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仿制药技术评价要求及案例分析.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91022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PPT 页数:239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仿制药技术评价要求及案例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9页
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仿制药技术评价要求及案例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9页
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仿制药技术评价要求及案例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仿制药技术评价要求及案例分析,李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内容,一.全球仿制药产业的发展概况二.对法规相关条款的解读三.对技术评价要求的认识四.理顺仿制药研发思路,一.全球仿制药产业的发展概况,全球仿制药产业的发展机遇,公共卫生政策的影响医改背景下,健康服务的购买方需要以合理的资源获得最多的健康服务,作为发展中国家,仿制药是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支撑大量专利药专利到期IMS的数据,到2015年,将有1600亿美元规模的药品专利过期2015年全球药品消费量将达1.1万亿美元,其中仿制药至少占60%-70%的市场份额跨国制药公司开始转向仿制药业务,全球畅销药专利集中到期,到2010年,治疗溃疡、降压调脂、抗菌、抗肿瘤等全球35种畅销药的专利将集中到期,市场预计销售额达820亿美元。“重磅炸弹”药物的研发速度远低于专利产品的过期速度。今后几年是药品专利到期的高峰,2011-2015年预计将有770亿美元销售的专利药到期,全球仿制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全球仿制药市场发展迅速.在过去的十年中,市场增速是专利药的两倍以上.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300亿美元。IMS预测未来五年内,仿制药保持10-14%的增速。仿制药在全球药品市场的比重从2000年的7%,提高到目前的15%,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20%。,全球仿制药市场的发展趋势,美国联邦立法(Hatch一Waxman法案)扶持仿制药产业,仿制药占全美处方药市场比例从2007年的63上升到2008年年底的67,是仿制药消费大国之首德国、英国的仿制药占本国处方药市场比例也已超过50日本的仿制药市场从2007年的3062亿日元增至2010年的3597亿日元(403亿美元),增加175%,二.对法规相关条款的解读,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8号令2007年6月18日局务会审议通过2007年10月1日起执行,建立健全药品研制监管与注册品种核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现场检查,遏制弄虚作假。规范审评要求,强调“新药要有新疗效,改剂型要体现临床优势,仿制药要与被仿制药品一致”。利用审评审批政策鼓励和支持创新,减少低水平重复,逐步形成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药品注册管理体系,树立药品审评工作新形象,开拓药品注册工作新局面。关于2009年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安排(吴浈),严格实施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过渡期品种集中审评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8128号,2008年03月28日发布,化学药品技术标准多组分生化药技术标准化学药品研究资料及图谱真实性问题判定标准,-国食药监注2008271号,2008年06月03日发布,1.新法规对仿制药提出的新要求,1)规范对被仿制药品的选择原则2)增加批准前生产现场的检查3)按照申报生产的要求提供申报资料4)强调了对比研究5)强化了工艺验证,第十二条仿制药申请,是指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上市的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的注册申请;但是生物制品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申请仿制药申请对象:已批准上市的非专利药品、监测期已过的药品(国产、进口);范围:中药-9、化学药品-6、生物制品15;目的:规模化生产,强调本地化,以实现“替代性”。,1)规范对被仿制药品的选择原则,第七十四条仿制药应当与被仿制药具有同样的活性成份、给药途径、剂型、规格和相同的治疗作用。已有多家企业生产的品种,应当参照有关技术指导原则选择被仿制药进行对照研究。,基本原则:等同性(药学等效、生物学等效)可替代性择优性,化学药品仿制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被仿制药品选择的原则-首选已进口原研发厂产品;其次可考虑选用研究基础较好、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非原发厂产品。,原发厂产品经过系统的非临床与临床研究,安全有效性得到确认。进口时对人种差异进行了研究。,2)增加批准前生产现场的检查,第七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日内组织对研制情况和原始资料进行现场核查,并应当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组织进行生产现场检查,现场抽取连续生产的3批样品,送药品检验所检验。样品的生产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强调抽样的动态性强调仿制药批量生产与其实际生产条件的匹配性强化生产现场检查,其结果作为审评审批的重要依据,第八十一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依据技术审评意见、样品生产现场检查报告和样品检验结果,形成综合意见,连同相关资料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据综合意见,做出审批决定。符合规定的,发给药品批准文号或者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不符合规定的,发给审批意见通知件,并说明理由。,同时强调:-可规模化的生产工艺-严格的质控措施二者均是仿制药注册的关键。