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作业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02179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一、选择题1.“社稷”本是周代祭祀土地神(社)和谷物神(稷)的合称,周王分封新诸侯时,依据诸侯封地所在方位从周王室祭坛上取一撮儿色土赐予诸侯,受封者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进行供奉祭祀。由此可知,周代的“社稷”祭祀()A.象征了国家政权的建立B.反映出农耕区域不断扩大C.蕴含了国家一统的理念D.强化了政治上的等级秩序2.下表是一些古籍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内容出处百里奚,秦国之饭牛者也,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管子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庄子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战国策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穆公)委之以政古文观止A.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B.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C.秦国成为战国时期霸主D.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3.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4.南北朝时期,南梁梁武帝下令“端右(尚书令)可以风闻奏事,依元熙旧制”,提高御史中丞的职掌与地位,使得南梁出现了诸如“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莫不惮之”的孔休源等一批敢于弹劾权贵的监察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北朝时期()A.加强监察是制度建设重心B.形成了完善的监察制度体系C.君主专制制度仍继续发展D.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稳定局面5.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以官秩低的官员监察官秩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官秩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地方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下官职。这种做法()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能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6.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承袭爵位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生;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7.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和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坊市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问题8.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院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给有关部门执行。宋代封驳制度()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降低了行政效率C.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限制了皇权滥用9.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10.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趋势D.宰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11.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大陆,愿搬取渡台完聚者,许具呈给照赴大陆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政策的变化()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B.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12.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核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核制度,分为考满(任满考绩)和考察,两者相辅而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弊,但对于君主则弊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材料三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进农业发展。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初期察举制科举制取士方式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取士标准取士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吏能、功次、文法等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取决于程文之等第入仕程序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教育背景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材料二隋唐科举彻底打破了六朝以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不合理现象。这种完全用考试的方法取代过去察举推荐的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渠道。为了给应试者提供学习的条件,京师建立了在国子监指导下的学校系统。几千名学者和学生从各道进入长安,京师到处举办经史的讲习。教育领域的这种活跃气氛必然导致经学解释上的各种矛盾,结果,唐太宗不得不下令编撰正统的经籍注疏,为唐代的儒家经典教育奠定了基础。据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等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并据此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当时文化教育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一、选择题1.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2.历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C.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D.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3.秦朝咸阳的布局过大,将周围数百里土地都囊括其中,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以管理和防守。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都城规划的变化反映出()A.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C.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日趋完善D.儒家思想指导了都城的规划建设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导致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显现5.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这说明隋唐时期()A.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B.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C.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D.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6.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述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册府元龟“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7.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B.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C.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D.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8.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记载:“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而更新其宅者多矣。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现象()A.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衰落B.导致了坊市界限被打破C.推动了市镇经济的繁荣D.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9.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材料主要反映这一时期()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B.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C.私商成为商人主体D.坊市制度下的商业发展10.明世宗时,政府仅征收了两淮产盐总量的40%,其余的食盐都落入了贩卖私盐的商人手中。到了明代末期,私盐贩卖在一些地区甚至已经有了固定的市场。这表明()A.官营政策抑制了食盐生产B.商业资本占据主导地位C.政府的专卖政策较为松弛D.重农抑商政策逐步废除11.清人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蚕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矣。”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种桑养蚕收入已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超过粮食作物12.史载,明代苏州孙春阳的南货铺“天下闻名其为铺也,如州县署,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这反映出()A.商铺受政府的直接监管B.商店经营管理比较完善C.商帮注重血缘亲族关系D.