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与防护.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68347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与防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与防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与防护.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射线探伤安全与防护,2011年11月15日,程晓波,主要内容,1、辐射防护基础2、工业射线探伤辐射设备3、工业射线探伤的辐射安全与防护4、工业射线探伤事故案例及经验教训,辐射防护基础,电离辐射来源,天然电离辐射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3H,14C,7Be,22Na等陆生放射性核素3个放射系长寿命核素40K等。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90Sr,131I,60Co射线装置X射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等,基本概念,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射线种类:射线、射线、射线、中子射线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叫做放射性活度,通常用A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放射性的单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Bq。1Bq=1次衰变/秒早期的放射性单位叫居里(Ci)1Ci=3.71010Bq,比释动能(照射量)Gy(J/kg)不带电电离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在单位质量的物质中产生的带电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动能的总和。,吸收剂量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示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Gy:J/Kg)。,剂量当量组织中的某处的吸收剂量与品质因数的乘积,单位为(Sv:J/Kg),工业射线探伤辐射设备,X射线机射线机爬行器加速器,工业射线探伤辐射设备,X射线机,X射线机,分类:便携式移动式固定式周向机(XXH)和定向机(XXQ),X射线机,某公司使用的定向机,射线机,射线机,在工业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GBZ132-2008)、射线探伤机(GB/T14058-2008)将射线机分为三种类型:手提式、移动式、固定式。,工业探伤中使用的射线机的放射源主要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60Co、192Ir、75Se、170Tm。,爬行器,直线加速器,辐射安全与防护,空气比释动能率的计算,放射源放射性活度为A,距源距离为a时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KN距放射源距离为a时该点的最高空气比释动能率,mGy/h;a放射源的最大放射性活度,GBq。,防护层厚度的计算,:线性衰减系数:cm-1。KG:距离放射源为a的最高允许空气比释动能率,mGy/h。,线性衰变系数,射线探伤防护区的确定,半值层厚,半值层厚:指辐射水平降至一半的屏蔽层厚度,常见的有半值层和十分之一值层(相当于3.32个半值层)。,辐射有衰减时控制区的计算因子,控制区边缘剂量率为40Sv/h时的数据。,控制区的计算,根据工业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GBZ132-2008),控制区边缘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15Sv/h,因此控制区的距离为:,L1=1.63a,控制区计算举例,使用192Ir放射源,活度为1.851012Bq,源容器为钨制,壁厚25mm,检测对象为28mm厚的钢结构,计算三种控制区的范围。