,3)按照申报生产的要求提供申报资料,第七十三条仿制药申请人应当是药品生产企业,其申请的药品应当与药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生产范围一致。,申报前完成药学研究工作(包括中试放大与工艺验证),化学药品仿制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仿制的原料药在申报生产时,除提供确定后的生产工艺外,还应提供相关的工艺优化和放大研究资料,以反映工艺优化研究和放大试验的基本情况。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均需要采用中试以上规模生产的样品进行,以避免小试样品的研究结果不能反映由于扩大规模带来的质量、稳定性的问题。,保证大生产工艺与申报工艺一致。大生产样品的质量与临床研究用样品的质量一致,临床研究才有意义。,化学药品仿制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制剂处方和工艺研究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申报资料中所提供的处方工艺应与实际生产的处方工艺一致,其详细程度应能保证操作的可重现性。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均需采用中试以上规模样品进行。,保证大生产工艺与申报工艺一致。大生产样品的质量与临床研究用样品的质量一致,临床研究才有意义。,第二十九条申请人获得药品批准文号后,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生产工艺生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对申请人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注册与上市后监管的统一,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4)强调了对比研究,附件2要求:应根据品种的工艺、处方进行全面的质量研究,按国家标准与已上市产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无法按照国家标准与已上市产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的,应按照新药的要求进行质量研究,必要时对国家药品标准项目进行增订和/或修订。,判断两者质量是否一致的方法之一。“对比研究”不等同于“对比检验”:项目应全面;方法不仅限于原标准;应经验证。,5)强化了工艺验证,附件2要求:资料项目8原料药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包括工艺流程和化学反应式、起始原料和有机溶媒、反应条件(温度、压力、时间、催化剂等)和操作步骤、精制方法、主要理化常数及阶段性的数据积累结果等,并注明投料量和收得率以及工艺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引入的杂质或其他中间产物,尚应包括对工艺验证的资料。,工艺验证的目的:确保大生产时能始终如一地按照申报工艺生产出质量恒定的产品。批量为生产规模。与生产现场检查一样,保证工艺的一致性。,资料项目8制剂处方及工艺研究资料:包括起始物料、处方筛选、生产工艺及验证资料。,工艺验证的目的:确保大生产时能始终如一地按照申报工艺生产出质量恒定的产品。批量为生产规模。与生产现场检查一样,保证工艺的一致性。,2、过渡期品种集中审评对仿制药的技术要求,按照药品注册的法律法规、以技术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为依据,严格审评标准和要求,注重仿制产品的一致性及质量控制的全面性。仿制产品依据的上市药品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信息是否科学、充分。质量标准不能低于国内已批产的最高标准。,总的目标:,引入仿制药概念目的是强调仿制药品与被仿制药品的一致性(具有同样的活性成份,给药途径,剂型,规格和相同的疗效),与国际上仿制药的规则接轨;引导申请人按照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研制出高质量的仿制药,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优价”而不是“低质低价”的仿制药品;提高技术要求,设置技术门槛,有效遏制仿制药过多,过滥,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三.对技术评价要求的认识,简介:美FDA对于仿制药的审批要求,FDA:仿制药定义,仿制药的申请:“AbbreviatedNewDrugApplication(ANDA)”简化的新药申请与原创药是一致的,无论是在剂型、规格、给药途径、质量、药效特征以及适应症方面应是等同的。一般不要求对其进行复杂及昂贵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对其安全及有效性的要求却更为的严格。就如同FDA在对仿制药的宣传材料中所说,“WemakeittoughtobecomeagenericdruginAmericasoitseasyforyoutofeelconfident”我们让申报仿制药变的困难来让您更能对其使用充满信心。,美国FDA仿制药概况,美国目前非专利药物的市场价值是330亿美元,占全球非专利药物市场的42%。直到2011年,非专利药物在美国均将以两位数增长。有关法规的修订为仿制药研制和获准上市提供了法律保证。对首家生产和仿制非专利药物(简称首仿药),从政策上给与优惠。如,首仿药将享有六个月的独家销售权。增加仿制药审评新措施,改进审评程序,缩短审评时间,降低审评成本。扩展宣传教育计划,提高公众对仿制药的认知程度;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仿制药的科学研究。,1.体现在参比制剂的选择上,参比制剂的选择原则为(1)“参比制剂”安全、有效性应合格。一般应选择国内已经批准上市相同剂型药物中的原创药,在无法获得原创药时,也可选用上市主导产品作为参比制剂。但须提供相关质量证明(如含量、溶出度等检查结果)及选择理由。(2)对于仿制药所使用的参比制剂都有着硬性的规定。FDA在药品制剂参比目录中都规定了参比的药品产品。以此来避免由于参比制剂使用的不同而可能导致的各仿制品之间发生显著的差异。FDA建议所有准备开发仿制制剂的厂家在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前,都联系仿制药办公室的生物等效研究部门,以确定适当的参比制剂。,2.体现在对于cGMP的要求上,新发布的指导原则对于在仿制药开发中所需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细致严密的要求,如原料、制剂工艺、杂质、质量标准及生物利用度等项目都有相对应的指导原则。要求加强对于整个工艺流程、原辅料以及包装、贮藏过程的控制和审查。在仿制药的全部申报材料中,关于原料、生产过程、包装和贮存等方面的材料占到了1/3之多。