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历史3月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0320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历史3月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历史3月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历史3月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历史3月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卷(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甲骨文的内容看,商王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占卜,占卜时神在甲或骨上所显示的旨令,是吉是凶,能否可行,要以“王占日”的形式决断。商王甚至亲自充作贞卜人,主持阔卦发布命辞。由此可见在商代A. 商王完全依靠神旨实施统治B. 占卜是实现王权神化的手段C. 最高权力脱离了神权的限制D. 贞卜人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商王以占卜结果作为决策依据,并亲自充贞卜人,反映了商王通过神权神化王权以加强自身统治,故B项正确。A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反映王权并未脱离神权而独立存在,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贞卜人掌握最高权力,排除。2.汉武帝在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又下诏书说,州郡吏民只要具备将相之才,或不辱外交使命,即可破格提拔重用,而不问其是否为儒生。后来还传令:“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儒学成为正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B. 汉武帝时期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薄弱C. 董仲舒的建议在实际中并未完全照办D. 诸子百端之学在州郡得到了保护宽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在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在用人标准上并不专以儒生为主,而是广纳才学功勋之士,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并非体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历程,排除。B项,题干现象反映汉武帝时期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宽松,有利于真正人才的选拔,故排除。D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3.唐代将城市居民按坊居住并进行管理,宋代坊成为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城市由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开始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此变化反映出A. 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B. 商业活动改善了城市的环境C. 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转入松弛D. 下层市民开始主导城市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代时期坊市分界严格,宋代时期坊市分界打破,出现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实质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城市职能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B项,题干并未体现商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排除。D项,题干强调城市适应一般市民的生活需求,而非下层市民主导城市生活,排除。4.明朝以后,“生活”一词的内涵由耕织扩大到商业买卖。商业买卖被视作“治生”的合法手段,小说中出现了“生意”一词,民间也将买卖之事视为“生理”。皇帝也在劝农诏谕中;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去忙一些其他的“生理”。这反映了当时A.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B. 朝廷放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C. 民间弃农经商的现象发展普遍D. 传统思想观念已开始面临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朝以后经商现象被惯以“治生”、“生意”、“生理”并合理化,反映传统农本商末思想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体现重商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封建国家重农抑商政策长期以来并未改变,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民间弃农经商现象普遍化,排除。5.经济学家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因为政府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推动工业化,扼杀了私人自由企业的发展。这一表述反映出作者认为洋务运动缺乏A. 清政府的扶持B. 自由的国内环境C. 工业化的资金D. 西方国家的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府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推动工业化,扼杀了私人自由企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在晚清政府支持下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采用封建管理方式进行经营,在政府管理下兴办一系列官办、官商合办及官督商办企业,企业经营自主性受到限制,故B项符合题意,A项排除。C项,题干并未反映洋务企业工业化资金问题,排除。D项,西方通过限制技术设备进口限制中国工业化进程,故排除。6.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达说:“资本家是虎,我们不能说,本国的虎比外国的虎不会食人;我们也不能说,只可抵抗外国的虎,不必扑杀本国的虎”。由此可知,他当时A. 认为反帝反封是终极目标B. 对中国的国情认识不足C. 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性质D. 对资本的属性认识深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内人士认为当前均要反对本国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而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为反帝反封建,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反封建目标,排除。C项,题干信息反映了当时部分共产党人并未清晰认识当时社会性质,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对资本属性的认识,排除。7.1940年,钱穆在国史大纲出版时。因禧殊的背景,该书在布局上详于汉唐而略于辽金元清,详于中原而略于周边兄弟民族;在取材上详于制度而略于人事,详于文化而略于战争;在词句上不用太平天国而用“洪杨之乱”。这样的编排反映出作者A. 忧患的民族意识B. 抗战必胜的信心C. 天朝上国的心态D. 狭隘的史学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辽、金、元、清是异族统治中国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之为乱世,汉唐是华夏民族治理中国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之为治世,国史大纲的布局旨在反对日本侵略中国,阻止日本借以辽、金、元、清入主中原的史实,名正言顺地拥有与统治中国国民,反映了作者出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忧患意识,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抗战必胜信心,排除。C项,当时中国遭受日本侵略,题干中未能反映当时中国天朝上国心态。D项,不能单以国史大纲的布局理解作者的治史理念狭隘,排除。8.下图为1984年4月,里根总统访华时时代周刊的封面,题为Chinas New Face What Reagan Will See(中国的新面孔,里根会看到什么).该封面反映出我国A. 工业化建设蓬勃开展B. 经济体制逐步发生改变C.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 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故B项符合题意。A项,工业化建设蓬勃开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C项,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D项,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开放使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最终形成。9.罗马帝国时期,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法律效力”,成为帝国拥护者中意的箴言。这一变化体现出罗马法A. 