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390534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蛔虫病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蛔虫病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蛔虫病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学,寄生虫病 蛔虫病,1,概述,一、定义: 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 蛔虫又称长虫,古字“蛕”、“蚘”亦通“蛔”。成虫寄生小肠,劫夺水谷精微,妨碍正常的消化吸收,严重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二、发病情况: 1、季节: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2、年龄:多见于310岁的儿童。,2,概述,二、发病情况: 3、特点: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与粪便污染和卫生习惯不良有关。小儿脾胃薄弱,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故感染率高于成人。蛔虫寄生肠道可有不同表现,轻者可无症状,或脐周疼痛;重者可出现并发症,以蛔厥证、虫瘕证多见,应积极救治。蛔虫病的发生,主要是吞入了感染性蛔虫卵所致。小儿缺乏卫生常识,双手易接触不洁之物,又喜吮手指,以手抓取食物,或食用未洗尽的生冷瓜果,或饮用不洁之水,以致食入虫卵,进入胃肠,形成蛔虫病。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积湿成热或素体脾胃虚弱,可为蛔虫滋生创造有利条件。,3,病因病机,现代研究表明,误食感染性蛔虫卵进入小肠,胚蚴破壳而出后,经血管移行于肝、心、肺,再经咽喉吞下,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肠道,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4,病因病机示意图,饮 食 不 洁 胃肠 湿热内生肠蛔虫症(感染性虫卵) 虫窜入胆蛔 厥 证 (胆道蛔虫症) 蛔聚成团肠蛔虫症 (蛔虫性肠梗阻),5,临床诊断,诊断要点可有吐蛔、排蛔史。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食欲异常,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斑。合并蛔厥、虫瘕,可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瘕(假-指腹部有结块的病。) 蛔厥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 虫瘕者,腹部扪及虫团,按之柔软,大便不通。大便病原学检查:直接涂片法或厚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粪便中蛔虫卵,即可确诊。,6,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 (本病以六腑辨证为纲。) 肠虫证最为多见,虫踞肠腑,多为实证,以发作性脐周腹痛为主要症状。 蛔厥证,蛔虫入膈,窜入胆腑,腹痛在剑突下、右上腹,呈阵发性剧烈绞痛,痛时肢冷汗出,多有呕吐,可呕吐胆汁和蛔虫。 虫瘕者,虫团聚结肠腑,腹部剧痛不止,阵发性加重,腹部可扪到条索状或团状包块,伴有剧烈呕吐,大便多不通。,7,辨证论治,2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具体应用,当视患儿体质强弱区别对待。 体壮者,当先驱虫,后调脾胃; 体弱者,驱虫扶正并举; 体虚甚者,应先调理脾胃,继而驱虫。病情较重,腹痛剧烈,或出现蛔厥、虫瘕等并发症者,根据蛔“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性,先予酸、辛、苦等药味,以安蛔止痛,待急症缓解,再择机驱虫。 本病腹痛,可配合外治、针灸、推拿等法。 并发症严重,服药治疗不能缓解,应手术治疗。,8,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肠虫证(2)蛔厥证(3)虫瘕证,9,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 肠虫证:脐腹疼痛,乍作乍止;不思食或嗜异食;大便不调,或泻或秘,或便下蛔虫; 面色多黄滞,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夜寐齘齿。 腹部扪及条索状物,时聚时散,形体消瘦,肚腹胀大,青筋显露。 舌苔花剥,舌尖红赤,脉弦滑。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方药:使君子散加减。 常用使君子、芜荑、苦楝皮杀虫驱蛔,调理脾胃; 槟榔杀虫下虫; 甘草调和诸药。,10,加减:腹痛明显加川楝子、玄胡索、木香行气止痛; 虫积日久,脾虚胃热,用肥儿丸杀虫消积,调理脾胃,缓以收功。 发热咳嗽,哮喘属蛔虫蚴虫移行症者,按咳喘论治,并予驱虫。