,仿制药品申请的数量,1996年3071997年3301998年3451999年2962000年3652001年3202002年3922003年4792004年6352005年7772006年8282007年882最近六年中,申请增加数量超过158%平均每年800例(来源:(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2007,8,8),34,FDA仿制药审评部门开发出一种新的仿制药质量评估制度-问答式的审评体系(QbR)包含了重要的科学和法规审核问题,其目的:1)全面评定关键的配方和生产工艺变量2)建立质量方面的法规规范3)确定与产品生产和设计相关的风险水平,问答式审评体系的四大基本原则,产品质量源于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产品测试只用于质量确认;审评中考虑到仿制药产品的风险,并最大限度地合理运用审评时间、精力和资源;保留了仿制药审评部门内已有的最佳审评体系;运用最佳的科学知识,加强与仿制药厂家的交流。,问答式审评体系实施的目的,帮助仿制药审评部门有效地评估制剂的关键属性,有利于控制配方,生产工艺及参数,并建立与临床功效相关的产品质量标准,准备完整统一的审评报告。帮助制药企业了解仿制药审评部门的审评标准,增加工作透明度。指导制药企业把药品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用于仿制药开发,另外也有助于对仿制药开发进行风险分析。,原料药CMC信息,基本信息:如命名、结构、理化性质;生产信息:如生产工艺描述、工艺开发和控制、原料控制、工艺验证和评估;原料药和杂质结构确认;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如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的制定依据、和分析方法的验证;原料药的标准品信息;包装;原料药的稳定性。,基本信息,QbR包括以下两个问题:-原料药的名称、分子结构、分子式、分子量是什么?-原料药的下列理化性能是什么?包括外观、pKa值、晶型、溶解度、吸湿性、熔点、分配系数、粒度,仿制药品应与原研药有一样的原料药成分,例如同种化合物的同种盐或酯。但允许有与原研药有不同的晶型。如果已知原料药有多种晶型存在,应列出所有晶型,并指出哪种晶型用于仿制药物制剂。另外,药物在不同pH值下的溶解度也非常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这些与药物产品安全疗效直接相关的性质。,生产信息,QbR包括以下两个问题:-谁生产原料药?-在原料药的生产过程中,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和控制是什么?,审评者评估仿制药申请商所承诺的原料药生产工艺仿制药申请商应提供:-原料药合成路线,包括生产工艺、合成条件(包括温度,时间等)和工艺流程控制;-其中有关药物关键质量特性的工艺步骤必须详尽描述,其它步骤可以略微从简;-每一步骤的生产规模、产量等信息都应提供;-还需指出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有使用回收试剂和溶剂;,审评者需评估原料药生产中所用的原材料、溶剂、试剂等,并了解每种材料用于哪个步骤和这些材料是否达到适合的质量标准。制备工艺中一般应避免使用美国药典中列出的第一类溶剂,控制使用的第二类溶剂。如果工艺中使用了第一类溶剂,需提供充分的研究资料或文献资料以说明第一类溶剂在工艺中使用的不可替代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合成厂家购买非常接近原料药的药物中间体,用一两步反应获得原料药。审评者要求合成厂家提供药物中间体的药物管理档案,或全部合成信息-例如: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路线,所用有机溶剂、杂质、流程控制方法等,以确保没有意想不到的杂质出现在原料药里。,原料药和杂质的结构确认,QbR包括以下两个问题:-如何分析鉴定原料药结构和性质?-如何分析鉴定杂质结构和性质?,关于原料药的结构确证-可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紫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骨架结构、构型、结晶水或结晶溶剂、晶型等各方面进行确证。关注:多晶型证据-X-射线,差热扫描和文献等,关于潜在杂质的结构确证-总结所有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杂质,原料药的质量控制,QbR包括以下几个问题:-原料药的质量标准是什么?-质量标准包括了所有影响药物制剂质量和生产工艺的药物属性测试吗?-质量标准中的分析方法适合其预定用途吗?若有需要,是否经过验证?可被接受标准限度的接受理由是什么?,原料药中有机杂质的标准限度一般基于:-美国药典正文药品名录中的杂质标准限度;-ICHQ3A(R);-DMF中的原料药杂质标准限度;-参比药的原料药杂质标准限度;-杂质是否会造成遗传毒性。对遗传毒性杂质,应采取比ICHQ3A(R)更为严格的标准;对代谢物,如没有安全危险,其标准可以高于QT;其它科学文献包括欧盟药典,英国药典和日本药典中的杂质标准限度;有关杂质的毒理学数据。,原料药中的残留溶剂审评原则-ICHQ3C杂质:残留溶剂指南-美国药典USP章节-合成厂家的生产情况如果原料药测试中所用分析方法非美国药典方法,要求提供验证报告,包括方法特异性,线性范围,重复性,系统精确性,不同仪器,不同分析时间,不同分析师操作时的精确性,方法稳定性等的验证。如采用美国药典方法无需验证,但需核查。,参比标准信息,QbR包括以下问题:原料药的首要标准品是怎么认证的?如果该原料药有药典标准品,请提供药典标准品。若没有,应提供厂家自定的内部标准品的质量标准及测试结果。厂家自定的内部标准品应具有高纯度,结构性质被充分分析并确证。,原料药的包装,QbR包括以下问题:什么样的包装用于原料药的包装和储存?审评员会着重评估材料选择的理由(如与原料药的兼容性,或可用于避光避湿等),以及材料是否符合药典及其它法规标准。,原料药的稳定性,QbR包括以下问题:什么样的稳定性研究实验数据支持原料药的贮存条件,重新测试日期和失效日期的选择?原料药的稳定性对于制剂处方工艺设计,包装材料、贮存条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原料药容易被氧化,应该考虑在制剂中入抗氧化剂等。原料药的稳定性实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三类。,在影响因素试验中,测定原料药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如在光,湿,热,酸,碱,过氧化氢,压力等条件下。通过这些影响因素实验,原料药的降解机制和降解产物得以阐明,也为加速试验、长期试验条件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根据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的数据,仿制药生产商确定原料药的贮存条件,重新测试日期和失效日期等。另外在DMF中,厂家应该承诺长期监测原料药的质量。,制剂CMC信息,处方的组成制备工艺生产工艺的开发原辅料的控制制剂的质量控制对照品包装材料稳定性,QbR问题之一:最终产品的成分和组成是什么?每种辅料的作用是什么?需提供制剂处方中定性和定量的组成;列出所有成分,不管它们是否在产品中出现;说明各个成分的作用,QbR问题之二:辅料是否超出FDA该给药途径非活性成分指南限度?