商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其形态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时间特征商晚期到春秋初期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铜铸币先河;钱币上没有出现文字春秋初期到战国晚期钱币上出现文字,钱文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秦统一到唐中期钱文由纪地变为纪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唐中期到清朝覆灭钱币的材质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白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摘录自张宏明钱币材料二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大明宝钞”并行,禁止以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已大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赋之内,“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钱币演变的趋势并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14.2013年,习近平同志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水下考古呈现出新变化、新气象。“南海一号”是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的一艘沉睡海底的古船,于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船上文物有很多是如今在拍卖市场上价值连城的官窑瓷器,考古发掘成果向世人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风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宋朱彧萍洲可谈材料二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撑,竟然也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有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三“南海一号”最新发掘资料显示,历经10年的发掘,发现“南海一号”是一条满载各类货物的南宋沉船,出土、出水器物包括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总共文物数量21000余件套、标本2600件,其中瓷器19000余件套“南海一号”所载的部分瓷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29日第11版材料四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有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 (3)材料三中的“出土、出水”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科技、思想领域的史实,各举一例说明科技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思想理论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下层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据汉书载,刘贺当皇帝时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以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屏风。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3.下表是甲骨文与金文的相关比较。据此可知()项目甲骨文金文时间盘庚迁殷至纣王亡国殷商晚年至战国之末识别字数一千多一两千用途占卜颂扬功烈庆赏,多有永垂子孙后世之意内容农业、畜牧、货币、交通、家族宗法、战争、国家起源、阶级关系、土地制度等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契约,铭刻结尾常见“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篇幅每篇一二字到一百几十个字数十字到几百字A.甲骨文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B.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C.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D.金文是具有历史意识的文化载体4.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5.据旧唐书记载,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史通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儒学平民化发展的趋势C.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D.儒学理论有待重构6.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收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7.礼记中庸记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后世儒家真正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是()A.提倡浩然之气的儒家B.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C.主张格物致知的儒家D.践行经世致用的儒家8.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止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9.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A.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B.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C.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D.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10.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11.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寓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入手,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12.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C.儒学渗透进社会各个方面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他认为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摘编自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材料二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作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材料三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材料四黄宗羲将天下与君主分开,提出“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认为君主应当是社会之公仆,应当为天下民众服务谋利。摘编自黄宗羲民主思想述评(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主要主张,分析这些主张的社会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3)据材料三,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4)依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有哪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唐朝的概观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制、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一、选择题1.梭伦改革之后,戏剧成为人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喜剧经常指责和讽刺政府元首和政府部门。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A.商品经济发展激发公民意识B.人文主义精神起源C.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D.城邦制度日益衰落2.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将城邦进行重新划分。为了强化区域民众的认同,重新安排城市酒神节上的歌队比赛,其参赛者都是从各部落中选拔出来的代表,代表的是新的部落集体。这反映出当时()A.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B.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C.公民意识改变城邦文化D.人文精神促进文化繁荣3.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可以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这说明,古代雅典()A.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B.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C.全体公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D.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4.雅典城邦有600名陪审员,全体陪审员分为十组,有案件要审理时,事先没有人能够知道某个陪审员是否要出庭,也不知道他在哪个法庭。这体现了()A.司法程序的公正性B.其目的是保护陪审员的安全C.案件的审理没有计划性D.公民参与陪审的热情不高5.“在雅典只要符合多数人意志,无须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也不给予被放逐者任何自我辩护机会,就可径直将一个公民流放境外。”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B.缺少完备而有效的法律体系C.多数人的意志都是错误决定D.民主制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6.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对于打算学习罗马法的人来说,必须首先了解法的称谓从何而来。它来自于正义。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乌尔比安在这里强调“法”()A.保护人类私有财产B.体现立法者的意志C.保护人类自然权利D.奠定欧洲民法基础7.下图是古代罗马法发展进程示意图。这反映出罗马法()A.将自然法理念贯穿始终B.以成文法作为表现的方式C.以保护平民的利益为重点D.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8.古罗马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这表明民法大全()A.提倡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B.只重视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C.在婚姻中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D.恪守罗马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9.