4分)殖民扩张,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使英国成为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拓展了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4分)示例三小说情节:鲁滨逊去非洲贩卖黑奴。(2分)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三角贸易)。(2分)概述和评价: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展开了殖民扩张,在美洲依靠武力强占殖民地,屠杀印第安人,开办种植园,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进行黑奴贸易。(4分)贩卖黑奴具有血腥性、掠夺性、野蛮性,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美洲带去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地区经济的发展。给非洲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4分)点评获取信息需要关注材料的关键词语。材料中“航海冒险”“开办种植园”“贩卖黑奴”“出生于英国”等都是比较明显的关键词语,由“航海冒险”“开办种植园”“出生于英国”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联想到“早期殖民扩张”,或者具体到“英国的殖民扩张”,由“贩卖黑奴”,可以联想到“奴隶贸易”或者“三角贸易”等近代早期特别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这些重大历史现象;早期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都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考生熟悉这些知识要点,理解透彻,认识深刻,由此提取信息并进行概述评价可以比较容易获得试题满分。二、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示例一小说情节: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富裕”。(2分)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2分)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其核心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的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4分)近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抨击了教会的腐败,解放了思想,发现了人的力量;促进了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探险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方的近代化;但过度的追求发财和物质享受,给社会带来不利的一面。(4分)示例二小说情节: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2分)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早期的宗教改革运动。(2分)概述和评价:封建天主教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其核心是“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原则),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4分)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思想,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传播;为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欧的社会近代化。(4分)点评求“新”求“异”不仅要求多角度的思维能力,而且要求关注材料的细节,对大家容易忽略的情节描述,进行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的思考,特别是突出体现了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由“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和“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体会到鲁滨逊的奋斗进取、发财致富,进而想到人文主义;由“鲁滨逊自学圣经,获取精神动力”,得到圣经至上及“因信称义”的信息,进而明确宗教改革事件。阶段质量检测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市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5世纪上半叶,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力,创办航海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派遣一次又一次的探险和贸易活动。以下在开辟新航路历程中由葡萄牙王室支持取得的成果是()A郑和船队多次抵达印度B哥伦布船队发现美洲大陆C迪亚士船队到达好望角D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解析:选C郑和船队是在明王朝的支持下,故A项错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故B项错误;迪亚士船队到达好望角是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故C项正确;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故D项错误。2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此说法认识正确的是()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B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C利益驱动下的西欧积极探索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解析:选C15世纪左右,中国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领先世界,而非欧洲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B项错误;据材料“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可知利益的驱动促使西欧积极探索,故C项正确;西班牙与葡萄牙率先进行新航路开辟,故D项错误。3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这反映了()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解析:选C依据所学,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促进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据材料“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手工产品竞争力强,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成为西、葡两国的白银流入国,而不是强调西、葡两国的贸易伙伴地位,故D项错误。4(2017浙江11月选考)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孔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解析:选D重新联结传统商路是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不是其所产生的影响,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快速形成,故C项错误;新航路又被称为“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各民族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故D项正确。5(2017浙江4月选考)下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解析:选A由图片殖民据点的分布可以看出此时为新航路开辟初期,此时远洋运输业并不发达,故选A项。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结合相关史实解读这番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亚非拉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C进一步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D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已经取代了战争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后”亚非拉依然处在落后的状态,没有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据材料“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可得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7(2016浙江10月选考)下图所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制造业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B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C欧美国家开始从“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D美、德两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解析:选B根据图中信息“1750年、1860年、1900年”“美、德制造业”可以得出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德制造业的发展,反映了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A、C两项图中无从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美、德两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8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此状况可折射出()A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B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C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 D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商业霸权的变化而非俄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荷兰造船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英荷对外商船数量的变化而非英荷对外贸易的争夺,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英国逐渐取代荷兰成为新的欧洲商业霸主,故D项正确。