检查辅料是否超出G限度-考虑药品的给药途径-按推荐的每日最大给药剂量估算证实辅料是否超出G限度,QbR问题之三:该处方与参照药的差异是否存在潜在的治疗等效性问题?建议处方组成与参照药进行对比描述差异提供证据说明两者间的差异不会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QbR问题之四: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单元操作有哪些?详细的工艺流程包括:-单元操作-设备-物料进入点-关键步骤确定简要叙述过程控制的方法,QbR问题之五:批处方是否能准确反映处方组成的合理性?如果不能,差异和理由是什么?以表格形式列出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批处方组成每批次和每剂量单位的量列出各成分执行的质量标准,QbR问题之六:采用哪些中间过程控制措施确保各步反应成功?列出所有关键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提供研究结果支持关键步骤确定的合理性以及工艺参数控制范围的合理性。列出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项目、方法和限度,并提供必要的方法学验证资料,QbR问题之七:辅料的技术规范是什么?是否符合预期的功能?提供辅料的来源、相关证明文件以及执行标准-如辅料系采用官方的标准(如:USP),则技术规范应基于药典专论-对起关键作用或特定分级的辅料需附加技术规范加以控制如供注射给药途径用的辅料,需提供精制工艺选择依据、详细的精制工艺及其验证资料、精制前后的质量对比研究资料、精制产品的注射用内控标准及其起草依据。,QbR问题之八:-制剂的质量标准是什么?-质量标准包括了所有影响药物制剂质量和生产工艺的药物属性测试吗?-质量标准中的分析方法适合其预定用途吗?若有需要,是否经过验证?可被接受标准限度的接受理由是什么?如具有放行标准和货价期标准,应分别进行说明。,QbR问题之九:生产步骤(单元操作)如何与药品质量相关?关键因素影响示例表,QbR问题之十:什么是药品稳定性研究支持建议的货架期和贮存条件?总结所进行的稳定性研究的样品情况,包括:批号、考察条件、包装材料等说明考察指标(包括:采用的分析方法及其验证资料)和考察结果,并提出贮存条件和有效期。,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基本特点-被仿制药品经过系统评价,具有较全面的安全、有效性信息;通过“药学等效”、“生物学等效”的措施,实现安全性、有效性信息的桥接,进而实现“替代”;通过工艺验证可保证相应规模生产工艺的耐用性和重现性,使产品质量保持一致性;,强调:药学等效性仿制过程其实是保证所研究产品与上市产品质量等同的过程-.原料药理化性质的一致性:粒度、晶型、结晶水等杂质种类和限度一致性.制剂处方工艺、杂质种类和限度的一致性注意非常规制剂的质量等同性目的:研究并生产出具有相同临床价值的替代药品,提升药品技术审评要求,以法规为依据,以科学为标准,科学审评,严格控制风险加快构建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体系步伐按照科学技术方法和标准,对国际公认并遵循的指导原则的研究与筛选,并科学地借鉴、引入。先翻译后转化,有计划分步骤推进近百个严格生物等效性试验方法学的研究,加强有效性评价加强安全性评价,加强研发过程监督充分利用生产现场检查、研制现场核查等技术监督措施,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督。针对共性问题统一审评标准,确保同品种审评的一致性。在仿制药中开展通用技术文件(CTD)格式申报资料提交研究,对于规范研发、规范审评以及与国际接轨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四.理顺仿制药研发思路,重点问题之一.密切结合临床要求把握选题、立项的合理性-仿制基础的可靠性,误导:已在国外上市已在国内上市-成为产品的立题依据成了“基本安全、有效”的代名词,专注之一:已批准上市药品的国家(地区)以及上市的年代-由于药品研发水平,审评标准的不均衡性,不同国家批准药品上市的条件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早年研发的药品,其获准生产上市的支持性数据可能不足,特别是在未实施GLP、GCP前,研究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可靠性较差;,例1.富马酸XXXX注射液,例2.注射用头孢XX,专注之二:支持国外上市药品的临床研究数据需要进行全面的资料查询:-原创公司-药理毒理研究资料-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资料-该药品上市前、后的临床研究资料,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量效关系、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数据,特别是符合GCP要求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包括安慰剂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统计分析问题,安全、有效性的结论,注意:-个案报道-小样本量的临床观察-专家报告不能作为药品是否安全、有效的支持资料,专注之三:适应症问题-全面了解适应症应获得国外上市药品的说明书;-明确临床治疗地位需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全面了解有关适应症的现有治疗药物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或方向,目前临床认可及优先推荐的药物;-进行优势比较应与同适应症的现有治疗药物进行全面的比较,了解仿制药品有何优势和特点,是否能满足临床的某个需求,明确研发的价值;,实例1.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实例2.氟氯西林钠阿莫西林(1:1)胶囊,专注之四:被仿产品的研发动态随着临床用药时间的延长;暴露人群的增加;后续临床试验的进一步发展;重点观察:-无明显疗效-较大的毒性-撤市,实例1:硫辛酸注射液,实例2:羟乙基淀粉系列产品,SFDA:2012年新动向,调整审评审批策略-一方面,建立优先审评领域,将审评审批力量重点倾斜,提高审评审批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上市价值评估和药物经济学评价,引导企业理性申报。探索建立药品上市价值评估制度,对已有多家生产且不具备上市价值的品种,不予批准;,药品审评中心公布化药已有批准文号与在审品种信息发布日期:20120316中心网站发布此数据旨在希望研发者了解拟研发立项品种的批准与申报信息,全面考虑拟研发品种的临床可及性需求,减少由于信息缺失导致研发的盲目性,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重点问题之二参比制剂的选择应规范鉴于我国尚未建立类似美国的橙皮书制度,仿制药对比研究用参比制剂(即:对照品)的选择就成了关键问题。