,控制区计算结果,第一个控制区,没有屏蔽,因此其半值层数为0.5,对应因子为a1=90mL1=1.63*a1=146.7m第二个控制区,对应的材料为结构钢,壁厚为28mm,因此L2对应半值层数为2,对应的因子为0.5,因此L2=146.7*0.5=73.35m,控制区计算结果,第三个控制区对应的材料为源容器壁,材料为钨钢,壁厚为25mm,半值层数为10,对应因子为0.05:L3=146.7m*0.05=7.33m,实际工作中的要求,控制区的最后确定要以检测结果而定,在开始照射前,应在上述距离上设置放射性警告标志,控制人员进入。,监督区的确定,a2*KN=常数,监督区的距离,以上控制区和监督区的的计算是理论上的,实际应用要根据实际测量确定。,对5mm钢板探伤时控制区和管理区的防护距离(m)*,注:*没有计入空气对X射线的衰减。,实际工作中的要求,现场探伤时,场所不是固定,现场的防护措施不齐备,容易造成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超剂量照射,在探伤前必须根据作业条件明确划分出控制区和监督区,并且在各自的边界上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射线探伤机的放射防护性能要求,1、工业探伤中使用的射线机的放射源主要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60Co、192Ir、75Se、170Tm。,2、按照要求对放射源编码,并将放射源编码卡固定在探伤装置明显位置,更换放射源时,编码卡也随之更换,确保编码卡与放射源一一对应。,3、探伤源一般在使用该核素的35个半衰期以后就要更换。换源时应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并在防护专业人员的监督下进行,采用远距离的抓取机和支撑装置进行,更换下来的放射源应退回生产厂家或送专用放射源库存放。,4、探伤装置装源(包括更换放射源)应由放射源生产单位操作,并承担全部责任,也可以委托有能力的单位进行装源操作。生产、销售、使用探伤装置的单位不得自行进行装源操作。,5、每次装源必须使用该探伤装置原生产单位生产的新源辩更换旧源辩。进口探伤装置的源辩可使用国产的替换,但需经放射源生产单位认可。,6、密封源从运输容器中转装入源容器或从源容器转入运输容器,必须采用便于更换操作的辅助设备和具有足够屏蔽性能的有关装置,操作人员在一次更换过程中所接受的当量剂量不应超过0.5mSv。,7、放射源托的更换应由使用单位主管部门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8、放射源或源容器应在专用放射源库内贮存,放射源的包装、运输应满足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规程(GB11806-2004)的要求。,9、持有放射源的单位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送交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的,应该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向其所在地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10、每一个密封源密封性检测周期不应超过6个月,不具有6个月内进行泄露试验证明的密封源不得装入探伤机。源的外表应光滑平整,不得有裂痕、锈蚀、变形等现象。,源容器,1、源容器的防护要求,2、活度小于41012Bq和能量在0.5MeV以下的放射源容器应采用铅、铁作为屏蔽防护材料。活度大于41012Bq和能量在0.5MeV以上的密封放射源容器的材料应以铅、铁为主,辅以适当厚度为钨和贫铀或其他合金作为防护层。,3、当采用贫化铀作为屏蔽材料时,外面须包以足够厚度、足够强度的放射性非放射性物质,以减弱和吸收辐射;屏蔽体内通道应设置衬垫,以避免贫化铀与密封源直接接触。4、源容器外表面的非固定性放射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不得超过4Bq/cm2,污染不得超过0.4Bq/cm2。,5、源容器的表面应光滑、平整、无凹陷,防止集水、积水,并且无修饰、易去污。源容器的提吊部件,必须牢靠,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反复使用不得脱落和断裂。密封放射源容器口须有双层封盖,容易开启,而且能锁,在经受各种震动、翻倒后,确保放射源不会自动脱落。,6、每台射线探伤机的源容器上或永久固定在容器上的金属铭牌上,应采用雕刻、冲压或其他方法,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生产厂家、产品名称、出厂编号、出厂日期、核素、最大装源活度作出永久性的、擦洗不掉的标志。