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98885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江阴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江阴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江阴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题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根据材料判断,“今”指的是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大同社会结束了,私有代替了大同,天下成为一家私有,实质是讲奴隶制国家开始出现,根据所学,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禹建立的夏朝,故A正确。BCD时间晚于夏朝,排除BCD。2.史载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材料体现西周建立宗法制度A. 造成贵族内部矛盾激化B.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C.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D. 根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是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用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排除A。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周王和诸侯的位置由其嫡长子继承。申侯认为周幽王废嫡立庶会破坏宗法制维护的等级秩序,影响到国家的稳定,故选B。宗法制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宗法制不可能根除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排除D。3.左传中介绍古代政治制度时说:王后无嫡,则择立长;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里古之制是指A. 等级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恩荫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此处的“古之制”主要指宗法制而非等级制、分封制以及恩荫制,排除ACD,选B。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提到:“(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的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保留贵族色彩“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秦以后的独制是指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政治等级;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混战。项错误,符合。故排除ACD,选B。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这种状况出现反映出西汉推行何种地方行政制度A. 郡县制B. 分封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大意是,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县推行,不能在诸侯国推行;天子只能控制郡县长官,不能控制诸侯王。结合所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王侯的势力,宣布实行“推恩令”。其规定诸侯王可以把王国封地分给子弟,这样,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故选C。A推广于秦朝,B盛行于西周,D始于元朝,时间不符,均排除。6.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A. 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B. 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中央所垄断C. 郡县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意思是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选D;A没有揭示材料的主旨,排除;由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说明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垄断,排除B;由材料“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说明郡县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中央所占据,排除C。7.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B. 设立三公九卿制C. 确立三省六部制D. 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废分封,置郡县,属于秦朝,不属于隋唐时期,故A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也不属于隋唐,故B错误;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体现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目的,故C正确;科举制属于官僚的选拔问题,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三省长官互相牵制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8.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 导致了“冗官”的现象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说明科举制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故选A;材料不涉及“冗官”的现象,排除B;科举制不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排除C;监察制度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排除D。9.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材料说明三省六部制设立A.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B. 程序繁琐C. 减少决策失误D. 加强了相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要是揭示三省的工作流程,而非突出分散相权,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揭示三省六部制的程序繁琐,排除B;“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反映了三省分工原则,彼此制约和监督,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相权,排除D。10.(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材料表明元在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是A. 郡县制度B. 行省制度C. 分封制D. 中书省制【答案】B【解析】元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推行行省制度,所以元在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是行省制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度是秦朝的创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书省制是汉代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A. B. C. D. 【答案】B【解析】体现的是西汉实行的察举制,材料信息“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体现的是春秋战国及之前的世卿世禄制度,“故委中正铨第等级”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反映的是隋时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故B正确。12.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该材料中宋太祖分割相权的举措有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权力设立御史大夫为副宰相设军机大臣参与机密政务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北宋初年宋太祖分割相权的措施为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故正确;设立御史大夫在秦朝,军机处设立在清朝雍正帝时期,故错误。故排除ABD,故选C。13.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 唐朝设政事堂B. 元朝设中书省C.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D. 清朝设军机处【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指皇帝越过宰相直接管理行政事务,由此可知此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作为皇帝秘书机构的内阁出现,答案选C项,A、B还没真正做到材料所说的程度;D选项时间过晚。点睛:解答本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一再强调的是内阁的作用,因此本题的选项就基本上锁定在明朝上面,A、B、D选项都不是明朝的内容,故可以排除。14.史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A. B. C. D. 【答案】B【解析】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均是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且还都是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但二者均不能代行丞相职权,均不能正式统率六部,也均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产物,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5.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表明军机大臣的职权是A. 决策权B. 按旨拟诏,上传下达C. 外交权D. 检察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即按旨拟诏,上传下达,故B项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军机处也没有外交权和检察权,故CD项都错误。故选B。16.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是A.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C. 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D. 法德两国君主立宪整体的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时间是1721年,C项是1787年,都在18世纪,因此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是187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排除。1832年议会改革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进行的,故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17.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隋有代表国家出访他国 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组阁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英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主要是做一些象征意义的事情:比如代表国家出访; 任命首相。真正决定英国政策的事议会,议会是英国的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他们的去留有议会决定,所以A正确。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王权利18.“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句话说明A. 议会权力至高无上B. 议会还有不能做的事C. 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D. 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说明英国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对材料的字面意思的理解,故排除;C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D项说法不符合事实。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议会权力【名师点睛】此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在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后来国王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在君主立宪制下,代议制是其基础,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掌握国家权力,关系到宣战与媾和等重要的事项均有议会决定。19.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是A. 君主专制制度 B. 共和制 C. 贵族制 D. 君主立宪制【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国王“无力为非作歹”,其权力受到限制;贵族重臣和城市代表组成的议会两院“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表明议会行使立法权。由此判断这种政体为君主立宪制。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国王的权力不受限制;材料体现的是国王,共和制下元首不世袭,B项明显错误;C项错误,贵族制下无法做到“城市代表”与国君分享立法之权。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君主立宪制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 共和制B. 联邦制C. 分权制D. “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州的权力受到了中央政府和国会的限制,这反映了联邦制和中央集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A、C、D从题中无法体现。21.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D. 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主要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的分界线,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关税需与英国商定,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鸦片战争对于启蒙民众思想方面影响较小,故B错误,符合题意。 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2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马尾海战B. 