,CDE:仿制药药学对比研究用对照品的选择原则:,(1)如果原研企业产品已经进口中国,应首选已进口或本地化生产的原研产品;(2)如果无法获得原研产品,可以采用质量优良的在发达国家上市的药品,如在ICH成员国上市的同品种,即美国、欧盟或日本等国的同品种仿制产品。如果上述国家产品已经进口中国,可采用进口品。(3)如果无法获得符合上述要求的对照品,则应在充分考虑立题合理性的前提下,采用多家国内上市的主流产品,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所申报产品的质量应能达到其中最优产品的质量。(4)如果确实无法获得符合要求的已上市对照品,在充分考虑立题合理性的前提下,应按照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进行相应的研究。,注册分类三的药品应设法获得国外已上市的原研产品,首先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测试,了解与掌握该目标药品的质量概况(QualityTargetProductProfile,QTPP)与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QualityAttribute,CQA),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研发出相应的仿制品,并与原研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对比研究,证明自行研发的三类新药的质量与国外的上市产品是一致的。如果无法获得国外已上市的原研产品,则只能按照创新药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要求进行研究。,注册分类四的药品研发时除了要按规定与已上市药品进行相应的药理学对比研究外,药学方面还应与国内已上市的原研产品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既要证明改盐后的产品在某些关键性质(如稳定性等)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还要证明其他的质量与原盐类药物是完全一致的,注册分类五的药品在药学研究中应注意与原剂型药品进行必要的质量对比研究,以证明采用新技术后,改剂型药品确实能达到法规所要求的提高了药品的质量与安全性,例如,提高了药品的纯度。此时,对照品的选择同样应遵循上述仿制药的原则要求。,重点问题之三.强化“过程控制”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引入,注意:在药品设计与研制中突出全程控制,质量源于设计:通盘考虑、筛选优化、放大验证、确定目标-药品及工艺过程控制:科学可行的制备工艺(GMP、SOP);有效的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方法检验控制:药品质量标准(检验验证,终端控制),对于原料药生产工艺特别关注-,化学药品技术标准规定-,由于原料药的质量对制剂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原料药生产的过程控制又是原料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原料药和制剂的质量,需要对原料药的生产工艺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制定详细、可靠的过程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对起始原料、试剂和溶剂的质量控制;对制备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对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的选择、优化和控制等;,关注之一.对特殊起始原料的控制,实例1.羟乙基淀粉系列产品(羟乙基淀粉200/0.5、130/0.4原料药及制剂)原料药:制备工艺-以支链玉米淀粉为起始原料,经过水解、羟乙基化、精制制得,起始原料的控制:对玉米淀粉的来源和质量均应关注。建议通过比较完善的供应商审计工作,确定玉米淀粉的供应商,并尽量固定供应商。建议关注:-农药残留情况-重金属情况-支化度情况(建议控制在95%以上),应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起始原料玉米淀粉的内控质量标准。,实例2:多组分生化药-依诺肝素钠,依诺肝素钠是一种低分子肝素钠盐,它通过对猪肠粘膜肝素的苄基酯衍生物进行碱解聚而获得。制备工艺-猪肠粘膜肝素肝素季铵盐肝素苄酯碱解聚酸中和醇沉淀精制脱色脱水干燥成品,-应严格按照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技术审评基本要求,从动物源头开始:-控制源头(原材料),包括动物的种属、健康状况、饲养环境(封闭饲养)、年龄、采集时间和采集方法等-研究合宜的提取纯化方法,注意动物源性病毒的灭活工艺及验证。,-制订原材料的质量标准注意:杂质控制指标要明确。除应符合EP7.0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肝素钠的质量要求外,还应按照国家局国食药监办2008142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肝素钠药品质量检验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采用经过充分验证的分析方法检测多硫酸软骨素,制定合理的限度指标,并提供测定结果。当肝素中含有过多高分子杂质,如硫酸软骨素、乙酰肝素或硫酸皮肤素等就会对肝素的解聚顺序等制备过程造成不利影响,而这些杂质可以硫酸皮肤素为指标性物质进行控制,含量应低于2.0%。,实例3.采用外购的专用中间体,专用中间体-外购的化工产品a.将原批准工艺的前面步骤转到联营企业,由联营企业按原工艺制得粗品或最后一步中间体后,再由申报单位通过精制或一两步反应制得成品;b.购买其他公司按化工产品生产的中间体,再由申报单位按后续工艺完成原料药的制备;c.委托其他企业生产中间体,再由申报单位按后续工艺完成原料药的制备。,美国FDA要求,要用这样的化合物进行原料药的合成,必须以药品主卷(DMF)的形式,提供其质量控制数据、杂质种类及含量等信息。,对原料药合成路线长短的相关要求,FDA认为-在制备工艺中,拟定的起始原料应当与原料药的最后中间体间隔多步反应;并且,在间隔的反应中应当有分离纯化的中间体。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由于起始原料之前的制备工艺变更可能对原料药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注意-一个反应可能包括多个纯化步骤,但应当视为一步反应。如果工艺中对最后中间体进行分离纯化处理,那么合成最后中间体的反应可以看作一步反应,而游离酸(或游离碱)与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则不应看作一步反应。,欧盟要求-至少有一步化学反应(不包括成盐或精制)是在申报的企业生产,并且要在起始原料中确定一个关键原料,该原料也应在符合GMP条件的车间进行生产。