,安全装置,1、安全锁2、连锁装置3、源辩位置指示器系统4、系统故障时的安全装置5、防止私自违章操作的装置,射线探伤机通用的防护要求,1、探伤人员应全面熟悉所用设备,以及操作方法和潜在的问题。2、所用放射源的核素和活度应优化选择,保证工作人员的剂量辐射“核力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的原则(ALARA)的同时,应采用先进的成像技术。3、探伤工作人员应佩戴符合审管部门要求的个人剂量计,每个工作小组应至少配备一台具有检验源的便携式剂量仪,并配备能在现场环境条件下被听见、看见或产生震动信号的个人剂量报警仪。,4、使用前对探伤机进行检查;5、工作完毕后离开现场前,应对探伤装置进行目测,确认设备没有损坏,并且用可靠的放射检测仪对探伤机进行检测确认放射源回到源容器的屏蔽位置。,固定探伤的要求,1探伤室的屏蔽要求:探伤室应设在专用的房间。操作间必须与探伤室分开,辐射防护墙外30cm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小于2.5Gy/h。探伤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3次/h,排除室内臭氧。人员出口通道可采用迷路形式,设置观察窗时,观察窗应具有屏蔽墙相应的效果。,探伤室人员入口门外和被探物件出入口门外应设置固定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状态指示灯箱。源处于探伤状态,工作人员出入口处应有红灯显示。探伤室入口处必须设置声光报警装置,该装置在射线探伤机工作时应自动接通,有声音警示,灯箱应醒目显示“禁止入内”,并能在有人通过时自动将放射源收回容器内。,辐射防护门防护性能应与同侧墙相同,其外30cm处的剂量率应小于2.5Gy/h。并安装门-机连锁装置和工作指示灯,即室内辐射水平升高时门不能打开,人不能进入。机房内适当位置安装固定式辐射检测报警仪,探头设在室内,剂量率水平应显示在控制机房内。2应配备便携式辐射监测报警仪,该报警仪应与防护门钥匙、探伤室装置的安全锁钥匙连结在一起。,源在探伤状态时,应保证探伤室内没有人,外面人也不能进入。探伤室内必须配备适当的应急防护设备:防护掩体、铅衣、柄长不短于1.5m的夹钳,适当长度的金属线、沙袋等,以便源不能回归贮存位置时使用。,在室内合适位置设置紧急停止按钮,并给出清晰的标记和说明。3辐射安全装置检查定期对探伤室的门-机连锁装置、紧急停止按钮、出束信号指示灯等安全措施进行检查。,4操作要求工作人员进出探伤室时应佩戴个人剂量计、剂量报警仪和便携式剂量测量仪。每次工作前,探伤作业人员应检查安全装置、连锁装置的性能及警告信号、标志的状态。只有确认探伤室内无人且门已关闭、所有安全装置起作用并给出启动信号后才能启动照射。,移动式探伤的要求,1现场探伤作业应使用合适的准直器并充分考虑射线探伤机和被检查物体的距离、照射方向、时间和现场屏蔽条件。,2探伤作业前应准备下列防护相关物品,并使其处于正常状态;便携式放射检测仪器和个人剂量计、剂量报警仪导向管、控制缆和遥控、准直器和局部屏蔽现场屏蔽物警告信号和指示应急箱,包括放射源的远距离处理工具;其他辅助设备,例如:夹钳和定位辅助设施。,3进行作业前,先将工作场所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控制区边界外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低于15Gy/h。在控制区边界上用现存的结构如墙、暂时的屏障或绳索、带子制作的警戒线等围住控制区。在控制区边界上合适位置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并悬挂清晰可见的”禁止进入放射工作场所“标牌。,探伤作业期间应安排人员对控制区边界进行巡逻,未经许可人员不得进入边界内。探伤作业期间还应对控制区边界上代表点的剂量率进行检测,尤其是探伤的位置在此方向或者辐射束的方向发生改变时,如有必要可调整控制区的边界。,监督区位于控制区外,允许与探伤相关的人员在此区域活动,培训人员或探访者也可进入该区域,其外边界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不大于2.5Sv/h,边界外应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牌“公众不得进入该区域”。控制放射源传输的地点应尽可能设置于控制区外,同时应保证操作人员之间的有效交流。,探伤完毕后:曝光后或者需要把探伤机移至另外的地方,必须将探伤设备拆开;用剂量率仪从准直器开始依次向容器导管、最后在容器旁测剂量率,确认源已进入安全屏蔽中。