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这段话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A.文明传承B.阶级分析C.道德标准D.政治体制10.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B.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D.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11.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立法确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但自然则要求人人平等,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别只因法律而存在,并不是源于自然。这表明智者学派()A.否定公平、正义的社会准则B.反对雅典的法律制度与民主政治C.提供了社会变革的价值依据D.论证了“天赋人权”的核心价值12.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两派争论()A.导致民主的衰败B.引起社会的分裂C.促进阶级的分化D.利于思想的进步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二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材料三陪审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陪审法庭。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一般人数为500名左右),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1/10,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古罗马的司法审判权最初属于民众大会,每个案件都由30至40名法官共同审理。法官全部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次。摘编自浅析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材料四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之下同样会肆意践踏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导致多数压迫少数的专制与暴政现象。雅典的民主政治正是因为将多数规则奉为圭臬,而忽视对多数权力本身进行制度性的补充、制约与完善,因而屡屡犯错。刘翀雅典的民主与苏格拉底之死(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的政治体制及其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多数人的暴政出现的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力时,一般来说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也可以不受上一级监察长官的左右。隋唐时期,其独立性更加明显,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且可以闻风奏事。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古罗马监察官制度从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22年一共持续了421年。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因为在这近十年间没有做过人口普查。尽管后来在庞培和克拉苏任执政官期间,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但其权力受到保民官克劳狄制定的一项法律的限制。该法律规定,监察官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才能把某位元老驱逐出元老院,同时两位监察官必须就此处罚达成一致意见。庞培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期间废除了该法律,但监察官的权力和影响再也无法恢复。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公元前22年以后,罗马不再设监察官。摘编自李阳华古罗马监察官制度及其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古代罗马监察官制度的不同。一、选择题1.礼记大学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主要体现了()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家庭伦理规范D.以德治民思想2.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化、瓦解中央集权的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以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刺史制度C.实行盐铁专营政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4.唐代以后,书法走上了“归本于人”和“先文后墨”的道路,书法开始依附于“人”与“文”,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其本身作为艺术的独立性。这反映出()A.书法艺术成为政治统治工具B.书法艺术的世俗化倾向明显C.书法的实用性逐步得到增强D.古代艺术融合力度日益加大5.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与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6.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中国行政区划的划界原则一文指出:“元省的划界方法与唐道完全相反,唐道的划分是以横向为主,元省的划分却以纵向为重。”元省与唐道的划界方法完全相反是由于()A.政治与经济重心南北分离B.中央对地方管理观念不同C.地方行政管理独立性增强D.地方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7.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中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元代至元十六年三月,调令两淮造炮回回炮兵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效仿D.蒙元时期火炮技术开始得到发展8.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划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C.思想控制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9.桑弘羊为汉武帝施行平准法,没收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之所得,认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按土地多少单一标准收税。由此可见,桑弘羊与雍正帝都()A.实现了减轻税赋的目的B.注意税赋征取的正义性C.废除了地主阶级的特权D.无法切实解决财政困难10.有学者指出,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是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希腊文化认同感的政治后果是对城邦的维系。这说明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导致希腊()A.建立城邦体制B.实行民主政治C.难以实现统一D.文化高度繁荣11.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罗马法成了国王反对罗马教皇以及教皇支配的教会的有力武器。这反映出罗马法的一项重要特征是()A.维护罗马帝国的国家利益B.以人权名义否定宗教信仰C.倡导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D.强调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12.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品德的实践活动;幸福不是仅仅拥有品德,而且还要使用品德,将其贯彻到实践中去。这一思想()A.是对“美德即知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主张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C.体现了幸福标准取决于个人主观感受D.继承唯心主义思想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范围的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的现实,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以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材料二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在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远不及秦汉郡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实行行省制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产生:民间是主要源头,民间书院是士人的私人治学组织,传道授业,服务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官府书院是学术文化机构,主要职责是“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两宋发展: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一体化,书院制度形成并最终确立。朝廷振兴官学,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系统。书院数量猛增,多分布于南方明朝繁荣:书院方面,官方力量超过民间力量。书院涉足地方文化建设,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征;民间书院的士人品评人物,议论朝政,社团化、政治性的倾向加强。明朝后期朝廷屡次禁毁书院清朝普及和流变:官方强力进入书院建设,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民间书院致力于普及乡村文化教育。道光以来,将西学、新学引入其中,形成了新式书院,又出现了教会书院、华侨书院。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表为中国书院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专题限时集训(一)1.C解析 材料表明,诸侯社稷坛中的土取自周王室的祭坛,反映出诸侯对周王室的尊重和维护,蕴含了国家一统的理念,故C项正确。社稷祭祀是巩固政权的措施,不是象征国家政权的建立,A项错误;社稷坛中供奉同样的土,体现的是国家一统的理念,不能说明农耕区域的扩大,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权力的等级制信息,D项错误。2.D解析 材料表明,百里奚出身平民,以自己的才能受到秦王重用,反映出依据血缘关系、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开始被打破,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子百家思想特征的信息,A项错误;百里奚养牛,不能说明牛耕技术得到广泛传播,B项错误;秦国“遂霸诸侯”只出现在第一则材料中,C项错误。