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 第四单元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06962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生物 第四单元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高中生物 第四单元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高中生物 第四单元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种群和群落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杂草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块棉田中由幼蚜,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2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分析不合理的一组是( )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蚂蚁的虫卵的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调查C夜间出行的飞蛾,采取黑光灯诱捕方法D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鼠的密度,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志50只鼠,第二次捕获60只未标志的鼠和20只标志的鼠,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 )A250只/公顷 B200只/公顷 C150只/公顷 D100只/公顷4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是( )A年龄组成 B出生率和死亡率C种群密度 D性别比例5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个体较多,而年老的个体很少,此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是( )A稳定型 B衰退型 C混合型 D增长型6为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其中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数据显示随着灯距的减小回收率下降B实验结果表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杀虫灯高度无关C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会改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7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50h后细胞不可能再增殖B培养50h内不存在环境阻力C大约培养32h时,增长速率最大DK值约为120个8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中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便可保持稳定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种群的K值C对于同一种群来说,K值时固定不变的D可通过减弱家鼠的繁殖力减小其K值9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增长速率为010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叙述,正确的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11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下图,该图表示了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1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代表死亡率,P不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D曲线2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12下表是一个野山羊种群按时间顺序每隔两年的生物量变化调查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时间t0t1t2t3生物量(g/m2)N2N4N4NA该种群净生产量在t1t2期间的积累量为2NBt0t1期间的呼吸量大于t1t2期间的呼吸量Ct2t3期间该种群的出生率为0D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4N13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采用摇瓶培养酵母,测定其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血细胞计数法C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D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一直保持“J”型增长下去14下列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C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5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甲池塘鲫鱼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鲫鱼丰富度较高C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达到相同水平D森林中物种数目多于河流,则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流16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述群落中种间关系的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C朱雀桥边野草花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7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间的关系示意图,、和依次表示的种间关系是( )A捕食、寄生、竞争B寄生、捕食、互利共生C互利共生、捕食、竞争D互利共生、捕食、寄生18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19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水平分布C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物种丰富度20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湿度 C光照强度 D食物和栖息空间21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C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D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22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C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D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23下列选项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B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C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D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24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下列与群落演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C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D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5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下列有关“退耕还林”对生物群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减小 B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没有变化 D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不会改变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2分,共50分)26(10分)回答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知识。(1)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_株m2。(2)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_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27(16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调查采用 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因素的是 。(2)下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种群的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表示此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1曲线所示种群数量在前 年的变化成“J”型增长,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 年,在 年期间,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图2中甲乙两种群数量增长呈 型曲线,乙种群密度最大的时间点为 。 图2中在t2一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28(8分)科学家利用某群落中的大、小两种鬣蜥进行实验。实验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实验设置结 果干旱A组:不做处理B组:将大鬣蜥移走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A组明显增加C组:将小鬣蜥移走大鬣蜥的存活率比A组略有增加湿润D组:不做处理E组:将大鬣蜥移走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D组差别不大F组:将小鬣蜥移走大鬣蜥的存活率比D组差别不大(1)从干旱年份A组、B组的实验结果分析,推测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 ;再将C组与A组比较后,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有 关系。(2)从湿润年份D组、E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出现E组结果的原因是 。根据气候条件分析,A、D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 组。29(16分)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者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年龄0+1+2+3+4+5+6+7+8+9+10个体数931876056516152344139166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此类推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_。(2)研究表明,动物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由此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3)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比实际值相比_(偏高/不变/偏低)。(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 。(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能/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生 物(二)答 案1. 【答案】C【解析】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杂草不属于同一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包含多种真菌,不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一块棉田中由幼蚜、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不一定属于同一种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2. 【答案】D【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B正确;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对夜间飞翔的昆虫进行诱捕,C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错误。3. 【答案】B【解析】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故该种鼠的总数=50(60+20)20=200(只),由于调查范围是1公顷,故种群密度为200只/公顷,B正确。4. 【答案】A【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B项错误;种群密度反应种群数量的大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错误;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但不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错误。