用摇把将控制缆芯在容器附近形成一个回路,便于搬运;,保持身边的剂量率仪处于工作状态,从容器上卸下缆心套,;锁住容器内的源辫,转动摇把露出缆心和源、辫的接头。卸下缆心,盖上源辫盖子。将源锁在容器内。将容器运送回贮存库,并最后用剂量率仪确认源在安全位置,并且在记录本中登记源已安全放回。,放射源的安全,放射源的存储和领用探伤使用单位应设立专用的放射源贮存库。贮存库应为单独的建筑,不能和爆炸物品、腐蚀性物品一起存放。储存库的相应位置设立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源容器出入源库时应进行监测并有详细的记录。工作间歇临时储存含源源容器或放射源、控制源,应在专用的储存设施内贮存。,探伤使用单位应设立放射源管理组织,制定领用及交还制度,建立放射源领用台账,明确放射源的流向,并有专人负责。领用函放射源的源容器或照射容器或连同源与容器的探伤装置时,应进行放射性水平测量,确认放射源在源容器或照射容器内。工作完毕交还时,再进行放射性水平测量,确认放射源在其中,并将放射源及其容器放回原坑存放,领用和交还都应有详细记录,放射源和照射装置的运输和移动,放射源的运输要按照放射性物质运输规程(GB11806)的要求。照射装置应置于储存设施内运输,只有在合适的容器内正确锁紧并取出钥匙后方能移动。在工作地点移动式应使用小型车辆或手推车,使照射装置处于人员监视之下。,事故应急要求,探伤使用单位应成立应急组织,并明确参与应急准备与相应的个人、小组或组织的角色和责任。应制定处合适的应急预案及其中必要的应急程序,应急预案和程序应简单、容易理解且尽可能减少源对附近人员的照射。应急程序中应确定参与应急响应的人员,如辐射防护负责人、审管机构、医生、制造商、应急服务组织、合格专家级其他人员(包含姓名、电话等联系方式),制定已经计划培训、演习计划,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和演习,提高执行应急程序的能力。应配备适当的应急响应设备。,当发生故障,源不能回收,要保持冷静并首先撤离至屏障处;测量剂量率,如有必要改变屏障的位置并设置新的屏障,并在靠近出设岗避免有人进入该区域,派助手通知管理部门并取来应急工具箱;按照应急预案的条款严格实施,用时间、距离和屏蔽来限制个人剂量。,如果摇把失灵,则拆开控制器,用手将控制缆心拉回。如果源辫脱离缆心,或者源卡在导管内,首先确定源的位置,卷动缆心有可能将源推回到准直器中。如果屏蔽体放在靠近容器的导管顶部,而且拉控制缆心套管,那么内含源的那部分导管最终将内拉到屏蔽体下,此时一定距离外的剂量测量值将明显下降。,在源的顶部增加屏蔽后可允许靠近操作,将导管从容器上卸下或仔细剖开塑料套和松开导管垫。可以用长柄钳夹起导管的一端,使源辩摇出,落到坚实地面上,用长柄夹夹住源辩并把其放回容器内。,千万牢记: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手或身体其他部位接触源。,X射线探伤的辐射安全与防护,X射线装置在额定工作条件下,距X射线管焦点1m处的漏射线空气比释动能率应符合下列要求:,控制台:设有X射线管电压及其通或断状态的显示,以及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选取和设定值的显示装置;应设置有高压接通时外部报警或指示装置;控制台或X射线管头组装体上应设置探伤室连锁接口,并设有钥匙开关。,X射线探伤机,移动式X射线装置,控制器与X射线管头或高压发生器的连接电缆不得短语20m。,X射线固定探伤室,探伤室必须与操作室分开并避开有用射线束照射的方向;探伤室的位置应设在厂区或车间中公众活动较少的区域,操作室、工作人员进出门、评片室、暗室等相关用房尽可能设置在非主防护墙一侧,如果因条件限制必须设置在主防护墙一侧,应避开曝光频率高的位置。,X射线固定探伤室,探伤室应设机械通风,通风装置应设在进料防护门对侧,引风口应设置在探件中心水平位置;屏蔽设计应充分考虑有用线束照射方向和范围、装置的工作负荷及墙外情况。在进行屏蔽墙设计时可取公众剂量约束值0.3mSv/a,并要求探伤室屏蔽墙外30cm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大于2.5Gy/h。,X射线固定探伤室,探伤室的防护门一般采取电动式,设在房间的一端并设有迷路。应安装门-机连锁装置和照射信号指示器,并保证在门关闭后X射线装置才能探伤作业。探伤室一般不设观察窗,如需设置时,应避开有用线束的照射方向,并应具有与同侧墙相同的屏蔽防护性能。,X射线现场探伤,用周向式探伤机进行现场探伤时,应将X射线管头体至于被探伤物件内部进行投照检查。应考虑控制器与X射线管和被检物体的距离、照射方向、时间和屏蔽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设备布置。操作人员应尽可能利用各种屏蔽方式保护自己。