9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D新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解析:选C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于18世纪夺得世界殖民霸权,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多国进行对外殖民,殖民竞争加剧,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授权武装商船劫掠他国船只,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未体现新航路转移促进贸易的繁荣与否,故D项错误。1017世纪英格兰诗人约翰克利夫兰曾写道:“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这反映了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B工业革命加速英国扩张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D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17世纪英国对外殖民扩张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故D项错误。1118世纪英国的商业,一些历史学家使用了诸如“商业革命”“一场真正的商业爆炸”等字眼。国内商业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而海外商业活动增幅更大,国际贸易在英国当时的商业发展领域里遥遥领先。导致英国商业爆炸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革命完成的推动B殖民扩张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D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解析:选B工业革命的完成是在19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殖民扩张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使得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因此国际贸易在英国当时的商业发展领域里遥遥领先,故B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故C项错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是在19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12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黑奴。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这说明()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解析:选B在17世纪的时候,欧洲正盛行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欧洲在美洲的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杀戮当地的印第安人,从而导致美洲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才会有黑奴贸易,故B项正确;黑奴贸易是从非洲掠取黑奴,与非洲的经济转型无关,故C项错误;黑奴贸易在19世纪被取消,奴隶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13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B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D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解析:选D材料仅体现了欧洲对外贸易的状况,不能体现出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时间是新航路开辟后,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贵金属流入及与亚洲的对外贸易都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C项不全面,排除;从材料中欧洲利用美洲白银和亚洲商品进行贸易活动,可知欧洲开始了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积累资本的阶段,故D项正确。14有学者指出:“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A发明了蒸汽抽水机 B推行标准化生产C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 D创制水力织布机解析:选C发明蒸汽抽水机的是英国塞维利,故A项错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是美国惠特尼,故B项错误;创立近代大工厂制度的标志是英国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创立水力织布机的是英国卡特莱特,故D项错误。15“无论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的起点推回到多久远,工业资本主义矿物质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使之摆脱了前工业社会共有的制约是到1800年代才诞生的。”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C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逐步成熟D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即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工场,A、C两项属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并非核心特征,故A、C两项错误,B项正确;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并非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161785年,瓦特在给客户的信中说:“你要求我们派人去安装和修理蒸汽机,这如同向我要一马车的金子一样难以办到,我们自己的机器现在都找不到人修。”这反映了()A蒸汽机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B人们普遍敌视蒸汽机使用C技术人才影响着新技术推广D英国政府禁止使用蒸汽机解析:选C1785年,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蒸汽机运作出现问题,需要修理,非“普遍敌视”,故B项错误;题干中“你要求我们派人去安装和修理蒸汽机我们自己的机器现在都找不到人修”,说明缺乏修理机器的技术人才,进而影响新技术推广,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得到政府的法律支持,且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进入高潮,故D项错误。1718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的比例呈现了一种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农业生产的衰退C对外贸易的发展 D税收政策的调整解析:选A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在经济结构中,工业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农业的比重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土地税的比例逐步下降,故A项正确。18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工人家庭的食品支出下降了25%。工人们既有结余用以订阅报纸,也可以到音乐厅或咖啡厅休闲。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掠夺积累财富 B商品输出获利丰厚C工人斗争改善待遇 D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人在其中受益,即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故D项正确。19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开凿运河;工商业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A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B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C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D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蒸汽”时代英国各阶层的工作状况,没有体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各阶层在“蒸汽”时代生活和工作的状况,没有涉及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和工作体现不出投机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各阶层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有工业化大生产的特点,体现了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故D项正确。20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社会阶层划分数量所占总数比例(%)上等阶级83.0中等阶级14253.4底层中等阶级8532.0劳工阶级3111.6A.