丰岛海战C. 黄海海战D. 威海卫战役【答案】C【解析】【详解】A是清代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参战的是福建水师,排除;丰岛海战是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的一次海战,丰岛海战与致远舰无关,排除B;“东沟海战”、“致远”,知道此诗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故选C;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由于李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排除D。2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这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依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始工厂,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新要求。故选C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名师点睛】欧洲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经历了从原始阶段:黑奴贸易、殖民扩张、圈地运动以及商业革命和价值革命等等,到后来的自有资本主义抢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及最后的垄断组织。把握好这些阶段对应中国的历史事件,有助于我们解答问题。24.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割占土地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勒索巨额赔款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之前列强经济侵华基本上处于商品输出阶段,所以逼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多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如。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的刺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属于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故排除ACD,选B。25.下列条款引自近代中国三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排序应是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之处,并独有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属于1901年辛丑条约;“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属于1842年南京条约;“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属于1895年马关条约。故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26.20世纪初,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某外国公使说:“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敝国人作对。自从现任接手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段谈话的背景最可能是A.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B.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C.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D.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依据“20世纪初”“北京东交民巷的某外国公使”等信息判断,D项结论符合题目要求。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A、B、C三项结论与题意不符。因此选D。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27.这是一部颁布于1853年的文件,它集中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愿望,这部文献是A. B. C. D. 【答案】A【解析】据材料“1853年的文件,它集中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愿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愿望,故B项正确;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宪法,故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于社会主义宪法,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纲领文件和宪法的内容及性质,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1853年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愿望”,即可联系天朝田亩制度,得出正确答案。28.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 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B. 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C. 意味着反封建任务的胜利完成D. 标志着中华民国最终得到认可【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说明它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故选A;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反封建任务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辛亥革命没有彻底胜利,排除BC;中华民国没有最终得到认可,排除D。29.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的意义是A. 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B. 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C. 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D. 废除清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与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体现了临时约法的民主性,不能体现革命性,故A、C错误。材料中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指临时约法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为中华民国国家组织原则,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更有利于民主政治,故B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废除清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排除D。30. 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A. 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治开始资产阶级化B. 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C. 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 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并不彻底,没有彻底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D项符合题干。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填涂正确,错误填涂错误。(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31.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强化专制权力,在全国范围内创造性的采用郡县制。【答案】错误【解析】【详解】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故判断为错误。32.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废除了宰相制度,解决了丞相专权对皇权的威胁。【答案】错误【解析】 明朝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所以材料说清朝废除丞相显然不对,故错误。33.近代英国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34.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答案】错误【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故本题说法错误。35.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但由于李鸿章的保船避战政策,使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答案】错误【解析】【详解】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但由于李鸿章的保船避战政策,使得北洋舰队丧失黄海制海权。威海卫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判断为错误。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共20分。)3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概括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第三小问“混合体”,依据所学,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2)第一小问“关系”,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分析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小问“优”在何处,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分析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三小问“最大创举”,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结合所学分析得知,元朝开创省制。(3)第一小问“无根本性质的变动”,依据材料三“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分析得知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基本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37.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中叶,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联邦制所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如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的。(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4)如以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素材,请你为该组材料确定恰当的主题。【答案】(1)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的制约。形成责任内阁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负责。(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政府拥有大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3)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权力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有任期限制。(4)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中“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可以看出国王受到权利法案和议会的约束。第二小问,18世纪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于是国王被架空了。(2) 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可见,其特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知识从1787年宪法的内容来分析,如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但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3)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指限制国家元首总统的权力,结合所学,可以从三权分立体制、总统产生和任期限制等方面说明。 (4)此题属于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可以联系所的欧美代议制中英国资产阶级、美国共和制以及德法资产代议制的特点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角度组织答案。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38.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和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火烧圆明园是发生在哪次侵华战争中?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清末诗人丘逢甲在哪一事件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一事件对中国在政治方面带来怎样的影响?(3)近代史上,农民阶级为推翻封建统治和反抗外来侵略,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这一政权的纲领是什么?同时这一政权在南京颁布的代表中国近代化方向的新方案是什么?有什么意义?(4)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此次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请用史实说明。【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这次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2)这首诗写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4)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次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国家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2)由材料“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说明诗歌作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1896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1859年,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