5. 【答案】D【解析】种群中年轻个体多,年老个体少,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大,为增长型,D正确。6. 【答案】C【解析】实验数据显示随着灯距的减小回收率增加,A错误;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灯高下回收率不同,表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杀虫灯高度有关,B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会使成虫数减少,出生率降低,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表现为衰退型,C正确;种群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则种群数量=(重新捕获数/标记数)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回收率,若诱杀总量为N,回收率为A,该种群的数量可表示为N / A,由于调查面积未知,不能确定其种群密度,D错误。7. 【答案】C【解析】培养50h后酵母细胞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出生与死亡个体数相等,不是不再增殖,A错误;在30 h后种群增长减慢,表明存在环境阻力,B错误;大约培养32 h时,酵母细胞数量达到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据图可知,该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的K值约为12100010=120000个,D错误。8. 【答案】B【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有可能会下降,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为被保护的种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可提高种群的K值,B正确;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C错误;减弱家鼠的繁殖力不会减小其K值,可以通过减少食物来源或减少生存空间等措施来尽量降低其K值,D错误。9. 【答案】D【解析】e点为K值,种群增长率为0,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J型曲线是无环境阻力的增长曲线,S型曲线是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曲线,二者在b点之后表现不同,说明出现环境阻力在b点之后,B错误;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在c点防治,害虫种群数量不久就会回升。故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没有达到c点(如b点)时进行,且越早越好,C错误;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D正确。10. 【答案】A【解析】“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A正确、C错误;“S”型曲线由于受到环境的制约,所以各个阶段的增长率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相同大小的增长速率,B错误;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限制,D错误。11. 【答案】C【解析】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种群密度越大,环境压力越大,生存斗争越激烈,出生率越来越低,死亡率越来越高,因此曲线1代表出生率,曲线2代表死亡率,P值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C正确。12. 【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分析,该种群净生产量在t1t2期间的积累量=4N-2N=2N,A正确;t0t1期间的生物量小于t1t2期间的生物量,故t0t1期间的呼吸量小于t1t2期间的呼吸量,B错误;t2t3期间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C错误;该种群的生物量为4N,D错误。13. 【答案】B【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因适应环境而生长缓慢,A错误;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血细胞计数法,B正确;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场所位于细胞内,C错误;由于空间、营养物质有限,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不会一直保持“J”型增长下去,而是呈现“S”型增长,D错误。14. 【答案】D【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B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斗争或互助关系,C错误;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正确。15. 【答案】D【解析】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而且活动能力强,所以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丰富度是指同一地点的不同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种群中个体数目的多少,B错误,D正确;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一定均达到相同水平,C错误。16. 【答案】A【解析】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只涉及到雎鸠一种生物,A错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涉及到草与牛、羊之间的种间关系,B正确;朱雀桥边野草花,涉及到草与花的种间关系,C正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涉及到荷花与蜻蜓之间的种间关系,D正确。17. 【答案】C【解析】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表现为平行变化,应为互利共生关系;中一种生物的数量随着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增减而增减,应为捕食关系;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增长导致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应为竞争关系。C正确。18. 【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有共同的水层,所以是竞争关系,B错误;鲢鱼和鳙鱼、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有竞争关系,但鲢鱼和草鱼、青鱼间没有竞争关系,C错误;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天敌,如果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加,鲢鱼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D正确。19. 【答案】A【解析】树林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由于不同的动物种群,对栖息场所和食物的需求不同,也出现了分层现象,如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20. 【答案】D【解析】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能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D正确。21. 【答案】D【解析】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正确;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B正确;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C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不同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成年毛竹、幼年毛竹、竹笋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22. 【答案】D【解析】不同的小动物由于生活习性不同,所以在同一区域中的数量可能不同,A正确;不同区域土壤由于温度、土质、有机质含量不同,所以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B正确;土壤小动物一般是腐生生活,所以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C正确;温度也能影响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所以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D错误。23. 【答案】D【解析】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裸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对裸岩进行不断的酸化,导致岩体风化,产生的土壤,为其它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可能,然后因此出现的是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D正确。24. 【答案】C【解析】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B正确;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并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展,D正确。25. 【答案】B【解析】“退耕还林”将会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A错误,B正确;随着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也会有所变化,C错误;“退耕还林”会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D错误。26. 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答案】(1)随机取样 大 14.2 (2)光照 栖息环境【解析】(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而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由于乔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各个样方的平均值,所以某种植物种群的密度为(12+18+16+16+15+13+15+11+13+13)10=14.2。(2)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27. 【答案】(1)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 5 10 10 20S t5增长型【解析】(1)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由于图1纵坐标为当年种群数量与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即每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前5年大于1且保持不变,则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只要大于1,种群数量就一直增长,因此种群数量最多的是在地10年;由于1020年间,种群数量一直下降,因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图2中为增长速率变化曲线,甲乙两图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加后减少到0,因此甲乙两种群的数量都呈“S”型;乙种群密度最大的点应该是增长率为0的点,即t5点。t2一t3年间,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种群的数量一直增长,因此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8. 【答案】(1)竞争和捕食 捕食(2)食物充足,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 D 【解析】(1)在干旱环境下如果将大鬣蜥移走,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两者都有时增加,说明它们之间最可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而如果将小鬣蜥移走,大鬣蜥的存活率比有小鬣蜥存在时略有增加,说明它们之间不应有捕食关系。(2)比较E和D实验结果E出现的最可能原因是已经接近了K值,即食物充足,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比较A和D种群密度较大的应是D,因为D组已经接近了K值。29. 【答案】(1)次生演替 自然选择 (2) 稳定型 保持稳定(3)偏高(4)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合理叙述给分)(5)不能 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解析】(1)火灾后,虽然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2)生殖前期个体数为93187280,生殖期个体数为6056516152280,生殖后期个体数为344139166280,三者的比例为1:1:1,因此动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稳定型,未来甲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3)种群密度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比实际情况偏小,获得的估计值比实际值偏高。(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5)“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因此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