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3.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1927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华宁县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暑假作业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针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研究学问上的不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 )A 工商皆本 B 格物致知C 经世致用 D 发明本心2.针对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氏用“八佾舞”,孔子表示反对,主张“克己复礼”,其实质是( )A 提高个人修养 B 维护传统礼制C 扭转天下乱局 D 规范人际交往3.明清之际,外国传教士借历算、地理和火炮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顺势利用当时中国哪种思潮()A 程朱理学 B 王阳明心学C 唯物主义 D 经世致用之学4.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B 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C 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D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话主要表明顾炎武的观点是()A 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B 鞭挞理学,否认孔孟学说C 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D 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6.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这引起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武帝赦免了他。这段材料说明()A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B 上天要惩罚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C 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D 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7.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 内心世界 B 自然规律C 社会规律 D 天的意志8.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之说。有学者称“唐代批判南朝梁陈、北朝齐隋的提倡佛教,而极力倡经世之术。”下列解释与其观点相符的是()A 此时正是佛教传向内地、道教形成与儒学复兴时期B “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不及“释迦发穷源之真唱”C 反对三教等量齐观的社会地位,强调儒学的主导地位D 倡导“主诚主敬主静主寡欲主返观内心”为理学修养9.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B 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 “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D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10.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A 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 理是人生固有的思想观念C 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D 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11.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提倡男女平等实际否定“三纲五常”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有利于思想解放A B C D 1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段话说明,该时期()A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B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C 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请回答:(1)材料一 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2)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的代表,强调理(或心)是万物的本原,不是后天实践的产物,因而做学问时与实际相背离。B项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D项是阳明心学的主张。A、C两项都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A项针对的是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C项指的是求学问要注重时务,因此C项与题意相符。2.【答案】B【解析】按制度贵族舞乐时,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可是鲁国大夫季氏却故意打破规矩,偏要设置64人的大型舞乐队,与天子同礼,孔子是站在维护奴隶制的立场,表示强烈反对。论语中他谈到季氏此事的时候,就愤怒的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意思是说:如果这件事情都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历算、地理和火炮”等知识都是实用性的知识,这与当时经世致用的思潮相近,故选D项。4.【答案】C【解析】注意时间“宋代”,用排除法。A项“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者是汉代的董仲舒,排除;B项表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排除;D项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5.【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等信息可知顾炎武尖锐地批评了理学家们“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弊端,总结了空谈误国的教训,主张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A项中的“倡导精研心性”,B项中的“否认孔孟学说”,C项中的“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B、C项错误。6.【答案】C【解析】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仅能说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不能说明汉武帝赦免董仲舒的原因,故A项错误;上天要惩罚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仅能说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不能说明汉武帝赦免其原因,故B项错误;据材料“引起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武帝赦免了他”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故D项错误。7.【答案】A【解析】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8.【答案】C【解析】“经世之术”指对人们行为和道德有指导意义的儒家学说。材料意思是唐代学者推崇儒学的主导地位,C项正确。A项发生在汉代,排除;B项是崇佛主张,排除;D项是理学思想,唐代还未产生,排除。9.【答案】B【解析】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人合一说明的是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的历史信息,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之一,B项正确;A项“隋唐时期”的时间信息与“初露端倪”的阶段特征描述不一致,表述错误;C项“合归佛”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从说明。10.【答案】D【解析】A项错误,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的;B项错误,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C项错误,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D项正确,宋明理学的“理”主要是指“三纲五常”,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11.【答案】D【解析】明代后期,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三纲五常”阻碍社会发展,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李贽对此加以鞭挞,提出男女平等观点,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12.【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B项符合材料信息。A、C两项表述不全面,D项与史实不符。13.【答案】(1)“理”指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是对立关系。(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内容及评价。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之间是对立关系。第(2)问注意回答途径之前先回答他们不同的主张分别是什么。第(3)问要一分为二,从两个方面作答。第(4)问应采取批判、继承等态度。14.【答案】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解析】依据材料 “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等主要信息,指出材料内容抨击君主专制、借鉴古人;结合教材所学,与西方对比,可以指出没有提出未来的蓝图,片面化倾向等。15.【答案】(1)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目的: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解析】第(1)问发展趋势根据材料“统一思想”等关键信息不难概括,原因分析应从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两个方面归纳。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