3.B解析 材料反映魏晋时期改变了汉代仅三公和大将军可设置官署的情况,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样会导致地方僚属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必然会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地方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不利于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地方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不会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故D项错误。4.C解析 材料表明,尚书令可以风闻奏事、御史的职掌与地位得到提高、出现一批令百官生畏的监察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北朝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继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监察制度的重视,但不能说明加强监察是制度建设重心,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监察制度体系是否完善,B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出现铁面无私的监察官,但出现政治清明的稳定局面不符合南北朝时期的史实,D项错误。5.B解析 材料表明,监察官员的品秩低于被监察官员的品秩,这有利于皇帝控制监察官员,提升监察效能,故B项正确。监察官员代表皇帝,旨在防范被监察官员的独断专行,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加强,A、C两项错误;被监察的对象不仅仅是地方官员,D项错误。6.B解析 材料体现当时人对科举入仕的倾慕,无法体现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故A项错误;据材料薛元超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生,李洞作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入仕的观念受到重视,说明科举制度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反映士人对科举入仕的重视,没有反映其有崇儒入世的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区域人才选拔公平的问题,故D项错误。7.D解析 “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避免藩镇割据状况,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改革,不能起到扩大疆域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路制下官员的出身途径,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城市商业状况,C项错误。8.C解析 公文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给有关部门执行,体现的是权力运行程序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代行政流程,不能起到削弱君主专制的作用,A项错误;封驳是纠错,不能确定它是否降低行政效率,B项错误;材料能够体现限制皇权滥用的作用,但不全面,D项错误。9.C解析 “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朝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元朝人口增加、强化君主专制、地方管理制度一致性的信息,A、B、D三项错误。10.A解析 材料表明,废丞相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反映出明初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明太祖废丞相后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B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11.A解析 “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有利于清朝中央政府对台湾进行有效管理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台湾海防作用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台湾的开发,不是“海禁”政策,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入台人员原居住地的信息,D项错误。12.B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实质上”,管理水平提高只是表象,故A项错误;对县官考核制度的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县官的管理,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也是表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不同,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13.(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卿世禄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2)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亡;权臣势力的削弱。(3)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注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通过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加强思想控制。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世侯世卿之局”“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等信息,从权力传承、掌权阶层的变化多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抓住“变局”的时间段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结合所学和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疆域、限制君权的因素消失、权臣的命运等方面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教训、农业政策、权力制约、思想控制多方面总结。14.(1)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任官制度,科举制是考试任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多元化,科举制选官标准则较为单一;察举制入仕程序含混粗糙,科举制则相对明确规范;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学校制与考试制相互配合。评价:察举制注重官员素质的全面性,但主观性强,不易把握和操作;科举制简单易行,较为公正公平,但缺乏对士人的整体考察。(2)影响:完善学校教育系统;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形成社会重学之风气;推动儒学的发展及地位的提升。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提示的取士方式、取士标准、入仕程序、教育背景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分别对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优势与不足进行阐释。第(2)问,注意答题的角度是“对当时文化教育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学校教育、读书风尚、儒学发展和地位的影响多方面分析。专题限时集训(二)1.B解析 诗经中出现描述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诗篇,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当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关注,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方式、文学流派的信息,A、C、D三项错误。2.D解析 很宽的阡陌被破坏即井田制的瓦解,按照田亩多少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井田制和贵族土地占有制被破坏,A、B两项错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并发展,C项错误。3.C解析 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属于行政中心的职能,汉代长安城的布局突出上述三项主题,反映出汉朝长安城作为行政中心,其职能和管理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秦朝都城咸阳的布局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说明汉朝都城的布局变化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无关,A项错误;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儒家思想,均与汉朝长安的布局“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不符,B、D两项错误。4.D解析 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导致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显现,故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交流的信息,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长期战乱之中,C项错误。5.B解析 材料表明,隋唐时期征调绢、布等,促使农民在种植粮食之外兼种桑麻,体现出赋税政策对土地经营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是为了应对赋税征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赋税政策对土地经营的影响,无法判断农民负担的轻重,C项错误;“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体现的是绢在当时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能说明货币是否杂乱,D项错误。6.C解析 材料表明,政府对富庶兄弟、寺观、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反映出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C项正确。“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表明这种土地买卖违背了法律规定,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租佃经营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情况,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D项错误。7.B解析 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原有的赋税政策不再适用,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赋税政策根据财产状况进行的调整,不是商品经济和积贫积弱局面发展的结果,A、D两项错误;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已经被废止,C项错误。8.D解析 “地主城居”是为了追求生活便利,并没有放弃乡村的土地,必然会密切城乡的经济联系,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