,X射线现场探伤,将作业时被检物体周围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在15Gy/h的范围内划分为控制区,在其边缘悬挂清晰可见的“禁止进入X射线区”警告牌;在控制区边界外将作业时空气比释动能率在1.5Gy/h以上区域划分为监督区,并且在周围悬挂“无关人员禁止入内”警告牌,必要时设专人警戒。在监督区边界附近不应有经常停留的公众成员。,安全操作,探伤室启用前必须进行验收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探伤室电离产生的臭氧必须排放到无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每次探伤前应检查探伤机、检查安全装置、连锁装置的性能及警告信号、标志的状态,检查室内是否有人员停留。,安全操作,每次探伤作业前检查控制区,确保曝光前控制区内无任何人员。在控制X射线装置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现场探伤时,应围绕控制区边界测量辐射水平,并按不超过15Gy/h的要求调整。,探伤工作人员的安全与防护要求,1、探伤作业时,至少有两名操作人员在场,并且职责分工明确。2、每个操作人员应配备1台个人剂量报警仪和个人剂量计,防止开机情况下误入探伤室;个人剂量计应定期送检;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探伤作业。上岗后,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一般不超过两年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临时性检查。,探伤工作人员的安全与防护要求,如果出现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及时组织健康检查,进行医学随访观察并将受照剂量和观察结果详细计入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探伤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对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五年的平均有效剂量,20mSv;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眼晶体的年剂量当量,150mSv;四肢或皮肤的年剂量当量,500mSv,探伤工作人员剂量限值,对于年龄在1618岁的学徒工或学生,应控制其职业照射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年有效剂量,6mSv;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50mSv;四肢或皮肤的年剂量当量,150mSv。,公众照射剂量限值,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超过下述限值:年有效剂量,1mSv;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年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眼晶体的年剂量当量,15mSv;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公众成员接受的主要电离辐射平均年剂量(mSv),辐射来源年剂量剂量范围天然照射2.4110甚至20医学照射0.40.041.0大气层核试验0.0051963年0.15切尔诺贝利核事故0.0021986年0.04核电站0.0002,成年人4种较敏感组织确定性效应阈值估计值,不同照射剂量对人体损伤的估计,工业射线探伤的管理要求,使用探伤装置的单位至少有1名以上的专职人员负责辐射安全管理;每台探伤机须配备2名以上的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应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并考核合格;必须取得省级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探伤装置的使用期限为10年,禁止使用超过10年的探伤装置。,工业射线探伤的管理要求,明确2名以上工作人员专职负责放射源库的管理工作,放射源库设置红外和监视器等保安措施,源库门应双人双锁。探伤装置完毕不能及时返回放射源库保管的,应利用保险柜现场保存,但须派专人24小时现场值班。