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C19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D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解析:选D材料的主旨是工业革命与社会阶层变动间的关系,与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无直接关联,故A、B两项错误;根据所学,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工业家在成为工业资产阶级之前他们分属于“上等阶级”“中等阶级”“底层中等阶级”“劳工阶级”,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21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解析:选D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世界工厂”确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率先开展并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确立起了“世界工厂”地位,故D项正确。22“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许多技术成果在被发明之前,其原理已经在理论上被阐明,如电气技术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电学的发展。19世纪是自然科学获得长足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热力学、电磁学、化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的新进展,并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材料突出强调了()A科学与技术尚未做到真正结合B电的发现是推动新工业的主要途径C科学理论一直落后于技术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解析:选D题干中“电气技术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电学的发展”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并以此推动生产发展,故D项正确。23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A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B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C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D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解析:选A从材料中“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可知福特式创新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集中生产的垄断组织出现,故A项正确。24托拉斯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组织形式。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其中第二条规定:“凡垄断或企图垄断,或与其他任何人联合或勾结,以垄断州际或对外贸易与商业的任何部分者,均作为刑事犯罪。”这表明()A托拉斯不适应美国经济发展B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C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D美国力图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解析:选C垄断组织托拉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适应了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错误;根据“垄断州际或对外贸易与商业的任何部分者,均作为刑事犯罪”可知美国打击垄断对外贸易的行为,并非贸易保护主义,故B项错误;美国通过制定法律来打击垄断,是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的表现,故C项正确;美国当时早已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故D项错误。25下表为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增加的人口(万人)英国4256 600法国3502 600德国1001 300俄国50650比利时90850A.整体世界的形成 B殖民扩张的需要C工业文明的发展 D原始资本的积累解析:选A“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可得出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掠夺殖民地,瓜分世界,最终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故A项正确;表格中的数据显示为殖民扩张的情况,不能说是扩张的需要,故B项错误;“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虽然与工业革命有关,但表格数据突出显示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故C项错误;材料中“18711900年”时间上与原始资本的积累不相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26题25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三行在中国近代史中,关系最巨,以政治而言,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人之行政权,又常为政府官吏之代表,外人一切请求陈述,均须有彼辈转达,是又有唯一之外交权;以经济而言,行商为对外贸易之独占者,外人不得与中国其他商人直接贸易。此等特殊制度,无论中国外国,皆蒙不利,鸦片战争,即为击破此种外交制度及通商制度而来,自此一战,中国一蹶不振,外交经济,皆为不平等条约所束缚,百年以来,皆受十三行所贻之祸。摘编自朱希祖广东十三行考1937年版序言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在此后200多年里,东印度公司享有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这个权力在1813年被取消后,该公司仍然继续持有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垄断权,直至1834年才被取消。1623年詹姆士一世又授予公司任命官员、审判和惩罚下属的权力。1661年,查理二世扩大公司权力范围,可宣战、媾和、维持军队、设立法庭和独立处理与印度及其他国家的关系。由于公司成立时没有得到国会一个便士的支持,因此它具有相对独立性,避免政府对自己行动的干涉。摘编自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十三行的特点及影响。(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获得和解除分别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并比较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的不同之处。(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最后一句话,从对政治、经济、文化的阻碍上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第二小问,可以从形成的原因、目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政治、经济双重性质;外交通商权和贸易垄断权。影响:抑制先进经济因素的成长;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原因之一;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2)思想: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不同:前者是闭关锁国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后者是出于保护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前者的设立有抵制外国之意,后者有利于对外扩张;前者属于政府经济和外交机构,后者是殖民统治机构;前者受控于政府,后者相对独立;前者阻碍社会进步,后者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汉提花机能用提花束综控制上万根经纱。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明初农工生产在政府的奖励政策下,得以迅速恢复,产量提升,手工业发达与商业的繁荣,造就了明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丝绸纺织城镇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促使明代蚕桑丝绸业的生产与贸易,走向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同时提高丝绸生产的技术与质量,创造出璀璨的明代提花丝绸艺术。摘编自阙碧芬明代提花丝织物研究材料二(英国)唯一的例外是约翰凯伊发明的并于1733年取得其专利权的“飞梭”一种能使纬纱来回穿越经纱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简单的弹跳装置。但是,仅有“飞梭”是不够的,于是,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谨慎地开展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运动。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提花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提花纺织技术对明清时期纺织业生产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英国和古代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前两句话概括其历程,据后两句话分析其作用。第(2)问,从出现时间和技术进步上分析其不同,结合两国国情从政治体制、经济环境等方面分析原因。答案:(1)历程:从手工提花到发明提花机,在明代提花机结构更完善。促进作用:提花机的发展提高了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纺织业走向专业分工,商品大量外销促使明朝中后期纺织业手工工场出现了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不同之处: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出现较早,但技术进步缓慢。而英国近代纺织行业短期内涌现了很多技术发明并进步迅速。原因: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有利于早期纺织技术的出现,但后来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等因素不利于纺织技术的发展。近代英国思想解放,崇尚科学和理性的风气,海外殖民扩张后海外市场的需求,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后有利的社会政策和环境,这些都有利于英国纺织技术快速发展。28时间是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人类用于记录历史、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