逐步由发展走向衰落B. 与当时的体制相适应C. 恢复了习惯法的传统D. 仍然由贵族把持垄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罗马帝国时期,皇帝创制法律具有随意性,体现了当时罗马帝国君主专制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现象并不代表罗马法的衰落,排除。C项,此时习惯法已被成文法所取代,排除。D项,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垄断法律解释的权力已被打破,排除。10.16世纪,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引导人们通知认识自然去认识上帝,他认为上帝是在自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显示他自己的。这反映出新教主张A. 贬抑上帝形象B. 建立自由信仰C. 实现政教分离D. 探究自然世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应从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去认识上帝创造世界的本义,体现了他主张以探究自然世界的方式去信仰上帝,故D项正确。A项,马丁路德并未贬抑上帝,排除。B项,题干中马丁路德未提出信仰自由,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世俗权力与教权的关系,排除。11.1832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30个较小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新兴城市,增设了40多个选区;一些小选邑被保留下来;有些城市仍然无权选送代表。改革法案保留了选举人的财产资格,在全国成年居民中选民的比例由5%提高到8%。据此可知A.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B. 土地贵族失掉了政治优势C. 君主立宪政体最终形成D. 英国议会改革具有保守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30个较小选区失掉席位有些城市仍然无权选送代表全国成年居民中选民的比例由5%提高到8%”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成果有限,具有保守性,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反映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排除。B项,从题干可知,土地贵族仍有一定优势,故排除。C项,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排除。12.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政府给了工人一定的政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极限。在美国历史上,由国会通过此种内容的法案,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出A. 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发生变化B. 部门权力统一不再相互制衡C. 总统权力介入立法司法领域D. 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由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反映了司法独立传统受到挑战,总统行政权力扩大,故A项符合题意。B项,最高法院支持新政法案不代表美国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受到破坏,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行政权力介入司法,排除。D项,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意在缓和社会矛盾,并不代表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排除。第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因小农生产的发展,使得更多的田野被开垦出来,促使人们在水利建设中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所谓“并田废,沟洫堙,水利所以作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夏、商、西周时代,农田水利主要以排为主,灌为次。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是,新出现的水利工程着重于拦洪蓄水.实现人工灌溉。这与禹治水后积水有了很大消退,同时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干旱较为严重有密切的关系。一一摘编自郭松义水利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水利建设的变化及原因,并说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作用。材料二: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调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据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摘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背景。【答案】(1)变化和原因:从平息洪水到人工灌溉;古代农业的发展,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变化。积极作用:改善生存环境;保护小农生产。(2)景:隋统一全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前朝修建的水利工程,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炀帝致力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小农生产的发展,使得更多的田野被开垦出来新出现的水利工程着重于拦洪蓄水.实现人工灌溉同时气候的变化”从治水策略、农业发展及让气候环境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改善生存环境及保护小农经济进行回答。(2) 根据材料二“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调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结合所学从隋朝统一、前代基础、加强区域联系及炀帝个人抱负进行分析阐述。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因小农生产的发展,使得更多的田野被开垦出来,促使人们在水利建设中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所谓“井田度,沟洫堙,水利所以作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夏、商、西周时代,农田水利主要以排为主,灌为次。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是,新出现的水利工程着重于拦洪蓄水,实现人工灌溉。这与禹治水后积水有了很大消退,同时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干旱较为严重有密切的关系。摘编自郭松义水利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水利建设的变化及原因,并说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作用。材料二: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调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令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据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摘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背景。材料三: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诵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2013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2叭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一期正式通水运行。摘编自南水北调工程大事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施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相继问世。(2)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9年代出现了柴油机,它的问世,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80年代,卡尔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3)19世纪70年代贝尔发明了电话.90年代马克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4)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80年代又改良了制造无烟炸药的技术,大大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80年代起,科学家开始从煤炭中提取化学产品;塑料、人造纤维也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材料提供了一段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包含了一个历史事件(现象)的诸多信息。