保险柜表面明显位置应粘贴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工业射线探伤的管理要求,制定探伤装置的领取、归还和等级制度,放射源台账和定期清点检查制度。定期核实探伤装置中放射源,明确每枚放射源与探伤装置的对应关系,做到帐物对应,核实时有两人在场,核实记录妥善保存。每个月对探伤装置的配件进行检查,每三个月对探伤装置的性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工业射线探伤的管理要求,探伤装置转移到外省使用,使用单位应当于活动实施前填写放射性同位素异地使用备案表,先向使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经备案后,到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异地使用活动结束后,使用单位应向在放射源转移出使用地20日之内,先后向使用地、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注销备案。,工业射线探伤的管理要求,更换放射源时,探伤装置使用单位应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表,申请转入放射源。探伤装置使用单位、放射源生产单位应在转让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分别将1份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表报送各自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工业射线探伤辐射事故应急处理,辐射事故分类,特别重大辐射事故(I级)重大辐射事故(II级)较大辐射事故(III级)一般辐射事故(IV级),事故原因人为因素,管理不善,领导失职。表现为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操作规程不完善或未建立;安全监测手段缺乏或不完善;监测不及时、误测、漏测而造成判断失误;技术不熟练。,事故原因人为因素,操作失误,个人失职。表现:违反操作规定;责任心不强,精神不集中;过度疲劳,引起误操作。,射线探伤事故原因人为因素,照射后未监测放射源是否回到屏蔽容器中,无法确定源的位置;源组件丢失后未进行常规监测,未能发现放射源没有处于屏蔽容器内;工作人员对操作程序不熟,导致源从屏蔽容器中拉出来。工作现场放射源无人看管被盗。,射线探伤事故原因人为因素,将放射源置于运输工具中,运输工具被盗导致放射源遗失;源的存放管理上存在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射线探伤事故原因人为因素,导管损坏导致源泄露;控制电缆和源链接失效安全系统故障或失效;源未密封或焊接好或者装源的源组件破损,导致工作场地污染。,事故处理原则,立即消除事故源。减少事故造成的照射,控制事故影响的区域;及时处理;彻底处理,不留后患;复杂事故应在专业安全防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应当遵循先救人的原则;及时总结报告。,工业探伤放射事故概况,1988-1998年,在工业探伤行业中发生事故26起,占总放射性事故的7.8%。探伤12起,射线装置探伤事故14起。责任事故占工业探伤事故的73%(19起),技术性事故占27%(7起)。近年来我国辐射事故呈现了一个新特点,即涉及射线探伤的辐射事故明显增多,而且新闻媒体曝光率特别高,并引发了公众对放射源安全隐患的关注。,事故一,1998年11月,广东省某检测科技公司,某一天,使用2台含192Ir源(3.491012Bq,94.2Ci)探伤机外出探伤。因故未能进行,即将二台探伤机(含源)放回源库,放入贮存池内,盖好池盖,关上源库大门,但未上锁。第二天发现少了一台探伤机(含源),还以为是其他班组工作人员取出工作。直至第三天,因工作二台探伤机时才发现少了一台,第五天下午报案。,事故一,经职能部门组织寻找,终于在被盗10天后,在一废品店发现被损毁的探伤机,并在约2吨多废弃金属中发现已裸露的192Ir发射源。该探伤机被人盗窃后卖给废品店,店主不知何物,将其解体,放射源脱出,并拿在手中反复观看,认为是一般金属,无特别价值,便随手将放射源丢到距收款台约4m的废金属堆中。,事故一,事故中,废品店成员受到100150mSv照射,两名雇员受4060mSv照射,处理事故人员受到1.312.6mSv照射。,事故二,1996年1月,吉林省化工公司30万吨乙烯施工现场,三名工作人员现场探伤工作结束后,按常规将活度为2.7TBq(73Ci)的192Ir放射源放回探伤机中后关掉仪表,旋转好快门环后想锁定快门环时,发现锁定钥匙不知何故已折断而无法锁。此时已是晚上,在黑夜中把探伤机从18.5m高处沿爬梯搬运会地面,并立即送回距工作地点约150m的库房中锁好门。