,化学药品技术标准规定-,对于未按照上述原则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且未做出合理说明并提供科学合理依据的下列注册申请,经专家审评会议讨论确认后将不予批准:-采用市售原料药粗品精制制备原料药-采用市售游离酸/碱经一步成盐、精制制备原料药且未提供充分、详细的粗品或游离酸/碱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资料的,特别注意:对于合成步骤较少,所用起始原料的结构复杂、合成和质控难度大的品种-应提供充分、详细的起始原料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资料。,关注之二:对关键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提供的资料应能够表明如何通过研究确定了关键中间体、一般中间体,如何通过对中间体的不同控制实现过程控制,从而更好的保证终产品的质量包括中间体的纯化方法、内控质量标准、检验结果、对杂质谱的分析,实例.恩替卡韦,关注之三:对关键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的控制与验证,通常以“质量风险分析”的方式对工艺进行优化与验证-关键工艺参数的评估以及可接受的操作范围;-辅料原料药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的评估及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每个工艺步骤的评估,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工艺步骤的确定以及可接受操作范围的制定;,原料药生产中的关键工艺过程包括:,(1)有相变的步骤,如溶解、结晶、过滤、离心等;(2)引起化学反应的步骤;(3)改变温度或pH的步骤;(4)多种原料混合及引起表面积、粒度、堆密度或均匀性发生变化的步骤;(5)引入或除去一些关键杂质的步骤等。,关键的工艺参数,参数温度时间氧压二氧化碳压所用介质或溶剂所用催化剂的类型,纯度和量搅拌器的类型和速度试剂比例试剂纯度试剂的加入顺序和速度,结果产率和纯度产率和纯度产率和纯度产率和纯度产率和纯度产率和纯度粒度分布颗粒形状催化剂的效能产率,纯度和晶型,涉及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药物的技术审评要点:源头控制(菌种来源、鉴定、保藏)发酵工艺的过程控制(培养基的配方和主要原材料,并尽可能提供代谢曲线和产物变化曲线)分离纯化工艺的过程控制,涉及动植物提取的化学原料药审评要点:动植物原材料的来源及质量控制提取工艺研究及过程控制,实例1.,羟乙基淀粉200/0.5原料药及制剂研究需关注的问题,关键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1)水解过程的控制:关键工艺参数包括:浆液浓度、反应体系中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等,应结合具体制备工艺对关键工艺参数和工艺参数的控制范围进行系统的研究。分子量的控制是监测水解反应进程的重要指标。建议通过研究分子量和特性粘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采用特性粘数控制反应进程的可行性。,2)羟乙基化过程的控制:可通过控制物料量、碱量、羟乙基化剂量来控制取代度和取代方式,反应的温度和时间也与反应是否完全密切相关,应结合具体制备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由于羟乙基淀粉200/0.5是通过水解、羟乙基化过程获得的一系列分子量产品的混合物,制备过程的控制情况决定了产品质量情况,所以建议将生产过程及生产过程的控制作为其质量标准的附件,一并用于终产品质量的控制。,实例2多组分生化药-依诺肝素钠药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工艺关键点:-肝素季铵盐制备时,铵盐试剂的选择及投料量配比;-肝素苄酯的制备中酯化程度的控制等,可通过测定肝素苄酯或酯化产生的苯甲醇的含量来进行监控等;-解聚的力度控制.确定解聚用碱浓度、温度、时间、物料比的范围和要求,以便监控产品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末端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变化;-精制、脱色的方法选择,程度的控制等;,注意:作为大分子多组分混和物类仿制药,在起始原料来源和质量控制之后,经过优化筛选的、固定的工艺过程也是产品质量恒定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本品的工艺研究和验证必须到位,并以最优的方式固化生产过程,对于制剂处方工艺特别关注-,化学药品技术标准规定-以下情况不予批准:,1处方设计明显不合理,或研究工作存在重大缺陷,且后续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以及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已经提示药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隐患或问题的,或申报处方与实际处方不一致的;2处方中所用辅料存在安全性隐患的;3工艺设计明显不合理,也未提供科学可信的试验结果予以支持的;4注射剂无菌/灭菌工艺的无菌保证水平不符合化药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标准规定的;5制剂的制备规模(以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研制现场检查报告表中所列三批样品的规模为准)过小,无法证明是否可以进行工业化放大生产的。,关注之一:药用辅料选用基本原则,(1)必需是前提(2)所用辅料的种类及用量应尽可能少(3)尽可能采用常用辅料(4)特别注意:注射剂-应采用符合注射规格的辅料,辅料选用依据,调研分析拟用辅料理化性质与合理用量范围调研分析药物与拟用辅料之间、不同辅料之间的相容性,了解已经明确存在的辅料与辅料间、辅料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处方设计时选择存在不良相互作用的辅料超出常规用量且无文献支持(需安全性评价),特别注意:静脉注射剂-处方中加入抗氧剂、抑菌剂、稳定剂和增溶剂等眼用制剂-处方中加入防腐剂等可能影响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辅料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定量检查,并列入稳定性考察项。