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06296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B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3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设置专门场所以供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居住,并用“归正”、“慕义”等词为其居所定名。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D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农业化的过程6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7魏书食货志中记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这则材料表述最准确的是A北魏政府一直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北方商业萎缩,北魏一度有所复苏C北方经济逐渐赶上南方 D北魏开始流行货币地租8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种现象反映了A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B儒家文明影响到鲜卑族的习俗C鲜卑文明融入汉族社会生活 D北魏实行均田制,国力强盛9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崇尚武力控制B促进民族交融C认同汉族文化D避免政治斗争10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它们“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并拥有武装。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策略是A铲平豪强地主,消灭割据隐患B实行宗主督护,构建基层政权C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D严令地方官员,孤立豪强地主第II卷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1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分)材料 金熙宗继位后进行改制。1135年,熙宗仿辽、宋官制,兼采唐制,朝中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设尚书令,专管大政事,门下省和中书省长官皆在丞相之下。地方仍一国两制,既有依辽、宋旧制设立的路、府、州、县,女真族所在各地仍置猛安谋克,猛安比照州,谋克比照县。1138年,设立御史台,监督百官以强化皇权;颁布封国制度,强调贵族大臣封王授号,只是荣誉勋爵,并不拥有封地,以削弱分裂势力。根据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考辽宋之法,制成皇统制,统一了全国法律。熙宗改制显示出女真社会接受汉文化的历史趋势,也反映了金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迫切需要,加快了女真社会汉化步伐,在金朝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不容低估。虞云国细说宋朝55:金熙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制的原因和主要内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熙宗改制的影响。(8分)1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分)材料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英钱(重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一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晚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整理自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货币改革的内容和影响。(12分)13改革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生命力,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8分)(2)依据材料二中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观点?(12分)2018-2019学年选修1第三单元训练卷历 史(二)答 案第卷1【解析】材料“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反映了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黄帝,故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故D错误。【答案】B2【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是开明的少数民族鲜卑族帝王,向往先进的汉族文化,在位期间,不断采取汉化措施,促使了本族与汉族的融合,全面接受先进的汉文化,改变了本族的落后面貌。北魏孝文帝喜好汉书,并深读研究要义,表明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故B正确;A、C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只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喜好研读汉书,排除;推广先进的文化材料不能体现,故D错误。【答案】B3【解析】“归正”“慕义”显然符合北魏笼络汉人的心里,凸显华夏族正统地位,故C正确;材料没有突出经济发展信息,故A错误;民族政策也不是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目的是彰显华夏族地位,不是缓和政权矛盾,故D错误。【答案】C4【解析】材料中“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说明农民需要承担国家租税喝劳役,故C正确;材料中的露田是不能继承的,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以A错误。B与史实及材料内容不符合,所以排除B项。分配土地的标准不是按人头,是按照年龄,故D错误。【答案】C5【解析】抓住题干中“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的信息可以看出,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实质就是农业化过程,故D项正确;A项是社会发展角度,B项是民族融合的角度,排除。C不符合农业社会特点。【答案】D6【解析】从材料“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凸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的恢复,故A排除;材料“四夷馆”和“四夷里”说明B、D错误。【答案】C7【解析】题中材料的大意是北魏建立后直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钱币和货物流通不畅,孝文帝下诏令全国使用货币交易。孝文帝的这一措施使北魏商业得以恢复,所以本题选B。A、C题干没有体现;题干涉及的是商品经济,与地租无关,况且明清时期开始流行货币地租,排除D。【答案】B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孝文帝时”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属于无关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涉及,排除。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答案】C9【解析】根据“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可知,孝文帝非常认同汉族文化,并学习汉族文化,C正确;材料反映孝文帝欣赏汉族文化,与“崇尚武力”无关,排除A;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并非促进民族交融,排除B;材料反映孝文帝积极学习汉族文化,无法体现“避免政治斗争”,排除D。【答案】C10【解析】北魏统治者对豪强地主采取的策略是实行宗主督护制,故B正确;北魏统治者并没有铲平豪强地主势力,故A错误;北魏统治者不可能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故C错误;北魏时期地方官也没有孤立豪强地主的政策,故D错误。【答案】B第II卷11(20分)【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金熙宗改制的原因要分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金自身的落后,二是受唐宋等先进政治制度的影响。主要内容按照材料第一段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中的“朝中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成皇统制,统一了全国法律”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金熙宗改制的影响照材料第二段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反映了金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迫切需要”体现的是金熙宗改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再例如,“加快了女真社会汉化步伐” 体现的是金熙宗改制推动了金朝社会发展等。【答案】(1)原因:金朝统治的落后;唐、宋、辽政治制度的影响。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扩大尚书省的权力;地方上实行一国两制,女真族的旧制纳入路、府、州、县体系中;设御史台强化皇权;封国制度荣誉化,封王不拥有封地;制定并统一全国法律。(2)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了皇权;推动了金朝社会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12(20分)【解析】(1)依据材料中“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英钱(重3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一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的信息归纳回答。(2)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材料“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统一铸造”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的信息归纳回答。【答案】(1)背景:货币制度混乱;私铸钱现象十分严重;通货膨胀影响民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内容:从重立法,私铸钱者死罪;收回地方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影响:统一了货币发行;有利于稳定社会金融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的收人。13(20分)【解析】(1)从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中可以分析出答案。(2)“影响”的作答要注意审题,注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从材料“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中可以得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答案】(1)民生措施: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2)影响:与汉族融合,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汉化过程导致鲜卑族特色消失。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为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