,事故二,第二天早上当再取用探伤机时,发现发射源已丢失,立即报告领导和安全部门。经多方努力,经7h后在距现场10km处的民工住处找到。放射源是从高处向地面搬运时丢失的,被一临时工人在丢失约8h后拾到带去民工住处。,事故二,在整个寻找过程中,共有10名人员受到放射源照射,其中拾到放射源的临时工受照剂量达3Gy,临床诊断为中度骨髓型放射病,截去一上肢和双下肢。其余9人受照剂量约为0.10.25mGy。,事故三,1994年4-7月,某省某市石油化工机械厂,射线现场探伤,工4名工作人员。工作中,其中3人开机探伤后在一起说话,而另一位工作人员却不知已经开机照射,仍去探伤件贴片。当其返回操作台时,才发现探伤机时开着的,致使此人受照约3.5min。,事故四,某厂两个探伤机房共用一个操作室,原为昼夜二班操作,因停电都调为白班。一日,全体工作人员都在岗,因天热,休息室地方较小,故部分人员离开休息室,其中有二人到东探伤机房内休息。约3小时后,西探伤机房探伤的片子冲印出来无影像。检查发现时操作人员将东探伤机房的电缆误插入西探伤机房的探伤箱上,使在东探伤机房内休息的2名工作人员受到误照,而两探伤机房并未接通电源,照射条件为:240kV,4mA。,事故四,由于2人全身受到非均匀照射,事后现场模拟剂量估算,有效剂量约为24.1927.81mSv。,近年来我国辐射事故呈现了一个新特点,即涉及射线探伤的辐射事故明显增多,而且新闻媒体曝光率特别高,并引发了公众对放射源安全隐患的关注。2005年11月15日和2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连续两次对哈尔滨某小区探伤源致伤居民进行了跟踪报道,2006年11月19日又报道了南京某公司发生的探伤辐射事故。,事故五、哈尔滨市“7.13”辐射事故,事故经过由于捡回回家一个类似“轴承”的金属棒捡,致使包括其妻子和儿子在内的100多名附近居民受到辐射。事故发生后接受检查的114名居民中,现还有5人身体指标有所改变。2005年年3月,哈尔滨的隋某和丈夫徐某开始装修新买的住房,13岁的女儿徐某没人照顾,被送到了奶奶家。6月24日,徐某突然接到82岁的老母亲打来的电话:“出事了,小孩的手肿起来了。”此后,女孩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双手起泡、溃烂。徐家的亲属发现,小孩一住院病情就减轻,可回到奶奶家住上一阵病情就加重,几经反复。7月初,徐某的母亲崔某也突然发病。医生在对两人全面检查后诊断认为,她们都患上了“骨髓造血受抑症”,该病症只有受到辐射感染时才会出现。于是,徐某夫妇找到了黑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事故五、哈尔滨市“7.13”辐射事故,7月13日,黑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徐弘的奶奶家所在楼房一楼的锅炉工休息室里找到了放射源。经过住在这里烧锅炉的白某回忆,他曾经在一个垃圾堆中拣回一堆废金属。10月20号,奶奶在哈尔滨第一人民医院病逝,小女孩也曾经被下达了3次病危通知书,居住在这里的18户居民,也被划在了辐射范围内。中央电视台先是在11月15日焦点访谈中播出节目“铱192”之谜,报道了该事故,之后央视新闻会客厅11月21日播出哈尔滨:放射源泄漏之后又进行了后续报道。,事故六、失去监管的放射源,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由于放射源丢失,造成工人受伤的消息。报道反映,今年七月南京金陵检测公司由于管理不善,将一枚硒-75放射源丢失在山东,致使一名工人无意间捡到后造成严重损伤。,事故六、失去监管的放射源,记者调查和报道分析认为,一是南京金陵检测公司所使用的探伤机有故障,造成放射源遗漏;二是在工作结束后,未按规程检查放射源是否存在罐中;三是事发后没有按照规定立即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而是隐瞒了下来;四是没有按规定在异地移动时,在两地环保部门备案,使之处于脱管状态;五是环保部门疏于日常监管,本应一年内要对探伤企业监管两次,但事实上根本没有监管。六是违反规定,造成一源多号,一旦丢失寻找起来十分困难。,辐射事故的类型林林种种,原因也千差万别,但归根到底是设备固有安全性、意识、责任与管理方面的原因。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辐射知识的普及,辐射事故会出现新的特点,反恐也会越来越受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情报研究,有效监管,确保安全,促进核与辐射的健康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