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检测(二十四)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06836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检测(二十四)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检测(二十四)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检测(二十四)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检测(二十四)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社会的剧烈变动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选C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当时中国的学者和思想家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C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D项排除。2孔子曾说,用麻布制礼帽,符合传统的礼;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又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这表明孔子主张()A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B严格遵守周礼,反对变革C重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D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和谐解析:选A由材料“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说明孔子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故排除B项,选择A项;材料不能体现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礼的方面,无关仁,排除D项。3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 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 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解析:选B材料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寄托于君主,而君主考虑的是富国强兵以适应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孟子的“仁政”思想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实际,故B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人性论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仁政”思想实践,并不是说明等级秩序的弱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并不是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4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孟子在齐国遭受到排斥 B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解析:选D“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说明齐宣王重视孟子,“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更说明齐宣王重视孟子,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提高,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5(2019皖南八校联考)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解析:选B材料中“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表明人从天命的控制下解放,说明以人为中心,故B项正确。6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解析:选A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故A项正确;“顺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张“霸道”,故B项错误;法家措施旨在统一,保障民众生活只是手段,故C项错误;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D项错误。7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的问题上,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项错误。8“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统治秩序解析:选D通过题干可知,“灾异示警”和“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同时统治阶级也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且“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意即统治阶级借助了宗教思想而稳定了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A、B、C三项题干均未涉及,排除。9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解析:选A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可以得出这种变化是儒学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后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严厉要求,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0(2019岳阳模拟)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德主刑辅”、“大德而小刑”解析:选D根据“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主张三纲五常,董仲舒还提出“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故D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B项是理学家张载的思想,排除;C项是韩非子的思想,排除。11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选D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了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B项错误;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得知,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且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12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解析:选C材料未涉及汉代教育与秦朝灭亡的关联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强调仁和礼,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未体现法家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教于国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体现了儒家的教化特色,故C项正确;同理,材料突出教育的教化作用,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保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材料二 “自由放任”一词一般被认为是由17世纪中叶法国商人勒让德尔所创,他在回答法国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培尔提出的问题“何为保护法国商业的最佳手段”时,答之以“自由放任,允许通行”。1747年,魁奈在动物经济论第二版中,从自然法的观点也提出“自由放任”的主张。这一主张经过早期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阐述、补充,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自由放任学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和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出现的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家学派中的“无为”思想与西方“自由放任”学说的相似之处, 指出这两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的相似作用。(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等方面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的背景。根据材料二“自由放任经过早期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阐述、补充,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自由放任学说”并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重商主义阻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指出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出现的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材料二“自由放任,允许通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限制政府的职能、减少对经济及民众生活的干预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从增强企业或个人的活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民众的价值观、对其他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归纳。答案:(1)“无为”思想: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重商主义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需要。(2)相似之处: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限制政府的职能与作用;给国家人民发展的自由权(减少对经济及民众生活的干预)。相似作用:使企业或个人获得自由,增强企业或个人的活力;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其他思想(学说)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庙的历史沿革产生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初建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发展唐初,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庙,“四时致祭”,显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全国。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鼎盛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 560多处。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留了30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362座孔庙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据材料,任意提取两点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进行分析论证。依据材料归纳“孔庙由家庙演变成国庙”或者“孔庙与学校合一,形成了庙学一体的格局”以及“庙的建筑规格和形制不断提高”等观点;论证则结合儒学发展的史实进行说明。答案:信息一:孔庙由“家庙”演变成“国庙”。说明: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信息二:孔庙与学校合一,形成了“庙学一体”的格局(功能由祭祀演变成祭祀和儒学教育相结合)。说明:汉代以后孔子倡导的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推广实施儒学教育;唐宋时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取士,孔庙成为传播儒学的圣地;“庙学合一”的官方儒家学校,是培养文化人才、官员的摇篮。信息三:孔庙的建筑规格和形制不断提高。说明:历代帝王尊孔,重视修建孔庙祭孔,祭孔是国家礼制;对孔庙建筑的规格一再提高,表明了对儒家思想文化价值的肯定。信息四:地域由曲阜到全国再向海外传播。说明:孔庙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载体,在全国普遍建立,巩固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孔庙在海内外的建立,源于孔子文化向外传播;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