,实例1:注射用盐酸溴己新,增溶剂:可有效消除注射液药液的混蚀或乳光,使药液澄明(中药注射剂常用)常用量0.5%-1%,主要应用于im注射,iv慎用静脉注射iv:a、急性超敏反应可能水解释出油酸组胺释放急性超敏反应(犬发生率5%40%)低血压、支气管痉挛、面部潮红、皮疹、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发烧、寒战,吐温80,不同动物对吐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Beagle犬敏感性最强,(剂量降低至0.02%吐温80,以4ml/kg体积给予时,动物仍然会出现很明显的过敏反应症状)豚鼠敏感性次之,2%吐温80给豚鼠1ml/只静脉注射后出现生身体歪斜,嗜睡等明显症状,5%吐温80豚鼠均出现耳朵发紫、步态不稳、身体歪斜,侧卧、嗜睡等非常明显的症状;小鼠静脉注射剂量吐温80最高达1%:10ml/kg未见明显过敏反应症状;恒河猴静脉按1ml/kg体积给予5%的吐温80也未见明显异常临床反应症状;,b、外周神经毒性可能聚乙烯类杂质可能会造成囊状细胞的退化外周神经毒性c、抗肿瘤效应:油酸抑制体内过氧化物的产生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多西他赛等)d、抑制P糖蛋白活性影响药物转运e、少有发现肝毒性及肾、肺等不良反应高浓度、大剂量使用应关注!,各国药典对吐温80的质量控制(部分项目),要求:,注射用吐温80的质量标准,在CP2005的基础上,建议参照BP2004和EP4增加以下项目:1)增加二氧六环、环氧乙烷、2-氯乙醇、乙二醇和二甘醇总量的检查,限度分别为:1ppm、10ppm、10ppm0.25%。采用GC法;2)增加含量测定:油酸含量限度建议为:不得少于60.0%,对所含的其他脂肪酸予以必要的控制,具体限度和项目可参考BP2004。采用GC法;3)对颜色进行控制:颜色过深可能与杂质有关(如不同脂肪酸残基混入,高分子量高聚物的产生,降解产物等);,实例2:注射用xxxx,辅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达到增溶、稳定,防止药物结晶析出的目的PVP广泛用作片剂的辅料,常作为粘合剂,崩解剂、包衣薄膜材料,此外在混悬剂中也常用作助悬剂。PVP依其分子量和粘度有多种规格。该辅料早已收载于BP,USP和CP。,美国FDA于1978年颁布通告,将用于静脉注射剂中使用或含有PVP的产品全部召回。理由是静脉注射剂中的PVP妨碍凝血过程,在输血或配血中影响血型的鉴定,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建议:在注射剂中慎用PVP;在处方设计筛选中,应认真、全面的进行文献调研,尽量避免导致安全性问题的出现。,关注之二:制备工艺过程的控制与验证,关注各种工艺的关键步骤,如:湿法制粒压片工艺-原辅料的处理、混合、制粒干燥、压片直接压片工艺-原辅料的处理、混合、压片终端灭菌工艺-原辅料的处理、混合、过滤、灭菌无菌生产工艺-原辅料的处理、混合、过滤,实例1固体口服制剂的全程控制与工艺验证,XXXX片剂处方:主成分、乳糖、羧甲基淀粉钠、硬脂酸镁制备工艺:干粉直接压片原辅料过筛原辅料的混合与润滑剂的混合直接压片包衣,重点:各单元操作的控制,1)原辅料过筛控制指标:-过筛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筛网的目数-环境的温湿度-筛网的完整性(过筛前和过筛后)关键工艺参数:粒度,2)混合控制指标:-混合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环境的温湿度-含量均一性-含量-水分-密度-休止角-粒度关键工艺参数:时间,3)压片压片前-压片后-硬度试验-压片速度试验控制指标:-外观-硬度-脆碎度-平均片重-片重差异-含量均匀度-崩解时间-水分关键工艺参数:压力、速度,4)包衣对包衣混悬液进行取样控制指标:-环境温湿度-包衣处方-微生物限度对包衣样品进行取样控制指标:-外观-厚度-长度-硬度-重量差异-平均重量-片重差异-崩解时间-水分关键工艺参数:进风温度、片床温度、转速,实例2:无菌冻干粉针工艺优化与验证,验证范围:配液工艺、过滤工艺、储液工艺、灌装工艺、冻干工艺、无菌工艺验证目的-证明该无菌冻干粉针工艺是稳定,可行的。-证明所生产无菌冻干针剂能够始终如一的符合内控标准和法定标准。-关键参数符合可接受标准。,关键工艺参数:-冻干工艺条件-系统的清洁程度-溶液过滤效率-溶液PH-灌装量-有效的无菌过滤验证批:3批,重点问题之四强调桥接的研究思路对比的研究策略,目标:设计并生产出具有相同临床价值的替代药品。基本原则:1、被仿制药品经过系统评价,具有较全面的安全有效性信息;2、通过“药学等效”“生物学等效”的措施,实现安全性、有效性信息的桥接,进而实现“替代”。,研究思路保证同质性:全面掌握被仿制药品的安全有效性及质量控制信息;核心是保证同质性以同产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并进行验证性临床试验。,质量对比研究不能局限于采用三批研制样品与一批已上市对照样品按照国家药品标准进行简单的质量对比“检验”。质量对比研究的核心:-“对比的研究”“对比的检验”,重点关注之一.聚集状态-“晶型”的一致性,晶型是药物的重要固态特征之一.药物的不同晶型,由于晶格能的不同,可具有不同的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如不同的熔点、密度、表观溶解度、溶出速率、光学和机械性质、蒸汽压等。,实例.阿德福韦酯,重点关注:仿制药研发与评价中的晶型问题,仿制药研发者首先应详细调研拟仿药物是否存在多要多晶型现象,评估晶型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对策。-对文献进行充分的调研,取得有关多晶型方面的信息;-通过比较自制品与原研产品的理化性质(熔点、IR、DSC、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确保自制品晶型与原研产品晶型一致。,注意:国内早期上市的难溶性的药物的口服固体制剂,在上市前的研究工作中可能存在未对晶型问题深入研究或关注的情况,也未与原研产品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因此就可能存在与进口原研产品是否生物等效的问题。仿照该类产品一定要选择原研产品作为对照药品进行仿制!若原研产品与国内早期上市的仿制药晶型不同,一定要以原研产品的晶型作为仿制目标!,若因规避专利等原因开发与原研产品不同的晶型,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新晶型原料药的制备工艺能够保证生产的每批样品晶型一致;2)新晶型原料药的稳定性能够保证在贮存期内质量符合要求;3)该药物的制剂若为非溶液型制剂,新晶型原料药的制剂应当与原研产品生物等效;4)新晶型原料药的制剂稳定性不低于原研产品。,对于各晶型都易溶于水的药物-关注重点:新晶型原料药的制备工艺是否稳定可控;原料药及制剂的稳定性是否符合要求;对于难溶性的药物,若制剂为固体或半固体制剂关注重点:晶型不同是否会对生物利用度产生影响;是否会对临床安全有效性产生影响;,重点关注之一.聚集状态-“粒度”的一致性,粒度愈大比表面积愈大,接触周围介质的面积愈大,溶出速率愈大。