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90940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7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塑造儿童心灵的使者。,新课程的教师观,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因材施教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项传递,一、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转化,一、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转化,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确认与修正学生采取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分享体验与感受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不断修正提高自己,一、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转化,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有三个要求:积极旁观。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与合作,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一、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转化,3.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二、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师生关系强调赞赏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反思自我,修正提高同行之间强调合作,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他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新课程的学生观,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个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二、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独立的人,向师性:趋向教师、接近教师、模仿教师表现:第一,都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第二,都有一个共同心理都希望有个好老师,有个好班任;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向师性,三、新课程如何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功能,2具体目标,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的目标,二、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课程改革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三、课程内容改变“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改革的目标,四、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目标,五、课程评价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促进师生发展,“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的观念,要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他的方法,六、课程管理改变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改革的目标,10.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四、教学过程,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互动性,单向交流,多向交流,双向交流,综合交流,多向交流,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四、教学过程,变革,新课程的教材观,新课程的教材观,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新教材表面简单了,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超越教材.,认读课程标准的重大现实意义,如果说纲要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纲领性文件,那么课程标准的制定则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枢纽,因为课程标准不仅直接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课程标准为教师在课堂层面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为新课程的管理、实施和评价提供了指针。从原先的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新课程对一线教师的课程实施提出了重大挑战,也蕴含着诸多期待。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意义重大,关系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与理解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前奏。,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附录,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前言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素质教育要求和教育方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具体阐述各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就是用明确的行为动词阐述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应达到的目标。,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之比较,如何认识课程标准,1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2课程标准关注的是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3课程标准规定的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的积极设计者。,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标准隐含的教育理念是培养成功者的教育课程标准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标准描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体现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1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2教学中心从知识本位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3教学目标从关注认知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转变。4由指导教师工作向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实施与开发转变。5由统一刚性的管理向灵活、弹性的管理转变。,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指导确立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1目标体系2目标表述方式3表述目标注意事项,即明确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具体、可观测、可量化、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能力”领域。,结果性目标,即描述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体验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即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指向方式无需把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体是谁学生行为动词表现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可操作、可测量。行为进行条件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和范围行为达到程度除用行为动词外,用其他方式表达程度举例: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条件主体行为动词达到程度,3表述目标注意事项,课程标准与教师和教材的关系,教师要认识到制订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教师要理解所教学科的基本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把课标的要求内化并表现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处理好课标与教材的关系,(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新教材编写特点,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强调科际联系,促进课程优化组合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学习空间板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新教材的六大特点,1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注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为教师创造性和学生发展留下余地,利于师生互动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反映在教学主体和内容编排中,并把三者有机结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遵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依据学生实际要考虑教学情景要把教材与教学环境结合起来要考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要考虑教师的个人优势,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内容问题化教材内容活动化教材内容系统化教材内容最优化,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材料来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教材中的场景来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想象与分析能力利用教材图片、材料,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教材图片、材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编写教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方式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设计,教学对象的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学什么、教什么,如何学、如何教,学得怎么样教得怎么样,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2、“先教后学”以教导学3、“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新课程教学设计框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直观情境问题情景活动场景,观察、实验调查、探究分析、综合,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