从材料中总结一个认识,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材料所列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清晰的从材料提炼一个认识,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某一特点,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对得出的认识予以恰当说明,并作出总结。(注意上述分析不做评分依据,评分可分论题,说明,结论三部分给分,其中说明部分要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对有创新性的观点,论证合理当予以鼓励,同时建议阅卷教师能收集并研讨)【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的特点结合材料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发明进行分析;也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过一国的范围”的特点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国家进行分析阐述即可。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诏告群臣说:“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上书日“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击商人)。明穆宗批准了这一奏请。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不久又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夸福建海澄),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它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所有出海船只不得前往日本,私自前往者,以“通倭”罪论处。虽然有着诸多限制,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至此毕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只要遵守政府的管理限制,就被视为合法经营。隆庆开放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摆脱了走私非法境地,开始有条件地公开进行和较为正常地发展。史栽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福建沿海从此“偻渐不为患”。摘编自冯之余明代”隆庆开放”与海上贸易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穆宗隆庆开放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隆庆开放的积极作用。【答案】(1)措施:解除民间海禁;治理倭患,限制与日本的往来;设立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并负责征税。(2)积极作用:发展了民间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沿海地区的倭患;完善了对海关税制等的管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宣布解除海禁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船只不得前往日本”进行归纳概括即可。(2)根据材料“隆庆开放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摆脱了走私非法境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偻渐不为患”从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增加收入、治理倭患、规范税制进行阐述。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工业和军事落后的中国连连失败,加之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很快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而此时的德、日也从东西两线对苏联同时构成威胁。在此背景下。积极对外寻找援助的中国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苏联政府向中国贷款4.5亿美元,贷款被用来以低于市场价20%以上的价格,购买苏联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考虑到中国政府的财力有限,苏联允许中国以茶叶、桐油、矿物金属等原材料抵债。双方援助的合约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起草完毕并付诸实施的。苏联还向中国派出了大量的军事人员,除援华志愿航空队直接参加对日作战外,还有大批军事顾问帮助中国军队制定作战计划、培训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共有9万名中国军人通过了军事训练。蒋介石曾说,正是多亏了苏联提供的援助,中国在30年代的战争中才能得以坚持下来。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政府无暇顾及中国战场,援助随之中断。摘编自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始末(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答案】(1)特点:时间最早,数额巨大;态度积极,给予方便;涉及人、财、物等方面形式多样;受国际局势影响具有阶段性。(2)评价:符合双方战略利益。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坚定了抗战决心和信心;也减轻了日本对苏联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具有示范作用。【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很快陷入孤立无援中国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向中国贷款4.5亿美元考虑到中国政府的财力有限,苏联允许中国以茶叶、桐油、矿物金属等原材料抵债在很短的时间内起草完毕并付诸实施的派出了大量的军事人员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政府无暇顾及中国战场,援助随之中断”从苏联援助时机、数额、支持态度、援助形式及时段进行概括归纳。(2)根据材料“德、日也从东西两线对苏联同时构成威胁帮助中国军队制定作战计划、培训人员共有9万名中国军人通过了军事训练多亏了苏联提供的援助,中国在30年代的战争中才能得以坚持下来”并结合所学从战略利益、提高中国战斗力、对苏联影响及形成反法西斯同盟进行分析阐述。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黄遵宪(18481905)是清末著名外交家,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1877年,清廷任命黄遵宪为使日参赞,随公使何如璋赴日,开始外交官生涯。黄遵宪在其著作日本国志中描述了当时日本社会变化,“日本迫于外患,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面对日本企图吞并琉球,何如璋致书李鸿章i,主张“对此不得隐思,如若听之任之,日本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并预见“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力主采取积极保护手段。何如璋致总理衙门及李鸿章文牍相关琉球事件内容,近十余万字,出自黄遵宪之手者十之七八。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将其改为冲绳县。日本国志成书后,固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真正出版。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摘编(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遵宪出使日本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黄遵宪的主张。【答案】(1)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展开,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化转变,与世界接轨;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图谋侵犯中国,中日间摩擦不断升级。(2)评价丰张:投身近代外交,积极了解国际形势,比较准确地预见形势发展;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倡导维护国家主权,具有爱国情怀;受当时社会和自身条件限制(国家贫弱),黄遵宪外交成果有限。【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1877年,清廷任命黄遵宪为使日参赞日本迫于外患,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日本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并预见“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开展、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意图侵犯中国进行回答。(2)根据材料“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描述了当时日本社会变化力主采取积极保护手段固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真正出版”结合所学从黄遵宪个人功绩、爱国主张、外交成果进行客观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