,11,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肠虫证:本证为蛔虫病最常见证型。 患儿多有饮食卫生习惯不良史,以脐腹疼痛,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检见蛔虫卵为特征。 湿热内蕴,面部常见白斑,睡眠不宁,齘齿; 脾胃虚弱,见不同程度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若反复染虫,迁延不愈,形体消瘦,肚腹胀大,可发展成“蛔疳”,此时宜参照“疳证”辨证论治。,12,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 蛔厥证:有肠蛔虫史。突然腹痛,弯腰曲背,肢冷汗出,恶心吐蛔。腹痛阵发,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 重者腹痛持续而阵发性加剧,可伴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苔多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安蛔定痛,继之驱虫。方药:乌梅丸加减。 常用乌梅味酸安蛔;细辛、椒目辛能伏蛔;黄连、黄柏苦能下蛔。配伍使用,辛开苦降,和中止呕。 干姜、附子、桂枝散寒安蛔;当归、人参扶正; 玄胡索、白芍行气缓急止痛。,13,加减:湿热壅盛,发热黄疸,去干姜、附子、桂枝等温燥之品, 酌加茵陈、栀子、郁金、黄芩、大黄、枳壳清热利湿,安蛔退黄。 诊为胆道死蛔,可予大承气汤加茵陈利胆通腑排蛔。,14,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 蛔厥证:本证以腹部绞痛,呕吐,肢冷为特征。多有肠蛔虫证的病史,常因胃肠湿热,或腹中寒甚,或寒热错杂,使虫体受扰,入膈钻胆,气机逆乱所致。 寒热夹杂多见,偏寒重者呕吐清水,面白肢冷,舌苔白腻,脉缓; 偏热重者发热,呕吐胆汁,舌苔黄腻,脉滑数。 并发胆道感染、肝脓肿,甚至腹腔蛔虫,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15,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 虫瘕证:有肠蛔虫症状。突然阵发性脐腹疼痛,部位不定;呕出蛔虫,腹部可扪及可移动团块;腹部压痛明显,肠鸣无矢气。舌苔白或黄腻,脉数或弦数。治法:通腑散结,驱虫下蛔。方药:驱蛔承气汤(急腹症方药新解)加减。 常用大黄、玄明粉、枳实、厚朴行气通腑散蛔; 乌梅味酸制蛔,使蛔静而痛止; 椒目味辛以驱蛔,性温以温脏祛寒;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驱蛔下虫。,16,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 虫瘕证:本证以脐腹剧痛,伴呕吐、便秘,腹部条索或团状柔软包块,可移动为特征。 有蛔虫病史,因成虫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形成。阻塞不全,尚可排少量大便; 完全阻塞则大便不下,腹痛及呕吐较重,并可能出现阴伤,甚至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外脱。 早期先考虑药物、推拿等治疗,梗阻不缓解,出现腹硬压痛、腹部闻及气过水声,应及时手术。,17,其他疗法,1中药成药2单方验方 3药物外治4推拿疗法5针灸疗法 6西医治疗,18,其他疗法,1中药成药(1)化虫丸:每服28g,1日12次,空腹或睡前服。用于肠蛔虫证。(2)使君子丸:每服610g,1日1次。用于肠蛔虫证。2单方验方 使君子仁,文火炒黄嚼服。每岁12粒,不超过20粒,晨起空腹服之,连服23天。服时勿进热食。服药后2小时以生大黄泡水服,导泻下虫。3药物外治 新鲜苦楝皮200g,葱白100g,胡椒20粒。共捣烂如泥,加醋150ml,炒热以纱布包裹,置痛处反复多次,以痛减为度。用于蛔虫腹痛。,19,其他疗法,4推拿疗法按压上腹部剑突下34cm处,手法先轻后重,一压一推一松,连续操作78次,待腹肌放松时,突然重力推压一次,腹痛消失或减轻,表明蛔虫已退出胆道,可停止推拿。如使用12遍无效,不宜再用此法。用于蛔厥证。 5针灸疗法 迎香透四白、胆囊穴、内关、足三里、中脘、人中。强刺激,泻法,用于蛔厥证。,20,其他疗法,6西医治疗(1)甲苯咪唑:200mg顿服。2岁以下小儿禁用。用于驱虫。(2)阿苯哒唑(丙硫咪唑):200mg顿服。2岁以下小儿禁用。有蛋白尿、化脓性皮炎、癫痫,以及各种急性疾病者,不宜使用本品。用于驱虫。(3)哌嗪(驱蛔灵):每日100160mgkg,最大量不超过3g。有肝、肾功能不良及癫癎史者禁用。,21,预防与调护,1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及未洗净的瓜果,不饮用生水,以减少虫卵入口的机会。(2)不随地大便,妥善处理好粪便,切断传染途径,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污染,减少感染机会。2护理 (1)饮食清淡,少食辛辣、炙煿及肥腻之品,免助热生湿。(2)服驱虫药宜空腹,服药后要注意休息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服药后反应及排便情况。(3)蛔厥时,口服食醋60100ml,有安蛔止痛作用。,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