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4130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选择题1.(2018湖南衡阳一模,25)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秦6位两宋121位西汉47位明4位唐182位清0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宰相权力的总趋势是不断削弱,但也有权力逆转的时期,元代的一省制就是如此,故A项错误;唐宋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置的宰相数量很多,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而废除了丞相,明朝的宰相只有4位,故B项正确;唐宋时期宰相增多是为了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是因为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故D项错误。2.(2018四川全国卷冲刺演练一,25)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姓名本官身份卫青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外戚、功臣霍去病骠骑将军外戚、功臣霍光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重臣、外戚金日磾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功臣A.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君主专制有所强化D.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中“部分侍中”不足以反映大臣间权力制衡,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从秦朝开始的,与材料中“汉武帝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等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3.(2018河南郑州期末,2)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故A项错误;秦朝时,贵族政治已经瓦解,西汉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材料“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种做法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4.(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25)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B解析中外朝制度加强了皇权,皇帝身边近臣掌控权力说明皇权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和“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说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缩小,故B项正确;材料“宦官弘恭、石显”和“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不是丞相与皇帝的斗争,故C项错误;西汉灭亡的根源是经济上的土地兼并而不是政治上的宦官和外戚专权,故D项错误。5.(2018山东滨州二模,26)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记述出处(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唐会要卷五八“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唐律疏议卷九“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唐六典卷一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罪止杖八十”“记年、月、日,纳诸库”可知唐代注重官员的行政规范,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尚书省,故B项错误;尚书省属于执行部门,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务犯罪,故D项错误。6.(2018天津南开三模,2)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A.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的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的是察举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卢商由科举制进入朝廷,成为高官,故C项正确;唐朝时科举入仕只是一种途径,故D项错误。7.(2018河南许昌、平顶山一模,26)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不等于“保证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被迫采取的教育政策,正是为了应对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来的文化重心南移,故B项正确;南北卷制度并不意味着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故C项错误;北宋政府这种被迫的临时考试制度,提升了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8.(2018四川绵阳一模,27)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从曹魏到东晋不断下降,隋唐到宋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数据的变化与当时租佃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曹魏到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造成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隋唐至宋实行科举制并不断发展,使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不断上升,故C项正确;曹魏至宋社会主流思想为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9.(2018百校联盟全国卷联考,24)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答案B解析材料中“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故B项正确;古代皇权高度集中,不是下移,故C项错误;监察并非仅仅针对地方,故D项错误。10.(2018湖北咸宁重点高中联考,3)余少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考略指出,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隋代的刺史巡察六条、唐代巡察六条以及明代的出巡相见礼仪奏请差点巡历事例等,都是专门的巡察法规。这说明中国古代()A.重视巡视立法建设B.巡察方法灵活多样C.官员选拔条件严格D.巡视程序非常复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隋代的刺史巡察六条、唐代巡察六条以及明代的出巡相见礼仪奏请差点巡历事例等,都是专门的巡察法规”可知均涉及古代不同时期的巡视律法规定,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每次巡察的具体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选拔官吏的要求,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列举了不同时期的巡察法律,没有指明巡察的相关程序,故D项错误。11.(2018山东日照二模,26)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这有利于()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B.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D.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答案B解析官员建言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的至高无上权威,故A项错误;由材料“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可知有利于官员踊跃建言,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官员建言问题,故C项错误;官员建言与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无直接的关联,故D项错误。12.(2018安徽黄山一模,6)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C.方便了官员升迁D.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下,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谏议制度,有利于纠正皇帝过失,使决策更加合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可知皇帝的决策体现的是君主专制,谏正皇帝过失,有利于皇帝决策更加合理科学,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唐朝与前朝相比,各种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姚崇、宋璟都是玄宗时的良相。玄宗总揽政务之后,宰相从4人进一步减为2人。另外,由宰相担任的高级职务空缺的现象变得普遍了。714724年,无尚书仆射。这一情况导致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步合并。他们渐渐变成一个协调的组织,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法律的审查和复审,还充当与皇帝一起负责重大决策的秘书处的少数重臣。总之,权力稳步地集中于宰相们,特别是集中在德高望重的宰相之手。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二唐朝御史台组织机构完备,长官为御史大夫,其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其次是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使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御史制度加上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与权臣的专横,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摘编自余钊飞“整肃纲纪、察举百官”的唐代御史制度(1)依据材料一,概括玄宗时期相权发生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御史台有哪些功能与特点。(2)皇权专制最大的困境就是难以纠错,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是如何防止政策失误的。(3)结合所学知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盛唐局面得以出现的政治因素。参考答案(1)变化:相权集中在少数宰相手中,参与最高政务决策。功能:对中央与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纠错。特点:独立于三省六部、机构法定化、监察程序有法可依。(2)唐朝建立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3)任用贤臣、建立完善的监察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与科举制度。14.(2018湖北天门期末,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示例二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行政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解析首先,从材料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的信息得出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的观点,或者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得出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的观点;其次,根据论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多方面论证;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