尤其对于难溶性药物,溶出过程往往为吸收的限速过程,则粒度与药物的溶解性能、释药速度以及吸收机制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效性:当经过必要的动物吸收实验确证存在粒度与体内吸收的关系时,则减小粒度可能对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安全性:粒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对某些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或血药浓度不宜波动过大的一些药物,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与GMP的关联,原料药粒度考察,制剂是否为固体或含有不溶性原料药的液体试剂?,否,对液体制剂,其原料药的粒度认可标准不做要求,是,1、粒度大小是否为影响溶出度、溶解度或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因素?2、粒度大小是否为影响制剂工艺的关键因素?3、粒度大小是否为影响制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4、粒度大小是否为影响制剂含量均匀度的关键因素?5、粒度大小是否为影响制剂产品外观的关键因素?,如果任一条会影响,制定认可标准,如果均不影响,不必制定认可标准,-ICHQ6A粒度研究决策树,实例.格列苯脲,重点关注之二.药物的固体口服制剂体外释药特征的一致性,采用溶出曲线评价口服固体制剂内在品质-日本作法,日本于1998年推出的“薬品品質再評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口服固体制剂对于不同患者均能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使同一制剂的不同产品均能具有相同的生物等效性。采用的手段是通过全面、细致、严格的体外溶出度试验来对药品的内在品质进行评估。,其内容是:通过“在严格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下,在各种介质中均具有较高的、一定的溶出曲线”这一要求,来提高体内外相关性,从而大力推动药品生产企业对制剂工艺的充分研究。最终延伸至:使用溶出曲线来严格控制药品的内在品质。,日本“薬品品質再評価工程”实施的理念:药物主要在消化道吸收,由于人体内环境千差万别,故消化道内的体液pH值也各不相同。一个优良药物,应不受pH值的影响,在各种环境下均能有所释放、从而被吸收;而一个低品质药物,则可能只在一种pH值介质中释放、在其他pH值介质中就难有表现了。所以日本规定采用4种不同pH值的溶出介质来模拟消化道内的体液(分别为1.2,4.0,6.8和水)。,溶出介质中如加入表面活性剂(不可加入有机溶剂),也应尽可能采用低浓度,以增强对于不同来源的同一药品进行评价时的区分力,进而体现出彼此间制剂工艺的优良与否。同时,转速为模拟人体消化器官的蠕动。所以一个高品质药品,应能在低转速条件下也能具有一定的释放,这样便可保证其对于中老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广泛性。所以,衡量制剂工艺优良与否、评价固体制剂内在品质的关键应是在低转速下、在各种pH值溶出介质中该制剂均能有一定的释放和溶出。,日本将该思路引伸至仿制药的质量评价,要求仿制药必须达到以下3项要求:(1)生产规10万单位、个别昂贵品种可适当降低生产规模。(2)在至少4种pH值溶出介质中与原研制剂的溶出曲线进行比较,均应一致,即f2因子大于50;且溶出度试验条件应尽可能选用严格的参数。(3)产品上市后的市场抽查、处方在一定范围内的变更、生产产地的变更等等,均采用溶出曲线的一致性来评价。,-美国作法,美国FDA药品审评中心的仿制药办公室属下的生物等效部于2004年1月起,推出了采用溶出曲线来评价药品内在质量,即延伸至仿制药与原研药是否生物等效的情况;其中详细罗列了溶出度试验各参数以及取样时间点,并规定采用f2因子对溶出曲线的一致性进行评估(f2因子需大于50)。,该做法的出发点与日本是完全一致的,仅是日本采用4条曲线来评价,美国选取了其中1条最能反映内在质量的曲线而已。该pH值选取的出发点一般可有:(1)该药物在体内消化道吸收部位的pH值;(2)最能灵敏地反映制剂生产工艺变化的那条曲线;(3)4条溶出曲线中最难做到的那条,即溶解度最低的那条。,美国FDA药品审评中心的仿制药办公室属下的生物等效部于2004年1月推出了“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数据库”(http:/www.accessdata1fda.gov/scripts/cder/dissolution/),该数据库每季度更新1次。并对收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特地设立了回答网址:http:/www.fda.gov/cder/dmethods/FAQ.htm该部还指出,每一品种的溶出曲线试验方法亦非一成不变,可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时间的推移适时变更。,采用溶出曲线评价固体制剂品质意义,采用溶出度对比研究的方式,如研制产品与已上市产品在体外达到“质量等同”,可提高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成功率,而且在符合进一步条件下还有可能免除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通过溶出曲线,可以直观反映药物的体外释放速度和程度。因此,借助溶出曲线评价体系,也有利于指导新药制剂研发过程中建立更科学的溶出试验条件和限度要求,对产品体外质量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具体试验方案设计,选择参比制剂-查询该品种是否有进口制剂、原研制剂、或国内合资厂家产品,力争获得作为参比制剂。选取一个在有效期内批号的样品进行试验,一般情况下生产规模应不少于今后工业化最大生产规模的1/10或不少于10万个单位。,采用多条溶出曲线剖析参比制剂,溶出介质的选择-普通制剂(1)酸性药物制剂pH值分别为:1.2、5.5-6.5、6.8-7.5和水;(2)中性或碱性药物/包衣制剂pH值分别为:1.2、3.0-5.0、6.8和水;(3)难溶性药物制剂pH值分别为:1.2、4.04.5、6.8和水;(4)肠溶制剂pH值分别为:1.2、6.0、6.8和水。缓控释制剂pH值分别为:1.2、3.05.0、6.87.5和水。,溶出曲线的测定,测定时间点的设定-普通制剂和肠溶制剂可为:5、10、15、20、30、45、60、90、120分钟,此后每隔1小时直至6小时止。缓控释制剂可为:15、30、45、60、90、120分钟,3、4、5、6、8、10、12、24小时。结束时间点的设定-当连续两点溶出率均达90%(缓控释制剂为85%)以上、且差值在5%以内时,试验则可提前结束。对于结束时间点,在酸性介质中最长测定时间为2小时,在其他各pH值介质中普通制剂为6小时,缓控释制剂为24小时。,装置与转速的确定-片剂以桨板法/50转起始;胶囊剂以转篮法/100转起始。不建议采用小杯法,一并采用大杯法。溶出介质体积一律采用900ml或1000ml。如样品浓度过低,可采用加大进样量至50l、100l,甚至200l;同时加大流动相中有机相比例,以使出峰快速,峰形尖锐,从而提高精密度来满足测定要求。,计算时间点的确定-计算时所选取的时间点间隔无需相等,但两制剂所取时间点必须一致,且计算时间点应不少于3个;由于该计算结果有赖于比较时间点个数的特性,故在溶出量在85%(缓释制剂80%以上)以上的时间点仅能选取一个;建议研究者可依据参比制剂溶出率的具体情况,选取溶出量间隔相近的45个(普通制剂)或46个(缓控释制剂)时间点进行计算。,对于所选时间点溶出结果变异系数的规定-所选用的第一时间点溶出结果变异系数应不得过20%,自第二时间点至昀后时间点溶出结果变异系数均应不得过10%。若超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